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2023年人生智慧读后感【10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1-10 18:55:22 来源:网友投稿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  什么是幸福的生活?  找到将来和过去和现在的*衡,享受每一段什么都没有时光,没有痛苦,没有快乐,这才是理想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标准是:尽量少的痛苦和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人生智慧读后感【10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人生智慧读后感【10篇】【通用文档】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

  什么是幸福的生活?

  找到将来和过去和现在的*衡,享受每一段什么都没有时光,没有痛苦,没有快乐,这才是理想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标准是:尽量少的痛苦和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

  对子虚乌有猎物的追逐都会带来苦恼,疾病,忧患等,追逐到手的欢娱,它只是欲望暂时抑制,欢娱只是失而复得的片刻快感。一切快乐来至身体里健康出现问题而恢复或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快感就是欲望得到了满足的结果。一满足后快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满足时又相当的苦闷。

  但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避免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摒弃所有快感,就等于摒弃快感的反面:所有的痛苦。我们就会认识到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苦痛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忍受下去的生存;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而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快乐是一场梦,痛苦却真正实在的。因此,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所谓幸福论就是**安安的,减少了许多不幸生活的活法。

  该选择什么工作为人生目标?

  选择工作唯一的标准是选择你喜欢做的工作,如果它能为你带来好处,那更好不过。人类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所以实在的东西都是虚无的,所有虚无的东西都是实在的。如果只为了金钱而埋头做事,到了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的需要了;或者,我们成年累月为某一工作做准备,但这些准备工夫不为人知地消耗了我们的精力,到头来,我们再也无法进行计划中的工作了。所以,经历长年的拼搏,历尽诸多风险,我们终于获得了财富,但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已不再有能力享受这些财富了。我们其实就是为了别人苦干了一场。或者,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如愿爬上了某一职位,但我们却已经无力胜任这一职位的工作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结果来得太晚了。或者,与此相反,我们太迟着手做事情了,也就是说,就我们做出的成就或者贡献而言,时代的趣味已经改变了。新一代的人成长了起来,他们对我们成就的事情不感兴趣;其他的"人走了捷径,赶在了我们的前面,种种情形,不一而足。贺拉斯的这些话就包含了这方面的意思:为何耗损你的灵魂!

  把欲望调节到一个中庸的尺度,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不经意地说过一句话,我视这句话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条,我还是把它译成德语吧[1]:“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这一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谁要是完整地接受了我的哲学的教诲,并因此知道我们的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而人的最高智慧就是否定和抗拒这一存在,那么,他就不会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抱有巨大的期待;不会热烈地追求这尘世的一切,也不会强烈抱怨我们计划的落空和事业的功败垂成。相反,他会牢记柏拉图的教导:“没有什么人、事值得我们过分的操心。”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

  在这里我用一个日常司空见惯的事实对此真理加以解释。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但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我们生活中的总体舒适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样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和发展,但只要有一件事情违反了我们的意愿——尽管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一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是惦记着这一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我们所愿发生了的事情。在这两个例子里面,我们的意欲都受到了伤害。亚里士多德: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除了你自己嫌弃自己,没有人能伤害得了你。别人的看法只对他自己产生作用。谁要是听到别人背后说他的话,还有说话的那种语气,几乎每个人都会非常气愤。最后,我们要知道:甚至名誉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也只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当我们终于成功地摒弃了这一普遍的愚蠢做法,那我们内心的安宁和愉快就会令人置信地增加。同样,我们的举止和态度会变得更加自信、踏实,更加真实和自然。

  从这些特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自身的影子,因为极端的例子往往最清晰地说明事情。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恐惧都确实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所有这些都和上述那些可怜的罪人的所作所为同样荒谬。我们的嫉妒和憎恨也大都出自同一根源。

  读书能知道人性的弱点,否则被淹没于芸芸众生的愚蠢的看法中,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悲喜寄托在"些凡夫俗子身上,你的心就飘浮不定。

  怎样去看待成功?

  莫忘初心,伟大的人不是因为被别人认为伟大而伟大,而是它本身的伟大。能慢慢成熟的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会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比起一年长大的杂草,一年之后连根拔起。虽然成功有一定偶然,但是好的作品迟早会受到肯定。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作的妥协。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斯人已逝。人类还将生生不息。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现代主义大师兰茨卡夫卡曾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3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开篇立论,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智力、审美等个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决定幸福与否。

  快乐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一个具有乐观阳光气质的人,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寻觅到快乐与满足。一个气质悲观忧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无法打动它,就像是阳光照不进黑暗森林。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乐或痛苦,对他的心灵激不起任何涟漪,掀不起任何波澜,毫无意义。

  随后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对命运与幸福的影响较小,其拥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幸福,作者把这类人比作毫无思想感情的机器,并通过对比指出,依赖外部因素的快乐是低级趣味,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高级趣味。

  同时又指出,对于普通人难以真正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其人生就如同一台中,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欲望得到满足则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而更有诸多人同时陷于痛苦和无聊之中,沦于无法满足远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无所事事,却不懂节欲,并从内心寻找快乐。

  总之,痛苦和无聊是幸福快乐的两大死敌。

  《人生的智慧》强调个人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着重心灵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类似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叔本华没有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变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法。当普通人领悟自我与世界相互独立自我,不为世界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简单的快乐,社会价值观由成功转向成为“人”自己。

  当我们把这套理论诉诸现实时,有一种错觉,就是站在当代*社会的狭隘立场上,主观臆断地以为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当西方社会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幸福意义活成自我、*民甚至无产阶级也能在社会福利的荫蔽下免于挣扎而是简单而快乐地低欲望生活着的时候,*社会广大的“打工人”却在残酷的内部倾轧中受到物质、欲望、攀比、竞争的多重夹击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对*社会和个人意义产生了悲观感——这就是管中窥豹甚至强词夺理了。

  这些理论,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会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时代预言、验证、反思、借鉴价值。

  看似是*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差距的表象,实质是时代与时间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恰恰也是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顽疾。

  *现在处于资本积累和起步上升阶段,叔本华那个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现在处于高度发达即将甚至可以向*发展的阶段,*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现在很难做到自我的幸福,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人现在可以做到内心幸福安然,*人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

  叔本华在书中隐隐约约地对比了这两种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对比讽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是看透了当下的时代而预言未来的时代。

  *人不应该在读罢此书后倍感消沉,而应该意识到叔本华的理论犹如一座发展时间线的标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视角普适于任何文明,只不过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验证了预言,走得慢的*今天也走到了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华理论和西方实践经验的结合指引下,对前途有所了解,并朝着那个归宿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在未来也能实现每个人的或心灵*、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并走在物质文明的前面,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价值的栖息、意义的归宿。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4

  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因为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在这次公司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第一场和超声对决,我参加单打,结果输了,关键就在于很少参加正式比赛,心理太紧张了,而在后续的比赛中,自己过了这道心理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赢得精彩,输,虽败亦无憾!战胜自己的感觉真爽!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本书中还有许多浪花,比如:

  “心灵空虚是厌倦的根源”。

  “幸福主要是来自于心境的*和以及其满足感”。

  “在女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和男人的关系”。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想法上,是一种不幸”。…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

  第一章,将人生划分为三个部分,(1)人的自身;(2)人所能控制的财产;(3)人所展示于外的形象,也即他人的看法。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在于第一点,人自身内在的素质。拥有不同内在素质的人看待对于同一客观事物的角度与内涵就不同,由此人幸福与否关键在于主观意识。

  第二章,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是无聊和痛苦。痛苦是由于外在的匮乏所造成的;无聊是由于内在的空虚所造成的,因此无聊也一般是生活富裕、安定的人所面临的,因为他们不需要被生活匮乏所苦恼,但内在素质不丰富的人容易感到无聊,从而需要寻求外部刺激来排解无聊。人之一生都在追求闲暇时刻,只有在闲暇之时能够享受到自我意识与自由,而除闲暇之外,人的一生都在忙碌与劳作中度过,所以不要为了挣钱而放弃了闲暇,这是本末倒置。产生快乐的有三种生理能力,(1)满足机体带来产生的快乐,比如吃饱、休息;(2)发挥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比如运动;(3)施展感觉方面带来的快乐,包括阅读、观察、写作、学习、冥想等。而第三层次由感觉带来的快乐是最幸福与长久的。

  第三章,不要挥霍财产,学会储备财产,保护财产。

  第四章,对幸福至关重要的是*和心境与独立自主,要减低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度,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看法和意见的奴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只有在他们的看法影响到他们对待我们的行为的时候,才会对我们产生直接影响。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社会之中,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合作,而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决定了他们对待我们的态度,从而决定了他们是否会与我们展开合作。由此,在前述这个角度上,看重他人的看法本质上仍是从自我出发。所以,如果因为过分奴性地看重他人的看法,而放弃了自我则本末倒置。(我们喜爱比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给我们的好处。)

  第五章,(1)对待自己的态度,学会独处,享受独处,每一天都是独立的一生;勤于反省;知足常乐,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人生的幸福在于没有痛苦,而不是获得享乐的机会;另外,不要追求太多、计划太多,事事常处于变化之中,并且想法也随着环境在改变,也就是说我们未雨绸缪的计划也许到未来并不会用上,而我们为此付出的损失可能过大。(2)对待他人的态度,人的性格无法改变,学会容忍;对待朋友,不要太多迁就与热情,要保持一定的傲气与疏忽,与人交往的优势在于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对方,并且让他认识到这一点;注意到他人的缺点是认识我们自身不足的机会;与人交谈时,要学会沉默,不要诉说太多自己的东西,否则容易成为他人手中的利剑。(3)对待命运的态度,精明、时运和力量是人生中重要的因素,而运气是至关重要的;对人生不要太过执念,一切事物都存在不确定性,任何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理由,只有转化变化才是永恒的;时间的力量是强大的,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不要透支时间否则会尝到恶果;人之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与困难,对于人际关系中的琐碎烦恼,学会放宽心,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当做锻炼的机会,并且对不幸的事物要有预判与防范,以减少不幸带来的损失与痛苦。

