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正文

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10篇

时间:2022-10-01 11:45:06 来源:网友投稿

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10篇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 2021年第10期第37卷(总第490期)No.10,2021Vol.37TotalNo.490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E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10篇,供大家参考。

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10篇

篇一: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

21年第10期第37卷(总第490期)No.10 ,2021Vol.37Total No.490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抓实党史学习教育,上好新时代思政课邵 岩(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摘要:党史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将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有助于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以高校思政课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时代内涵为切入点,分别从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构建党史教育体系、建设特色党史课程以及打造优良思政教师队伍这四个方面探寻抓实党史学习教育,上好新时代思政课的有效路径。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高校;思政课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1.10.004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1)10—0010—04当前,各大高校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史学习教育论述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党史教育本身就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也是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应将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党的历史发展事迹,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改变传统高校思政课程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程的实践价值,高效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一、高校思政课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时代内涵自“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各高校应将党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借助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对外来文化入侵拥有高度识别能力,强化思政教育理论感悟,提高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一)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当前各大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需求,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有助于大学生具备认知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能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党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应做好中国近代革命建设发展衔接工作,促进青年一代做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传承工作。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始终荆棘丛生,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风雨兼程,通过近百年的奋斗之路,从最初的“战争革命”到“基本建设”再到“改革发展”,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各高校需将党史教育作为思政教育重要内容,为学生筑建心灵灯塔。[1](二)党史教育是抵制错误思潮的意识引导“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青年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变得飘忽不定,甚至受西方“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以较为隐蔽的形式侵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这些外来文化以及内在的“泛娱乐化”思潮,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全新挑战。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阵地,思政课教师需对占领思想阵地的现实紧迫性予以重视,提出防止意识形态阵地丢失的有效措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教育结合,引导学生筑牢主流思想意识形态,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抵制错误思潮对学生意识的入侵,纠正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等错误认知,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借助党史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加民族归属感,使其在面对外来思想文化入侵时,自觉抵制各种有辱国家尊严、有损国民利益的错误思想。(三)党史教育是强化思政教育的理论感悟为了避免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过于枯燥、空洞,收稿日期:2021—06—05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实践研究(2020ZCY349)”。作者简介:邵 岩(198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教育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10

 教师需将党史研究实证精神引入到思政课堂教学当中,强化思政理论说服力。当前,各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时,学生“听课率”、 “抬头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是思政课教学形式过于刻板固化、教学内容枯燥无趣,而党史研究实证精神对改进思政课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40余载,各高校将凝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编写到思政教材当中,过于抽象的教学内容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为此,思政教师可将党史中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发展规律作为教学案例,带入思政教学情境,改变思政课程的教学现状,强化思政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表现形式,借助党史教育提高学生思政理论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二、抓实党史学习教育,上好新时代思政课的有效路径高校作为广大青年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构建党史教育内容体系,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境界,建设“大思政”特色党史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高校还应打造优良思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党史教育水平,使更多的青年教师成为学生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学习榜样。(一)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让学生对中国近百年的建党史予以信服,同时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日常教育的基本标准。[2] 为此,高校需将党史教育目标与思政课程教育目标相统一,引导学生在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成为符合当前国家发展需求的新时代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接班人。高校应将党史教育与思政课内在教学要求融为一体,注重知识传授以及专业技能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不良行为的约束、管控能力,根据高校不同专业学科特点,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在党史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学会运用历史、辩证、发展的眼光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党的近百年历史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可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背景,为学生讲述各种思想变化以及社会使命,引导学生明确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使其切实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只有讲好党史中的知名人物事件,才能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努力钻研各学科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体现党史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引领价值。回首建党百年历程,抓实党史学习教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的教育内容。党史学习教育既体现了爱党爱国的高度统一,又让新时代高校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民族荣辱发展为己任,努力学习专业技术本领,纠正过往错误思想认知,懂得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使命,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要求学生在党史、国史的引导下爱党爱国,拥有正确的民族观、党史观,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全面人才。高校学生只有忠于党、忠于国家、热爱人民,才能勇于承担民族振兴的重担,并将自我的价值理想与学识技能实践于民族复兴事业之中,通过不断自我激励,成长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党史在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各高校需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作为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根本,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的教育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抵制任何扭曲历史的错误思想误导,借助党史教育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教师需在授课时拥有严密的历史逻辑,尊重我党历史发展事实,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我党的理论政策以及方针路线等,提高高校学生思政理论水平。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应充分利用当地党史教育资源,将党史教育与地方文旅资源相结合,在拓展学生认知视野的同时,充分利用党奋斗的历史场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教育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参与实践、网络媒体等多方位党史教育手段,发挥高校、社会、融媒体党史教育的作用,强化高校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二)构建党史教育内容体系,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境界构建党史教育内容体系是高校学生研读党史教育的基础工作,高校思政课程需将党史理论知识、党史素材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政课程与党史教育内容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习党史知识和学科知识,认清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人只有不断思考生活的意义,观看社会万象,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才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判断与选择。当代高校学生应树立人生目标,学会协调好各种关系,以世界观为参考依11

 据,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认知自身优缺点,通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等形式,满足当前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其次,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政课程融入党史教育体系以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知识学习活动,如开展英雄模范事迹宣讲活动、党史知识竞赛活动,使其深知近百年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校思政课程还应不断完善党史教育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史理论以及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优化结合,促使高校学生更加客观理性地认知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会各项社会生存技巧。[3] 个人需要在某个特定社会条件下,通过某种方式满足个人利益需求。社会利益则是所有人利益的统一结合,个人只有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把自我追求与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结合在一起,在社会奉献中成就自我、完善自我。最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党史教育时,借助志愿者服务、文艺演出以及党史研学实践等形式,使其在党史活动教育中拥有独立向上的人格,提高自身道德品格修养,在思想意识中逐渐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作为社会人类共同生活的规范准则,是社会在发展到某个阶段以后,形成与之相匹配的道德体系观念。社会要和谐有序地稳步发展,应不断提升个人道德品质。因为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好坏与个人性格品德修养有着直接关系,只有个人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完善的人格品质,才能提高整个社会民族的道德水平。党的历史中有许多值得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人物,都是广大青年学习的楷模典范。高校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党史各阶段楷模、典范学习,成为品行正直善良的新时代青年,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境界,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三)建设特色党史教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首先,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发展建设、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力量,需在日常传授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德育素养,使其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纵观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发展历程,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了无数革命先辈的心血,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代表人物,是党史教育的精神脊梁,正是这些代表人物的贡献精神,推动国家稳步发展。[4] 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将党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中,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境界。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身处于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学生,容易在各大网络平台接触海量信息,由于这些资讯真假参半、良莠不齐,容易使学生产生较为模糊的思想认知,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在开展党史教育过程中,还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以歌唱比赛、历史人物演讲以及主题演讲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精神品质,使其在情感上拥有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在行动上行报效祖国之事,在意识上夯实强国自信。例如,中国的伟大抗疫实践,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并在思想意识中自觉拥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认知意识,肩负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使命,学会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其次,劳动教育作为显性课程,应与隐性课程党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劳动价值教育观。回顾近百年党史,北大荒开垦、新疆建设兵团都是生动鲜活的历史教育事件,若将这些鲜活的劳动历史融入到思政教育当中,就会让学生对劳动价值予以正确认知。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力量,借助王进喜等先进感人的事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当中,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使其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劳动最光荣,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逐渐拥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最后,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思政教师在讲解党史教育时,应将创新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内容当中,为学生讲解党历史上主要领导人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国家要想长久稳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创新实践精神,借助党史教育引导学生清楚意识到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运用所学知识为国家民族命运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校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在技术运用上大胆创新,将人才创新发展作为国家今后稳定发展的战略措施,鼓励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中国制造的生产力。(四)打造优良思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党史教育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

 “教师不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品格德行的‘大先生’。”[5] 各高校在抓实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应打造优良思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12

 党史教育水平。首先,教师自身需热爱教育事业,淡泊名利,品格高尚。高校需将党史教育融入到师德师风建设当中,坚定党的政治立场,端正教学态度,学会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通过各种党史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言行举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高校还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账号、APP 等宣传方式,强化教师党史党建理论知识修养。要求高校优秀教师、模范教师起到引领作用,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并成为党史教育的宣传者、引导者,做好新时代高校...

篇二: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活力 2021 年以史育人以史赋能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吴杨(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 重庆

 400072

 )[ 摘要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 ,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 、 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

 党的百年历史 ,

 是一部从斗争中学习斗争 、 从教训中得出真理的历史 , 百年党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厚素材 , 也是最好的思政教材 。

 将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 既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使命 , 也是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 。[ 关般 ] 党史教育 ; 思政课程 ; 高等院校引言开展思政课教学 , 需用好党史这本 “ 活教材 ” 。

 充分发

 挥以史育人 、 以史赋能的作用 , 因地制宜 、 因材施教 、 因势

 利导 ,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学 , 引导广大

 青年大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 , 学习党的实

 践创造和历史经验 , 让广大青年大学生知史爱党 、 知史爱国 。一 、

 因地制宜 :

 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 , 要充分运用

 红色资源 ” 。

 “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斗

 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物质载体 , 见证着中国共

 产党人的苦难与辉煌 、 奋进与担当 。” 而革命故事 、 革命文物 、

 红色旧址 、 革命纪念馆等都是可运用于高校思政教学的红色

 资源及生动素材 。因地制宜 , 是要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本土的红色资源 ,

 将其融入教育与教学 , 提高党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提

 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 。

 以重庆为例 , 重庆是红军长征 、 中

 共中央南方局敌后斗争 、 解放战争等革命事件的主要发生地

 之一 , 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 。

 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旧址有新华

 日报社旧址 、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 ( 周公馆 )

 、

 白公馆 、 城万红军指挥部旧址等 ; 红色文化资源有小说 《 红

 岩 》 、 话剧 《 江姐 》 等 ; 革命纪念馆有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

 物馆 、 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等 。

 还有许多为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而抛头颅 、 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 革命故事 , 构建了

 一个丰富的本土红色资源库 , 它们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

 动素材 。

 学习江竹筠 、 杨闇公等党员楷模的事迹 , 能让青年

 学生感受坚定的革命信仰 ; 了解红岩村 、 《 挺进报 》 的故事,

 能让青年学生体会到党与人民的 “ 鱼水之情 ” , 感受党员崇

 高无私的精神境界 ; 参观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革命纪

 念馆 , 能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革命背后的艰辛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 , 就要用好宝贵的红

