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20个父亲教育智慧读后感60篇

时间:2023-01-11 08:15:10 来源:网友投稿

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读后感1  这几天,我六岁的女儿妮妮一边听着荔枝电台的故事,一边画画,我坐在旁边,手捧着《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专注地看,觉得这样的夜晚很美好。  读这本书,不是不震动的,都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个父亲教育智慧读后感60篇,供大家参考。

20个父亲教育智慧读后感60篇

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读后感1

  这几天,我六岁的女儿妮妮一边听着荔枝电台的故事,一边画画,我坐在旁边,手捧着《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专注地看,觉得这样的夜晚很美好。

  读这本书,不是不震动的,都说*的爸爸去哪儿了,用心陪伴孩子成长的爸爸太少了,这20个爸爸却让人由衷地敬佩。爸爸,一旦要做好这个角色,可以比妈妈做得出色得多。因为爸爸可以更大气,更有力量。

  我特别欣赏非同寻常的陈菲爸爸,一个在婴儿期,每天像医生一样检查女儿尿布的爸爸,一个在幼儿期每天用自行车载着女儿一路欢歌笑语的爸爸,一个在童年期“学习不管,兴趣爱好我都管”的爸爸。在这样的爸爸面前,连我这样自认为很用心陪伴女儿成长的妈妈都自愧不如。

  我也欣赏与探究的儿子一起成长的卫子越爸爸,他参与指导孩子的探究课程,带领孩子上网查询、入屋搜寻,街头巷尾地采访路人,卫子越有这样的爸爸是很让别的孩子羡慕的。

  最能让我产生共鸣的是“小书虫”王抒语的爸爸,才三年级的小学生,家有藏书二千多册,每天口述日记,目前已有一千多篇,近六十万字,这些日记都是有心的爸爸替她整理记录成册,书写了王抒语成长的点滴。

  恰巧,我也是个爱书之人,也在培养女儿阅读方面颇费了一番功夫。从我接触到第一本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书开始,《爷爷一定有办法》,《爱心树》,《小黑鱼》等经典的绘本都被我收入囊中,目前家里已有了一千多本绘本。我觉得没有什么礼物比书更值得送给我女儿的了。每天下班回家,妮妮总问:“妈妈,有给我带礼物吗?”“别的没有,爱有,书有。”我们母女俩每天晚上的保留节目必是亲子阅读,几乎每天至少一小时。每天伴着书香入梦,是我女儿最美好的幼年时光之一。

  我非常喜欢著名儿童文学教授梅子涵说的这段话:“我们应该特别叹服那些善于为孩子们写作的人。他们不只风趣,还能把深重的世界的大道理、生命的大道理轻盈地放入风趣,栽种进故事,巧妙间一个孩子就信以为真了,而且情愿。接着,他们就会按照大道理生活,守望世界和生命的秩序和规矩,不随意逾越和扰乱。”

  孩子的心灵纯洁得就像一张白纸,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熏陶着孩子善良、勇敢、执着、坚强等优秀的品质,慢慢地,这些品质就会在她的心中发芽。所以,我坚持认为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是给我女儿最好的早教。

  陈菲爸爸用心用情点亮女儿的智慧之灯,卫子越爸爸用尽心陪伴点亮儿子探究世界之灯,而我与王抒语的爸爸一样,用书香点亮女儿的心灵之灯。虽然比起王抒语,我们没有口述日记,也还没有她那么优秀。但看着女儿每天以故事为伴,我心足矣。


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读后感60篇扩展阅读


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读后感60篇(扩展1)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0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着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有主观能动性。因而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去看他们,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教育他们。因此,我至今还没有摸索出教育的规律,说不上有什么经验。但有一点是坚信不疑的,就是每一个儿童都是可以教育的。如果说有的学生表现很差,那么先不要去责怪学生,先想想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什么不当之处。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 就是 “反思”。我就常常在反思,可以发现许多教育行为不当。由反思而学习,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也悟出一点道理。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能每个老师都知道这一点。但要做到这一点恐怕并不容易。首先要能爱每一个学生。有的老师只爱好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不大能爱学习不太好、不听话的,或者有点毛病的学生。这就不能叫真正爱学生。其次是要懂得如何爱学生。最近看到一些学校和家庭的暴力,我在想,那个被孩子杀害的父母难道是因为他们不爱孩子吗?又看到报上报道,有的孩子因为愧对父母深深的“爱”而自杀。为什么对这样的“爱”孩子接受不了呢?我们许多好心的老师不也是因为“爱”学生把重重的学习负担压在学生身上吗?时时用分数这柄剑悬在学生的头上吗?这能有好结果吗?这能叫真正的爱吗?爱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基础,这就是信赖和理解。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能力也有愿望进步的,只要教育得法,他们人人都能成才;同时我们要理解他们,他们和*一样有各种需要,除了学习以外,他们有休息的需要、娱乐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特别是有保持人格尊严的权利。如果父母或老师不能理解他们,不能满足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教育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经验之谈。强迫学习可以奏效于一时,但却不能坚持到长久。许多科学家说,他们的科学发明大多出于他们的兴趣,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老师的教学首先要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你教的学科发生了兴趣,你就不用担心他这门学科学不好。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方式很多,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所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基础。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智慧和艺术从哪里来?从学习得来。有的老师一提学习,总是迫不及待地和提高教学质量挂钩,希望立竿见影。这是不可能的。学习是在于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从而就可以悟出智慧来。因此我总是反对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局限在教材教法上。数学老师不妨学学音乐,语文老师不妨学学生物,学习的知识越广泛,生活越丰富,越能悟出点道理来,教育的智慧和艺术自然会形成。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

  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教师要学会*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

  肖川教授对书的嗜爱也让我怦然心动,静静地阅读,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回顾自己有时因种种原因疏于阅读,无心体味读书的乐趣,悲哉!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一脉书香呢?

  走进书里的世界,享*神的丰润,*凡而幸福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美丽。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淡真好!**地,不令我们颠踬;:淡淡地,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所以*淡也是最美的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

  我读了《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的思想火花。《释放你的教育智慧》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质,他认为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决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师。我们的教师更关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确与否,难以检测,很难凸现,因此,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于是,他迫切地呼吁,要唤醒和强化教师的方向意识。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话: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全书“教师的*”这一篇,读后收获颇丰,最深的感受是他为我们解决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不听话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

  作为一名理科思维根深蒂固的人,初读书名,说实在的,这本书并不太吸引我,秉承着“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准则,对于纯理论的教育书籍,本人确实不太感冒。不过在后面工作之余翻看这本书以后,才发现它的独特之处,也让我从中获益良多。

  犹记得以前读到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诚然,教师是很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对品德要求较高的职业。回想自己当初上学的时候,也曾一度讨厌某些师德欠缺的老师,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而如今自己走上讲台,角色转换之间,自己会不会也成为了“他”?让我在授业的同时,更加明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向其他人传递正能量。

  但具备良好的师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同样是一个长期积累成长的过程。就像本书讲的,在*时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做无愧于良知的教育,就是要做真教育,然而现实教育中“假”却屡见不鲜。如在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对于实验教学这一块往往敷衍了事。通常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将实验操作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操作步骤的形式来代替,忽视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弃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阵子,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为了节约时间,我将分组实验变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探索求证能力培养和关注,当课前学生期盼地问我是不是去实验室上课时,想起整理实验室的麻烦,我几次“狠心”地让他们*室上课,让他们上科学课的兴趣受到了打压。现在想想,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忽视学生们的感受,这何曾不是一种负能量。而当我放开手让他们准备材料,同时自己从中协助指导,原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也并不是我想的那么难,他们一样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很好,这也让我从中反省了自己。