  第六章,童年时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是在意欲的驱动下去行事,所以儿童看待客观事物总是十分专注,心无旁骛;教育儿童,要让他们通过直观体验去感受这个世界,而不是直接告知其概念,并且要尽可能在小范围内给予他们准确清晰的认知,以此不断地拓宽,而避免以后需要纠正重新认知的过程。但与对青年人,更多是在意欲驱动下,所以追求与欲望也更多。而到了老年时期,认清了人生的幸福不过在于减少痛苦,而不是寻求欢愉,也更能拥有闲适与*静的心态。因为对于青年人来说未来是漫长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未来则是死亡。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6

  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

  —尚福尔

  本书中,所谓“人生的智慧”含义完全是形而下的方面;“人生的智慧”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如何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因此,这本书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存。而这样的“幸福生存”,从客观上审视,或者更确切地说,通过冷静。缜密的思考(因为这里涉及主观的判断),都可以定义为肯定要比非生存好。既然“幸福生存”是这样的定义,我们就可以这样说:我们依恋这一生存,就是因为这一生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出于是否活着能够与如此定义的生存相吻合,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幸福论的这种肯定答案是基于人的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误,很多人对很多著作已经给予了批判,但是要完成这一类型的著作,就只能放弃更高的、属于形而上和道德的审视角度——而真正的哲学本来就是要引领人们进入这样的审视角度。因此,书中所作的评论是从*常、实用的角度出发,并且保留着与此角度相关的缪误时,那么,这些议论就确确实实经过了折中的处理。因此,它们的价值就只能是有条件的。其实,Eudamonologie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委婉词。另外,这些议论还说不上完整彻底——其中一个原因是我所讨论的主题难以穷尽;另一个原因就是如果我要全面讨论这个主题,那么,就只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话。

  卡丹奴斯的《论逆境》其目的与这本书相似,它可以作为这本书的`补充。虽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中,掺进了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但那些只是老生常谈。当然,一般来说,各个时代的智者们,都说过同样的话语,但是很多人却在做着相反的一件事,因此,伏尔泰说过:“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的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多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7

  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因为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在这次公司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第一场和超声对决,我参加单打,结果输了,关键就在于很少参加正式比赛,心理太紧张了,而在后续的比赛中,自己过了这道心理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赢得精彩,输,虽败亦无憾!战胜自己的感觉真爽!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本书中还有许多浪花,比如:

  “心灵空虚是厌倦的根源”。

  “幸福主要是来自于心境的*和以及其满足感”。

  “在女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和男人的关系”。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想法上,是一种不幸”。…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8

  最近再次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读后感·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的成名作。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

  本书开篇即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分为三类: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显示的样子。那么何为幸福呢?叔本华的解释是,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对于幸福只能发挥间接作用。杨绛先生说过,人最可贵的是人自身。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挺长,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人的内心是否强大。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叔本华对现实进行了剖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可是我们如果能够内在丰富,或许对运气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在对比中产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说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悟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然而,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或许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相比纠结于各种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导致不快乐,能够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想要争取名声或名誉。叔本华认为,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名誉是可朽的,但名声是不朽的。名誉尾随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而不会超越此界线。但名声却与此相反,它走在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誉也带到了名声抵达之处。每个人都能获得名誉,但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名声。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做出行动业绩或创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动业绩需要一颗伟大的心,而创作巨著需要拥有非凡的头脑。行动业绩会通过记忆传达给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来的样子留传下来。作品的形成不依赖机会,它们只靠创作者本人。只要作品还存在,它就以原来的样子而存在。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历经数世之后才被人欣赏、开始流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能力的评判员。当然,书中也提到,现实中不排除虚假的、名不副实的名声。

  关于独处、思想和孤独,书中写道,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欢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的丰富思想。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他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通过与同一类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得最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意义上,叔本华把*庸之辈比喻为俄罗斯兽角乐器,而把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比作钢琴。每只兽角乐器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而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更适合独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为主音存在。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态。

  书中露骨的写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弱点。如,书中引用歌德的话,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们给别人荣誉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因而叔本华总结为,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并且,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裁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如此观点看似悲观,但经受过生活、人性考验的人或许会有共鸣。所以,对此部分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对于现在和将来,叔本华认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衡。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书不长,但字字玑珠。不知不觉又到深夜,更多体会,还是拿书慢慢领悟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9

  叔本华讲荣誉,提醒我,不要太在意他人的想法。那不过是存在于他人的脑海里,并不会对我自身产生多大的影响。而且他人的想法不总是对的。我们应当尽量控制我们脆弱的自尊心。

  喜欢叔本华对骄傲和虚荣的分析对比。骄傲是我们内心的确信,而虚荣是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上的。骄傲是因为我们自己有能力也有信心,而虚荣只会让我们渐渐失去自我。

  叔本华说,民族自豪感是最廉价的骄傲。我不认可这个观点。不是最廉价,而是最普遍。有民族自豪感的人,并不一定在其他方面不值得骄傲。为自己的民族骄傲,应该算是一种对国家的认可,而非对自己的自信。

  地位

  地位和名誉的区别在哪呢?叔本华说地位不过是提供一种虚假的价值。但当这种虚假的价值成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代表性事物,我们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又不得不去承认地位的重要性。地位可以*,它可能会附带金钱,表明社会对一个人的认可。即使它可能只是一个职称,一张凭证。但是受到社会认可,我们也会因此获得许多好处。

  叔本华说,外在的良心就是名誉,内在的名誉就是良心。这句话有点绕,却也很有道理。名誉是我们所呈现出来的,而真正想要获得名誉,需要有良好的品格,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当然,不纯粹是道德的影响。

  人要取得社会的信任,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评价。良好的评价取决于我们的人格。名誉和声望又有所不同。声望需要争取,而名誉只需要保持。它不需要我们做多大的努力。

  追求

  我们现在一直在讲追求,但追求何种事物会影响到我们的幸福感。如果我们一直去追求那些我们不可能达到的事物,我们会容易感到挫败而感到无价值。追求简单的关系在这个社会显得有些困难,但如果有丰富的内在,简单的关系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舒畅,因为人不用一直去考虑他人的想法,而是专心为自己而活,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丰富内在

  叔本华这一章讲的很好,提了很多人生的建议。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尽量去寻找那些可以和我们心灵契合的人,无聊的聚会可以少去,因为那不会让我们成长,那只是会让我们妥协,成为和每个人一样的人。事实上,人应该是要为自己而活的。如果一个人有丰富的内在,他就不必一直去社交,逃避自我的反省。

  丰富的内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想人这一生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努力去过好这一生。首先是要关注当下,对当下发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纠结,要努力去发掘生命中的快乐小事,因为我们很容易忽略那些可以让我们快乐的事情。对于不开心的事情,在我们预见范围之外的,我们就告诉自己,那是命运安排的必然事件,如果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及时反思。这虽然听起来很佛学,但是能让自己心境*静下来就挺好。对于未来,我们要订立目标,但因为未来离我们太远了,可能会有点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用太纠结,顺其自然就好。

  人生就像一本书,需要丰富的内容+注释

  喜欢叔本华对人生的比喻,他把人生比做一本书,首先是要有丰富的内容,其次要结合这些内容做充分的注释,也就是复盘。我想象以后我回顾这一生,或者写自传的时候,我的人生应该是立体的丰富的,而不是想一想觉得索然无味。努力往丰富的人生走吧!要看我对丰富的定义是什么,它至少不应该把社交当目标。

  独立思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很多人,like me,喜欢观望而不会思考,这简直致命。我们可以看别人的缺点,来对照我们自身,努力不成为那样的人。对别人的缺点不必指责,反正会有人告诉他的,我说了反而会让人不开心,我负责说好话夸赞人就OK了。同时要避免炫耀,人真的会很烦这种。

  身体健康是资本,时间是借贷主

  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包括饮食,睡眠,运动等等。叔本华说,时间就是借贷主,挺有道理。一开始我们透支使用,熬夜等等,很容易很招来不可逆转的后果。我想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抛弃熬夜的坏习惯,就把时间想象成借贷主。作为一个好孩子,怎么可以借贷呢?你还不起啊!

  这一章讲了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分析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人的特点。童年时期,我们更多的是认知,去发现这个社会。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塑造价值观的最关键时候。青年时期,我们看大量小说,以为生活就是书中的样子,还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以为只要努力,经过痛苦就能迎来光明。成年后,在经历过大起大落后,我们才知道童话就是骗小孩子的。我们一辈子追求财富,等到老去才终于发现一切都是虚空。

  至少在现在看来,叔本华的描述很符合我现在的状态。但人身处于怎样的阶段,就勇敢去尝试。正当少年,就应该努力去探索。最近一直在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好活真的很重要啊!我不希望最后回顾这一生,想起来都是碌碌无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

  遇到一本好书时忍不住快些读下去,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读完,三万多字读了大半个月,作为极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他的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他孤独地死去了,正如他之前孤独地活着。但此时此刻,在这个人的身边,某样东西告诉我们:他为此孤独获得了补偿。那种要了解永恒的热切渴望,伴随着这个人的一生;而这种渴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在死神临近之时,才罕有地、像梦一样地瞬间在脑海掠过。他终其一生对造作都深恶痛绝,始终忠实于自己。他孑然一身、受尽别人的误解。因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帮助,这个有着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负的羁绊。他对此伟大的馈赠心存感激。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对得起所获得的这一馈赠。为了肩负起崇高的使命,他不惜放弃了所有其他人都会开心享受的乐趣。他现在头上的月桂花环是在他到了生命的黄昏之时,才终于戴到了他的头上。尽管如此,他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却是怀着铁一样的信念。在那漫长的、不公正的默默无闻之中,他从不曾偏离其崇高的孤独路径半步。在自己选定的事业中,他真可称得上恒兀兀以穷年。

  在后面附录其实很容易能够找到他的想法源头,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因为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在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整个一生显得如此短暂,令人无法想象。当一个人老了以后,那走过的漫长岁月,还有自己的风烛残年,有时候在某一瞬间,竟然会变得近乎疑幻不真了。“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地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那种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他孤独又自负,敏感又坚强。他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扩展阅读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扩展1)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

  叔本华讲荣誉,提醒我,不要太在意他人的想法。那不过是存在于他人的脑海里,并不会对我自身产生多大的影响。而且他人的想法不总是对的。我们应当尽量控制我们脆弱的自尊心。

  喜欢叔本华对骄傲和虚荣的分析对比。骄傲是我们内心的确信,而虚荣是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上的。骄傲是因为我们自己有能力也有信心,而虚荣只会让我们渐渐失去自我。