 色资源 、 本土资源 。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 将红色资源 、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 , 讲好红色资源背后的革命精神 ,

 讲好红色故事背后的革命真理 , 这也是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

 育的内在要求 。二 、

 因材施教 :

 彰显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 , 应注重因材施教 ,

 聚焦青年学生的学情 、 认知水平 、 个性差异等 , 有针对性地

 开展教学 。

 注重个性化教育 , 设置符合青年大学生学习需求

 的党史教育议题 , 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 凸显因材施

 教的塑造力 , 彰显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一是要在理论教学上下功夫 。

 青年大学生区别于其他阶

 段的学生 , 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 、 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 , 思

 政教师在教学时 , 应立足这些特点 ,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

 将理论体系与历史脉络融会贯通 , 深入浅出 ; 将党史故事与

 革命原理融会贯通 , 以小见大 ; 将历史节点与本地发展融会

 贯通 , 以点带面 。

 通过生动 、 深入 、 深刻的纵横比较 , 让

 青年大学生把一些历史背后的道理和逻辑想明白 、 搞清楚 ,

 能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 “ 能 ” 、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 行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 “ 好 ”

 O二是要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 。

 立足学生的专业特色 、 实

 践能力 , 创新各类实践教学路径 , 倡导参与式教育 。

 例如 :

 针对一些关键的历史选择 , 可以运用辩论式 、 I 寸论式教学方

 法 ; 针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 可以组织实地参观 、 展演等

 教学方法 。

 同时 , 可立足高校的学科特色 , 开展专业性强的

 实践教学 。

 文化艺术类学生可开展与党史有关的文创活动 ,

 如诗文写作 、 海报 ; 建筑类学生可依托红色建筑资源开展实

 践教学 , 如红色建筑手绘画 、 建筑结构图剖析等 。

 吸引学生

 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 促使党史教育接地气 , 不断强化教

 学的凝聚力 、 党史的生动性 。三是要在历史思维的培养上下功夫 。

 充分运用马克思主

 义理论 , 以 “ 大历史观 ” 去指导学习 , 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

 主义观去学习党史 , 从发展的维度去解读党史 , 将百年党史

 融入历史发展 、 时代变化 、 全球风云中 。

 以 “ 大历史观 ” 为

 指导 , 讲清楚共产党的 “ 精神密码 ” , 讲透彻中国共产党为

 什么能 、 为什么行 、 为什么好的朴素真理 , 引导青年学生在

 学习中感悟党史的思想伟力 、 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及规

 律 、 增强自身的政治定力 , 彰显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 。三 、 因势利导 :

 紧贴时代形势 , 提升学习的针对性与实

 效性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

 作 , 教学内容 、 教学理念 、 教学方式不可一成不变 , 而需要

 紧贴时代形势 , 不断更新提升 。一是教学与学习内容要因势利导 。

 历史对现实具有导向

 作用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重视历史 、 研究历史 、 借鉴历史,

 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 、 把握今天 、 开创明天的启示 。

 在我们的教学中 , 应紧贴时代形势和当前社会实际 , 要讲清

 楚当下的新形势 、 新问题 、 新理念 、 新挑战 , 历史具有逻辑

 导向 , 当下面对的难题往往也能在历史中找到答案及启示 。

 同时 , 还要把理论教学融入当下发生的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

 趣的问题中 , 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 , 揭示历史选择中国共

 产党的必然逻辑 , 如近代中国在国际上的弱势地位与今天大

 国身份的转变 、 抗战问题与当下钓鱼岛的 ( 下转第 30 页 )26。

 。. .。

 。

 团队与组织建设活力 2021 年党支部工作要准确定位 、 服务大局 、 破解难题 , 切实把党的

 政治优势 、 组织优势转化为提质增效 、 转型发展的动力 。

 领

 导班子是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关键 , 发挥着 “ 头雁 ” 作

 用 , 党员队伍党性坚定 、 素质过硬是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的基础 , 在执行制度 、 落实要求上必须高效高质 , 同时还要

 有良好的制度做保障 , 才能促进基层党支部提升工作成效 ,

 更好地服务群众 。( 三 )

 大力推进 “ 六有 ” 建设以阵地规范化建设为重点 , 建设 “ 有固定活动场所 、 有

 上墙制度 、 有台账资料 、 有培训计划 、 有资金安排 、 有新媒

 体设置 ” 的党支部 。

 每个基层党支部都应有固定的党员活动

 场所 , 以便开展规范的党员活动 , 发挥活动场所群众议事中

 心作用 , 畅通民意反映渠道 , 提升民主决策水平 , 科学施策

 工作任务 , 解决干部职工关心的问题 。

 此外 , 阵地建设还应

 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 充足的经费保障 、 完善的活动计划和方

 案 、 多样化的媒体活动载体 , 旨在提升党员活动的质量 , 达

 到活动的预期效果 。

 通过创建标准化党员活动室 、 购买书籍 、

 设置报刊栏 、 开展系列活动等形式 , 切实提升党员干部的党

 性意识 、 为民服务意识 、 思想理论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 , 进

 一步提升阵地建设的综合水平 。( 四 )

 大力推进"六强 ” 建设以特色创建为重点 , 突出时代特色 、 行业特色 , 建设"时

 代特色强 、 行业特色强 、 引领作用强 、 示范作用强 、 创建成

 效强 、 发展成效强 ” 的党支部 。

 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要突

 出时代性 , 要与企业文化 、 品牌建设 、 生产经营理念紧密联

 合起来 , 把握时代主旋律 , 把准政治方向 , 站稳政治立场 ,

 做到内强素质 、 外树形象 , 秉持共同价值观 。

 同时 , 特色创

 建工作还应与中心工作相融合 , 以抓党建 、 促业务 、 提服务

 为目标 , _ 手抓党建 , 一手抓业务 , 做到 “ 两手抓 , 两手硬 ” ,

 实现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相融互促 , 营造基层党支部规范

 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 五 )

 探索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新载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新载体可有效促进基层党支部规范

 化建设水平 , 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企业强基铸魂的根本 , 立

 足于企业 , 服从 、 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改革发展

 大局 ,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 进行差别化 、 特色化党建工作

 探索创新 , 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党建品牌 。

 把突出抓基础 、

 抓基层 、 抓队伍有效融入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中 , 积极推

 进部门服务基层 、 党员结对帮助 、 企村社三维共建 、 党建带

 工建促团建 “ 大下访 ” 四个载体建设 , 推动基层党支部规范

 化建设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 六 )

 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党支部书记在支部规范化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 只有党

 支部书记素质上来了 , 党员大会 、 支委会 、 党小组会才有质

 量保障 , 才会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 党课才能引人入胜,

 党支部活动才能真正发挥最大效能 。

 在党支部书记配备过程

 中要注重将德才兼备 、 敢于担当 、 善于作为的优秀党员干部

 选拔出来担当重任,同时还要定期组织党支部书记开展轮训 、

 集中培训 , 系统宣贯支部规范化建设的新政策 、 新要求 , 做

 到与时俱进 。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 需要

 全体党员干部共同参与 、 共同推进 。

 每一名党员既是参与者

 也是建设者 ,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 , 才能发挥好基层党支部规

 范化建设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海梅.浅谈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

 法 [J]. 河北企业 , 2019

 ( 06 )

 :

 142-143.[2]

 韩聪霞.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思考 [J].

 河北企业 , 2020

 ( 09 )

 :

 129-130.( 上接第 26 页 )

 争端 、 建国初期的艰辛探索与新时代的扬

 帆远航 , 用大量鲜活的案例 、 事件及人物事迹坚定青年学生

 跟党走的信念 , 提升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二是教学理念要因势利导 。

 思维方式 、 思维观念创新是

 开展高校思政课的思想保障 。

 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一部波澜壮

 阔的百年画卷 , 涉及的历史节点 、 历史事件 、 历史人物众多,

 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 , 不能只是简单灌输 , 要立足学习

 目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 更要破除僵化 、 固化的教学理念 ,

 克服 “ 习惯思维 ” 和 “ 刻板印象 ” , 鼓励教师在教与学的实

 践过程中不断创新 , 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提高高校

 青年学生对党史学习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

 思政课教师要

 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教学理念 、 理论研究成果 , 不断提升

 与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 思维层次 ; 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

 反馈 , 适时调整教学方式 , 提髙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 ;

 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 不断充实专业素养 。

 只有

 思想解放了 、 理念创新了 ,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

 效果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三是教学方式要因势利导 。

 当下 , 青年大学生处于瞬息

 万变的网络时代 , 知识的接受方式和学习方式较以往变化巨

 大 , 要立足这种社会实际和具体学情 , 不断延展党史学习教

 育涉及的知识体系 , 创新设计课程内容 , 灵活运用授课形式,

 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开展教学 。

 例如 , 拍摄制作各种

 党史微视频 、 微宣讲 , 运用 VR 实景体验党史历程 , 情景模

 拟重大的党史事件 , 开展党史文化创作活动 , 让党史故事鲜

 活鲜 , 让革命真理通俗鋅让思政课堂生动琢在新

 的教学方式中 , 真正触及学生的思想 , 震撼其心灵 。以史育人 , 以史赋能 。

 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

 史是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教材 , 高校要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贯

 穿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 不断发挥党史学习教育对青年大

 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 , 让党史学习教育成为思政的 “ 引

 路人 ” , 让思政课成为开展青年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

 地 , 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邱琳.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J]. 共产党

 员 ( 河北 )

 , 2021

 ( 10 )

 :

 37.[2]

 刘玲 , 韩美群.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 — — 党史教育融入高

 校思政课的思考 [J]. 学习与实践 , 2021

 ( 04 )

 :

 25-31.[3]

 张仲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 [N]. 云南日报 ,

 2021-04-21

 ( 007 )

