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正文

一起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时间:2022-10-21 14:00:09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R1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07-01

2011年6月8日,孝昌县一所幼儿园相继有64名学生出现恶心、呕吐、轻度腹痛等症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中毒儿童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确定为一起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现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2011年6月8日12时50分,蓝天幼儿园出现首例病人,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之后相继有63名学生出现相同症状,幼儿园共有5个班,245名学生及9名教职工,发病学生集中在中班和学前二班,中班有学生46人发病41人,学前二班36人发病23人。经过24h食谱调查,6月7日晚上和6月8日早上学生均在自家用餐,没有进食相同食物,发病当天中午所有学生和教职工均在学校食堂用午餐,食物共计四种,包菜,紫菜、粉条、鸡蛋、番茄汤两道菜,新鲜大米饭,前一天的剩饭,所有学生和教职工均食用了两道菜,除中班和学前二班外其他三个班主食均为新鲜大米饭,中班和学前二班主食为新鲜米饭与前一天一直于室温存放的剩饭加热制作的混合饭。发病的学生均食用过混合钣,没有病例的几个班均未食用混合饭。在发病的64名学生中,潜伏期最短的是30min,最长5h,平均1.6小时。以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其中呕吐64人,占100%(最多4次,平均1.5次),恶心28人,占44%,轻度腹痛5人,占7.8%,低热3人,占4.68%。所有病人第一时间均被送到镇卫生院治疗,经门诊观察、抗生素及对症处理,无危重病人及死亡病例,24小时后所有病人症状消失。

2 实验室检测

2.1 标本来源 可疑食物—隔夜剩饭、学生呕吐物。

2.2 细菌学分离和鉴定,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BG/T4789.14—2003【1】进行,参考WS/T82-1996【2】。

2.3 病原学检测 剩米饭、呕吐物分别加入营养肉汤培养24h,分别接种SS琼脂平板、营养琼脂平板做沙门氏、志贺氏、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培养。呕吐物、剩米饭营养肉汤瓶内呈浑浊状,有菌膜、有沉淀,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G+粗大芽孢杆菌,呈毛玻璃状及融蜡状。

2.4 菌落计数 取适宜稀释倍数的稀释液接种MYP琼脂培养,计数并计算检样含蜡样芽孢杆菌数为2.6×107cfu/g。

2.5 经蜡样芽孢杆菌证实试验证实为蜡样芽孢杆菌。

3 讨论

3.1 蜡样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尘埃等自然界中,污染食品的机会很多,适合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广;且具有形成耐热芽孢的特性;通常的食品加热对该菌芽孢杀不死。做中午饭时,校工将前一天一直于室温中存放的剩饭与部分新鲜米饭混合加热5分钟后即让学生食用,当时季度的温度正好适合芽孢杆菌生长繁殖,且因加热不够未能有效破坏芽孢杆菌的生物活性。

3.2 本次食物中毒发病急,潜伏期较短,病程短;中毒患者临床表现相似,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有共同的进餐史;发病曲线突然上升到达一个高峰后突然下降,发病无尾端余波,符合急性食物中毒特征[3]。

3.3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剩饭中蜡样芽孢杆菌计数为2.6×107cfu/g,符合蜡样芽孢杆菌致病标准,可以确定引起该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是蜡样芽孢杆菌。

3.4 食堂加工、储存生熟不分、交叉感染;防蝇设备不完善、保洁制度不到位,储存条件差,给微生物有机可乘是引起学生食物中毒的隐患之一[4],学校食堂是发生集体食物中毒的高风险场所,食物中毒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教学秩序[5],食品安全问题是引起学校食物中毒的重要因素,解决和控制好食品安全问题会大大降低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率[6]。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各类学校食品安全的管理,保障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减少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S).

[2] WS/T82-1996.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

[3] 李爱军.一起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21(2):68.

[4] 孙玉昕.学校食物中毒原因分析与管理(J).职业与健康,2005,21(6):853-854.

[5] 焦凤兰.某市7起学校食物中毒案例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08:0757-02.

[6] 潘榕,刘韧,伍传仁.食品安全问题与学校食物中毒分析(J).内科,2008,3(6):951-952.

推荐访问:芽孢 食物中毒 杆菌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