  叔本华说,民族自豪感是最廉价的骄傲。我不认可这个观点。不是最廉价,而是最普遍。有民族自豪感的人,并不一定在其他方面不值得骄傲。为自己的民族骄傲,应该算是一种对国家的认可,而非对自己的自信。

  地位

  地位和名誉的区别在哪呢?叔本华说地位不过是提供一种虚假的价值。但当这种虚假的价值成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代表性事物,我们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又不得不去承认地位的重要性。地位可以*,它可能会附带金钱,表明社会对一个人的认可。即使它可能只是一个职称,一张凭证。但是受到社会认可,我们也会因此获得许多好处。

  叔本华说,外在的良心就是名誉,内在的名誉就是良心。这句话有点绕,却也很有道理。名誉是我们所呈现出来的,而真正想要获得名誉,需要有良好的品格,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当然,不纯粹是道德的影响。

  人要取得社会的信任,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评价。良好的评价取决于我们的人格。名誉和声望又有所不同。声望需要争取,而名誉只需要保持。它不需要我们做多大的努力。

  追求

  我们现在一直在讲追求,但追求何种事物会影响到我们的幸福感。如果我们一直去追求那些我们不可能达到的事物,我们会容易感到挫败而感到无价值。追求简单的关系在这个社会显得有些困难,但如果有丰富的内在,简单的关系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舒畅,因为人不用一直去考虑他人的想法,而是专心为自己而活,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丰富内在

  叔本华这一章讲的很好,提了很多人生的建议。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尽量去寻找那些可以和我们心灵契合的人,无聊的聚会可以少去,因为那不会让我们成长,那只是会让我们妥协,成为和每个人一样的人。事实上,人应该是要为自己而活的。如果一个人有丰富的内在,他就不必一直去社交,逃避自我的反省。

  丰富的内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想人这一生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努力去过好这一生。首先是要关注当下,对当下发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纠结,要努力去发掘生命中的快乐小事,因为我们很容易忽略那些可以让我们快乐的事情。对于不开心的事情,在我们预见范围之外的,我们就告诉自己,那是命运安排的必然事件,如果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及时反思。这虽然听起来很佛学,但是能让自己心境*静下来就挺好。对于未来,我们要订立目标,但因为未来离我们太远了,可能会有点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用太纠结,顺其自然就好。

  人生就像一本书,需要丰富的内容+注释

  喜欢叔本华对人生的比喻,他把人生比做一本书,首先是要有丰富的内容,其次要结合这些内容做充分的注释,也就是复盘。我想象以后我回顾这一生,或者写自传的时候,我的人生应该是立体的丰富的,而不是想一想觉得索然无味。努力往丰富的人生走吧!要看我对丰富的定义是什么,它至少不应该把社交当目标。

  独立思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很多人,likeme,喜欢观望而不会思考,这简直致命。我们可以看别人的缺点,来对照我们自身,努力不成为那样的人。对别人的缺点不必指责,反正会有人告诉他的,我说了反而会让人不开心,我负责说好话夸赞人就OK了。同时要避免炫耀,人真的会很烦这种。

  身体健康是资本,时间是借贷主

  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包括饮食,睡眠,运动等等。叔本华说,时间就是借贷主,挺有道理。一开始我们透支使用,熬夜等等,很容易很招来不可逆转的后果。我想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抛弃熬夜的坏习惯,就把时间想象成借贷主。作为一个好孩子,怎么可以借贷呢?你还不起啊!

  这一章讲了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分析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人的特点。童年时期,我们更多的是认知,去发现这个社会。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塑造价值观的最关键时候。青年时期,我们看大量小说,以为生活就是书中的样子,还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以为只要努力,经过痛苦就能迎来光明。成年后,在经历过大起大落后,我们才知道童话就是骗小孩子的。我们一辈子追求财富,等到老去才终于发现一切都是虚空。

  至少在现在看来,叔本华的描述很符合我现在的状态。但人身处于怎样的阶段,就勇敢去尝试。正当少年,就应该努力去探索。最近一直在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好活真的很重要啊!我不希望最后回顾这一生,想起来都是碌碌无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

  哲学书我一直看的很少,因为觉得全是大白话,道理翻来覆去的说。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觉得貌似什么也没说,因为哲学在逻辑上的论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释的,最后的选择还是需要自己做判断。

  最近马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对叔本华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荐这本书的,正好想看书了,就决定看一看。

  这本书内容很少,但是精炼,有深意。对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到没有直接去说,只是围绕着“人”来讲一些道理,讲到了人,幸福、不同层次的需要、别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阶段以及延伸出来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议。对“人”从里到外,从以前到现在,从内窥自身到外审整体,从财产、技术到精神、幸福都谈论到了。基于目前的阅历,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两处内容,让我很有感触。

  “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这句话,咋一看其实就是一句白话,更像是一晚陈年鸡汤。我们或许会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你没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们或许会说,你总拿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呢。这些话我也拿来去安慰过朋友,宽慰过自己,但始终没有说服自己,因为一段时间后,我又会陷入不自觉的比较、难过、不幸福的感觉中。

  叔本华的想法是说服了我,他说“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会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会对这个领域的内容感到非常兴奋,那么他对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现的不感兴趣甚至是漠视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层面的东西。我并不觉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质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内心深处了想法,才会明白怎样满足自己,怎样提高幸福指数。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

  以前的我,总是希望事情尽善尽美,多听一些意见,多做一些考虑,多做一些及计划,多尽量避开一些“坑”,甚至想过,我要记录下来,以后告诉我的孩子,怎样去避免掉这些。但同时,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万一我的孩子不愿意听我的,执意为之,我是要坚持,还是要放下。现在,我想我会放手,我会给孩子建议,让他明白任何事情是立体的,多面的,不是填空题而是多选题,但是最终判断在他,最终选择在他。我并不是惧怕不幸所以这样。

  不幸是主观的,不同的人的不幸是不一样的。我能想到的一个情形,就是早恋。青春期的时候,懵懂多情,在乎一切,但是我们被教导的是压抑,并不是有效的疏导。长大了呢,不止一个人对我说,回想过往,最遗憾的是校园期间没有一段值得回忆的懵懂情感。他们不幸吗,有人觉得,有人不觉得,但是他们的确缺失了人生中不能再重来的一部分,经历或者认知。

  如果有机会,我会再读一遍,或许到时候会得出其他的想法吧。好书值得多读。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3

  第一章,将人生划分为三个部分,(1)人的自身;(2)人所能控制的财产;(3)人所展示于外的形象,也即他人的看法。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在于第一点,人自身内在的素质。拥有不同内在素质的人看待对于同一客观事物的角度与内涵就不同,由此人幸福与否关键在于主观意识。

  第二章,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是无聊和痛苦。痛苦是由于外在的匮乏所造成的;无聊是由于内在的空虚所造成的,因此无聊也一般是生活富裕、安定的人所面临的,因为他们不需要被生活匮乏所苦恼,但内在素质不丰富的人容易感到无聊,从而需要寻求外部刺激来排解无聊。人之一生都在追求闲暇时刻,只有在闲暇之时能够享受到自我意识与自由,而除闲暇之外,人的一生都在忙碌与劳作中度过,所以不要为了挣钱而放弃了闲暇,这是本末倒置。产生快乐的有三种生理能力,(1)满足机体带来产生的快乐,比如吃饱、休息;(2)发挥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比如运动;(3)施展感觉方面带来的快乐,包括阅读、观察、写作、学习、冥想等。而第三层次由感觉带来的快乐是最幸福与长久的。

  第三章,不要挥霍财产,学会储备财产,保护财产。

  第四章,对幸福至关重要的是*和心境与独立自主,要减低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度,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看法和意见的奴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只有在他们的看法影响到他们对待我们的行为的时候,才会对我们产生直接影响。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社会之中,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合作,而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决定了他们对待我们的态度,从而决定了他们是否会与我们展开合作。由此,在前述这个角度上,看重他人的看法本质上仍是从自我出发。所以,如果因为过分奴性地看重他人的看法,而放弃了自我则本末倒置。(我们喜爱比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给我们的好处。)

  第五章,(1)对待自己的"态度,学会独处,享受独处,每一天都是独立的一生;勤于反省;知足常乐,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人生的幸福在于没有痛苦,而不是获得享乐的机会;另外,不要追求太多、计划太多,事事常处于变化之中,并且想法也随着环境在改变,也就是说我们未雨绸缪的计划也许到未来并不会用上,而我们为此付出的损失可能过大。(2)对待他人的态度,人的性格无法改变,学会容忍;对待朋友,不要太多迁就与热情,要保持一定的傲气与疏忽,与人交往的优势在于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对方,并且让他认识到这一点;注意到他人的缺点是认识我们自身不足的机会;与人交谈时,要学会沉默,不要诉说太多自己的东西,否则容易成为他人手中的利剑。(3)对待命运的态度,精明、时运和力量是人生中重要的因素,而运气是至关重要的;对人生不要太过执念,一切事物都存在不确定性,任何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理由,只有转化变化才是永恒的;时间的力量是强大的,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不要透支时间否则会尝到恶果;人之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与困难,对于人际关系中的琐碎烦恼,学会放宽心,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当做锻炼的机会,并且对不幸的事物要有预判与防范,以减少不幸带来的损失与痛苦。

  第六章,童年时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是在意欲的驱动下去行事,所以儿童看待客观事物总是十分专注,心无旁骛;教育儿童,要让他们通过直观体验去感受这个世界,而不是直接告知其概念,并且要尽可能在小范围内给予他们准确清晰的认知,以此不断地拓宽,而避免以后需要纠正重新认知的过程。但与对青年人,更多是在意欲驱动下,所以追求与欲望也更多。而到了老年时期,认清了人生的幸福不过在于减少痛苦,而不是寻求欢愉,也更能拥有闲适与*静的心态。因为对于青年人来说未来是漫长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未来则是死亡。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4

  带着敬畏的心真正意义的读完了第一本所谓的人生哲学书。叔本华的名字在上一本哲学的慰藉中被提到了,在那本书中提及叔本华是因为他对爱情的解读,而这本书提到了一个人一生的一切所需要经历的事情。

  快乐,幸福,痛苦,无聊,爱情,欲望,

  回忆,委屈,愤怒,正义,勇敢……各种各样宝贵的人生经历,无需夸大也不应掩饰,乐观正面的分析后,再经历或者面对,人就变得更加坦然而无所畏惧了。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