 .30。

 。. .。

 。

篇三: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

教育·2021-12思政研究 观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党史学习教育对青少年道德情操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思政课的学科优势,更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堂中,能拓展和深化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讲清党史知识,加强思政课的政治观教育。思政课教学应该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讲清党史理论可引导学生坚定信念,激励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党史学习教育中,学生可更深刻地了解到党和人民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关系。教师讲清党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党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讲好党建成就,补充思政课的目标内涵。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品格,感受中华民族精神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党史中的鲜活事例来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如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的伟大实践,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这是中华民族精神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体现,补充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讲透党史故事,提升学生的学科智慧。百年党史是党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历史,蕴藏着无穷的历史智慧。教师讲透党史故事,学生可以从刘胡兰事迹中体会“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牺牲精神,从雷锋事迹中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这样的党史学习教育可以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在社会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思政课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所以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实际生活的变化和思政教育的现实需要不断地调整、更新和补充。一方面,利用党史学习教育,教师能更好地讲清教材中的道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教师能增强教学的时效性,促进学科和现实生活更紧密联系。充实思政课的理论内容。《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为思想主线,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角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思想性、理论性较强。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教师能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在思政课中的作用文 / 武汉市洪山中学 吴拥军50

 2021-12·湖北教育思政研究 观察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理论观点通过大量党史事实进行具体化,让理论具有可读性,让理论鲜活起来。如阐述该册第一课第一框“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观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从觉醒年代的五四运动到建党时期的红船精神,再到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再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充实思政课的材料内容。中国共产党丰富的革命历程构成红色资源宝库,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如讲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这个知识点时,可在教材“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的基础上拓展引用“红船故事” “张思德故事” “红旗渠故事”以及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来的全国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等,让学生对党的认识更具体、更深入,同时也能为后面讲“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一内容做好铺垫。充实思政课的“地方史”内容。思政课课程资源包括丰富的地方红色资源。湖北是红色的沃土,荆楚大地上曾发生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拥有丰富的党史资源,如“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革命圣地红安、 “洪湖水浪打浪”传唱全国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武汉的二七纪念馆、八七会址、农讲所等,都能成为思政课鲜活生动的教学资源。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时指出:

 “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党史学习教育资料内容丰富,为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可视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创设情境,跨越时空,古今对话。党史学习教育可让思政课教学设计跨越时空,古今对话,让学生沉浸式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信仰。在讲理想信念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创设情境,由教师提供素材,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如:面对敌人(学生扮演)的拷问:

 “你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夏明翰(学生扮演)回答:

 “因为共产主义是我的信仰。”敌人又问:

 “难道你不怕死吗?”夏明翰回答:

 “朝闻道,夕死可矣。作为共产党员能为自己的信仰而牺牲,我感到无上光荣。”这样的共产党人还有很多很多。无数的仁人志士为“道”牺牲生命,中国共产党员的意志更坚强,信仰更坚定, “道”越走越宽广。穿插影视,编排话剧,提升兴趣。教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在社会课堂中成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用毛泽东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成长求学故事,将电影《少年毛泽东》《1921》的片段展示给学生,声光电的影视插入更直观,更吸引学生,更有渲染性,教学效果也更好。同时,教师可借助党史学习教育材料,组织学生编排用于课堂教学的“微话剧”,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如让学生编排关于毛泽东的“微话剧”,讲述他 17岁离家求学,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通过“微话剧”的生动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互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升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完成教学目标。专题辩论,案例分析,中心发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教师可采取理论宣讲、中心组学习等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每次主题教育的主持人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家长,还可以是一位正能量满满的普通人。九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教学内容为《坚持改革开放》,如果由学生家长讲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条件、收入开支、工作氛围,甚至包括居住地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第三课第二框《参与民主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关于“法治”与“人治”的辩论,明晰法治的发展历程,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法治观念。在思政课堂上,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拓展思政课堂的教学目标,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责任编辑/陈殷51

篇四: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

41 卷第 1 期Vol.

 41

 No.

 1许昌学院学报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2022 年第 1 期No.

 1 , 2022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策略 研究刘威,邱靖涵( 郑州科技学院 , 河南郑州 450000 )摘

 要 :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开展

 党史学习教育 , 有助于实现思政课理论和实践创新 、 培养学生抵御错误思潮的意志能力 、 推动思

 政课建设和增强立德树人实效 。

 可以从厚植党史理论 、 发挥学生主体性 、 建设教育纽带 、 创新教

 育载体和打造师资队伍五个方面着力 &关键词 :

 党 史学习教 育 ; 高校思政课教学 ; 实践育人中图分类号 :

 G64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9824 (

 2022 )

 01

 -0153-04生于和平年代的大学生 , 在家庭 、 社会 、 国家

 共同呵护下成长,物质生活丰富 , 容易出现自理能

 力不强 、 价值取向茫然 、 忧患意识缺乏等现象 , 甚

 至会被错误的价值观念诱导 , 需要用正确的理论

 进行引导 。

 党史中蕴含的革命 、 建设和改革的伟

 大实践经验,对于帮助大学生汲取奋进的精神力

 量 , 具有重要意义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党中央高度

 重视学习党史 , 思政课的建设也离不开对党史的

 挖掘和运用 。

 坚持党史与思政课课程互动互融 ,

 能够助力思政课提升育人作用 & 在高等院校的

 思政课中增添党史学习教育 , 把党史当作生动素

 材 , 可以教导学生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优越性 , 增强学生全面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

 心和决心 , 感受中华民族辉煌发展与百年未遇之

 大变局 , 培育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当代

 新人 。一 、 党史学习 教育融入高校 思 政课教 学的价

 值与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

 调:学习党的历史 ,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 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

 这门功课不仅必修 , 而且必须修好 [ 1 ] 。

 通过将党

 史纳入思政课教学 , 可以充裕课程内容 , 革新教学

 方法 , 有效避免传统思政课的不足 , 为当前思政课

 教学的改进与革新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 [ 2 ] 。

 从人

 才规划和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 , 将党史整合到高

 校思政课教学中还具有极大的价值与意义 , 有助

 于实现思政课理论和实践创新 、 培养学生抵御错

 误 思潮的意志能力 、 推动思政课建设和增强立德

 树人实效三个方面 。

 总之 , 重视党史学习教育 , 并

 将其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非常重要 。( 一 )

 有助于实现思政课理论和实践创新党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

 史 。

 我们党建立以来 , 一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

 求是有机统一 , 坚持培元 固 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 ,

 在殊死斗争的实践中 , 抒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

 在 “ 两个一百年 ” 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 , 适逢学习

 史的

 机 ,

 史学

 纳入高等

 的思政

 学

 ,

 是进一

 推进思政

 学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 。

 通过将党史融于思政课教材 , 学

 生能够体会百年来共产党的发展历史 , 了解英雄

 人物的光荣事 迹 , 回 顾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们取

 得的脱贫攻坚 、 团结抗疫 、 戍边英雄等不平凡的历收稿日期 :

 2021

 - 10- 16基金项目 :

 郑州地方高校党史学习研究 ( 思想政治理论课 )

 专项课题重点项目 “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

 究

 ” ( 2021DSZX002 )

 o作者简介 :

 刘 威 ( 1993 — )

 , 男 , 河南周 口人 , 本科 , 助教 , 研究方向 :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 邱靖涵 ( 1994 — )

 , 女 , 河南周 口人 ,

 硕士 , 助教,研究方向 :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153

 -

 史成就 , 体会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和世界的恢宏

 力量 , 系统地汲取理论智慧 。

 从而将党的理论入

 脑入心 , 提取初心密码 , 增长知识经验 [ 2 ]

 &( 二 )

 有助于培养学生抵御错误思潮的意志

 能力近年来 , 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体现出跨

 域传播 、 网络扩散 、 青年受众等特点 , 给社会带来

 严重的影响&近年来被中国人民所熟知敬爱的英

 勇先烈 , 如 :

 刘胡兰 、 黄继光 、 董存瑞 、 狼牙山五壮

 士等 , 屡次遭到嘲讽和质疑 , 在大学生群体中也造

 成了负面影响 , 反映了

 “ 新生代 ” 对社会思潮缺乏

 辨析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肩负着大学生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任务 , 将党史学习教育

 纳入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 利用党奋斗 、 进取

 的历史 , 来匡正社会的消极情绪 , 驳倒各种错误思

 潮 , 起底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实质与危害 ,

 可以消除它们对社会秩序的扰乱&学生在深入回

 顾党史的过程中 , 可以站在强有力的政治立场上 ,

 与错误的思想倾向作坚定的决斗 , 在错误的思潮

 中端正立场 。( 三 )

 有助于推动思政课建设和增强立德树人

 实效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 重温这部伟

 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 、 性质宗旨 、 理想信

 念的生动教育 [ 1 ]

 &党史中饱含着革命先行者从实

 践中提取的立国和兴国智慧 , 党史独特的发展背

 景 、 曲折的奋斗进程 , 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加

 生机勃勃 、 引人入胜的教材内容 & 学习党史 , 不仅

 是广大党员的一门必修课 , 也是广大青年学生的

 一门必修课&在思政课教学中利用党史教育资

 源 , 大力推崇党史中革命烈士的战斗历程 、 先锋模

 范的箪路蓝缕 、 先进典型的卓越功绩 , 有助于引领

 广大学生立大志 、 明大德 、 成大才 、 担大任,争当一

 名以振兴中华民族事业为己任的当代新人&同

 时 , 将党史学习教育纳入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体

 系 , 加大思政课教师对党史知识的思考深度和探

 究力度 , 也有助于提升教师党史专业能力水平 , 并

 时刻督促教师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 , 谨记为党和

 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和目标 , 更好地担当起学生

 人生道路的领路人 &二 、 党史学习 教育融入高校 思 政课教 学的基

 本原则实现将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育目

 标 , 需要统筹考虑党史理论体系和思政课框架两

 个方面 , 把握 内在要求 , 帮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马

 克思主义理论 , 培育爱国情操,激发报国之志 , 充

 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的价值作用 &( 一 )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目前 , 世界上有些敌对势力正实施所谓的 “ 西

 化 ” “ 分化 ” 等政治破坏活动 , 以学生为主要目标对

 象 , 企图对学生实施思想渗透 , 并妄图动摇学生的

 政治方向&对此 , 我们必须要坚持不懈地同世界

 敌对势力做斗争 , 进一步提高对思政课教学的重

 视程度 , 更侧重把党史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 , 坚

 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引导学生对抗外来错误思想

 的侵略 , 更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武装 , 从

 百年党史教育中 , 汲取精神之 “ 钙 ” , 寻找胜利之

 “ 钥 ” &从学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出发 , 厚植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宝贵成果 , 以及共产党带领我