  作为老师,更应该是孩子们的榜样和标杆。像书中所讲“身教重于言教,心教重于身教”。作为新教师,我们现在还处在“言教”的阶段,往往靠着自己的“大嗓门”,费时费力的摸索着。想要达到“心教——有情、有义、有度”,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养成好习惯。一名优秀的老师,他的优秀已不是一种行为,而是内化成自己的习惯。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如此,老师亦是如此。培养习惯,贵在坚持,以前上完课,总是一副完成任务的心态,没有及时去反思这节课的不足和问题,反而让问题扩大化,在期末才去恶补也为时已晚。正如老教师讲的“课上的认真,课后辅导才会轻松”。所以我提醒自己一堂新课上完后,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及时反思,完善课程,避免给下一个班级产生同样的问题。长此以往,养成新习惯,既是考验自己,也在磨砺自身的意志。

  读完这本书简单,但读透这本书却不容易。反复去读,反复地去回味、去实践,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因为我觉得只有当自己磨炼、成长为一个正能量的人,才能将它更好地传递给他人。就像酒一样,酝酿的时间越长,拍开封泥后酒香才会更加沉郁绵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

  这学期,我读了肖川教授写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在一年来又重新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多看书,看一些经典的书。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读来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书。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宽广的胸怀,美在作者博大的学识,美在作者隽永的文笔。一切的一切,除了美还是美。苦于文笔的羞涩,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激灵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师的编制过紧,

  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

  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想想以前,曾经是“沙发上的土豆”,连电视都懒得看,何况是书?偶尔约朋友打打乒乓球,唱唱歌,在其他老师的眼里竟成了奢侈之事。想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常为找不到更好的路子而焦虑万分;为期末即将而来的成绩抽查而失眠;再想想一天到晚在学校里忙得团团转,回到家里却还是一脑的空虚,想想一次评估后,老师们轮流休病假,再想想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精神禁锢下,我们的老师的心理压力会是多大?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指日可待。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它既会让你在每天上课批改作业的单调枯燥中消磨激情,也会时时刻刻发生各种“突发状况”,充满挑战。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应优先于“成才”,因材等。道不远人,大道理就不难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缘于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其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的实践。

  《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中提到,参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带着这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体会课堂,将学生真正的放在心上。你每天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几十个学生,他们是几十个家庭。农村家庭,本就经济较为拮据,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整个家族“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一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而这份寄托,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我们要把学生让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智慧和智慧教育并不神秘,虚空和复杂,但也并不简单。我们不能使智慧教育简单化,不能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寻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撑,让其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在不经意中让智慧进入心灵,进入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

  “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让我们慢慢地行走其间,且行且修炼,让柔软从心间滋生,进而蔓延至整个鲜活的个体,用心去陪伴和守护孩子的成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7

  自收到工作室赠予的吕兵文老师《体育教育的智慧行走》这本书的这段时间,便开始细细的品读这本书。吕兵文老师自大学毕业就扎根农村教育,一干就是27年,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教育新兵,成长为首批市级名师、首期市教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省级课程专家、教育部重点课题主持人、正高级教师,真正成为一位扎根农村从“草根”崛起的名师,无不让千千万万的体育人为之感到骄傲与敬佩。

  吕兵文老师用它的坚持与智慧以一名普普通通的体育老师发表了各种体育文章,做成好几个省级课题项目,甚至出版专著,这出乎了许多人的想象。也让我更加迫切的想要通过本书去了解这个“草根英雄,正巧此书也正是吕老师介绍自己从工作开始到如今取得成绩的心路历程,以及吕老师是如何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一点一滴的成长起来的。每一章节都彰显了吕老师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每一篇文章里都透露出吕老师刻苦钻研的那股冲劲。反观自己,自愧不如。

  困扰着教师成长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写作,有太多人“望笔却步”。而纵观吕老师的成长历程,就是从写作开始,写作改变了他的命运,升华了他的思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从豆腐块、小报道撰写起到出书立著,自古“写作伴孤独”,谁能看到他背后是用“流着眼泪在微笑”呢?每一种幸福的甜蜜往往都是残酷的,这个背景作者已多次强调是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结果换来的,它再次诠释你能走到哪里取决于你全部的注意力朝向哪里。

  正是对研究的情有独钟才使他保有使不完的激情。书中主要述说了他关于体育教研与科研所做的从乡村到国家级课题的一系列研究。研究使其成名,也使他从一位教学一线士兵成长为一方学科“诸侯”的华丽转身。更难能可贵是吕老师一路成长过程中始终不忘推动地区学科及全国同行一起科研成长,并一直饯行着“地位越高责任越大”的体育人担当。他一直在努力通过推广《*学校体育》“草根争鸣”论坛让更多的人梦想成真,他愿意成为别人梦想的支撑。让我们看到了当一个人对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对自己的专业非常执着的时候,不但可以照顾自己,也可以造福别人。

  这本书让后来人无比坚信“你也可以”,因为活生生的看着吕兵文老师做到了,且是可以被模仿的。模仿不是一种低级的智能,而恰恰是非常重要,十分高级的智能,天才总是从对前辈天才的模仿开始的。吕兵文老师的这种体育精神就像是指引体育人探索未来的一道亮光,这一道亮光将汇集成体育人成长路上的领航灯塔。灯塔它虽然有点遥远,但终究会到达。这个世间有些人会因为看到而相信,有些人会因为相信而看到。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9

  合上张*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日记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

  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0

  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教师要学会*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

  肖川教授对书的嗜爱也让我怦然心动,静静地阅读,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回顾自己有时因种种原因疏于阅读,无心体味读书的乐趣,悲哉!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一脉书香呢?

  走进书里的世界,享*神的丰润,*凡而幸福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美丽。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淡真好!**地,不令我们颠踬;:淡淡地,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所以*淡也是最美的真。


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读后感60篇(扩展2)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0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教育从生产开始,就在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下逻辑演进。近代社会科学在科学主义的支配下,片面的、盲目的追求教育效率,学生逐渐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和欢乐。直到存在主义和进步主义学派的兴起,那种追求终极目的教育思维方式才开始得到逐步的根本的改变。人们的关注逐渐从教育目的转向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有机整合,但我国的教育还在教育终极目的的教育思维方式中彷徨不定,踌躇不前。世界是物的集合体,也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类即过程。教育即过程。那到教学方面,教学更是一个动态的、积累知识的和智慧发展的过程,他的目标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智慧的教育应该力求多元目标的均衡达成。教育是发展的生命、生存、生活的进行式。

  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过程,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活过程。传统的教育知识论把教育过程看成是一种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不仅忽略人的智慧开发与挖掘,而且忽视人的道德的培育与养成。应试教育把学生作为纯粹客体和知识存储器,获取的是狭隘的目标结果,并非智慧的过程。世界是物质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世界更是过程的集合体。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沟通和理解的过程。教育活动不过是始终围绕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进行式而已。所有的教育都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教育无非是自然教育、价值教育、智慧教育、超越教育四位一体、相辅相成、运动发展的过程。自然教育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普遍性教育。智慧教育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理想教育。超越教育史针对每一个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教育。教育史人类促进自身发展的自觉的社会活动过程。学校教育活动没有终极目标,只有阶段成果,阶段成果是由教育过程决定的。学校是传递人间*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可以说是“解题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生在在爱的荒漠中,因此也就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的下一代。