  当然叔本华也指出了什么是对的,追求精神和健康层面的满足要远高于满足自身原始需要(沉迷于肉体刺激),同时对于身外之物名誉,声望,财富也做出了注解。这些也是属于低一级别的欲望满足。

  当然作者最后在谈论青年与老年的区别时也提到了当老年丧尸体力后,也就失去了赚钱的能力,这个时候面临贫困则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同时作者对老年的生活也做出了正面的肯定,因为欲望的消失,人们可以在年老的时候变得更加深刻,透彻有智慧并且更快乐,这刷新了我所理解的对老年生活的认识。

  最后,用简介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不沉溺在世俗的事务中,不沉浸在感官的享受中,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对情和爱没有过分的渴求,如此,你便可以得到自由。”

  希望每一位看过本书的人都能够得到精神层面的自由,这也是最最宝贵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晚期著作,该书能帮助我们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尽快成长,幸福生活。230年前的叔本华,从本真的维度,阐释了人生本原的面目和最智慧的活法,这也是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写作目的。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写到“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叔本华将这句话解读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想去发现美的心境。当烦忧、焦虑和痛苦萦绕心间时,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会聚焦在痛苦之上而无暇顾及其它。我们感受到的痛苦越强烈,自身存在感也越真实,而快乐转瞬即逝,像梦一般不真实。伏尔泰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叔本华认为要尽量避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痛苦,就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比如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或者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追求泛滥的物质欲望满足和感官快乐,那样只会为了否定、虚幻的东西而遭受真实的痛苦。对于已经发生的痛苦,要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降低对生活的期望,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我们必须忍受和克服它。增加生活阅历不失为应对良策,洞察世间百态才可做到*常之中安然自得,处乱之时荣辱不惊。叔本华还从对人自身的剖析、对待自己、他人及命运的态度、人生的各个阶段等方面阐释他认定为人生真理的感悟。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中写到:“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明白人生的残酷,遭受生活的苦难后,依然选择不放弃,并为人生构建意义,便是我所理解的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也是读《人生的智慧》一书获得的最大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6

  人生就像钟摆,在无聊和痛苦徘徊。欲望是中间的桥梁,欲望未满足,就会陷入得不到的痛苦;欲望满足了,就会从一开始的兴奋到迷茫、无聊,开始寻找下一个欲望目标。人总是如此,欲望与贪婪折磨着我们的意志,无聊与痛苦消耗着我们的生命。

  怎么才可以摆脱无聊和痛苦呢?一个人最高级、最精彩、最长久的快乐,是心灵上的满足。拥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不会轻易受世俗的烦恼困扰,快乐自给自足。

  幸福,求诸自身。简单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运动,再有就是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例如读书、思考等。

  另一方面则是待人处事的态度,一件事情的发生,是客观事实存在,而如何对待它是我们主观的看法和感受。你觉得它糟糕至极,那就是糟糕的事情,糟糕的情绪围绕自身;已经发生了这件客观上看起来糟糕的事情,正面去处理对待,不施加过多情绪,人就会变的理*。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只要你不想,就没人能伤害的了你。

  来自70多岁的老爷子老年感悟:身体健壮,才是最珍贵的,最值得珍惜的,这好过所谓的财富权利。每个阶段都有奢侈宝贵的东西,例如年少青春,又例如中老年的名声财富。

  在我看来,青春一去不复还,最让人遗憾,让人老了之后回味无穷,这比金钱宝贵多了。当然,身体健康是贯穿每个人一生,最要珍重的一笔财富。毕竟,身体健壮的乞丐好过疾病缠身的国王。

  这本书并不是读一遍就能全部理解的,文风精悍短小,都是浓缩的精华,汇聚了叔本华老爷子的所有思想见地以及批判。当下读不懂没关系,或许再过几年,人生阅历又再丰富了,再读或许感悟又不一样了。

  另外觉得很有趣的是,不知道哲学家是否都是逻辑强大,缜密一派的,在读这本书时感叹叔本华老爷子的逻辑思维清晰,心想怎么那么像是理科男呢?后来查看资料才知道,他老人家还真是学过物理的哈哈哈。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7

  近来阅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颇多感触,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1850年写的《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哲学思想,但早期的作品并不受到同行们应有的欢迎和理解,当然也不会得到世人认可和赞许。金子总是会发光,在去世的前几年,叔本华终于获得了他早应获得的名声。

  书中讲述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根本区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的自身对于造*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对人的幸福的影响仅次于人的自身。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这些对人的幸福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我们应该爱护,培养和发展我们的自身,因为它是我们得到幸福的关键,对我们的幸福起决定性的作用。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因为他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呈现的。一个人如果他能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幸福就会想他招着手走过来。所以乐天派是幸福的,他们总能找到高兴的理由,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愉快的情绪,而愉快的情绪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健康的体魄,会使我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专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没有人会愿意像病人一样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一生,因为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君王幸运。叔本华认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两者之间。当距离痛苦越远的时候,我们离无聊就越近,反之亦然。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而无聊来自丰裕和安定。普通民众为了温饱和免于饥饿,和痛苦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富人却不得不面对无聊连续不断的袭击。

  金钱之于人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人们总是夸大了金钱的作用,以至于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使用了一些卑鄙下流的伎俩。这样做的后果是幸福离他们越来越远,因为伤害了自身,与高贵的人格是背道而驰的,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尽管名誉对于我们的幸福没有我们的自身和拥有的身外之物更有优势。人们希望得到足够多的钱,好让他们的后半辈子免于因为钱而造成的不幸,然后疯狂地追逐金钱,当赚到的钱能让他们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又有了新念头要让下一代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于是又开始追逐金钱的行动。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喝的海水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因为他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在不断地膨胀。金钱可以为我们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的问题,还可以为我们生病时提供医药费和一些意外事故的花费。这也是金钱的真正意义。至于购买华丽的服装,闪着耀眼光芒的珠宝首饰,名贵的跑车,还有结婚祝寿宴请时铺张排场,都是浪费金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多么大的好处。

  地位、名誉、名声对我们人而言都是奢侈品,我们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更不要将它们视为生命的支柱。上述三者都是别人赋予我们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且可能随时被别人收回去。其实得到名誉并不难,只要恪守本分,兢兢业业,它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因为名誉的要求就是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一旦你没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没去做一件本该有你去做的事情,那么名誉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而且一去不复返。名声被视为名誉的孪生兄弟,名誉会死,而名声却永恒的存在。正因为得到后可以永恒的存在,所以得到名声是很艰难的,在得到它之前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贝蒂在《吟游诗人》中写道:高傲的名声殿堂闪耀在陡峭的山上,要爬上去是多么的艰难!显而易见,要得到这一奢侈品并非易事。很多做出过非凡成就,写出过卓越作品的人,在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名声之前,就已经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在他们做出非凡成就和写出卓越作品的年代,这世上并没有比他们伟大智慧和思想稍微差一点的评论家,更没有和一样拥有伟大智慧和思想的头脑。直到后世,诞生了天才,他们智慧和思想才开始被大众所知道了解,并且名声大噪。本书的作者还是幸运的,在他永远地闭上眼之前,世人就将显赫的名声赠予了他,尽管此刻他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非常乐意使用和维护这种权利。但如何才能利用好这种权利,让我们从这权利中受益呢?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逃避的问题。从我做起,从人的自身开始,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发展我们丰富精神思想,锻炼出我们健康的身体。钱不要太多,但不需能保证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因钱的缺乏而受到干扰。地位、名誉、名声,我们不必强求,做好本职工作,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做到了这些,你会发现,幸福的翅膀长在自己的身上。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8

  迈着沉重的步伐,我们走过了2020年的三分之一时间。这是灾难的一年,巨变的一年,也是奋斗中的一年。逆流中,我们思考与寻找,不断坚定信念……

  在疫情中,我见到了许许多多顽强的英雄,同样见证了无数普通人坚守、坚强的故事。作为一名交通行业从业者,每当我看到我们守护的交通动脉,每当看到辛勤工作的同事们,我心中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

  在这短暂而又无比漫长的抗疫征程中,我相信,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激荡着思考与疑问。是的,天灾犹如一面镜子,照亮了人性中的闪耀和光辉,也展露了我们生活与精神的脆弱。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不乏迷茫与焦虑,我们是否应该返璞归真。

  带着这些思考,我投入了属于我们高速行业的“抗疫”战争中。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的2020,我相信首当其冲的应该就是“坚持”,在疫情中坚守职责,在业余时间里坚持阅读。在这段艰苦奋斗的日子,文字无疑为我带来了许多力量。其中给我带来最大震颤与激励的是叔本华所著《人生的智慧》。在艰苦的奋斗路途中,坎坷与困难无疑是常态;在面对困难枯燥的抗疫工作时,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动摇与怀疑。尤其是在我们面对到以我们一己之力无法掌控与预测的天灾人祸时,正如加缪在《鼠疫》中讲到那样:“当未来成为了触不可及的彼岸时”在不安中如何掌控我们自身的精神,成为了我在疫情期间的思考。而《人生的智慧》中的观点让我窥见了端倪:理性的人不追求快乐,只求摆脱痛苦。正如书中所提到:没有真正的需求,就没有真正的幸福。唯有摒弃个人的惰性与趋利避害的自我心理,在实现个人意义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才不易误入歧途。

  随着疫情发展,我这本书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想要收获价值与成就,唯有将自身的精神与价值投入到真正有意义的工作与事业中,我们才会收获那“肯定”而“确切”的满足。一次次耐心的排查,一个个忘我的昼夜……我们在思考,我们在前行。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9

  带着敬畏的心真正意义的读完了第一本所谓的人生哲学书。叔本华的名字在上一本哲学的慰藉中被提到了,在那本书中提及叔本华是因为他对爱情的解读,而这本书提到了一个人一生的一切所需要经历的事情。

  快乐,幸福,痛苦,无聊,爱情,欲望,

  回忆,委屈,愤怒,正义,勇敢……各种各样宝贵的人生经历,无需夸大也不应掩饰,乐观正面的分析后,再经历或者面对,人就变得更加坦然而无所畏惧了。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

  当然叔本华也指出了什么是对的,追求精神和健康层面的满足要远高于满足自身原始需要(沉迷于肉体刺激),同时对于身外之物名誉,声望,财富也做出了注解。这些也是属于低一级别的欲望满足。