 国人民革命 、 建设和改革所积累的可贵经验和优

 良传统 , 可以武装学生的思想 、 培植学生坚定的政

 治立场 、 造就学生优秀的品德素质&同时 , 将党史

 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 要不断加强对马

 克思主义最新理论的宣扬 , 引导学生学习党在革

 命 、 建设和改革中的实践精神 , 认清历史的发展规

 律和经验教训 , 由衷地感悟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

 崇高品质 , 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可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 二 )

 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 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

 党勇于做出艰苦奋斗和巨大牺牲的历史,一直激

 发着我们的奋进力量&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 ,

 一直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

 际密切结合 , 为中国革命寻找新的道路&在党的

 百年

 史

 ,

 国共

 人

 强的

 、

 强的精神和充沛的智慧 , 克服种种的困难和艰难

 险阻 , 创造历史的奇迹舞台 , 始终保持着迎难而上

 的昂扬斗志 &

 一路走来 ,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关心

 群众作为安身之魂 、 将根系人民作为立命之本 , 在

 新征程中不断团结人民 , 處续红色血脉 , 在新征程

 上阔步前行&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事件 、

 历史人物 , 可以真正感受先驱们践行初心 、 坚定真

 理的伟大成就&把百年党史纳入高等院校思政课

 教学中 , 就是要引导新时代学生不忘党史 、 不忘党

 功 , 既要始终牢记我们党经历无数生死考验创造

 的历史伟业 , 又要用我们党坚守理想 、 锐意进取的

 价值灯塔照亮新的奋斗征程 , 增添新时代下为祖

 国建设践初心 、 开新局的原动力&所以 , 把党史纳

 入思政课教学 , 应该把握历史导向 , 认真学史 、 铸

 魂 、 补钙&同时也要立足当前现实 , 直面时代高

 峰 , 教育引导学生更深入学习我们党在长期实践- 154

 -

 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 学深悟透 , 增强社会主义建设

 定力 。( 三 )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是马克思主义一贯遵循

 的原则 , 它是党在革命 、 建设和改革历史过程中 ,

 解决问题和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 , 是党自身

 奋斗的重要经验和前进智慧 。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

 的传 播 和发展 , 为我国百余年来箪路蓝缕 、 處续初

 心 、 砥砺前行的奋斗实践 , 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

 量 。

 可以进一步讲 ,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发展历

 程,既是一部理论创新史 , 也是一部实践探索史,

 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生动 “ 课本 ” 。

 把百

 年党史教育整合进思政课教学 , 需要坚持理论与

 实践相辅相成:一是要教育学生进一步探索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大脑 。

 二是开展思政课的

 实践教学 , 不仅要在党史纪念馆 、 展览馆等现场

 进行实地教学 , 还要探究党史档案 、 历史经历者

 亲述等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 通过实践教育统

 一学

 思

 ,

 发学

 思政

 实

 学的趣 , 升华实践教育主题 , 使学生在实践教育中体克思

 在

 国开创

 、

 的强魅力 。三 、 党史学习 教育融入高校 思 政课教 学的实

 践路径( 一 )

 厚植 党史理论 , 发挥思政课课 堂 教学主

 渠道作用加强把党史教育纳入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

 要依托好党史的理论研究成果 , 发挥好课程教学

 主渠道 , 充裕思政课课程教学的内涵 。

 思政课教

 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 , 理论知识的丰富

 程度决定了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宽度和深度 , 理论

 越深入 , 思政课课程教学内容就越充裕 、 越完整 。

 党的历史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培元固本和守

 正创新相融合 ,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国

 情密切联系而形成的奋斗史 。

 思政课教学中将深

 厚的党史理论作为教学内容 , 通过细致讲述英勇

 的革命事迹 、 鲜活的历史人物 、 深厚的革命理论,

 深入浅出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 。

 在思政课教学

 中厚植党史理论 , 将党史教育和爱国 、 理想信念 、

 革命精神教育等有机融合起来 , 引导学生对党的

 发展历史 、 理论知识 、 执政理念 、 建设社会主义的

 规律等有一定的认知 , 激励学生了解革命事 迹 和

 对比社会新旧面貌 , 提高对党的认识和拥护&( 二 )

 发挥学生主体性 , 激活学生的思维自

 觉性将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 , 应当注意发挥学生

 在课程中的主体性 。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独到

 见解 , 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 自我学习能力和激

 发学生成长阶段内在动力的重要举措 。

 创新课堂

 教学,激发学生思维 , 转变学生课堂角色 , 让学生

 成为课堂主人 , 发挥思政课课堂与学生主体相融

 合的综合效应 , 焕发思政课堂生命活力 , 引导学生

 了解党的历史 , 领悟党的恩情 ,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党史学习教育 [ 3 ] &在党史融入思政课课

 程中 , 结合党史教育的相关部署 , 以爱党 、 报国 、 强

 国之情为核心 , 将党的历史知识 、 历史人物与学科

 专业知识充分融合 。

 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阅读 、

 朗诵 、 合唱等多种艺术方式 , 将伟大事迹 、 辉煌成

 就 、 红色文化 、 重要启示等有效地嵌入思政课课

 堂,启迪学生心灵 , 让学生设计 、 参与到整个课堂,

 增强学生融入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启 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责任使命 。

 在沉浸式学习中 , 激活学生

 思维 , 让学生感同身受 , 自觉将理论感悟转化为实

 践力量 , 勇于承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历史使命 。( 三 )

 建设教育纽 带 , 发掘党史实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

 上讲 , 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

 ” ⑷上好思政课

 需要依托班级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 拓展社会实

 践的视野和格局 , 将党史中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

 和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相契合 , 提升教学效益 。

 在

 思政课中开展党史实践教育 , 不仅要牢牢把握实

 地教育 , 还要探索党史文字材料和见证人亲自讲

 述的教育价值 , 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科学性和正确性认识 , 发掘党史学习实践途径 , 丰

 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学习党史需要走出课堂 , 让

 革命

 馆 、

 史

 馆 、

 色

 馆等

 学基地成为学生学习第二课堂 , 围绕各教育基地主

 题设计实地课程教学大纲 , 循序渐进地指引学生

 沉浸在真实的场景中 , 引导学生自觉地体会人民

 毅然决然地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 、 马克思主义理

 论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 2 ] 。

 中国共产党 100 年

 的历史中蕴藏着深厚的红色资源 , 展示了中国共

 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之路,体现了共产党人箪路

 ...

篇五: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

i:10. 3969/ j. issn. 1673 -6060. 2021. 10. 010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王鑫宏(河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摘  要: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功能,与党史教育同向同行。

 将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处理好既讲党的故事也讲党的理论、既讲脉络也讲细节、既讲成就也讲挫折、既讲经验也讲教训、既讲过去也讲未来、既讲顶层设计也讲具体实践、既讲伟大领袖也讲人民群众、既讲历史视野也讲全球眼光、既讲感悟也讲感情、既讲真实也重演绎等若干维度,做好思政课讲党史的内容构建。

 这就需要教师术业兼修,加强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知识储备、问题意识、方法创新和协同攻关。关键词:党史;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6060(2021)10 -0065 -07收稿日期:2021 -07 -30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金课’建设研究与实践”(2019SJGLX123),主持人:王霞作者简介:王鑫宏,男,河北吴桥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1 年 4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高校要将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作为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表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从实质上来说,“四史”是一部延展的大党史,党史教育在“四史”教育中居于统领地位。

 将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厘清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等基本问题。

 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百年党史和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融合,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作用。    一、同向同行: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系    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是什么关系,这是党史融入思政课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思政课是对学生有效开展党史教育的主渠道。(一)从培养目标来看,思政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重视思政课是党百年历史中一以贯之的宝贵经验。

 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阶段,历来都把思政课建设视为一项重要工作,做出许多重要部署 [1]2 。

 党之所以重视思政课,这是因为党始终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关涉党的事业是否能够长盛不衰的根本问题。

 在当前,思政课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培养一代又一代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自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立志奋斗终身的有用、可靠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换言之,思政课教学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功能。(二)从课程内容来看,思政课各门课程与党史密切相关高校五门思政必修课程与党史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领导人民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实5 6第 41 卷  第 10 期Vol. 41 No. 10河 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 年 10 月Oct. 2021

 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也就是党领导人民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讲清党领导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并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应讲清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立足国情加强理论创新,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讲清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成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发展创新,不断形成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法治观的历程。思想道德法治课要讲清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主体创造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法治观的内核及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在新时期不断应对新问题、新挑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指导下,不断克难攻坚,不断积累新经验、取得新成就的过程,形势与政策课就是要讲清党在应对新问题、新挑战的过程中,形成了什么新成果,产生了什么新经验,取得了什么新成就。

 显然,高校思政课的五门课程与党史教育有着与生俱来的契合度,党史是贯穿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脉络,是思政课教学的应然内容。(三)从教学资源来看,思政课需要利用党史的丰富资源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党史资源中有着丰富的文献史料,如历代领导人相关文献、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相关文献、党的重要决议等为思政课讲好党史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

 党史资源中还有着丰富的非传统文献史料,包括诗词、歌曲、图画、口号、音像、口述资料等。

 这些非传统文本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使党史更加丰满,也为思政课将党史讲鲜活提供了丰富素材。

 此外,党史资源还有着丰富的实践场景,如纪念馆、革命旧址、主题成就展等。

 这些实践场景为思政课讲好党史,尤其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具象化提供保障。

 思政课应该用好这些党史资源,使这些资源的思政育人价值得到实现。    二、树立正确党史观:党史融入思政课的基本教学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正确党史观” 的重要论述,为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遵循。

 也就是说,将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的基本教学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进而实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而在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总体目标之下,可进一步细化为六个目标。(一)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百年党史伟大历程和成就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不断奋斗的历史,也是不断创造成就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振兴国家和民族为己任,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把步入近代伊始一个积贫积弱、受尽凌辱的旧中国打造成如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2] 。

 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一过程是党践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和使命的过程,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和推进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过程。

 思政课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宏观把握党的百年伟大进程和成就,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辉煌成就激励人、教育人、启迪人、滋养人,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发展、强盛中国,进而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二)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百年以来,党之所以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在于其用最为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