  我认为,学校不仅是增长智慧的地方,更应该是培养能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有爱心的*的地方。应从现实出发、珍视过程、注重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的发展过程,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活动既是智慧生成的过程、事业创新的过程,更是丰富多彩的、完整的生活过程。而以前的应试教育往往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纯粹客体。这样的导致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成为知识的奴隶,考分的骄子,成为智慧的工具,而不是智慧本身。只知道发现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一次考试成绩判定学生的素质,评价学校的质量,由高考状元来诱导受教育者走进思维的死胡同,这种狭隘的教育理念将受教育者异化为工具,而不是掌握工具的主人。应试教育不但成为经济的工具、文化的工具,还沦为光宗耀祖的工具、谋生吃饭的工具。狭隘的目标教育,往往把目标设置的非常伟大、非常高尚,却严重背离了生活现实和教育现实,游离于人的生命、生存很生活过程之外,这样的目标教育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虚幻不真、名实背离。学生往往成为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甚至成为口是心非的社会“阴阳人”。它完全背离了教育应该使人成为“人”,使人成为智慧的人、有价值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的社会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做起,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保证生长和充分的生活条件。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生活,即孩子的生长,教育的过程是完全的生活过程。学生实践生活过程,实际上也是教育内化过程,受教育者主体活在当下,珍视当下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确立、践行“真、善、美”的生活观,追求实现社会个体、群体、家庭、民族、国家以及人类终极幸福生活的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发展,以促进生活水*提高为目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以“育人”作为核心内涵的生活。教育者以培养社会与生活中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受教育者在教育生活中成长。倘若教育不能表现为一种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那么就是失去其本源所在,就会处于一种无垠状态。因此,我认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生活经历,点点滴滴的教育生活情境都将影响着人的成长与发展。把教育视为生活,把教育与生活紧密的内在的结合在一起,是教育的本然,也是教育应该的样子。教育史生活的必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教育乃是社会生活的延续的工具。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本书对于教育的论述与山东省昌乐二中对于教育的理解是不谋而合的,二者都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即*,教育即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孩子三年要为孩子接下来的三十年做准备,教育孩子六年要为孩子的一生做准备,在教育中成长孩子的*,在教育中成长孩子伟大的人性,在教育中开展大德育实践课程,在阅读中成长孩子,让孩子在阅读中浸润自己的心灵,金子般的中学时光要让孩子在金子般的阅读中金子般的度过,在教育中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教育。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

  这学期,我读了肖川教授写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在一年来又重新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多看书,看一些经典的书。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读来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书。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宽广的胸怀,美在作者博大的学识,美在作者隽永的文笔。一切的一切,除了美还是美。苦于文笔的羞涩,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激灵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师的编制过紧,

  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

  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想想以前,曾经是“沙发上的土豆”,连电视都懒得看,何况是书?偶尔约朋友打打乒乓球,唱唱歌,在其他老师的眼里竟成了奢侈之事。想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常为找不到更好的路子而焦虑万分;为期末即将而来的成绩抽查而失眠;再想想一天到晚在学校里忙得团团转,回到家里却还是一脑的空虚,想想一次评估后,老师们轮流休病假,再想想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精神禁锢下,我们的老师的心理压力会是多大?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指日可待。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

  通过学习徐校长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对书中很多例子、想法都深有感触,我觉得对于显得枯燥的日复一日的教学教育工作,免除或减少职业倦怠感,促进教师个人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认识到:“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育人”,“鼓励冒尖与容忍落后”,“教育需要智慧”,“认真做事可以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师而有德皆富人”,“上课绝不是简单地把备好的课讲给学生听”,“如果我们养成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每天就会自觉写一点教学随笔”,“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 “思维品质,影响你一生的幸福”,“感受学生的感受”,“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用*常心看学生的正常错”,“把家长会开成表彰会”,“原谅比指责更有杀伤力”……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有:

  一、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

  这是徐校长在一次吃饭中对“碗”引发的对教育的思考,徐校长说:“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但不管课程怎么改革,学校大部分工作还是常规工作,怎样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才是关键。”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来说,每天面对的都是在不断成长中的个体差异明显的学生,乐趣与无奈兼有,让老师的工作充满了活力。但更多的是每天重复着几乎一成不变的教学与教育工作:在教学上,书本上的知识不变,即使进行教材的改版,也是“换汤不换药”,教师的上课内容几十年来几乎没怎么改变的,每年重复着相同的工作,被戏称为年年“炒冷饭”。在教育上,学生正常的犯错,不外乎就是不交作业或未完成作业,上课开小差或捣乱,下课追逐打闹,未能完成卫生清洁工作,乱丢垃圾,欺负同学或吵嘴打架,顶撞老师等,所以老师们都有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感,从而影响到工作甚至是身心的健康。

  既然我们总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无法改变,我们倒不如像徐校长说的“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多点读书,多点钻研教学教育思想与方法,研究优秀老师的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从而寻求教育智慧,改变自己的工作思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创意,就如徐校长所举的例子——把家长会开成表彰家长会,这对我们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重要纽带,每学年举行1——2次,是常规工作,如果作为班主任,*时就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挖掘、积累素材,收集每个学生的优点,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大肆表扬学生,从而使枯燥的家长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新意,有创意,从而将教师的教育效果做足做大,这样还能提升班主任的影响力。

  二、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每天就会自觉地写一点教学随笔。

  徐校长认为,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将*时的灵感不断积淀、不断提升、不断迁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作为教师,我发现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是经常有“灵光一闪”的,但却很少有人会拿笔记下来,我们总是找借口“我很忙”,“我没有时间”,“我写不出来的”,“我的笔钝了,不会写了”,“没什么好写的”等等。徐校长却认为“君子出书,十年不晚”,“如果我们能坚持一天、一天地记载,一次、一次地修改,一年、一年地积累,到一定的时候腾一点时间整理、修改,就可以出一本书。”徐校长举的例子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很*凡的小学语文老师徐良英,把她自己在*常的工作中所感悟出来的东西,一点、一点地讲出来,一点、一点地写下来,一年、一年地坚持积累,终于写出了一本书《享受语文之美》。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这个做法很触动人心,我们不一定要出一本书,但最重要的是把“灵光一闪”的感悟写下来,逐渐积累一笔属于自己的无形的精神财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思考,我们会获得很多的感悟,因此我们会拥有很多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我们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和素养,我们就会更加深入地研究我们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学教育工作会增色不少的。

  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学生的知识和见识也越来越丰富,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超越自我,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育人”, 处处留心皆学问,释放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

  作为一名教师,从初为人师的兴奋、开心,到一线教育者的迷茫、压力,我总想破茧而出,解己惑而授道。因为教师从事的教书育人的工作,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身心都健康成长,这真不简单!在学生时期,我就深深地体会到不同的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有的老师上课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欢,学生成绩也挺不错;有的老师虽然有兢兢业业,上课勤勤恳恳,但所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而且每个人会因为是喜欢的老师上的课而表现得更积极一些,为了赢得老师的关注而更努力一些。由此可见,教师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深远的影响。好的老师,即使过去多年,学生仍然记得当年他的一言一行,他的让人或感动或记忆深刻的小细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光荣,也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光有专业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这些种种能力综合起来就可以称为是教师的智慧。《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一书,从教育的智识、智能、智谋、慧眼、慧心、慧情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育智慧的内涵,告诉我们教育智慧是教师在知识、经验、情感、理性等学习或习得的基础上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会成为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文中运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让我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有所成长。

  第一,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教师要修炼自己的知识和见识,要做知识的富豪和"杂家",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既要读"有字书",又要读"无字书",增长自己的见识。只会阅读大量的书籍还不够,作为教师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我们要做学习型教师,不断学习,不停积累。

  第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智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很重要,教师的能力和潜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历不等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升综合能力的修炼。只有拥有了灵动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实践反思能力,将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共同运用于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师要善于运用智谋。

  教育智谋指的是教育的机智和谋略。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中适当运用智谋,如巧借时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又如有时教师要有假装糊涂的引导策略,明智学生犯错而装糊涂,即使对学生的宽容,又能达到情感沟通,促进学生自我省悟而改正错误。教师不但要有催人奋进的激励谋略,还要会运用反弹琵琶的批评策略,要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寓批评于表扬中。能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智谋的教师肯定能将课上得格外精彩。

  第四,教师要修炼一双慧眼。

  教师具有了洞察力和远见力,就具有了充满智慧的眼光,就具有了一双慧眼。作为一名教师首先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不能因为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就责骂他、放弃他,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慧眼”去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肯定和欣赏,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使他们某方面的智能和特长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仅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学生,还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从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期待等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职业,明白自己所承受的责任,放眼远大目标,以耐心和毅力去奋斗,去发掘自己的创造潜力,实现自己的教育价值。