  当然作者最后在谈论青年与老年的区别时也提到了当老年丧尸体力后,也就失去了赚钱的能力,这个时候面临贫困则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同时作者对老年的生活也做出了正面的肯定,因为欲望的消失,人们可以在年老的时候变得更加深刻,透彻有智慧并且更快乐,这刷新了我所理解的对老年生活的认识。

  最后,用简介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不沉溺在世俗的事务中,不沉浸在感官的享受中,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对情和爱没有过分的渴求,如此,你便可以得到自由。”

  希望每一位看过本书的人都能够得到精神层面的自由,这也是最最宝贵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

  在我看来,叔本华是很悲观的。但是好像他对减少苦痛又很有执念,所以也并没有彻彻底底到虚无主义的地步。他的悲观在于他不相信改变。毕竟是二百多年前的书,观点在变化,世界也在发展。所以我认为辩证看这本书还是比较合适的。

  叔本华对于独处的重要意义的强调,对骑士荣誉鞭辟入里的分析,以及他对世界苦难内核的洞察,都有极其深厚的意义。但是对于他的观点我有一些不太赞同的地方。

  首先是人性格不可能改变的悲观内核。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很多难以预测的苦难,要躲避真实痛苦,不要追求虚假的幸福。我认为人是由经历塑造的,发自内心的成长的力量是有改变自己可能的。此外,既然一个人有不依靠任何外物与外在关系的独处力量,那有什么好失去的呢?如果不占有任何外物,为什么不能超脱地去用勇气去做些尝试呢?我们自己依赖的自己的力量是不会失去的啊。如果没有尝试,只是躲避苦难的话,会一直错过。

  其次,我认为他个人经历得出来的结论有些偏激而绝对化。从叔本华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他睥睨众生的强烈的优越感。或许优越感是抵消自身痛苦的利器,但同时过强的优越感可能会造成自我蒙蔽,会影响对世界多样性的认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势,不同人有不同经历,观点也都千差万别,不同人身上也都有我们可以学习进步的地方。此外,他个人极强优越感会阻碍他现实中与人相处,他不屑于与其他“庸人”交流。为了避免冲突,他怀疑真诚,拒绝表达想法,抵抗自我暴露。他阻断对其他人想法的理解,同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恶意。对其他人的不理解与恶意往往会阻碍自己获得心灵*和宁静。

  叔本华自身家境不错,他可以专注于哲学不为生活所迫,他可以独居专心沉浸于精神世界,认同自我。他按照自己本心生活的并且全然接受自己的。我也极其敬佩尊重他自洽的思想体系,他鲜明的观点,他出众的才华。但是对于社会上的大众来说,有他知识储备,强大精神力,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人并不是那么多,情况也可能不太一样。大多数人是要努力生存,要适应社会,*衡个人和社会冲突,才可以尽最大可能规避苦难与折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自信接受自己,独处是自发的选择,在独处中他们汲取力量,同时他们也不排斥接受不同人观点,不会完全切断与人的交流与联系,他们享受孤独并且可以在这本书找到共鸣。但是也有一些不够自信的人,或许人生早起经历了一些不幸运的事,他们选择的独处更可能是无法与别人相处,抨击世界后无可奈何的措施。他们口中的独处可能只是自我安慰,也不是完全接纳自己。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绝与外界联系,也很容易以恶意眼光看世界。他们难以了解新的观点,改变思维误区,紧接着就是进一步的自我封闭带来的恶性循环。但是一旦冰冷的现实出现意想不到的灾难,理想化形象可能会崩塌,现实落差可能会造成长久难以扭转的抑郁。这种情况的话,对这本书的强烈共鸣,可能会带来进一步的恶性循环。

  当然我并没有否认这本书巨大的价值与深远影响,也没有否认叔本华个人强大的精神力量与人格魅力。我只是认为看这本书时,应该与时俱进多加辩证思考,而不仅仅是「倾向于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东西」看书是为了找到自己,寻找共鸣。但是看书也是为了看见世界的多样性,增加阅历。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扩展2)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

  第一章,将人生划分为三个部分,(1)人的自身;(2)人所能控制的财产;(3)人所展示于外的形象,也即他人的看法。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在于第一点,人自身内在的素质。拥有不同内在素质的人看待对于同一客观事物的角度与内涵就不同,由此人幸福与否关键在于主观意识。

  第二章,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是无聊和痛苦。痛苦是由于外在的匮乏所造成的;无聊是由于内在的空虚所造成的,因此无聊也一般是生活富裕、安定的人所面临的,因为他们不需要被生活匮乏所苦恼,但内在素质不丰富的人容易感到无聊,从而需要寻求外部刺激来排解无聊。人之一生都在追求闲暇时刻,只有在闲暇之时能够享受到自我意识与自由,而除闲暇之外,人的一生都在忙碌与劳作中度过,所以不要为了挣钱而放弃了闲暇,这是本末倒置。产生快乐的有三种生理能力,(1)满足机体带来产生的快乐,比如吃饱、休息;(2)发挥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比如运动;(3)施展感觉方面带来的快乐,包括阅读、观察、写作、学习、冥想等。而第三层次由感觉带来的快乐是最幸福与长久的。

  第三章,不要挥霍财产,学会储备财产,保护财产。

  第四章,对幸福至关重要的是*和心境与独立自主,要减低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度,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看法和意见的奴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只有在他们的看法影响到他们对待我们的行为的时候,才会对我们产生直接影响。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社会之中,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合作,而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决定了他们对待我们的态度,从而决定了他们是否会与我们展开合作。由此,在前述这个角度上,看重他人的看法本质上仍是从自我出发。所以,如果因为过分奴性地看重他人的看法,而放弃了自我则本末倒置。(我们喜爱比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给我们的好处。)

  第五章,(1)对待自己的"态度,学会独处,享受独处,每一天都是独立的一生;勤于反省;知足常乐,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人生的幸福在于没有痛苦,而不是获得享乐的机会;另外,不要追求太多、计划太多,事事常处于变化之中,并且想法也随着环境在改变,也就是说我们未雨绸缪的计划也许到未来并不会用上,而我们为此付出的损失可能过大。(2)对待他人的态度,人的性格无法改变,学会容忍;对待朋友,不要太多迁就与热情,要保持一定的傲气与疏忽,与人交往的优势在于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对方,并且让他认识到这一点;注意到他人的缺点是认识我们自身不足的机会;与人交谈时,要学会沉默,不要诉说太多自己的东西,否则容易成为他人手中的利剑。(3)对待命运的态度,精明、时运和力量是人生中重要的因素,而运气是至关重要的;对人生不要太过执念,一切事物都存在不确定性,任何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理由,只有转化变化才是永恒的;时间的力量是强大的,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不要透支时间否则会尝到恶果;人之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与困难,对于人际关系中的琐碎烦恼,学会放宽心,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当做锻炼的机会,并且对不幸的事物要有预判与防范,以减少不幸带来的损失与痛苦。

  第六章,童年时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是在意欲的驱动下去行事,所以儿童看待客观事物总是十分专注,心无旁骛;教育儿童,要让他们通过直观体验去感受这个世界,而不是直接告知其概念,并且要尽可能在小范围内给予他们准确清晰的认知,以此不断地拓宽,而避免以后需要纠正重新认知的过程。但与对青年人,更多是在意欲驱动下,所以追求与欲望也更多。而到了老年时期,认清了人生的幸福不过在于减少痛苦,而不是寻求欢愉,也更能拥有闲适与*静的心态。因为对于青年人来说未来是漫长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未来则是死亡。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3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4

  人生就像钟摆,在无聊和痛苦徘徊。欲望是中间的桥梁,欲望未满足,就会陷入得不到的痛苦;欲望满足了,就会从一开始的兴奋到迷茫、无聊,开始寻找下一个欲望目标。人总是如此,欲望与贪婪折磨着我们的意志,无聊与痛苦消耗着我们的生命。

  怎么才可以摆脱无聊和痛苦呢?一个人最高级、最精彩、最长久的快乐,是心灵上的满足。拥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不会轻易受世俗的烦恼困扰,快乐自给自足。

  幸福,求诸自身。简单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运动,再有就是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例如读书、思考等。

  另一方面则是待人处事的态度,一件事情的发生,是客观事实存在,而如何对待它是我们主观的看法和感受。你觉得它糟糕至极,那就是糟糕的事情,糟糕的情绪围绕自身;已经发生了这件客观上看起来糟糕的事情,正面去处理对待,不施加过多情绪,人就会变的理*。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只要你不想,就没人能伤害的了你。

  来自70多岁的老爷子老年感悟:身体健壮,才是最珍贵的,最值得珍惜的,这好过所谓的财富权利。每个阶段都有奢侈宝贵的东西,例如年少青春,又例如中老年的名声财富。

  在我看来,青春一去不复还,最让人遗憾,让人老了之后回味无穷,这比金钱宝贵多了。当然,身体健康是贯穿每个人一生,最要珍重的一笔财富。毕竟,身体健壮的乞丐好过疾病缠身的国王。

  这本书并不是读一遍就能全部理解的,文风精悍短小,都是浓缩的精华,汇聚了叔本华老爷子的所有思想见地以及批判。当下读不懂没关系,或许再过几年,人生阅历又再丰富了,再读或许感悟又不一样了。

  另外觉得很有趣的是,不知道哲学家是否都是逻辑强大,缜密一派的,在读这本书时感叹叔本华老爷子的逻辑思维清晰,心想怎么那么像是理科男呢?后来查看资料才知道,他老人家还真是学过物理的哈哈哈。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

  这是一本幸福人生的哲学入门书,我读了一半,反复回头看,边读边后悔,后悔怎么不早早读这本书。悔之晚矣,悔之晚矣!翻开封面,才知道这本书是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王晋华教授翻译的。王教授是著名翻译家,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研究与翻译工作。

  作者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在书中讲到人们命运最根本的差别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1.一个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脾性,道德品格,智力和所受的教育。

  2.一个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财产以及其他的各种占有物。

  3.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这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他周围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或者更确切地说,别人是如何看他的。别人的看法主要体现在对他所持有的荣誉,职位和名望方面的看法。