 党成立以来,在应对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下,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产生新理论,通过不断在新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彰显出其无穷的思想伟力。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是指引中国共产党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的理论依据,是党最为宝贵的思想财富,是应对一切问题的科学指南。

 思政课要在帮助学生把握这些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指导意6 6    2021 年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义上下功夫,尤其是要讲清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对中国发展的指引作用,使学生对这些创新理论能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三)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百年党史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2]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规律和政治智慧,这是党应对未来一切挑战的历史镜鉴。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实践中,在应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了一系列历史经验。

 习近平在庆祝建党百年的讲话中总结了百年来党的九个必须,即九条经验,这些经验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价值追求、理论指导、战略支撑、外部环境、力量来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历史经验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智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些宝贵经验是党揭示出的中国近代以来国家和民族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这些经验“当做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3]59 。

 思政课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这些宝贵经验的内核及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意义,进而从中汲取自身面对未来的历史智慧。(四)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深邃内涵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不同的时代主题下,领导人民克难攻坚、砥砺前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谱系。

 从红船精神到建党精神,这些精准概括、内涵丰富、鼓舞国人的伟大精神始终指引着伟大的中华民族走过苦难走向辉煌,也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和青年的成长,是党永葆生机的精神源泉。

 总体来说,这些伟大精神是不同时期、不同任务下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品德作风以及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集中展现,是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这些伟大精神已经牢牢注入中华民族的脊梁,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砥砺前行,始终不被艰险所压倒。

 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伟大精神不会因时间而消逝,它们将跨越时空,成为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3]253 -254 。

 思政课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深邃内涵及其对自身成长成才的精神引领作用,构筑其良好的精神世界。(五)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对青少年的历史观形成一定的冲击。

 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虽然表现形式庞杂,但究其根本是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为核心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偏概全、指鹿为马,企图通过歪曲历史现象、丑化历史英雄、否定历史定论和美化反面人物等扰乱青少年精神世界。

 因此,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4] 的必行之举。

 思政课教学应通过融入党史资源,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及相关历史结论,进而认清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本质,拥有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六)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树立“四个自信”的重大意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没有青年,事业就没有下文,政党就没有明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七一”讲话中对未来青年发展做出最新指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 这就需要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大学生必须树立起“四个自信”。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实现了社会制度变革、国家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益变成现实。

 实践证明,只有道路正确、理论正确、制度正确、文化正确,才能持之以恒,坚定不移,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思政课要讲清楚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靠的就是党的领导,靠的是道路正确、理论正确、制度正确、文化正确,进而使学生自觉认同党的领导,并且对我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意识到自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责任与担当。    三、讲好党史的多重维度: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构建    高校五门思政课应结合自身课程特色,遵循一定的融入逻辑,通过遵循一定设计维度,综合各门课程的课程特色、党史教育的重点、学生认知规律等因素,巧妙构建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教学内容,讲清讲透各门课程7 6王鑫宏: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 10 期   

 中蕴含的党史道理、学理和哲理。(一)既要讲党的故事,也要讲党的理论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把握好党的故事与党的理论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3]31 所谓会讲故事,其内在要求既要通过讲解具体的党史故事阐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要通过对党的故事进行学理上的分析,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帮助学生认清党的性质,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而达到以史明理的教育效果。

 概括起来,处理讲党的故事和党的理论应遵循以下逻辑:思政课不能只讲故事不讲理论,这样的思政课过于哗众取宠,显得太肤浅;思政课也不能只讲理论不讲故事,这样的思政课过于枯燥沉闷,显得不鲜活;思政课要用故事说明理论,使理论浅显易懂;思政课要用理论剖析故事,使故事透出本质;思政课讲故事要有感染力,讲理论要有说服力。(二)既要讲脉络,也要讲细节这里的讲脉络指的是思政课要从宏观上讲党史,通过围绕党史中的某一个问题,对党解决这一问题百年历史...

篇六: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

与实践 2021年第4期刘 玲 韩美群摘要: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广大高校师生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校肩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要将中共党史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从树立正确党史观、构建多层次教学内容、建设特色教学课程、打造优良师资团队、完善保障考核制度五个方面,深入推进党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促使大学生成长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观 高校思政课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730(2021)04-0025-07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 *—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1] 当前全党同志和广大高校师生正深入开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新时代新阶段,深入推进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体系,要教育教导大学生做到学党史、悟思想,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要教育教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红色政权从何而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促使大学生成长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树立正确党史观: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25DOI:10.19624/j.cnki.cn42-1005/c.2021.04.003

 学习与实践 2021年第4期特别强调,搞好党史学习教育要树立正确党史观 [2] 。树立正确党史观,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 党史教育和思政课在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上是统一的,那就是立德树人,帮助受教育者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是建党百年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的本质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立人之事业”。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4] 思政课以培养“全面的人”为宗旨,将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大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的教育目标,又要结合各专业自身特征和逻辑思维特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入,培养学生用历史、逻辑、辩证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5] 。党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育人的功能。在理论授课中,需要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和背景,讲述创党历史背景中蕴含着的思想变革和社会使命的联结,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将个人命运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增强主人翁意识。要讲好党的历史上知名人物和相关事件,激发学生努力钻研、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让党史思想、资源在课程中被充分挖掘和运用,实现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结合。真理观是建立在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社会群体基础上的知识传递,价值观是建立在真理基础上的导向性融入。真理观与价值观相融合,使得党史学习教育得以升华,使得党史教育理念和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完美融合。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6] 党史学习教育彰显了爱党与爱国的高度统一,促使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中央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 。“德”为统领。《尚书》曰:

 “德惟治,否德乱。”司马光曰: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继承发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党史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大学生只有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对社会担当、对人民热爱,才能站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高度,把个人的理想、价值融入国家和民族复兴事业中,激励自我,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史教育需要融入“三全育人”的全过程。首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党史的系列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辉,是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根本遵循,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其次,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础。党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将充分的历史事实、严密的历史逻辑融入授课过程,26

 学习与实践 2021年第4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党的理论、政策、路线、方针,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最后,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在党的奋斗历程中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要利用好当地资源,将党史教育融入地方文旅资源,激发热情,开阔视野。比如,湖南、四川等地老一辈革命家的故居,重庆渣滓洞、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等这些党史教学的资源。要积极开展一系列党史教育主题活动,充分融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融媒体等多维教学手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促进实现“三全育人”格局。二、构建多层次教学内容: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党史教育内容体系建构是大学生研读中共党史教育引导的基础性工作。高校应将党史理论与党史素材相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世界关系层面。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内容体系,要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科学知识和党史知识的学习,大学生更容易客观地认识世界和事务发展的本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选择。”[8] 一个人思考生活的意义,树立追求的目标,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协调好各种关系,总是以其世界观为依据,也受到世界观的影响。人们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人与社会关系层面。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内容体系,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知识学习活动,如通过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宣讲英雄模范事迹,将党的光荣传统、英雄事迹融入学习过程,促使大学生深入认识近百年来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不断完善党史教育的内容体系,将党史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相结合,促使大学生更客观理性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生存。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同时,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的。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同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奉献社会中成就自我。人与人关系层面。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内容体系,要通过志愿服务、研学实践、文艺巡演等活动,实施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品德修养教育,融入日常、深耕细作,通过党史教育活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中的人的共同生活准则和规范,道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到某个程度,也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观念。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建立在社会个体品德的不断提升基础上。社会整体道德状况是由个人的人格和品德相互影响组合而成的,个人的人格完善和品德修养提升,为社会和全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党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榜样人物,革命时期英勇就义的烈士,建设时期为国牺牲的英雄,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先锋模范,他们身上都散发着道德榜样的力量,值得我们学习与歌颂。大学生要27

 学习与实践 2021年第4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努力向他们学习,践行爱国奉献、厚德仁爱、明礼守法、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的个人品格,提升道德修养境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每位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和保证。三、建设特色教学课程:党史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9] 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应充分运用好课堂,依托“大思政课”,发挥合力育人作用。首先,党史教育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具体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就,凝聚了前辈们的心血和汗水,在各领域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和典型代表,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脊梁,他们的精神和贡献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将党史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知行合一,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思想道德境界。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到更多信息,良莠不齐,容易产生许多模糊的思想认识,冲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要将党史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借助党和国家重要纪念活动,重要党史人物纪念活动,开展报告会、歌唱比赛、主题演讲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学习先进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品德和精神,增强他们的爱国之情,坚定报国之行,夯实强国之志。还要让大学生们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家们的先进事迹和做出的巨大贡献,如量子工程、探月项目、桥梁建设、智能化物联网的发展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感。《易经·系辞下》有云: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国家安危系于每一位公民,民族崛起系于每一个人。要让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有关国家安全知识,特别是经历过伟大抗疫实践,要提高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把国家安全和个人责任联系在一起,提高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实效。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坚定与人民共患难与祖国同命运,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其次,党史教育要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党史教育融入劳动价值的认识、劳动能力的提高和劳动精神的激励。恩格斯指出:

 “劳动是推动从猿到人转变的决定性力量,这种决定性的力量促进了手的改造,促进了人的感觉器官和人脑的发育,这种作用呈现出相互性。”[10] 劳动教育课程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实践活动。显性课程就是开设专门劳动教育课程,包括劳动教育讲座,以授课为主,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教育。党的历史上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北大荒开垦、新疆建设兵团的生产建设等都蕴含着劳动价值理念,将这些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件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理念。隐性课程是指校内劳动教育实践、真实社会劳动实践。校内劳动实践结合劳动模范雷锋、王进喜、时传祥等的感人事迹,开展勤工俭学,如助教、助管等体力与脑力结合的劳动,以及志愿服务、重大活动的讲解员等公益活动,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热情和理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则依托各种节日活动进行,如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学雷锋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劳动模范教育、 “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其中。依托共青团、28

 学习与实践 2021年第4期社团开展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相关活动和劳动成果展览,如插花、刺绣、盆栽、烘焙等活动都可以作为劳动成果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在校外参加真实劳动实践,参加调研、实训、学习、参观等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公共卫生防疫等劳动场所,参与真实社会劳动,体验劳动光荣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将专业学习和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主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最后,党史教育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国共产党是最富创新精神的党,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讲清楚我们党历史上主要领导人的创新精神和领导的创新实践。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精神的典范,他在深入了解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反对...