  第五,教师要拥有一颗慧心。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条件。爱心是教育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的爱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所有学生、呵护所有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健康、主动成长。但是爱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宽容,教师爱学生要学会严慈并济,正视学生的小毛病、小错误,及时纠正,严格要求,促其改正。责任心是教师教育事业成功的基石,只有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才会热爱自己的事业,牢记自己的职责,并为之全力以赴,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第六,教师要培养自己的慧情。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激情。一个有热情的教师,对教育工作就不会有懒惰和倦怠情绪,同时也能自觉地调整好自己的不良情绪,更好地教书育人。一个有激情的教师,能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工作,富有幽默感和幸福感,用激情为教育事业增添光彩。

  通过阅读《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我深刻认识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教师,我所欠缺的“智”、“慧”还很多,但值得庆幸的是,我已经认识到这些,并找到了改进的方向。在之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会努力修炼,阅读各类教育书籍,接受导师的指导,参加各种培训,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加强教育智慧,努力修炼成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缺少智慧时,我们渴望智慧。

  感受教育的真情——教师以真实的感情爱护学生,帮助教育学生,以真实的感情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增强承受压力、耐受作者的能力,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去改变环境。教育需要真情已经成为我们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无数教育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证明,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必须淘汰。

  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着的提高。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之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对待事业要真;对待社会、对待祖国都要有一颗无私的、纯真的心,真心真意,真说真做,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那么就需要以勤奋来弥补。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2.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7

  一次和一个教师同学出去喝茶,发现同学带了本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就拿起来看,看着看着发现这本书写得很实在,很对我们教师的心声。于是就借过来认真得去品味它,发现这是一本不亚于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经典教育学著作,它就像一把锁解开了我很多结。

  一个教师需要理想、信念、智慧和真情。肖博士在书中这样来解释他的论点: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多么经典的论述,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是沉浸在吸取知识,积累经验而增长智慧却忽略了理想、信念和真情。虽然我在教学中有真情的投入但如果我不去重视真情的投入可能我的课堂真的会成为没有激情没有活力的课堂,只剩表面而没有真实的东西在。我在看完之后除了感慨外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如果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规划,向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智慧、有真情的老师这个目标前进。 而如果说感触最深的还是肖博士“教师的*”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特别像我一个新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可能说只停留在书上的一点解释,更别提有什么很好的思想。所以去吸取大师级人物的思想,去领受和品味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把他们那里真正好的东西慢慢吸收过来成为自己脑海中的东西。虽然我们不是“巨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个人。

  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比教学更重要的就是反思,如果没有反思就不可能从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更不能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而将经验抽象成理论则无从谈起。在新教师的培训中,过来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这些新教师要懂得反思,并把这些反思写下来,进行总结,让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不断得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弥补一些自己缺乏的东西,加强自己优秀的地方,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可能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师。

  最后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可能我都没有发现学生最擅长的就是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你不去重视这些,可能你就会把一些不好的思想通过你这样不经意间的言行传递学生那里。如果让学生接受了这些不好的思想,可能这些思想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想到这里的时候也不禁反思起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真的没有注意到这点。不过我相信我以后会好好注意这点,熏陶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品德优秀的学生。

  在这本书读完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对肖博士这本的思考,更多的是思考自己一个教师该如何重整风帆,调整方向,让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新篇章。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9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书上的教育家们成功各有各的原因。它引领着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也很清晰,就是人性、人格、人品的教育。良好的教育要给人尊严和个性、给人智慧和惊喜、给人快乐和幸福。

  在教育的这个事业上,孔子就有自己教育学生的两条学习途径:一是认真学习书本知识,二是注重社会实践。从中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上要求的就是要学生能活学活用。如今,在现实的教育中,很多家长和一些学校,在“身心健康”与“学习能力”之间,倾向于选择“学习能力”;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倾向于“智力因素”;在“考试知识”与“非考试知识”之间,倾向于“考试知识”;最后,现实的教育就只注重“考试知识”的教学,其余一切,如:德育、艺术等活动则围绕“考试知识”转。

  就如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中外家庭教育观念不同。原因在于美国的父母注重让孩子独立自主、独立思考;而*父母全权一手包办,溺爱孩子。如贝克汉姆,他的15岁大儿子现在就是在一家咖啡厅打工,而*15岁孩子应该很少有出来打工的,一方面会违反法律规定,雇佣童工,另一方面*也很少有父母愿意让15岁的孩子出来打工。一个典型的例子———财富观。有个美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而*孩子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这些将来都是你的了”,所以*富人小孩,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等到他们接手了父辈产业,很快挥霍殆尽。因此,*也就有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很多人说“儿童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和幼儿的家庭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潜力,与家长们共同重新认识教育的实际意义,这无异于竭泽而渔!教师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学习的主人,就算孩子自己愿意,也不要让学生“收到不适合他们年龄、理解力与现状的材料过分的.压迫”。有节制的学习、生活,有节制地利用环境。教师在自己的席位上就如阳光照耀全体学生,而学生应用自己的眼、耳、思想集中于教师,并且注意教师的语言、手势、图文并茂说明……。利用各种有趣的教育手段及教学道具吸引孩子,这是幼教的*学,让孩子玩中学,学中玩。

  张康桥先生在书上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本义,提出多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虽然教育家们的理想和精神各不同,但如果灵活的把教育实践和作品作为一个巨大的“演出剧场”,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教育家的理想和精神集中于一体,那就将擦出一个巨大无比且灿烂的火花,愿我能在书中把领悟的的一切,以尽可能好的形式展现在这个教育的舞台上,从而引领出新一批的莘莘学子。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0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宋君老师的《享受智慧的教育》。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管理篇、教研篇、其他共五个篇章。

  初读这本书,就被书中的教育故事吸引,渐渐的被宋老师的教育情怀所感动!书中对教育的感悟,对课堂问题的把控,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开学第一课,老师问同学们,如果你面前有一座大山,你怎样才能翻过这座大山?同学们有的说一步一步爬上去,有的说绕过去,有的说把山挖开!

  宋老师说“同学们,学习数学就像爬山一样,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再往上爬的时候,就会发现数学的美丽!同时,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有很多的解决方法,学习数学同样需要思考,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动脑筋、勤奋的人。”

  我们的教育过程也是一种爬山的过程,期间也有蜿蜒曲折,也能欣赏不经意的小桥流水,每个人“爬山”的经历不一样,但是我们都在努力的前进着,并且心存善念,心存感激,心存欣喜。相信一定能到“会当凌绝顶”的那一刻!

  在教学篇中,有很多有关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包括很多课堂问题的解决策略都值得学习,建议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一起阅读。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几十年教育的积累,细细读来,如品尝一杯初春雨后的清茶,甘甜又沁人心脾!


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读后感60篇(扩展3)

——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读后感

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读后感1

  这几天,我六岁的女儿妮妮一边听着荔枝电台的故事,一边画画,我坐在旁边,手捧着《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专注地看,觉得这样的夜晚很美好。

  读这本书,不是不震动的,都说*的爸爸去哪儿了,用心陪伴孩子成长的爸爸太少了,这20个爸爸却让人由衷地敬佩。爸爸,一旦要做好这个角色,可以比妈妈做得出色得多。因为爸爸可以更大气,更有力量。

  我特别欣赏非同寻常的陈菲爸爸,一个在婴儿期,每天像医生一样检查女儿尿布的爸爸,一个在幼儿期每天用自行车载着女儿一路欢歌笑语的爸爸,一个在童年期“学习不管,兴趣爱好我都管”的爸爸。在这样的爸爸面前,连我这样自认为很用心陪伴女儿成长的妈妈都自愧不如。

  我也欣赏与探究的儿子一起成长的卫子越爸爸,他参与指导孩子的探究课程,带领孩子上网查询、入屋搜寻,街头巷尾地采访路人,卫子越有这样的爸爸是很让别的孩子羡慕的。

  最能让我产生共鸣的是“小书虫”王抒语的爸爸,才三年级的小学生,家有藏书二千多册,每天口述日记,目前已有一千多篇,近六十万字,这些日记都是有心的爸爸替她整理记录成册,书写了王抒语成长的点滴。