  显然一个人的自身最重要,现实中我们却往往迷失在身外之物中。我本人就有切身体会,我们从自身得到的幸福远大于从外界获得的幸福。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好好做自己,爱自己。可悲的是,现实中许多人具有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为了功名利禄,不惜一切,不珍惜自己的身体,不惜以身试法,甚至是珍贵的生命也可以不要。正如书中所写,历代的智者总是讲着同样的事情,而构成历代社会绝大多数的愚人们也是做着一样的事情,做着与智者们恰为相反的事情,而且,这种情形仍将持续下去。正如伏尔泰所说的:“在我们离世时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仍然像我们刚到来时一样的愚蠢和邪恶。”

  最高级的,最为丰富和持久的快乐是那些精神思想上的快乐。尽管年轻时我们对这一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心理上的愉悦主要是来自精神思想的力量。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取决于我们的个性,而命运或运气则往往只是用来指我们的拥有物,或是指我们的荣誉。这一意义上的命运是可以得到改进的,可要是我们的内在丰富的话,我们也就不会太去要求好运了。

  一个恬静快乐的性情,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清晰、活跃的智力,能够洞察事场的头脑,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由此带来的良心上的安宁——所有这些品质都是职位和财富无法给予,无法替代的。一个人的自身,在他独处时所陪伴他的东西,别人谁也不能给予也不能夺走的东西,显然对他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他所拥有的财富和他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时,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和想象中而自得其乐;可对于一个毫无想象力的笨蛋来说,不断的社交、宴会、看戏、远游以及各种娱乐活动,都无法排遣掉他的无聊。一个善良、脾性温和的人在困境中也能感到快乐,而一个贪婪、生性邪恶和嫉妒的人,即使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会常常郁郁不乐的。对于一个常能从自己卓越个性和非凡头脑中得到愉悦的人来说,那些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快乐和消遣大部分都是多余的,在他看来,甚至是麻烦和累赘。为此,贺拉斯在谈到自己时说:象牙,大理石,图画,雕像,紫衣,银盆,很多人视它们为必不可少,但有的人却不为这些东西烦心。

  苏格拉底看到街市上摆着售卖的各种各样奢侈品时,禁不住大声说道:“世界上我不需要的物品可真不少啊!”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看起来就在于有闲暇。苏格拉底称赞闲暇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拥有物。

  叔本华在书中所讲的哲学道理,我反复读,已不知多少遍,日后还要细品。王晋华教授翻译得好,我感觉到中西文化的交融。推荐大家有时间也读一下,开卷有益。

  叔本华在书中也有种族歧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歧视,这个我不认同。人类之所以为高级动物,我认为恰恰是高级在不歧视同类,不歧视下层劳动人民,互相尊重、包容。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6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晚期著作,该书能帮助我们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尽快成长,幸福生活。230年前的叔本华,从本真的维度,阐释了人生本原的面目和最智慧的活法,这也是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写作目的。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写到“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叔本华将这句话解读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想去发现美的心境。当烦忧、焦虑和痛苦萦绕心间时,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会聚焦在痛苦之上而无暇顾及其它。我们感受到的痛苦越强烈,自身存在感也越真实,而快乐转瞬即逝,像梦一般不真实。伏尔泰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叔本华认为要尽量避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痛苦,就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比如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或者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追求泛滥的物质欲望满足和感官快乐,那样只会为了否定、虚幻的.东西而遭受真实的痛苦。对于已经发生的痛苦,要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降低对生活的期望,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我们必须忍受和克服它。增加生活阅历不失为应对良策,洞察世间百态才可做到*常之中安然自得,处乱之时荣辱不惊。叔本华还从对人自身的剖析、对待自己、他人及命运的态度、人生的各个阶段等方面阐释他认定为人生真理的感悟。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中写到:“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明白人生的残酷,遭受生活的苦难后,依然选择不放弃,并为人生构建意义,便是我所理解的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也是读《人生的智慧》一书获得的最大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7

  迈着沉重的步伐,我们走过了2020年的三分之一时间。这是灾难的一年,巨变的一年,也是奋斗中的一年。逆流中,我们思考与寻找,不断坚定信念……

  在疫情中,我见到了许许多多顽强的英雄,同样见证了无数普通人坚守、坚强的故事。作为一名交通行业从业者,每当我看到我们守护的交通动脉,每当看到辛勤工作的同事们,我心中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

  在这短暂而又无比漫长的抗疫征程中,我相信,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激荡着思考与疑问。是的,天灾犹如一面镜子,照亮了人性中的闪耀和光辉,也展露了我们生活与精神的脆弱。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不乏迷茫与焦虑,我们是否应该返璞归真。

  带着这些思考,我投入了属于我们高速行业的“抗疫”战争中。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的2020,我相信首当其冲的应该就是“坚持”,在疫情中坚守职责,在业余时间里坚持阅读。在这段艰苦奋斗的日子,文字无疑为我带来了许多力量。其中给我带来最大震颤与激励的是叔本华所著《人生的智慧》。在艰苦的奋斗路途中,坎坷与困难无疑是常态;在面对困难枯燥的抗疫工作时,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动摇与怀疑。尤其是在我们面对到以我们一己之力无法掌控与预测的天灾人祸时,正如加缪在《鼠疫》中讲到那样:“当未来成为了触不可及的彼岸时”在不安中如何掌控我们自身的精神,成为了我在疫情期间的思考。而《人生的智慧》中的观点让我窥见了端倪:理性的人不追求快乐,只求摆脱痛苦。正如书中所提到:没有真正的需求,就没有真正的幸福。唯有摒弃个人的惰性与趋利避害的自我心理,在实现个人意义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才不易误入歧途。

  随着疫情发展,我这本书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想要收获价值与成就,唯有将自身的精神与价值投入到真正有意义的工作与事业中,我们才会收获那“肯定”而“确切”的满足。一次次耐心的排查,一个个忘我的昼夜……我们在思考,我们在前行。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8

  第二章阐述了第一种分类——人的自身,是全文的一个核心章节,占据了相当多的内容。作者首先论述了“愉快”这一人类感觉。他认为人如果愉快,原因是其自身是一个愉快的人;追求愉快是正当的,人们不应该犹豫不决地接受愉快的心情,因为生活的真实性就体现在此时此刻——它无法割裂地连接无尽的过去和将来——此时此刻的愉快。作者认为应把把获得和促进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种追求的首位,而增进愉快心情的莫过于健康——避免纵欲放荡的行为、令人不快和剧烈的情绪动荡,以及长时间、紧张的精神劳累;每天至少在户外进行两个小时的身体快速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勤洗冷水浴,饮食有节。相比较而言金钱财富对于愉快心情的贡献最小。

  这里作者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妄图给“愉快”这一极度主观的感觉一个定义。首先,每个人的愉快都是有其限度的,一个相对总是心情愉快的人,我们只能说能够使他愉快的事物范围比其他人大,但不能说他是一个“愉快的人”,否则让他遭受各种病痛的折磨,让他经受各种非人的待遇甚至死亡,“愉快的人”还会愉快,这不是很荒谬吗?愉快的对象总是有下限的。否则不分具体对象的“愉快”犯了形而上的错误,或者说这里的“愉快”其实翻译有误。其次,作者认为一个人追求当下的愉快是正当合理的,那么有些愉快当下让人舒服一时,过后却造成了长远的痛苦;有些事情完成的过程中没有一刻是愉快的,完成后却带来了长久的愉快,那么眼前的愉快还有那么重要吗?并且作者所反对的纵欲放荡、饮食无节,在进行的那一刻带来的肯定是极大的愉快,否则人们就不会去干这件事。只是因为伴随着这些极大的愉快的,是极大的空虚与痛苦,所以作者才反对它,那么追求这些愉快的人难道不是在追求此时此刻的愉快吗?作者的说法前后矛盾。我们只能说,有些愉快持续的时间较短,有些愉快持续的时间较长,我们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应追求长远的愉快,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愉快是应当规定崇尚和禁止的,只有当获得愉快的途径违反了社会规则时,才会去惩罚这种行为。但问题又来了,长远的愉快,其愉快的感觉固然长久,但也必定不那么明显,不那么强烈,那么这种愉快与其称其为愉快,不如说是*和,已经脱离了一般感觉的范畴;而短时间的愉快,其感觉必然是强烈、深刻的,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认为前一种愉快就是真的愉快,后一种愉快就是假的愉快?综上所述,如果有人认为自己能够规定他人的愉快,那么这个人就是荒谬的,愚蠢的。他可以说,人为了自身长远的发展,或为了其他特定的目标,应该追求怎样的愉快。但单独拿“愉快”出来说事是形而上的,是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接着,作者认为:

  1、幸福取决于愉快情绪,愉快情绪取决于身体健康;

  2、但身体健康的人如有天生超常的感觉能力也会产生忧郁情绪(天才是忧郁的)——人有愉快型和郁闷型(两者各有利弊);不满情绪越厉害,自杀所需的诱因就越小;愉快情绪越强烈,自杀的诱因就必须越大。这里的见解可谓深刻,以个人之浅薄阅历,实不足以妄加评论。

  作者认为幸福有两个死敌:

  1、痛苦;

  2、无聊。两者在外在和内在两重含义上对立:外在: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痛苦——丰裕和安定产生无聊;内在: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每当我们远离上述的一个敌人的时候,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这里实在是指出了人生不幸的根源。

  作者认为精神富有的人会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思想深远者甚至会选择独处。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人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人最终只能诉求于自身,不应向自身之外期望太多。此处实属不刊之论,个人感同身受,是作者真正令我赞叹之处。到始信峰始信黄山之美,见此语方信叔本华之伟。人类的绝大多数痛苦,都是因为把期望放在了外界的事物身上。

  作者认为闲暇被伟大人物视为最可宝贵的东西,因为闲暇之于每个人的价值是和这个人自身的价值对等的——“幸福好像就等同于闲暇。”个人赞同叔本华的观点,但是有必要指出,也许有一部分人会将忙碌视为一种幸福。因为我们无法确切得知每个人对自己所忙碌的事物的"情感态度。有些人可能终日忙碌,却也感觉到幸福。有些人可能终日清闲,但却感觉痛苦。也许这里的“闲暇”特指的便是那种有益的不为俗务所累的状态,那么这里的思考又纯属累赘了。

  叔本华列举了很多哲人的观点,说明智慧是矛盾的:愚人可能比智者更愉快。这里个人还是持上文的观点:离开特定的目标或实际情况讨论“愉快”,是形而上的,是对世界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的蔑视,容易陷入臆断的错误之中。如果人人都认为自己连愉快这一再主观不过的情感都不能掌控在自己手里,而要随意地评价他人和受制于他人的评价,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可怕。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9

