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生物科学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的几点说明

时间:2022-10-17 18:3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一 生物科学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概况

生物科学是当今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将在农、林、医学及信息、材料、能源、环境与生态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相应地出现了大批新的科技名词。因此生物科学名词的审定、统一和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自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之后,非常重视生物科学名词的审定。先后按生物科学的分支学科并依托分支学科学会共同组建了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昆虫学、生态学、免疫学等学科审定分委员会。各学科分委员会委员一般25~40人,其中设主任1人、副主任2~3人、秘书1~2人、顾问若干人;分委员会由学科领域中有高学术水平并热心名词工作的学者组成,以保证学科审定委员会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并确保审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学科按框架体系系统地、较完整地选收本学科名词,审定工作流程一般为词条选收完后,分委员会召开一审会逐条审阅,然后向全国同行广泛征求意见,其间还会召开多次小组会议,学科分委员会根据反馈意见召开二审会,并同相邻学科协调三审,三审后上报全国科技名词委,全国科技名词委再委托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复审,分委员会对复审意见处理后由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批准公布后出版发行。到目前为止,全国科技名词委陆续公布出版了《微生物学名词》(1988)、《生理学名词》(1989)、《遗传学名词》(1989)、《生物化学名词生物物理学名词》(1990)、《植物学名词》(1991)、《人体解剖学名词》(1991)、《细胞生物学名词》(1992)、《组织学名词胚胎学名词》(1993)、《动物学名词》(1996)、《心理学名词》(1999)、《昆虫学名词》(2001,带定义)、《生态学名词》(2006,带定义)、《免疫学名词》(2007,带定义)等,其中第二版带定义的已出版有《遗传学名词》(2006)、《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2008)、《细胞生物学名词》(2009)。目前正在审定加注定义的有微生物学、植物学、心理学、解剖学等。

二 修订原则和改动的名词

全国科技名词委根据我国科技名词、汉语汉字的特点及定名工作的实践经验,遵照术语学理论,制定了《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指导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定名原则主要包括“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约定俗成、简明性、国际性、中文特性、协调一致”等。各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组建后根据这些定名原则进行审定工作,确定出“名副其义”“一义一词”的名词。下面主要谈谈以“单义性”“科学性”原则修改名词的情况以及以外国科学家姓氏命名的术语变动情况。

1,依据“单义性”原则修订的一些名词

单义性,是指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应的规范名,即“一义一词”。在审定时,对一个概念具有多个称谓的名词或各学科定名不一致的名词,根据其与概念相符的程度,确定一个推荐名。如:allelopathy一词,有“异种化感、化感作用、他感作用、异种克生[现象]、相生相克、异株克生、植物毒素抑制、植物化学相克[现象]、植物互感作用、种间感应作用”等多个译名。其概念是指“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其作用对象既包括与产生化学物质者不同种(异种)的生物,也包括同种的生物,故现订为“他感作用”。又如indigenous species或native species,有“土著种、地方种、本地种、乡土种”多个称谓。它实际上指的是某一地区内原先就有,而不是从其他地方迁移或引入的物种,故定为“土著种”。再如checkpoint一词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有“检验点、检查点、关卡、检控点、监控点”等多个称谓,经协调统一推荐名为“检查点”,又称“关卡”“检控点”,以便逐渐过渡统一称之为“检查点”。类似的一些修改如表1。

2,依据“科学性”原则修订的一些名词

科学性,是指定名应准确表达一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在审定时,对定名错误或定名不准确、不科学,以及随着学科的进展和认识的深入含义发生改变的一些名词,需要给予纠正。如bombesin曾称“蛙皮素”,但据动物分类学的划分确定为铃蟾,而不是蛙,现正名为“铃蟾肽”。又如heat shock gene,曾按英文直译为“热休克基因”,但此概念指的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一组特定基因,在高于通常生存温度的环境中能合成某些特定的蛋白质(即热激蛋白),以应对改变了的生存条件。即这一类基因在环境异常时能启动转录或转录效率增强,并非休克,因此正名为“热激基因”。再如antibiotic一词,因其最初是从微生物发现的具有抑制他种微生物的生长及活动,甚至具有杀死他种微生物的性能的化学物质,所以将其命名为“抗菌素”。随着“抗菌素”生产和研究的发展,发现包括高等动物、植物所产生的代谢物,甚至包括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还有某些抗肿瘤、抗原虫、抗病毒的物质也都包括在这个范畴内,因此,现根据其含义的发展订名为“抗生素”。类似的修改如表2。

3,以外国科学家姓氏命名的名词变动

涉及外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名词,依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制定的“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等原则来进行审定和协调。其中主要是名从主人,即以本人的国家民族语言和习惯为准。如生理学“Marey’s law”,Marey系法国男性生理学家,原定名为“玛丽定律、马利定律”,后来按法语发音将其译为“马雷定律”。又如:Schwann cell,其中Schwann就有“许旺、雪旺、施旺”多个译名,因Schwann系德国科学家,后来按德语发音将其译为“施万”。类似的变动如表3。