  恰巧,我也是个爱书之人,也在培养女儿阅读方面颇费了一番功夫。从我接触到第一本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书开始,《爷爷一定有办法》,《爱心树》,《小黑鱼》等经典的绘本都被我收入囊中,目前家里已有了一千多本绘本。我觉得没有什么礼物比书更值得送给我女儿的了。每天下班回家,妮妮总问:“妈妈,有给我带礼物吗?”“别的没有,爱有,书有。”我们母女俩每天晚上的保留节目必是亲子阅读,几乎每天至少一小时。每天伴着书香入梦,是我女儿最美好的幼年时光之一。

  我非常喜欢著名儿童文学教授梅子涵说的这段话:“我们应该特别叹服那些善于为孩子们写作的人。他们不只风趣,还能把深重的世界的大道理、生命的大道理轻盈地放入风趣,栽种进故事,巧妙间一个孩子就信以为真了,而且情愿。接着,他们就会按照大道理生活,守望世界和生命的秩序和规矩,不随意逾越和扰乱。”

  孩子的心灵纯洁得就像一张白纸,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熏陶着孩子善良、勇敢、执着、坚强等优秀的品质,慢慢地,这些品质就会在她的心中发芽。所以,我坚持认为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是给我女儿最好的早教。

  陈菲爸爸用心用情点亮女儿的智慧之灯,卫子越爸爸用尽心陪伴点亮儿子探究世界之灯,而我与王抒语的爸爸一样,用书香点亮女儿的心灵之灯。虽然比起王抒语,我们没有口述日记,也还没有她那么优秀。但看着女儿每天以故事为伴,我心足矣。


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读后感60篇(扩展4)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5篇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1

  寒假里看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孔子的智慧》。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政治生活。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中华五千年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熔铸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地位,以朱熹对他崇拜的话来说,叫"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孔子"人能弘道、非常弘人。""躬自厚而薄责干人"的生存智慧里,一以贯之的为"和"字:"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对于生存问题远未成为昨日话题的当代人类,有效地整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价值的激烈冲突,并最终促进世界的"和谐与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这本书一共收集了孔子的四十一条经典智慧,每一条智慧都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对照起来。其中最让我喜欢也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这一条:正直是立身之本。不正直的人虽然也可以欺世盗名,侥幸生存,甚至可能福禄双至。正直是人类的脊梁,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

  孔子的智慧属于*,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鉴照今天和将来。学习孔子的智慧,做像孔子一样聪慧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2

寒假里看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孔子的智慧》。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政治生活。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中华五千年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熔铸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地位,以朱熹对他崇拜的话来说,叫"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孔子"人能弘道、非常弘人。""躬自厚而薄责干人"的生存智慧里,一以贯之的为"和"字:"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对于生存问题远未成为昨日话题的当代人类,有效地整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价值的激烈冲突,并最终促进世界的和谐与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这本书一共收集了孔子的四十一条经典智慧,每一条智慧都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对照起来。其中最让我喜欢也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这一条:正直是立身之本。不正直的人虽然也可以欺世盗名,侥幸生存,甚至可能福禄双至。正直是人类的脊梁,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

孔子的智慧属于*,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鉴照今天和将来。学习孔子的智慧,做像孔子一样聪慧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3

  刚开始捧起这本书,心中充满着神圣,又充满了疑虑,我能读懂它吗?读过之后仍有不懂,但它却纯净了我的心灵,增长了我的智慧……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去读的好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人极为推崇的文化大师,他的智慧就像钻石一样成为后人最为珍贵的宝物。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一座孔府,实乃国人精神的殿堂。面对孔子,常常令人产生敬畏感,因为他是站在千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智慧好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沐浴在人们的心上。这是孔子的骄傲,也是*人的骄傲。

  孔子给后人留下的做人与成事的智慧是多方面的,简直就是一个“智慧之库”,令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无穷的智慧,正是孔子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

  夫子和他的学生们经常会进行这样幽默而有趣的交流。我们来到看看他和子路的对话: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当子路听到夫子说出“从我者由与”时,“闻之喜”。呵呵,他怎么能不心头大喜呢?夫子高足七十二人,却只想与他“乘桴浮于海”,这是多么无尚的荣耀啊!为什么让他随行呢,那是因为子路“好勇过我”,看来夫子对子路的评价极高。然而,紧跟着孔子却说了句:“无所取材”。“无所取材”有两种理解,其一,没有为桴的材料;其二,子路无“裁”,不善裁度。我更喜欢后一种解释,这么解,师生间对话的趣味才显现出来。想像着,正当子路心潮起伏,沾沾自喜的时候,孔子给了他当头一棒,那愕然,那满面的窘态,那手足无措的样子是多么有趣啊。在这样的交谈中,看不到噤若寒蝉的学生,看不到板着面孔的老师。学习的过程似乎也不复杂,就是在开启心扉的谈话中渐渐地延展开了。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

  孔子给后人留下的做人和成事的智慧是多方面的,这正是孔子能够产生如此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学习孔子的智慧与精神,做一个理智和智慧的人,就不会深陷在牢骚和抱怨中,而是能用自己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叩开世人尊重的耳膜,并在别人的羡慕与嫉妒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认为这才是作者告诉我们学习孔子的根本所在。

  司马迁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让我们读《孔子的智慧》,也许可以找到一条文化的脉络,触及圣人的脉搏,引起心灵的悸动……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4

  寒假里看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孔子的智慧》。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政治生活。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中华五千年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熔铸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地位,以朱熹对他崇拜的话来说,叫"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孔子"人能弘道、非常弘人。""躬自厚而薄责干人"的生存智慧里,一以贯之的为"和"字:"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对于生存问题远未成为昨日话题的当代人类,有效地整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价值的激烈冲突,并最终促进世界的"和谐与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这本书一共收集了孔子的四十一条经典智慧,每一条智慧都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对照起来。其中最让我喜欢也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这一条:正直是立身之本。不正直的人虽然也可以欺世盗名,侥幸生存,甚至可能福禄双至。正直是人类的脊梁,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

  孔子的智慧属于*,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鉴照今天和将来。学习孔子的智慧,做像孔子一样聪慧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5

  暑假里看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孔子的智慧》。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政治生活。孔子的历史地位,以朱熹对他崇拜的话来说,叫“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生存智慧里,一以贯之的为“和”字:“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对于生存问题远未成为昨日话题的当代人类,有效地整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价值的激烈冲突,并最终促进世界的和谐与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


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读后感60篇(扩展5)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3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1

  假期间首次捧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

  作者王晓春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每个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字里行间闪烁着王晓春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

  我们常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思考、质疑,因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读完本书,掩卷长思: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遇到问题,想过为什么吗?思考过该怎么办才更好的问题了吗?反思过去好像没有。遇到问题,一般的处理方法是简单、粗暴,老师以自己的强势暂时解决所有问题,没去找问题的根由,所以也不会解决问题的根本。看似成功的解决了一个问题,实际上遗留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有教育智慧吗?我的教育智慧从哪儿来的?