  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外在形式,但可以决定自己的内在形式。外在只是表象,是短暂的、甚至是虚伪的,终究会被时间所遗弃。内在精神的丰富才是永恒的,不为表象所改变的,他会让一个人不是去追求幸福,而是去减少痛苦,因为痛苦越少,越不重要,说明一个人越幸福。那些所谓的幸福从本质上说是否定的,只有痛苦才是肯定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极力宣传幸福,至于什么是幸福却模糊的,但是人们都清晰的知道什么是痛苦。所以,与其说去追求一个不确定的东西,不如去减少一个真实存在的事物。

  但又说回来幸福只能从自身寻找,而不能借助于他物。是因为一个天生拥有外在条件的人,不需要经历劳累的生活,但如果没有丰富的内在精神,会为了无聊的生活而去外界挥霍,而外在的挥霍并不能掩饰由于无聊而带来的内在空虚。相反,如果一个为生活所困的人,会因为眼前的匮乏而感到痛苦,而终日操劳,如果内心再没有丰富的精神去减少痛苦,那么只能越痛苦。所以幸福只能从自身去寻找。只有那些内在具有丰富精神人才能获得*静,即幸福。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

  对叔本华的哲学了解不多,不敢妄加评论。这本书告诉你怎样能活得更幸福,是本比较通俗易懂的人生指南。

  人们被自己的意欲支配,追求外在的快乐,金钱财富地位荣耀。这些外在的快乐与幸福,只有取得了人们才得到满足。但是,这满足不会长久,内心的意欲又会叫嚣着想要得到更多。

  于是,人们就深陷在这样奔波忙碌中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得不到实现就痛苦,没有欲望实现时就迷茫无聊。叔本华告诉你,要摆脱这种在痛苦和无聊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的过程,就要去寻求自己的内心与精神世界。

  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就会悲观看待,有的则是乐观面对。这是出于每个人个性的不同,而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得到内心的幸福。一个人在精神思想上越是丰富多彩,越有可能得到快乐,沉迷于感官上的满足只会陷入欲望陷阱。

  感官的满足简单举个例就是现在的碎片化阅读,获取短时的快乐,最终却只剩空虚与无聊。叔本华总结了三类人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值得参考与学习。一是吃饭睡觉等基本生理需求。二是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例如运动、舞蹈等体育活动。三是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包括观察、思考、阅读、创作、演奏音乐等。

  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发展第二第三类乐趣会给人们带了更大的幸福。叔本华在书中还阐释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值得学习,我的叙述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片段。有人认为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觉得他认为人们不是在痛苦就是在无聊中转换是悲观认识,这本书却是在教人们在认清自己后在这样的人生中也能得到自己的乐趣。

  和叔本华一样不喜社交,选择独处思考自己人生哲学的人大有人在,那些有着思想乐趣的人会在他这里找到共鸣。

  叔本华说过:“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在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庸俗的人,但我也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扩展3)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

  今天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

  于是,我找到了答案。环境可以改变人,但最主要的还是源于内心的充盈,不断的学习,阅读和思考才是让人快乐的法宝。是因为停下这些思想上的步伐才导致无所事事的不快乐。所以,即便是毕业以后、工作以后依然不能忘记学习、阅读。精神食粮所带来的满足大大超过物质上的享乐。不妨暂且把近期目标设定为每天阅读,坚持写作。就算写得不好,也是一种对生活、对思考的认真记录。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要能每天多记录一点点、多思考一点点、多进步一点点,就是好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开篇立论,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智力、审美等个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决定幸福与否。

  快乐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一个具有乐观阳光气质的人,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寻觅到快乐与满足。一个气质悲观忧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无法打动它,就像是阳光照不进黑暗森林。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乐或痛苦,对他的心灵激不起任何涟漪,掀不起任何波澜,毫无意义。

  随后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对命运与幸福的影响较小,其拥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幸福,作者把这类人比作毫无思想感情的机器,并通过对比指出,依赖外部因素的快乐是低级趣味,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高级趣味。

  同时又指出,对于普通人难以真正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其人生就如同一台中,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欲望得到满足则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而更有诸多人同时陷于痛苦和无聊之中,沦于无法满足远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无所事事,却不懂节欲,并从内心寻找快乐。

  总之,痛苦和无聊是幸福快乐的两大死敌。

  《人生的智慧》强调个人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着重心灵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类似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叔本华没有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变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法。当普通人领悟自我与世界相互独立自我,不为世界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简单的快乐,社会价值观由成功转向成为“人”自己。

  当我们把这套理论诉诸现实时,有一种错觉,就是站在当代*社会的狭隘立场上,主观臆断地以为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当西方社会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幸福意义活成自我、*民甚至无产阶级也能在社会福利的荫蔽下免于挣扎而是简单而快乐地低欲望生活着的时候,*社会广大的“打工人”却在残酷的内部倾轧中受到物质、欲望、攀比、竞争的多重夹击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对*社会和个人意义产生了悲观感——这就是管中窥豹甚至强词夺理了。

  这些理论,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会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时代预言、验证、反思、借鉴价值。

  看似是*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差距的表象,实质是时代与时间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恰恰也是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顽疾。

  *现在处于资本积累和起步上升阶段,叔本华那个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现在处于高度发达即将甚至可以向*发展的阶段,*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现在很难做到自我的幸福,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人现在可以做到内心幸福安然,*人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

  叔本华在书中隐隐约约地对比了这两种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对比讽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是看透了当下的时代而预言未来的时代。

  *人不应该在读罢此书后倍感消沉,而应该意识到叔本华的理论犹如一座发展时间线的标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视角普适于任何文明,只不过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验证了预言,走得慢的*今天也走到了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华理论和西方实践经验的结合指引下,对前途有所了解,并朝着那个归宿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在未来也能实现每个人的或心灵*、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并走在物质文明的前面,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价值的栖息、意义的归宿。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3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4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

  我们的生命需要感悟来充盈,才会变得滋润和充满生机。而这些智慧的养料就来自于我们所经历的每件事情。或读过的每个故事之中。《一样的智慧不一样的人生》一书,收藏了许多广为流传的经典小故事。每个故事后,都有作者的悟语,让我们从故事背后,看到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以及故事给我们所带来的启迪或警示。

  正如书中所写道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位大将军,与敌国作战,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打败仗。在又一次被敌人打败后,他急奏统帅,一方面报告情况,一方面寻求对策,要求援兵。他在奏折上有一句话是“臣屡战屡败”。统帅看到这个奏折,觉得不妥,于是那起笔来,将奏折上的这句话改为“臣屡败屡战”,原字未改,仅仅是两个字顺序的改变,顿时将原本败本之将的狼狈变为英雄的百折不挠。

  生活中常常也会因为字句上的微小变化而改变。很多时候,一句话仅仅是一字之差或几字之差,或是换个说法,结果就会是另一番景象。就像我们对小朋友讲话,意思相同,往往多加上个语气词,或是变成问句,“快点吃,好吗”就远比“吃快点”就让孩子们容易接受。 有一位老和尚,他身边有一帮虔诚的弟子。有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但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看来,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没有什么收获。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有一个小和尚却能与师父坦然相对。师父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书上唯一的苹果摘下来了。”后来,这个小和尚成了师父的衣钵传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这样的人才可以得到额外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人生的轨迹有了一个改观:人们往往觉得安分守己就是最好的契机,但命运之神却往往喜欢同人们开玩笑,同一个苹果,落到了不同人的头上,就注定会有不同的定义,除了牛顿,谁会去为了一个小小的苹果大费周章?然而他却因为一个苹果改变了一个世纪。每一个人都拥有与身俱来的智慧,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将它发挥极致,如果每个人都是有心之人,都会将细微之事放大数倍那么我们各个都会是生命的"主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6

  最近再次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的成名作。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

  本书开篇即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分为三类: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显示的样子。那么何为幸福呢?叔本华的解释是,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对于幸福只能发挥间接作用。杨绛先生说过,人最可贵的是人自身。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挺长,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人的内心是否强大。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叔本华对现实进行了剖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可是我们如果能够内在丰富,或许对运气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在对比中产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说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悟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然而,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或许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相比纠结于各种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导致不快乐,能够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想要争取名声或名誉。叔本华认为,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名誉是可朽的,但名声是不朽的。名誉尾随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而不会超越此界线。但名声却与此相反,它走在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誉也带到了名声抵达之处。每个人都能获得名誉,但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名声。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做出行动业绩或创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动业绩需要一颗伟大的心,而创作巨著需要拥有非凡的头脑。行动业绩会通过记忆传达给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来的样子留传下来。作品的形成不依赖机会,它们只靠创作者本人。只要作品还存在,它就以原来的样子而存在。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历经数世之后才被人欣赏、开始流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能力的评判员。当然,书中也提到,现实中不排除虚假的、名不副实的名声。

  关于独处、思想和孤独,书中写道,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欢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的丰富思想。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他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通过与同一类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得最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意义上,叔本华把*庸之辈比喻为俄罗斯兽角乐器,而把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比作钢琴。每只兽角乐器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而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更适合独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为主音存在。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态。

  书中露骨的写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弱点。如,书中引用歌德的话,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们给别人荣誉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因而叔本华总结为,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并且,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裁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如此观点看似悲观,但经受过生活、人性考验的人或许会有共鸣。所以,对此部分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对于现在和将来,叔本华认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衡。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书不长,但字字玑珠。不知不觉又到深夜,更多体会,还是拿书慢慢领悟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7

  叔本华的哲学在他30岁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成熟。接下来的其他著作都是他对这部著作里提出的哲学观点的发挥和补充阐述。而尼采,是一个永远的精神思想的漫游者、飘泊者,他永远不会停留在已经获得的结论之上,永远都在激烈地、大幅度地变换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人们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

  用闲暇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丰富的内在。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一个拥有内在丰富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当中拥有一间明亮、温暖、愉快的圣诞小屋。

  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名声。

  哲学是这世界上唯一能够对付道德和智力范畴的庞然大物的大力神。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致恰到好处的*衡,这样,现在与将来才不致于互相干扰。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吵闹。

  “生活,也让别人生活。”不要心存改变,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这包括道德气质、认识能力、长相脾性,等等。