三 名词定义问题

各学科分委员会对名词加注的定义或注释只是从本学科角度给出了其简明的基本概念内涵。其目的,一是为了根据其概念内涵订出更符合中文特性的名词,使定名有理据性;二是帮助使用者理解该名词;三是有助于区别近义词之间的异同并正确使用。换言之,名词的定义或注释不是标准和规范,因此,全国科技名词委没有要求各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对同一名词或近义词的定义或注释在文字表述与形式上完全一致。

四 暂存问题

在生物科学高速发展过程中,各分支学科互相渗透广泛交融,同时又高度分化,独立发展,相互隔阂,自成体系。因此,在已经审定的生物科学各分支学科名词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交叉重叠的

名词。由于生物科学绝大部分名词由西方引进翻译过来,不同分支学科的学者理解不同、用法不一,致使译名存在“一义多词”现象。这些“一义多词”的名词是我们审定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各学科名词进行审定时全国科技名词委会曾组织召开多次学科间协调会,有的名词经协调取得了统一,但有的名词经多次协调讨论也未达成一致意见。如遗传学名词中的“反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持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和“比对(alignment)”,而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中却坚持习用“逆转录”“管家基因”和“排比”。“反”与“逆”,“持家”与“管家”其词义相近,没有“优劣”之分。因此在这两个学科的名词中分别采用各自的习惯用法,而加注“又称”互相参见。又如prion一词,是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的缩写,2000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其主办的《科技术语研究》(2007年更名为《中国科技术语》)第2期上辟专栏讨论,专家建议的译名有朊病毒、朊毒、朊粒、毒蛋白、蛋白粒子、蛋白感染子、感染朊、蛋白传染子、普里昂等10多个名称。针对这种情况,2006年遗传学名词审定时专家们认为最好采取类似基因(gene)、克隆(clone)等名词的音译方式解决,所以已出版的《遗传学名词》(2006)推荐名为“普里昂”,而后,收到许多反馈意见,2007年在《中国科技术语》上发文讨论,2008年初全国科技名词委又组织多学科专家讨论,生化和微生物专家认为还是按已“约定俗成”的“朊病毒”为好,虽然它不具有传统病毒的概念,但具有病毒的特性。细胞生物学专家认为按其英文全称订名“感染蛋白粒”为好,中文定名应该具有“顾名思义”的特点。所以,已出版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2008)推荐名为“朊病毒”,又称“普里昂”,而《细胞生物学名词》(2009)推荐名为“感染蛋白粒”,又称“朊病毒”“普里昂”。对这些称谓不一致的名词全国科技名词委没有强行统一或搁置,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性工作,又涉及到亿万人的使用习惯,因此,名词审定规范工作必须依托学科审定委员会专家完成。对有争议的名词统一和规范化,全国科技名词委必须尊重学科专家和使用者的意见,不能硬性限制或统一。

2,术语发展规律表明,其定名有一个产生和为专业人士和公众所接受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认识的过程,所以名词审定规范化工作必然带有一定的滞后性。一些有争议的名词定名肯定要经历从不统一到统一的过程。如今年4月中旬在墨西哥最初发现的疑似“swine influenza”的死亡病例,不但引起全世界人民对猪的恐惧,而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的恐慌。中国媒体报道时将其译为“猪流感、人类感染猪流感”。随后,全球对“猪流感”一词表示质疑,一些国家官员认为应称“墨西哥流感(Mexican influenza)”,世界动物卫生组织4月27日发表声明,按照以往以发源地为流感命名的传统,将其称为“北美流感(North-American influenza)”更合理,而欧盟委员会于4月29日表示已改称“新流感(new influenza)”。世界卫生组织30日宣布,从当日起,该组织不再使用“swine influenza”一词指代当前疫病,而使用“influenza A(H1N1)”一词。这一名称的争论至此告一段落。中国卫生部4月30日宣布,将“猪流感、人类感染猪流感”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由此可见,术语定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它不仅需要术语学的理论,还要兼顾方方面面的因素,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3,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各学科名词出版时,允许个别术语定名不一致,是为了将术语目前存在的同义词呈现给使用者,以便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反馈意见,然后再加以修订,决定取舍。在实践中,在标准化的术语中完全避免同义现象也是难以做到的。

五 结语

经过二十多年的名词审定工作,生物科学各分支学科名词体系基本建成,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特别在是生物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科学名词的规范化和统一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但统一的难度也更大,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社会使用者关心、支持和参与,共同做好这项对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统一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推荐访问:审定 几点 各学科 名词 生物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