  做一个智慧的老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情况,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压制,而是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索学生表现背后的根本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才是智慧的表现。愿我们所有的教师,多读书,多思考,多研究,努力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2

  近期,我阅读了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此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这本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阅读了之后给了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除此以外,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不正是我的写照?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思考,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和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3

  近期拜读了王晓春先生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教育案例和问题。这些问题既细小,又普通,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天天更替出现,如学生不做作业、上学迟到、调皮捣蛋、破环公物等等;却又是我们为师者不能绕过的一道道坎。生动的教育故事,具体的教育细节,真实的教育主体……细细品读,一问一答间,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严谨的逻辑判断,使人在轻松的阅读引发思考与共鸣,一股强烈的教育智慧跃然纸上。

  谈到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看似冰冷枯燥的数学变得温柔丰满。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孩子灵机闪现,会让吃力的孩子在错误之后一步一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在一节数学课上,当我问到植树节是什么时候时,大多数学生都哑口无言,我就抓住契机适时教育他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保护环境意识与生态意识。三尺讲台,40分钟,孕育了无限的智慧,捕捉教育机会,闪现教育智慧。

  有些时候,我们老师、父母确实是缘木求鱼,我们忽视了最宝贵的做人教育。我们心甘情愿地、一门心思地把自己、孩子绑上了"分数"的应试车,尽管历尽颠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车、抛锚,我们也乐此不疲,前赴后继。孩子们也为了一个又一个高分绞尽脑汁,以至他们错过了人生旅途中许多美丽的风景,错过了生活中酸甜苦辣丰富多彩的滋味品尝……所以在家庭,要培养孩子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应格外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在学校,要以爱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

  我们经常会发出如此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事实上我们没有反思过:"我们老师、父母究竟怎么啦?"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要么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造就生活无能儿;要么是在学习上让学生俯首帖耳,造就了书呆子;要么是在社会利欲的熏陶下,培养了俗人。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呵护好心灵,这是教育的底线。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学习上,放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体验;为他们擦擦伤口,听听倾诉,为他们的行囊补充食粮,对孩子们说,继续去闯,前面风光旖旎……我想,一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让孩子时刻保持舒展的心灵这个境界,那么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该是多么幸福!

  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容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与王先生晤谈,却能得到一点启示:关注教育现象,揭示教育问题,为了我们光荣的育人职责,执着地思考,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读后感60篇(扩展6)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的教师读后感3篇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的教师读后感1

  工作闲暇之余有幸拜读了徐建*校长著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从一个个教育生活的真实、鲜活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在书中徐校长呼吁广大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规划,还分别从“教师成长篇”、“学生感受篇”、“教育教学篇”、“管理艺术篇”、“影响辐射篇”五方面阐述了自己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的感触,其中有很多例子都值得发人深思去借鉴。

  一年的时间带着期待读完此书,才发现原来教育的秘密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是深奥、枯燥的理论,而是可以体现在这几方面: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所谓的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是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比如我身边的例子:班级有这样几个同学早上老是迟到,并且一下课就跑出去打球,然后踩着点儿气喘吁吁的跑回来。起初让我很是生气,也谈话话批评过,违纪单也没少签,一次比一次严厉。而学生则是应付了事根本就起不了作用。后来偶然一次在课堂上发现这几位同学听课非常认真,小组讨论问题也很积极,学习氛围越发浓厚。看到其他人都是昏昏欲睡的,自己就顺便说了几句表扬他们的话:“看后边这几位精神焕发,*时小错总不断,可能做到劳逸结合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就这上课精神头儿也值得大家学习”表扬后收到的效果确实非同一般,令我难以想象。这几个人不光在物理课上认真,在数学、化学课上也都是如狼似虎的站着听课,更加让人意外的是打球之后也能提前5分钟回来了。这正好让我想到了徐校长在书中写的“抓住瞬间教育契机”。

  书中写道:“你抓住了学生瞬间的一个亮点,会让学生激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会影响他一辈子”,校园里类似的事情很多。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会用心去抓住一次次瞬间,抓准了,抓多了,很多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还有一次由我主持的班会课上偶然聊到一个话题“谁是你心目中的最佳班委”还让各位班委进行述职拉票,有一位成绩很一般的学生只得了五票(班级学习小组每组六人,他还是组长),氛围有些尴尬。老师解围道:“一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能把小组带领的如此团结也凸显出他的领导才能,你也是很优秀的,大家说对不对?”“假如每个小组都能团结起来,一个班级就能团结起来,这个班级就更加有凝聚力,那时候将是无坚不摧拥有钢铁意志的班级”下边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很高兴地下去了。这样的抓住契机表扬一下效果真的很不一样,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话:“当阳光亲吻乌云时,它便成了花朵”!

  2、教育要有针对性;

  教书育人是我们为师者的责任,要真正履行好我们的职责,要让学生在学校里真正领悟到做人的真谛。班级初建时就告诉学生一定要有责任意识,当下我们应该追寻什么?物质的,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精神的,我们可以有更高的境界。徐校长在《责任与责任自觉》中谈谈而谈,令人受益匪浅。

  历史教材中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高级管理学校校长高震东再一次演讲中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于大家无责,“匹夫有责”要改为“我的责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责任,是每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作为受教育的学生也不应该例外。就好比每周一升*时,我都会告诉每位学生天气再冷也必须把手伸出来,庄严而肃穆滴注视*的升起,有一次周一晚上还专门给学生读了有关自己升*的感想。畅想一下假如某一天你连自己国家的*都不能升的话,那将是多么的悲凉。

  还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所以每位学生都会犯错,但是错了之后就要承担责任,学会为自己行为负责。班级文化墙上有这样一条宣传语:“没有任何借口”借助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和思想理念想来告诉学生,在你为自己找借口的同时已经否定了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属于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应该多为成功想办法,少为失误找借口。

  学生早上迟到时总会说“天气很冷起不来”,徐校长在《你离成功只差一步》中提到你离成功只差一步这是一种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人,任何人的成长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然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一中成长,是最为宝贵的经验。往往懒惰的人不会因为天冷而起不来,勤奋的人也不会因为天冷而起不来。你不想起来就算外界环境非常舒适你也总会有理由迟到。因此“你离成功只差一步了”和“今后一定要专心听讲啊”两种不同评价的背后是理念与思维的差异。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思维,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从而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3、尊重差异,不抛弃不放弃

  “教,好学生”是所有教师所期待的,但是目前形式势必有成绩好与差的学生,首先我们得承认人是有差异的,正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在《教,好学生与教好,学生》中徐校长说要把差异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开发,不能因为某些学生在某方面发展不*衡,就不重视甚至歧视他。我们要坚信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

  一种工作,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纯粹。当教师心中有学生,又能走进学生心中,这时教师的引领作用就会有作用,影响就会有效果。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的超越自我。

  《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讲过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这不是很好的教育理念么?徐校长在《备课与备会》讲了两句话我觉得非常不错:鼓励冒尖、容忍落后。其实容忍就是要求不要抛弃他、放弃他,容忍是为了接受他、转变他。

  4、以心为本

  要想管好事情,先管理好心情。以人为本要落实到以心为本。以心为本是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要围绕一个“心”字开展工作。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自己走进学生“心”中。在学生心中,是教师需要到达的更高境界。在学生心中,说明你的为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学生心中说明你成为了学生的偶像,学生就愿意追随着你,你的引领指导能力就增强。引领指导能力也就是*常说的领导力。徐建*校长在书中也提到一个公式:领导力=自身的能力+追随者的能力—阻力。当走进学生“心”中,学生都成为了你的追随者,你的教育教学效果一定会非常好。

  最后用徐建*校长定义人民教师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怎样理解人民教师呢?人——的品味;民——的心声;教——的艺术;师——的楷模!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的教师读后感2

  我的教学生涯已经有八年了,还谈不上老教师,但已不再是新教师了。只教了四年半英语,由于身体原因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英语教学中,校领导为了照顾我,减轻了我的教学任务,现在只教三个班的地理。从教地理开始我发现自己逐渐变得懒惰了,没有了上进心,也不像教英语那会儿那么有激情、有干劲了,当然也懒得动脑筋。再加上地理是门副课,学生都不像语、数、外那么重视,很难教出成绩。所以,我渐渐地有了倦怠的心态。

  直到这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放了《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校长语重心长地寄予希望: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部教育专著,能够从中受益。

  以前我也读过一些教育著作,比如《陶行知文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爱心与教育》等等,这些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境界甚高,由于自己的理解、感悟能力有限,读起来有点吃力,因此都没有认真地读完。徐建*校长的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在我看他的自序时,就感觉写得很真诚、很朴实、很亲切,让我产生了喜爱之情,就静下心来读了,在每天课后的业余时间里,我都要翻开认真得读上几页,还把他的真知灼见做了笔记,时刻提醒自己反思、应用,实践在自己的教学当中。读着读着,竟有些爱不释手。在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先进的、成熟的教育理念,真切的能让人活学活用的教学案例,还有穿插的流行歌曲、热门影视、幽默漫画等时尚元素,都让我倍感亲切,觉得徐校长不仅仅是一位教育管理者,更是一位师者、思者,我对徐先生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这本书我很快就读完了,有写得精彩的篇目甚至读了好几遍。徐校长的这部著作,真正搅动了我的内心,让我又一次有了“爱”的冲动。我要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这份*凡的职业。徐校长说,每个人最初都是混沌、蒙昧的,而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觉悟,醒来也就是“觉醒”,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是如此,甚至更是如此!所以也就更加需要不断搅动自己的内心。