  通常,那些具有高贵本性和出众思想禀赋的人,会令人吃惊地暴露出缺乏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尤其在他们年轻的时候。

  如果不是为情势所迫,那么最好就是对占人类总数的六分之五的人敬而远之,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这是由这一人群的自身道德和智力构成所决定的。

  人生就像一盘掷骰子游戏,掷出的骰子如果不合你的意愿,那你就只能凭借技巧,去改进命运所摊派的骰子。

  在这一个“铁造的骰子决定一切”的世界,我们需要铁一般刚强的感觉意识,作为承受命运、防范他人的盔甲武器。因为,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战斗。

  每个人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具体原则,这些原则深藏于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因为这些原则是人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和意愿的结果。

  伏尔泰曾经相当美妙地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他那种年龄的神韵,那他也就会有他那种年龄特定的种种不幸。

  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不同时期的现时此刻相互之间的差别在于:在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前面是长远的未来;但在生命临近结束时,我们却看到了我们身后走过的漫长的过去。虽然我们的性格保持不变,但我们的心境却经历了某些显著的变化。

  在童年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带有一种新奇的魅力。在并不清楚自己目的的情况上,“从永恒的一面看视人和事”。

  因此,在童年时期我们就已经打下深刻的或者肤浅的世界观的坚实基础。

  诗的本质就在于从每一单个事物把握这一事物的柏拉图式的理念,也就是把握这一单个事物的最本质、因而也是这类事物所共有的整个特征。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8

  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因为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在这次公司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第一场和超声对决,我参加单打,结果输了,关键就在于很少参加正式比赛,心理太紧张了,而在后续的比赛中,自己过了这道心理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赢得精彩,输,虽败亦无憾!战胜自己的感觉真爽!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本书中还有许多浪花,比如:

  “心灵空虚是厌倦的根源”。

  “幸福主要是来自于心境的*和以及其满足感”。

  “在女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和男人的关系”。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想法上,是一种不幸”。…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9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

  独处,是一种修行。半年前,因为偶然原因,我开始戒酒。

  从此,约酒的电话曾直线下降之势,一个月后基本清零。每晚看到同事们下班签到后的匆忙背影,多少会有一点空荡;每天清晨听到大家畅聊小聚之欢、小酌之兴,又*生了几许落寞。但是当自己偶尔重新置身于酒场席间,听听骰子的声音、看看走圈的霸气、劝劝贪杯的酒友、送送喝多的亲朋,整个过程虽然觥筹交错、人声鼎沸,但自己总能感觉到寂寥与空白,不禁自问,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因此,我想将戒酒坚持下去,不为别的,只为喜欢上了那份独处的感觉。

  面对下班后空荡荡的办公室,整理一下当日工作清单,在总结得失间定格今天;看见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满满的收获感不断积聚;独自走在昏黄的路灯下,任凭车流滚滚、人影倏闪,自己坚定地用双脚丈量着回家的路程。周末,在一首老歌单曲反复中荡涤心灵、在一杯清茶浓香中明目凝神、在一本好书中品味人生、在一场赛事直播中留住青春、在一番大汗淋漓的运动中突破自我……

  这些独处的瞬间,用半年多的时间串联起来,让我重新认识到,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演绎、原来独处可以如此恬静、原来修行如此简单……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扩展4)

——智慧背囊的读后感3篇

智慧背囊的读后感1

  成功学的书很多,我有幸把南方出版社的“智慧背囊”翻了两遍,有些小故事第一次接触,却能给人以深刻启迪。

  A. 孝心

  一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从一百多里外每月回家,母亲总会留下长途车票;后来,在城市成家,当上*事务忙碌之后,回家更少。当八十多岁老母辞世之后,整理遗物时发现母亲收藏的当年回家车票。于是他非常后悔最近若干年回家次数太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在我们为事业、为小家埋头奔波时,我们常常忘记永远牵挂、祝福我们我母亲。当一切无法挽回的那天来临时,碧海青天夜夜心,我只能难以原谅自己。若干年后,当我们像母亲一样衰弱时,我们心里思念孩子、埋怨孩子回家太少时,我们应该想到他们没有从父母身上学到孝的习惯,这叫报应。孝子不匮,是指这种反哺精神可以无限循环下去,星火相继。从当今全社会而言,就是中华文化重要部分的缺失。

  B.圣人与魔鬼

  画家从修道院中找了个生活原型画耶稣,名声大振,于是给了这个修士很多酬金。

  后来,人们说只画耶稣,怎么能不画撒旦呢?于是,画家从监狱中找了个满意的原型。犯人见到画家大哭,说:“我就是当初的修士,你给的很多钱,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我开始追求享受,后来没钱我去偷、去骗,以至被送进了大牢。”

  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人心。以精神生活为主时,是不需要很多钱财的,否则就是金钱的奴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耶稣与撒旦,也是一念之差。

  c。天堂地狱之别

  有一天,上帝对教士说:“我带你去看看地狱”。

  他们进入一个房间,许多人正围着一口煮食的大锅坐着,他们又饿以失望。每个人都有一只汤匙,但是柄太长,所以食物没法送到口里。

  “来,现在我带你去看看天堂”,他们又进入另一个房间,情景和上一个房间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看起来又快乐又饱足,而他们的汤匙和刚才那群人的一样长。

  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到,这个房间的人都学会了喂对方吗? ”

  D.爱的节制

  有一著名慈善家在举办宴会时,闯进一年轻乞丐,慈善家说:“你去后院帮忙做些活儿吧,我会付给你工钱”,乞丐十分不满,扭头离开。客人很诧异。

  慈善家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用剪刀帮蛾免去了挣扎破茧之苦,蛾出来后鼓着翅膀却飞不起来,最后终于死掉了。其实奋斗可以磨炼它的翅膀,使其更加有力。如果剥夺其自我磨炼的机会,小女孩的爱心最终却将蛾害死了。

  慈善家解释说:“第一,我不认为我对乞丐的作法有损于我的名声,因为我给了他用劳动挣钱的机会,他年轻,四肢健全,完全可以用双手养活自己。无条件的施舍,反而会害了他。第二,我不会把所有的钱财分给弱小者,社会上的弱小者太多了,我的钱财起不了任何作用。如果把它全部给一个人,因为这不是他劳动所得,他必然不会珍惜。最重要的是,所有人必须懂得: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才是最幸福的。”

智慧背囊的读后感2

  暑假期间,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古德里安所著的名为《智慧背囊》的电子书,准确地说,这本书更适合老师阅读,但自从读了这本书后,作为学生的我,同样受到了很大的启迪。

  文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语言,每个小故事都蕴涵着人生的哲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书,为此,我准备利用周末时间写一系列的读后感。也许,每个人的文化层次不同,所理解的内涵也不一样。但是,我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诠释作品的内涵;也许,我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甚至肤浅。但还是想得到博友们的支持与指正,谢谢大家!

智慧背囊的读后感3

  这本书主要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比如,“珍惜拥有”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有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拥有,所以要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又比如,“朴实精神”这篇文章讲述了爱因斯坦的故事,并且告诉我们做人要看内在美。总之,这本书内容很丰富,我特别喜欢。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许多事例让我们懂得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它无声地在教育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处世。书的内容通篇没有任何无聊的东西,所有文章又出自学生之手,使我们读来感到非常的亲切易懂。该书非常耐读,内容虽浅显,但蕴涵的哲理却非常深刻,而这些道理却是我们今后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基础。

  读了这本书,我受益非浅。它让我懂得了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怎样思考。它像我的老师、像我的父母、更像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读了“跨越苦难”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人在一生中肯定有时会碰到困难、苦处,一些怯弱者会退缩,而勇敢者将会跨越苦难,迎接新的挑战。读了“底层起步”这篇文章,使我知道了不能把自己看得太好、不能为小小的功劳就得意忘形、不能好高骛远,应该低一层眼光来看自己,只有谦虚才能进步,只有不满足现在和永远的不满足才能不断达到更高的.境界。

  我想今后还要多看些《智慧背囊》、《做人道理》等这一类对自己有益的书,这样才能使自己长知识、修品行,使自己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扩展5)

——《*智慧》的读后感3篇

《*智慧》的读后感1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易中天“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没错,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易先生的《*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向来喜欢。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这本《*智慧》也不例外。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周易》的启示主要有四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原则……

  我有时觉得现代的人,是沉重的。压抑的心情、伪装的表情、麻木的感情,人们开始喜欢放松,开始追求用更轻松的形式和更愉悦的感受去享受知识。易先生的幽默,天衣无缝的切合了现代的思潮。我也是这样的人,我喜欢轻松、幽默的方式。于是对于我来说,上的课要尽量风趣;看的.电影要尽量喜剧;读的书也要尽量幽默。所以我喜欢易先生。

  我有时觉得现代的人,是浮躁的。浮躁的为人、浮躁的处世、浮躁的学习。在机场的候机室,人们除了打牌就是看手中的电影、除了听歌就是在聊天,很少见到有人正儿八经的读正儿八经的书。浮躁的社会让人也渐渐地变得浮躁起来。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扩展6)

——母狼的智慧读后感

母狼的智慧读后感1

  今天下午,我在学校读了一篇小短文,名字叫《母狼的智慧》。

  文章讲述一只母狼,带她的子女们过河,她想,要是只有一只小狼,我可以直接叼在嘴里过河,但那么多只,一只只带子怕出事。于是,她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紧紧扣住蒂处,像一个皮,就这样,它们全家过河。

  有一次,一个护林员追赶这只带着小狼的母狼,母狼跑的不快因为两只小狼一下爬上了一个巨大的沙丘。护林员很吃惊,还是爬上了沙丘,他把狼杀死带了回去,发现小狼不见了,于是他决定回去看看,快到深夜,一堆骆驼烘冒着白烟。

  护林员轻轻的扒开粪,看到了两只小狼,护林员这才明白,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用爬坡来延迟护林员的速度,赢得了隐藏儿女的时间,又巧妙地用尾巴抹*痕迹,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命。

  读完这文章,我非常的敬佩这只母狼,因为它聪明而又勇敢,知道怎样做一个过河,知道爬上高坡来延迟护林员的速度,赢得足够的时间来隐藏儿女还会用尾巴抹*痕迹。而且它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我从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挽回孩子的生命看出,它为了保住孩子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我非常喜欢短文中的这只母狼。

推荐访问:读后感 智慧 人生 人生智慧读后感【10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