篇七: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

日期:

 2021-06-11基金项目:

 福建省中青年 (社科类)

 项目 ( JAS20711 )。作者简介:

 蔡秋旋 ( 1990 — ), 女, 福建泉州人, 硕士研究生, 助教。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 习近平总书记 9 次提到了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 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 1 ] 。如何用好这本 “教科书”? 如何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 主阵地的作用, 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地、 常态化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达到育人目标? 这是每位高校思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 目标、 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和路径进行探析, 以期提高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1 明确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和目标1.1 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毛泽东曾说:

 “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 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2 ]要提高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明确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 即明确 “学什么” 这一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在百年接续奋斗中, 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 建立了伟大功业, 铸就了伟大精神, 积累了宝贵经验, 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 眺望前方的奋进路, 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 总结好, 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 发扬好。”[ 3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明确, 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从历史事实的维度上, 思政课中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包括让学生了解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奋斗的历程、 取得的伟大成就, “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 经过、 结果、 重要党史任务的重大活动过程等客观的事实。”[ 4 ]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记忆。

 二是从历史经验的维度上,需向学生讲清楚党在奋斗、 实践创造中形成的光荣传统、 优良作风、 伟大精神、 经验教训等, 汲取历史力量。

 三是从现实发展的维度上, 把苦难辉煌的过去、 日新月异的现在、 光芒宏达的未来贯通起来,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传承党的经验, 开创未来。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实施过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对党史学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就是要做到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5 ]“明理” 指明 “道理”、 悟“真理”, 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党的奋斗历程、 伟大成就、 历史经验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 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

 “增信” 指增强 “对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的信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文章编号:

 1008-3812 ( 2021 )

 05-076-04辽 宁 省 交 通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JOURNAL OF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第 23 卷 第 5 期2 0 2 1 年 1 0 月Vol. 23 No. 5Oct. 2 0 2 1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析蔡秋旋(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 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 需明确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包括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 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

 目标是引导青年学生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明理、 学史力行, 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同时, 厘清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路是坚持 “八个相统一”。关键词 党史学习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八个相统一”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76 · ·

 蔡秋旋: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析 第 5 期“崇德” 指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 “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明辨是非曲直, 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 更有境界、 更有品位的人生。”[ 6 ]“力行” 指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 实学实干, 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 在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可以看到, “明理” “增信” “崇德” “力行” 从知识、 能力、 素质三个维度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指明了目标。1.2 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联系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不是相互独立, 而是相辅相成, 协同一致。

 例如 《思想道德与法治》 这一课程, 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道德观、 法治观教育, 目标是帮助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锤炼道德品格等,这与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与目标协同一致。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 能有效厘清课程主体内容的历史源流和历史逻辑。”[ 7 ]党史中鲜活的人物故事、 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等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有力的论据。2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近年来,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成效显著。

 第一, 思政课教师们积极做党史学习的排头兵, 认真读原著、 学原文、 悟原理, 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素质稳步提升。

 第二, 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 潜心研究,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创新, 如将党史教育和文艺形式相结合,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教学。

 或是利用地方红色教育资源、 教育基地等开展现场教学、 体验教学, 搭建教学新场域。

 第三, 利用现代化技术和网络平台, 如录制党史学习教育微课程、 在微信公众号及自媒体平台推送党史学习资源, 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优质课程资源。但是,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不足, 有待改进。

 一是党史教育停留在教师讲故事、 学生听故事的层面上, 对党史中蕴含的道理缺乏学理性的分析, 如对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问题分析不透彻、 不到位等。

 二是在教学形式上, 过于注重教学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

 有些教师为吸引学生,博学生眼球, 一堂课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方式, 学生眼花缭乱, 挤压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课后学生反馈“感觉很有趣, 但好像没学到什么。” 三是没有认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和地位, 一种是以教师为主体, 全程教师讲、 学生听, 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 全程学生在活动, 教师像主持人一样走流程,主导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3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遵循—— —“八个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史学习教育要务求实效, “要做到学有所思、 学有所悟、 学有所得”。如何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 达到 1+1>2 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 “八个相统一” 为我们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路径指导[ 8 ]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思政课,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思政课教师们不断地在实践和探索, 教学形式变化多样、 方法不断创新、 资源不断扩充。

 但是, 无论内容和形式如何变, 政治性这一作为思政课和党史教育的根本属性始终不变。

 必须明确, 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 最终是要让学生做到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 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实现这一目标, 靠简单的政治宣传和机械性的说教是行不通的。

 直接告诉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但不告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当有声音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 学生就会产生困惑。

 就等于一道数学应用题里,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但不告诉学生如何得出这一答案, 当换了另一道题目时学生还是不知道如何解答。

 要让学生内心真正的认同并始终坚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就要跟学生讲清楚、 讲明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青年一代成长于党团结带领人民强起来的时代, 对于党带领人民站起来、 富起来的艰辛奋斗历程没有系统的认识, 对于这一阶段的历史记忆并不深刻, 而青年对党历史的记忆, 是形成历史认同、 增强 “四个自信”, 凝聚青年力量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 首先要帮助青年学生形成关于党的历史记忆, 即进行党史知识的教育, 它包括党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革命英雄事迹、 理论创造等内容。

 但党史教育又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 知识是载体, 价值教育才是目的。

 在77 · ·

 辽 宁 省 交 通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021 年搭建好党史知识框架的基础上, 要教育引导学生从党史学习中感受党的初心宗旨, 激发信仰、 汲取力量, 传承精神血脉, 坚定不移听党话、 跟党走。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党史教育和思政课的任务一致, 都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 建设性是其根本。

 自党成立以来, 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同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面临的国际形势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更加严峻。

 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仍不时掀起波澜, 打着 “还原历史真相”、 “学术研究” 的幌子解构历史, 以偏概全, 歪曲抹黑党的历史, 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 恶搞、 炒作、 质疑革命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 将党史庸俗化、 娱乐化。

 “企图混淆视听、 扰乱人心, 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 否定党的领导、 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 ]当前,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和自媒体, 而 “‘ 00 后’ 青年大学生正是伴随着网络、 自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 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与网络媒介已深度交融, 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加上对党的历史了解碎片化, 辨别信息和分清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 成为了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主要对象。

 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关于党的历史的提问, 当遇到这些提问时, 有些教师怕讲不清楚、 讲不好、 含糊其词, 甚至屏蔽学生的疑问不回答。

 这样只会让学生更加迷惑, 甚至认为网络上的错误观点是对的老师才不敢作回应。

 思政课教师应敢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武器, 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与错误观点直面作斗争。

 “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 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 主流本质。”[ 11 ]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作澄清, 在批判中廓清历史主线, 引导学生辩证地、 实事求是地、 正确地分析问题,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 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 12 ]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 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党的历史, 更要从理论的角度引导学生领悟党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人民实现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 指导学习、 生活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不是本本主义, 它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史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政小课堂, 应打通教育场域, 将鲜活的实践、 生动的现实与理论联通起来,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 用好党史这本最好的 “大思政” 教材。

 例如, 将党史教育课堂搬到红色革命纪念地、 纪念馆、 旧居旧址等,开展现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 使学生在可观可感的情境体验中受到教育。

 或者结合学生专业特色, 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展百年党史故事绘本制作、 宣讲活动, 导游专业学生开展红色教育旅游路线设计和讲解大赛等活动, 克服理论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当前, 高校党史教育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编写和规定使用的教材, 但是 《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 “四史” 教育的通知》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等文件对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 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的要求和明确的指导意见。

 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 应在遵循统一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各地、 各校、 各专业特点、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探索, 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确保学习效果入脑入心。

 例如, 本专科阶段的学生重在理论性学习, 可以在思政课教学之外, 开设关于党史教育的专题讲座, 线上党史学习专栏、 录制党史微课程、 党史学习理论社团等, 丰富党史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 思维活跃、 学习能力突出,教师全程讲授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 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对于党的历史, 学生虽然有时空外的距离感, 但是, 思政课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情景表演、 舞蹈展示、 红歌传唱等方式再现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重要会议、英雄人物故事, 置身于历史情境中, 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或是让学生在小组学习、 研讨、 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宣讲身边的党史故事, 在讲故事中悟道理。

 学生虽有主体意识、 活...

篇八: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

47思想政治教育党史教育对高校思政课指导意义研究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上最重要的人才储备资源,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未来社会的思想建设走向。在大学时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队伍中,这样的一批作为大学生思想觉悟较高的群体,这样的一批具有思想先进性的人群代表着高校意识形态发展方向,因此对于高校内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建设是高校思政课的重点。由于学生之前的学习重点没有放在思想建设上,高校开设思政课的目的就是将其重心将放在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上,让学生了解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培养学生有思想性申请入党,让大学生党员从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初就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从根本上改变党内建设问题。中国共产党历经千锤百炼,在民族革命中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精神,这样的精神指引,对我们今天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党史的精神内核党史是红色精神的内核。党史顾名思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发展自身并不断探索发展道路,形成的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史诗,准确记录着党的起源、斗争、发展和建设的足迹。党史的精神起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下,对于中国革命走向向着有利于人民的道路上发展。中国共产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革命建设中书写党的历史,敬畏每一位为民族复兴大任奉献自己的革命烈士,依靠不忘今日幸福来源于先烈奋斗的红色文化,让党史的精神充满爱国主义,而党作为中华民族能站起来的领航人,其内涵精神成为了中国红色精神的内核。党的性质决定了其相关机构的建设与相关制度的颁布都是为了为人民服务展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体现的民族性让中国红色精神有了更深的意蕴。党史是中国精神的意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党史是为中国共产党员提供信仰的火种,通过对于党史的深刻学习,可以让党员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时刻铭记党的发展困境,而了解党是以怎样的方法、精神解决问题,是让人能够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自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始,就将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篆刻在自己的革命旗帜之上,无论多少岁月流过,党的初心与使命仍是“为中国人民谋幸陈昱同(延边大学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2)摘 要:中国共产党历经近百年风雨,沉积了宏伟的党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掌舵,一次又一次将中国推向新的高度。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政党经历过这么多的曲折挑战,而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内核基因,让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本文通过提炼党史的精神内核,分析当下党史教育对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指导性与必要性。关键词:党史教育;高校思政课;指导意义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样的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由意而生的政党,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必不可分。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事业革命,为了民族复兴与国家强盛的目标而奋斗,其中不断喷涌出的党的精神,早已与中国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党的力量让中国精神增添了荣光。党史是民族精神的命脉。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信仰,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人民为之骄傲的文化,什么都泯灭不了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人民能够历经苦难依然能屹立于世界的骨骼。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内容上的高度凝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结合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如果说古代社会变革,让炎黄子孙陷入苦难,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仍然继承着以前的发展。但在外国的炮火下,让中华民族陷入到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是党的领导人民奋起斗争,让中华民族得以延续;是党的人民性质,让中华人民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是党的改革发展,让中华民族精神让艰苦中走出的人民重拾自豪的信仰。党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的钥匙,党史中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命脉。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指导意义大学生正确观念的引领。大学生由于并没完全步入社会,在观念上还有些许稚嫩,加强党史教育,是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关键性教育。高校思政课的开设,给予观念上并未建立健全的大学生正确的指引,通过学习党史,一方面能够让生于温室的花朵们完整的了解如今的幸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用鲜血铸成的,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步都为中华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星星之火如何在绝境中燎原,珍惜如今的安逸并不是任其自由散漫,而是应铭记历史,振兴中华。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学习党史,能够充分理解为何是,历史与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让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和发展建设。只有充分了解党的近百年风雨兼程,大学生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如今的世界形势与任务,党史的学习让大学生有正确的观念认知。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方向。中共十九大以来,全党各级特别重视