  通过读这本书,我的灵魂和徐校长进行了一次长谈,我觉醒了,我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这样倦怠下去了,我要展现全新的自我,变得自信,充满活力,用我的行动,去感染、带动我的学生。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刚走上讲台那会儿,充满激情、积极向上、喜欢思考。我要释放出正能量,在不断的思考、反思中释放出我的教育智慧。

  在这里,我把自己这学期在教学上的一些反思写出来,作为对徐校长这部著作的感恩吧。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的教师读后感3

  我读了《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的思想火花。《释放你的教育智慧》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质,他认为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决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师。我们的教师更关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确与否,难以检测,很难凸现,因此,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于是,他迫切地呼吁,要唤醒和强化教师的方向意识。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话: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全书“教师的*”这一篇,读后收获颇丰,最深的感受是他为我们解决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不听话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释放你的教育智慧》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读后感60篇(扩展7)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的读后感3篇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的读后感1

  通过对《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的学习,我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教学思考内容宽泛,可记成功之举、可记教学机智、可记学生见解、可记再教设计,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一、要用心爱护: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用我们的爱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要用心学习:

  现在的学生的兴趣广泛,好胜心强,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要学习就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多关注那些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书,多从简明的教育案例、教育叙事中寻求启示,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和教育的智慧。除了向书本学习,还要虚心向同事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经验,“千个师傅,千个法”,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成就自我。我们要善于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

  除此以外,还要虚心向学生学习。教师不要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上帝,班内几十个学生的智慧之和,是没有哪位教师能够比拟的,放下我们的架子,才能真正体现师生*等的内涵。在工作中,真正形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意识,有利于达到师生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用心研究:

  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练。我们教师时常会在教学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以及困惑,作为教师,我们要潜心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学习借鉴杜郎口、洋思中学的经验,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讲究技巧与方法,学会“望闻问切”,用“心”去研究解决问题,真正让思考与实践同行。

  四、要用心思考:

  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我们要善于总结课堂的事,对教师自身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对课堂整体状况等等进行思考,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策略,使教育教学趋于最优化。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教学中的细节入手,以爱作为教学的支点,用兴趣作为教学的原动力,思考作为教学进步的源泉,用心做教师,让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成就孩子们的人生,收获人生最美丽的稻穗,也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谱写精彩的教育教学篇章!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的读后感2

  工作闲暇之余有幸拜读了徐建*校长著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从一个个教育生活的真实、鲜活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在书中徐校长呼吁广大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规划,还分别从“教师成长篇”、“学生感受篇”、“教育教学篇”、“管理艺术篇”、“影响辐射篇”五方面阐述了自己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的感触,其中有很多例子都值得发人深思去借鉴。

  一年的时间带着期待读完此书,才发现原来教育的秘密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是深奥、枯燥的理论,而是可以体现在这几方面: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所谓的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是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比如我身边的例子:班级有这样几个同学早上老是迟到,并且一下课就跑出去打球,然后踩着点儿气喘吁吁的跑回来。起初让我很是生气,也谈话话批评过,违纪单也没少签,一次比一次严厉。而学生则是应付了事根本就起不了作用。后来偶然一次在课堂上发现这几位同学听课非常认真,小组讨论问题也很积极,学习氛围越发浓厚。看到其他人都是昏昏欲睡的,自己就顺便说了几句表扬他们的话:“看后边这几位精神焕发,*时小错总不断,可能做到劳逸结合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就这上课精神头儿也值得大家学习”表扬后收到的效果确实非同一般,令我难以想象。这几个人不光在物理课上认真,在数学、化学课上也都是如狼似虎的站着听课,更加让人意外的是打球之后也能提前5分钟回来了。这正好让我想到了徐校长在书中写的“抓住瞬间教育契机”。

  书中写道:“你抓住了学生瞬间的一个亮点,会让学生激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会影响他一辈子”,校园里类似的事情很多。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会用心去抓住一次次瞬间,抓准了,抓多了,很多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还有一次由我主持的班会课上偶然聊到一个话题“谁是你心目中的最佳班委”还让各位班委进行述职拉票,有一位成绩很一般的学生只得了五票(班级学习小组每组六人,他还是组长),氛围有些尴尬。老师解围道:“一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能把小组带领的如此团结也凸显出他的领导才能,你也是很优秀的,大家说对不对?”“假如每个小组都能团结起来,一个班级就能团结起来,这个班级就更加有凝聚力,那时候将是无坚不摧拥有钢铁意志的班级”下边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很高兴地下去了。这样的抓住契机表扬一下效果真的很不一样,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话:“当阳光亲吻乌云时,它便成了花朵”!

  2、教育要有针对性:

  教书育人是我们为师者的责任,要真正履行好我们的职责,要让学生在学校里真正领悟到做人的真谛。班级初建时就告诉学生一定要有责任意识,当下我们应该追寻什么?物质的,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精神的,我们可以有更高的境界。徐校长在《责任与责任自觉》中谈谈而谈,令人受益匪浅。

  历史教材中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高级管理学校校长高震东再一次演讲中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于大家无责,“匹夫有责”要改为“我的责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责任,是每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作为受教育的学生也不应该例外。就好比每周一升*时,我都会告诉每位学生天气再冷也必须把手伸出来,庄严而肃穆滴注视*的升起,有一次周一晚上还专门给学生读了有关自己升*的感想。畅想一下假如某一天你连自己国家的*都不能升的话,那将是多么的悲凉。

  还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所以每位学生都会犯错,但是错了之后就要承担责任,学会为自己行为负责。班级文化墙上有这样一条宣传语:“没有任何借口”借助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和思想理念想来告诉学生,在你为自己找借口的同时已经否定了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属于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应该多为成功想办法,少为失误找借口。

  学生早上迟到时总会说“天气很冷起不来”,徐校长在《你离成功只差一步》中提到你离成功只差一步这是一种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人,任何人的成长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然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一中成长,是最为宝贵的经验。往往懒惰的人不会因为天冷而起不来,勤奋的人也不会因为天冷而起不来。你不想起来就算外界环境非常舒适你也总会有理由迟到。因此“你离成功只差一步了”和“今后一定要专心听讲啊”两种不同评价的背后是理念与思维的差异。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思维,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从而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3、尊重差异,不抛弃不放弃:

  “教,好学生”是所有教师所期待的,但是目前形式势必有成绩好与差的学生,首先我们得承认人是有差异的,正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在《教好学生与教好学生》中徐校长说要把差异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开发,不能因为某些学生在某方面发展不*衡,就不重视甚至歧视他。我们要坚信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

  一种工作,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纯粹。当教师心中有学生,又能走进学生心中,这时教师的引领作用就会有作用,影响就会有效果。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的超越自我。

  《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讲过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这不是很好的教育理念么?徐校长在《备课与备会》讲了两句话我觉得非常不错:鼓励冒尖、容忍落后。其实容忍就是要求不要抛弃他、放弃他,容忍是为了接受他、转变他。

  4、以心为本:

  要想管好事情,先管理好心情。以人为本要落实到以心为本。以心为本是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要围绕一个“心”字开展工作。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自己走进学生“心”中。在学生心中,是教师需要到达的更高境界。在学生心中,说明你的为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学生心中说明你成为了学生的偶像,学生就愿意追随着你,你的引领指导能力就增强。引领指导能力也就是*常说的领导力。徐建*校长在书中也提到一个公式:领导力=自身的能力+追随者的能力—阻力。当走进学生“心”中,学生都成为了你的追随者,你的教育教学效果一定会非常好。

