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紫云英应用根瘤菌剂种植对土壤改良及后茬作物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紫云英绿肥对后茬作物水稻的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增加土壤养分循环中的氮、有效磷、钾的含量,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关键词 根瘤菌剂;紫云英;水稻;土壤肥力;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266-01
为促进绿肥恢复生产,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泾县泾川镇农技推广站积极开展紫云英接种根瘤菌示范试验,为促进绿肥作物中根瘤菌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泾县泾川镇下坊村一农户家责任田内,位于205省道边100 m。试验田土壤肥力水平中上等,为水稻土砂泥土。前茬作物为单季稻。紫云英品种为当地优良种弋江大籽。供试水稻品种为丰两优一号,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生育期约120 d。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紫云英种籽根瘤菌剂拌种,鲜草还田种植水稻,常规施肥(A);紫云英种籽清水拌种,鲜草还田种植水稻,常规施肥(B);紫云英种籽根瘤菌剂拌种,鲜草还田种植水稻,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减少钾肥施用量10%(C);不施用绿肥鲜草,接茬种植水稻,常规施肥(CK)。小区面积60 m2。随机区组设计。
1.3 试验方法
紫云英采用人工播种的方法,播种量约为22.5 kg/hm2,播种时先计算准备称取田块所需的用量,均匀撒施。播种期为9月25日。在有根瘤菌拌种的处理中,用紫云英根瘤菌剂进行拌种。用南京宁粮根瘤菌剂3 000 g/hm2(粉剂)与紫云英种籽22.5 kg/hm2拌匀,稍阴干后播种[1-3]。
后茬水稻的播种量约为22.5 kg/hm2,采取机械插秧,密度控制在27万穴/hm2。除试验设计外,各处理所有田间管理均一致。试验期内各处理有轻度的病虫害发生,紫云英有中度冻害发生。紫云英鲜草收割后,各小区之间设排水沟,用塑料膜将每个隔离埂包严压实,以防肥料相互渗透[4-5]。当地水稻习惯施肥一般为施尿素430 kg/hm2、氯化钾260 kg/hm2、过磷酸钙630 kg/hm2。紫云英与磷钾肥均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的施用中,基肥和追肥各占50%。水稻于4月25日育苗,5月27日移栽,9月3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由表1可知,紫云英可培肥土壤、改良土壤肥力;与CK相比,处理A、B、C 的pH值无明显变化;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有所增加。由此可知,紫云英可改善土壤中的养分循环,增加土壤的肥力水平。
2.2 对紫云英植物学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处理A、B、C紫云英的结瘤率明显提高,紫云英单株鲜重及单株干重也有所提高。
2.3 对后茬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各处理与CK相比,增产735~960 kg/hm2,增产率为9.6%~12.5 %。其中,以处理A增产幅度最大。由此可知,紫云英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的提高有明显作用。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根瘤菌拌种处理后的紫云英可改良土壤,对后茬作物水稻的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
4 参考文献
[1] 张晓霞,王平.从水稻种子表面分离的紫云英根瘤菌与不同水稻品种亲合性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2):195-199.
[2] 李惠其,秦国忠,须勤昌,等.根瘤菌在紫云英上应用效果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0(5): 141.
[3] 张晓霞,王平.对水稻有促生作用的紫云英根瘤菌筛选初报[J].土壤肥料,2001(6):30-33.
[4] 刘明成.紫云英种植技术[J].河南农业,2015(5): 56-57.
[5] 凌诚汉,朱卜兰.紫云英丰产利用技术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3): 26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