 248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李梓萌(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摘 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种信念支撑和精神力量,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所以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想信念教育正当其时。关键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想信念教育;“课程思政”2020年7月7日国家领导人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毕业生回信时寄语广大高校毕业生:“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承前所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种信念支撑和精神力量,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只有牢牢把握“初心”与“使命”,将其作为一种精神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实践力量,知行合一,才能不忘过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深入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明确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当下,结合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推动构建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国家领导人擘画宏图伟业又提出了“为世界谋大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简称(“三为三谋”)体现了国家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使命担当、格局境界。这个命题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时代意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2014 年,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告诫广大青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从历史实践中我们得知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还是现在,无论社会主要矛盾如何凝聚组织力量,释放组织效能,党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性。党史教育学习启示我们,认真学习党史,接受党史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有正确的人生价值方向。高校思政课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理论修养意识,保证校内思想工作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培养路线和方向,坚持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教育上培养学生,树立注重学业、注重思想、注重师生公认的导向,把忠诚于党的人选出来,把勤勤恳恳的人选出来,而不是让一些没有思想觉悟的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自身真实素养不足的人,混到先进的队伍中,要时刻保持党内的纯洁性,党组织内部坚强起来,应对于时代重任才能游刃有余。时代交替下,只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方向,离不开党的培养,吸引思想纯洁的大学生加入党员队伍,是党的骄傲,是党史教育的谷仓。时代新人的信仰力量。高校内思政工作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坚持科学的工作路线和方法,正确向党中央路线靠拢,在国家政策下积极开展高校思政工作。高校思政课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高校是坚持党和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高校思政课的根本宗旨,就是坚持培养时代新人。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建设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而推进教育事业现代化,不只是依靠大学生人才数量的堆积,往往在高精尖人才的人中,更需要的是个人素质修养的培养。想要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教育事业革命仗,关键在于培养高校学生能够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和实际能力。时代新人的知识储备象征着国家教育的横向标准,时代新人的思想觉悟代表着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纵向发展,党史教育让时代带有浓厚的精神支柱,党史教育让时代新人拥有无尽的信仰力量。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一个百年目标基本完成,迈步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击的转折时期,无论是国家自身建设,还是国际关系处理方面都面临诸多难题。如今国际势力已不允许中国继续韬光养晦,中国只有在风雨中坚定才能继续保持着高效的发展步伐。而中国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最好把握住的考题,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将党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各方面去保证党的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政工作应在时代洪流中不断磨砺进取,加强党的领导,扩大思政教师队伍,加强大学生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交代的一系列思政工作,保证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付华.为什么要弘扬党史文化[J]. 人民论坛,2018(32):54-55.[3]齐卫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几个着力点[J]. 党的文献,2021(1):46-51.[4]王国伟.试论大学生加强党史教育的意义和方法[J]. 青春岁月,2020(20):93. [5]习近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J].中新网.2019. [6]赵凤欣.习近平党史国史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和着力点[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1):6-11.

篇九: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

37 卷 贺州学院学报 2021 年[收稿日期]2021-08-06[作者简介]宋凡(198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问题研究。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宋 凡(沈阳音乐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818)[摘 要]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教育价值、教育内容及教育目标等层面高度契合,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入党史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红色文化基因的深刻认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还能以正确党史观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助力大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时代新人。基于此,高校应从提升思政课教师党史素养角度入手,组建党史育人高水平教师队伍,深入挖掘党史资源、创新融入形式、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在思政课中的高效融入,保障党史资源育人价值的充分展现。[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高校;思政课;党史资源[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861(2021)03—0132—05第 37 卷第 3 期 贺 州 学 院 学 报 2021 年 9 月Vol.37 No.3 JOURNAL OF HEZHOU UNIVERSITY Sep. 20212021 年 2 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强调,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1] 。高校是思政育人的重要场域,思政课程与党史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目标及价值等多角度分析,可发现其与思政课程教学较为契合,二者都以中国共产党建立、斗争及发展历程为主要教学内容,都以培养受教育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为教育目标。通过两种教育,受教育者都可增强对党发展历程的坚定认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以共产党人的品质和精神要求自己,为建设国家贡献力量。因此,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更能强化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助力思政课教学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育人目标。高校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从内容、方法等层面探寻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从而深刻展现思政课的育人价值。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理论遵循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他们是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是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共同的受众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指示,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南,也是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向遵循。基于此,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较为契合,二者在教育内容、目标及价值等理论层面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这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思政课教学内容包含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重申党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强调从我党成立到现在的百年时间内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都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与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可见,思政课教学内容包含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双方在教育内容层面的一致性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入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础。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和取得的成就,重在通过对党发展历程的阐述帮助大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发展132 - -

 史 [2]68-70 ,而这正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遵循。只有讲清楚党的发展历程,帮助受众充分掌握党的历史,才能为后续深化对党的思想认同、保持党员廉洁的作风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思政课向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发展历程,重在通过党员先辈的奋斗精神感化学生,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入脑入心。党史学习教育亦是如此,重在以先辈党员的高尚思想和革命精神感化全体党员,展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因此,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分析,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具有内容层面的理论依据。(二)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现党史学习教育目标思政课程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育人任务的主要载体和渠道,其课程教学目标围绕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培养出爱党爱国,有本领、有担当、有情怀,能够践行报国志的新时代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思想引导作用。党史学习教育是党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它的教育目标在于通过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全体党员能够得到思想上的洗礼,自觉守护党的生命 [3]9-12 。可见,党史学习教育重在通过党的历史的学习,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爱国精神,促使党员形成对党史优良传统的认同,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认真为人民办实事、做贡献。从此角度看,高校思政课重在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的传递和灌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进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自觉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信念。从本质层面看,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现了党史学习教育目标,双方教育目标存在理论契合。(三)思政课教学价值蕴含党史学习教育价值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和党史教育除了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层面存在高度的契合之外,不难发现思政课教学价值中深刻蕴含着党史学习教育价值,这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高校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承担着培育和发展新党员和传递党大政方针的重要宣传任务,思政教育同样肩负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使命,两者在内容上的重叠和形成过程中的交织明显,具有同样的价值意义。因此只有不断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作用、强化党史学习教育效果,高校及党组织才能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要求,在培养人才和党员群体层面展现更高效的价值 [4]23-25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还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修养提出一定要求,突出强调培养学生主体综合素质的育人价值。党史学习教育旨在通过党史的学习去激发广大党员同志对我党的历史和理论信仰的认同,要求新时代党员同志依然要沿袭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保持实事求是的路线和廉洁的作风。如此,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在教育价值层面展现出高度的价值契合。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党史学习教育既是历史的学习,同样也是现实的思考,是党在百年时间内的经验教训总结,也是党的成长史,这与高校思政课在育人内容、育人目标及育人价值等层面的高度契合性是不言而喻的,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基于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针对性和内容系统性,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能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政课党史育人价值,在培养学生正确党史观、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其理想信念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能促进高校思政课在讲授近现代史内容和党的发展历程时,多关注革命先辈的斗争精神和奋斗历史,讲好红色故事,发挥党史历程的文化育人作用,激励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一方面,在思政课中系统地讲授党史历程和奋斗精神,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明确党为建设新中国做出的贡献,并深刻认同当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党史故事和红色文化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能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帮助学生了解党的奋斗历程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新中国建设与发展成就的认同。另一方面, “党史”作为党的实践史,既是鲜活的历史教材,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依托和依据,能够让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有更加真实的感受,从而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思想问题。因此,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教师有机转换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使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此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展现党史教育育人价值 [5]123-124 。(二)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习惯从互联网中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他们宋 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133 - -