  最后用徐建*校长定义人民教师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怎样理解人民教师呢?人的品味;民的心声;教的艺术;师的楷模!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的读后感3

  有幸读到了徐老师写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在几天草草的翻阅中,我感受到了一个教育理想主义都对爱的沉淀。他对学生的爱,对教师的爱,对教育与民族的爱,在教育事业执著追求中的全部心路历程记载在了这么一本沉甸甸的书中。

  阅读着那流畅而又充满智慧的文字,当中处处透出作者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处处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质朴而深邃的育人理念。边看边思索着自己的为师之道,我该怎么去行动,怎样使自己也成为受学生喜欢的一位老师?越琢磨越让我豁然开朗——对,微笑,他可以让我拥有最大的智慧。

  在徐老师书中,第二辑的一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题目“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细细阅读,慢慢回味,我越觉得我离这一点越来越遥远,也越来越陌生了。

  微笑,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他是人内在的人格魅力,乃是人的大智慧。一个人能够面带微笑对待人生,有许多好处:可以让人更有自信心,可以消除烦恼,心理得到放松,可以得到更多挑战的机会等等。引用名人卡耐基的一句话:“不需资本,却能收到很大的利益,施与者没有任何损失,收受者却有丰富的收获,惊鸿一瞥,却能永久留在记忆深处。”由此可见一斑

  微笑,对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那真诚而自然的微笑,那友善而礼貌的微笑,那喜悦而文雅的微笑,可以让课堂更有磁性,可以缩短师生间心灵沟通的距离。有教育家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陶行知先生也用反例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看徐老师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微笑也需要艺术,更需要运用智慧。

  一、微笑的桥梁起于换位思考

  在生活中,人们总有这样一个特点:即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总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最终的结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为改善和拉近人们之间的关系搭建起了桥梁。

  书中于老师对于迟到的学生从来不批评,甚至怀有敬意,为什么?缘于他小时候的亲身迟到的经历。当于老师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天迟到了,在校门口徘徊了半天也不敢进,最终选择了逃学。所以他佩服迟到的学生喊“报告”的勇气,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与宽容,更是教师工作细节当中的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得用在课前,得用在课中,也得用在课后。作为老师,工作、生活当中,难免遇到不如意的事,而开始上班了,只要踏进教室门,挂在脸上的就只能是微笑。这时我得用含笑的目光扫视一遍学生,使他们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然后微笑着向学生问好。为什么不能把生气或不满带给学生?因为“换位思考”告诫我们,学生是快乐的年龄段,他们不是来听你发牢骚或接受你的不满的。我所要做的是把微笑带给他们:“我喜欢你们,很高兴看到你们,希望今天大家都有新收获。”在课堂中,有时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上起课时却教得特别费劲,学生学得也很被动。这时,我们又要“换位”思考,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理解能力等因素。如一个问题提出,学生不配合教师,可能是太深了,学生踮着脚也够不着;也可能是太浅了,学生不屑回答;也可能是问得漫无边际,学生无从回答。

  换位思考使得老师掌握了主动,架构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也从内心带动起了老师的微笑。微笑表现在我们的眼神中,表现在我们的语言中,还表现在我们的动作中。下课时,我会留在教室和同学们谈谈心,说说笑话,课余和同学们一起做做游戏……慢慢地,春风化雨,学生就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老师走进他们的心灵。

  微笑需要老师学会换位思考。对老师来言,如果能常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以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作为前提,去感受学生的个性行为,去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就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遇事才懂得更多的包容与理解,才能常带微笑,常受感动。对学生而言,会微笑的面对他们的老师,意味着这老师有更宽广的胸怀,有更丰富的涵养,能爱他们如子女,这样的老师不正是他们喜欢的老师吗?

  二、微笑的润滑剂来自激励赏识

  微笑可以为师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心境,更发挥出教师的教学水*。雨果说:“脸上的神气总是心灵的反映。”而微笑本身更需要润滑剂,那就是激励学生,赏识学生。

  大家都知道,只要心中有爱,那么表达爱意的理由总是会有的。于老师在他的书中鼓励我们,激励赏识的话只要能对一个人起作用,那就要毫不吝啬地用出来,不要放弃给予人激励的.机会,因为善于激励与赏识,会让老师的笑容更灿烂,他绝对是师生间微笑的润滑剂。看着书本,于老师激励学生、表扬学生的那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仿佛出现呈在我的眼前。他表扬一个错别字大王郑文明,说他连续三篇作文中没有出现一个错别字了,如果再一篇作文保持无错别字记录,将送他一本书,并在扉页上写下“赠消灭错别字大王——郑文明。”

  他表扬另一个同学作文通顺多了,说他跟重视朗读有很大关系,激励他有很大潜力,继续努力下去,作文将会让大家刮目相看,并试着一个月后展示给大家看看……于老师是多么懂得表扬呀,微笑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掌声等等,他唤醒的不是作业中的一个问题,不是学生行为中的一个错误,而是唤醒了一位位个性鲜明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孩子。

  这又使我想到了那富含哲理的话,教学艺术不管好坏,他的本质不变,不在于传授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不管学生有多少缺点,一律施以爱心,一律找出他的优点来表扬。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不是将“问题”置之不理,更不是纵容生命的“杂枝”疯长,而是教育思想中富有理性之爱的体现。

  任何事情都是习以为常的,那老师的微笑也需要得到日复一日的锻炼,需要习以为常,需要用激励赏识来润滑他。对老师而言,当我们一次次激励学生赏识学生时,素不知我们也正在一次次展现出微笑,一次次升华脑海中的自己。对学生而言,会经常激励他们,表扬他们的老师,意味着这老师有更巧妙的办法,有更精彩的课堂,能待他们如宝贝,这样的老师不正是他们喜欢的老师吗?

  三、微笑的智慧需要展现童心

  微笑怎样展现出来,更易受学生的喜爱呢?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于永正老师总结了他五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他说他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岁月的刻刀可以在我们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不会刻在我们的心上,这就是童心的绝佳体现。在于老师的一次习作课上,他和学生表演小品《傻小猴》,老师反串起了“小猴”,而学生演了“猴妈妈”,课堂中的于老师抓耳挠腮、活灵活现,赢得了一片爆笑声,令孩子们回味无穷。也因为一次次的“童心展现”,学生会围着他转,成为他们的“大朋友”、“老顽童”。

  身边的一个个例子,也向我们展现出这个道理:只有当老师有了童心,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更好地和他们沟通;才能更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淘气、任性、顽皮;才能重视学生们每一时刻的喜怒哀乐。

  怎样拥有一颗童心,怎么展现出自己的童心呢?我想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是最好的法宝。会放低自己和身段,与孩子们“*起*坐”,跟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参与表演,一起玩捉迷藏,一起“丢手巾”,一起打水仗,一起捉蚂蚱……

  对教师而言,在微笑当中展现出了童心,可以更好的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心理层次,贴近学生的时代年龄,站在他们的童心当中去理解学生,遇事能更体谅学生,在那灿烂的微笑背后更经得住孩子的“考验”。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老师更亲近、更富孩子气,能与这样的老师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意味着这老师更有“领袖味”,更有童年与同伴味,能待他们如同龄朋友,这样的老师不正是他们更喜欢的老师吗?

  “微笑”,一个轻松而又沉重的话题,可以说没有一位老师不推崇他的,可在现实的工作当中,我们又展现了多少微笑?又展现了多少智慧的微笑呢?

  那么,让我们静下心来,学做甘草吧,学学书本知识,学学同行经验,学学孩子生活,将内心的温柔与宽容,将脑海的智慧与本领用微笑展示出来。记得,唯有微笑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

  最后用充满正能量的话勉励自己与大家:既然命运为我们选择了教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让微笑写在我们老师的脸上吧,因为微笑,可以让卓越的教师更加卓越!

推荐访问:读后感 父亲 智慧 20个父亲教育智慧读后感60篇 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读后感1 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