 第 37 卷 贺州学院学报 2021 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对网络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也难以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的冲击,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易出现导向性错误。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通过先辈党员的奋斗精神、高尚品质及红色故事、当代成就等内容充实思政课堂。思政课教师还可借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以正确党史观熏陶学生,为学生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指导,以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尊重先辈党员的奋斗精神,并以党史内容为依据强化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党史观的基础上,引导其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三)展现党史铸魂重任,促进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人才作为核心竞争力有了新的定义和更高的要求,各国更加关注人才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面貌,要求高校学生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具备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唯其如此,高校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更能有效发挥党的历程、党史文化及红色精神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帮助大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及红色文化精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时刻以党员的精神和品质要求自己,自觉担负起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并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以此为指导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时刻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风貌。如此,高校思政课可高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现育人价值。(四)强化思政课政治性特征,保障课程正确发展方向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还能从其深刻内涵和特性层面强化思政课的政治性本质,为高校思政课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高校思政课包含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重在通过教师讲授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但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要求、部分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及学生主体活跃的思想观念,思政课教学容易出现方向性问题。部分思政课教师片面追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主体的契合,过度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教学,造成思政课的过度娱乐化,因而削弱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再加上部分学生接受强理论性教学话语时的积极性不高,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便能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优化教学效果,以党史故事、红色文化、党员品质等内容充实课程教学,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形式,保障课程内容政治性,拉近学生与课程教学的距离,展现思政课的亲和力,以红色文化精神和党的发展历程引领思政课的正确方向。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以及教育路径方面有着高度统一性,因此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发展有着天然的基础,且对于两者的改革发展都有深刻影响。要想促进党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高校党组织及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合作,从师资队伍培育、党史资源挖掘、融入方法创新和评价体系完善这几个方面发掘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保障协同育人作用的高效发挥。(一)强化师资培训,组建育人队伍引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导者,其综合素养和育人水平对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其对党史内容的掌握也影响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效果。为充分展现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价值,确保思政课教学对学生主体的熏陶和教育效果,高校应强化对思政课教师的党史知识和文化培训,并从人才招聘及设置激励机制等途径入手组建一支高水平育人队伍,引领党史学习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首先,高校应完善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中明确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系统了解和重温党史内容的途径,帮助教师在培训中全面掌握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提升教师的党史育人能力。高校还应创新培训形式,避免落入单一讲授培训的困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多种培训,充分调动教师的培训积极性,提升党史育人能力。其次,高校应在人才招聘环节着重考察人才的党史素养,对党史素养较低或价值观存在问题的人一票否决,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较强的育人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方向,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保障思政课教师有效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在思政课中的融入。高校还应设置系统的奖惩机制,促进教师积极参加学习培训,对取得成果的教师给予奖134 - -

 宋 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励 [6]38-44 。最后,教师应树立学习党史知识、锻炼党史育人能力的自觉,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自觉学习党史知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在思政课教学中...

篇十: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

21年第9期第37卷(总第489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N 〇 .9,2021Vol.37Total

 No .489党史教育融人高校思政课的思考起 倩(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摘要: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要实现党的历史教 育与思政课堂融合,就必须构建相应的高校教师培养体系,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 探索教学方式改革创新,夯实党史教育的思政 之基。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唯物史观、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而且有助于把思政教育成果转化为爱党爱国的实际 行动,对思政课程的建设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党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doi

  :

 10.16083 /j

 . . cnki . 1671 -1580.2021.09.004中图分类号: G 410 文献标识码 :A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 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在全党开展 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 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 要的工作。”[1]深化研究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中国共 产党史及精神谱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 合 ,是推进“十四五”新征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 关键举措。一、加强党史教育的必要性(一)学史明理,有利于建立唯物史观加强党史教育,培养高校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思 考 、分析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国际力量的变化致 使各国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国际地位等方面随 之变化 。

 一 些国家为了维护国际地位,利用媒体和 互联网煽动舆论实施“文化冷战”、“政治转基因”, 不断地对其他国进行“颜色革命”。与此同时,历史 虚无主义残渣变本加厉地再度涌起,对于缺乏正确 唯物史观的人,尤其是意志薄弱的青年学生会动摇 其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设社会主义理论、对 国家制度的坚定信仰。强化党史教育能够引导广大青年进一步理解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趋势。党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 合能够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广大青年 正确认识建党百年的艰辛历程;有利于正确理解缘文章编号:1671— 1580(2021)09—0013—03何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必然选择,以及 坚持中国特色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更有利于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史观和厘清历史真相的意 识。从这个角度,党的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政治 智慧教育。这种政治智慧使学生在观察国家命运、 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具备了深刻而科学的理解力、 批判性思维与政治判断力,也有助于学生抵御历史 虚无主义侵蚀。”[2](二)学史增信,有利于增强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 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 个根本问题。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 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党史教育的成效,首 先要体现在大学生对于党的纲领和理论的正确认 识 ,尤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理解和领悟。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增 强民族自信最坚实的基础,通过党史学习提高青年 的政治判断力和领悟力,让大学生自觉地不断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落实“两个维 护”,树三观扬正气。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有助 于广大高校学子深刻理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 大意义,“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 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3]“深刻认识中 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收稿日期 :202 丨一 06—05作者简介 : 赵 倩 ( 1984—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13

 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4],不断坚定中国道路自信。

 在校园内广泛开展党史教育,普及党史知识,进一 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人心人脑=(三) 学史崇德,有利于厚植爱国情怀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立德树人”是高职 院校思政课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即培养大学生拥 有崇高的个人道德操守,强烈的爱国情操、坚毅的 政治信仰、明确的大局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 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就是要引导广大青 年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学史崇德, 是通过学习党史汲取精神养分和力量源泉的深刻 体现,涵养崇德向善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党史 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有效引导青年学子从党的百年 奋斗历程中汲取奋斗力量,传承弘扬优良传统砥硕 前行,培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 命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 大建党精神”[5],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新时代内 涵,夯实爱国主义情怀。(四) 学史力行,有利于转化为实际行动学史力行,是学史明理、增信、崇德的归宿与落 脚点。大学生学史力行,自觉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 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将学党史、悟思想的成效 转化为爱党爱国的实际行动。党史教育融人思政课 程能为广大青年增知、解惑、定心、聚力。加强党史 学习教育,掌握党史知识是基础,关键是要把党史 中的知识、经验、道 理 、方法,转化为推动实践的动 力 ,转化为实践行动。“力行”是评判党史学习教育 成效的重要标尺,也将贯穿于各类教学活动的全 过程。二、高校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一)构建高校教师培养体系,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 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是教育工 作的根本保障,构建高校教师培养体系可以有效提 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思政课教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党史教育融人思政 课 ,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 深 、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 方面的素养要求[6],更要具备历史、政 治 、文化、哲 学 、教育学等综合的专业学科知识。思政课教师是 关系到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重要因 素 ,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政治态 度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因此在党史思政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脚踏实地努力地打造一支素质优良、名师辈 出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学 教师队伍关键在于:一方面要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政 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思政教师党史教育培训,重 视思政课教师培养,拓展教师的知识储备,树立始 终坚定对学生生命成长负责的教育信仰,提升党史 注人思政教育教学的胜任力。定期组织高校思政课 教师研讨交流教学共性问题,促进各门课程精准定 位 、差异衔接,以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进一步把握党史专业知识里的思政成分,力求做到 讲好、讲透。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对思政课教师 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只有坚持党对思政课教师队 伍建设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取得实效性成果。高校 思政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党政领导示范引领作 用 ,即高校领导带头进课堂讲思政课,以充分推动 党的历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进一步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地位和认同。深入开展教师 队伍党史学习教育等综合培训,对教育者创新党史 教育、党性教育、上好思政课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 教研活动。引领思政课教师针对党史融人思政课程 进行研学;围绕相关主题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探索 总结创新成果,创新形式。(二)探索教学方式改革创新,夯实党史教育的 思政之基党的历史教育融人思政课程,需将显性教育和 隐性教育统一起来,把党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社 会实践教育、文化知识等各个环节,确保党的政治 建设各项要求在教育领域落实落细。党史融人课程 思政,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 法 ,开展集体教学、互动式、研究式、体验式、情景模 拟 、案例教学等教学活动,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 为主体的开放性、研究式教学模式。第一,课堂教学是思政工作的主阵地。党史有 机融人各门思政课必须坚持科学的唯物史观,做到 政治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教学布局和内容安排必须 符合教学目标需求,要突出基础理论、党性修养等 方面的教学。在主体教学布局和内容安排方面注重 规范性与动态性,把扩展知识、增强素质、提升能力 与厚植爱国情怀相结合。尝试讲授式教学与研究式 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学习理 论与研究问题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增强 教学吸引力。要注重党史与不同学科结合时,教学 内容的动态性与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党史教育融入 思政课程,要求思政教师提前做好学情分析,有针14

 对性地确定设课范围、设立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标 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将理论讲授与解决实 际问题结合起来,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精确定 位 、精心设计、精准施教。第二,扩大课堂范围,结合生动实践讲好思政 课。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政教师要结合学生 的这一特点开展多姿多彩的党史思政实践课程,调 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 爱国主义情怀。开展实践活动是党史融人思政课的 关键环节。首先,开展党史实践活动是对思想政治 理论课课堂有效延伸与拓展,是推动思政课程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载体,是强化党史教育融入思 政课程的重要手段。注重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塑 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充分用好党史纪念馆、革命烈 士纪念馆、旧址、遗址等红色资源、红色基地,让学 生更为直观与客观地感受红色政权建立的艰辛和 中国共产党人的贡献与牺牲。心灵的震撼力和精神 的感召力会促进大学生主动学习,并树立坚定的理 想信念。将党史学习融人思政课程实践中,深入挖 掘红色资源、感受党史国史的艰辛历程,以传扬红 色精神为着力点,寻访红色风景、红色初心,最大限 度发挥其教育功能。其次,把握好重要的节日、历史 纪念日。注重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建党日、建军 节 、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有特 色的实践活动。结合实践讲思政课,让大学生深刻 认识党碓砺前行的百年历史,深刻感悟共产党人一 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作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践把握住学生的关注点,立足现实分析历史 背景、文化背景,准确把握党史思政课的切人点,因 材施教,因势利导。结合我们国家不同的纪念日,有 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确保革命传统和优良 作风薪火相传。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党史思政课知 识层面的积累,更要注重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提升。

 倡导学生运用理性的辩证思维树立正确的唯物史 观 ,建立并筑牢思想意识的堡垒。再次,通过大学生 做红色基地讲解员、讲思政课比赛、制作党史或思 政短视频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方式,提高青年学子的 参与度,加强大学生对党的发展历史和共产主义远 大理想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参考文献][1] 习近平 .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M]. 北京:人民 出版社 ,2021.[2] 王爱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 [D]. 东北师 范大学 ,2020.[3] 习近平 .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 代代传下去 [ 丨].求是 ,2021(10).[4] 习近平 .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M]. 北京:人民 出版社 ,2021.[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1.[6]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政治 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N ] . 人 民日报 ,2019—3—19.[责任编辑:张丽丽]On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ZHAO Qian(Jili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Changchun Jilin 130022,China)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arty"s history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requi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Explor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olid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asis of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This is not only helpfu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nhance the four self-confidence and cultivate patriotic feelings, but also helps to transform the achiev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actical actions of loving the party and patriotism,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Key words: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15

推荐访问: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 党史 关系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