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读后感1 一千年前的大唐国境里,大匡山上微弱的灯光,那正是李白读书的影像,那时的他已经心系天下。 《李白传》这本书讲述了李白的一生。从他的出生,到他的离世,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到悲伤啊,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读后感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李白》读后感1
一千年前的大唐国境里,大匡山上微弱的灯光,那正是李白读书的影像,那时的他已经心系天下。
《李白传》这本书讲述了李白的一生。从他的出生,到他的离世,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到悲伤啊,没有人会想到,他们眼中那个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诗仙,原来也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李白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挫折。从他小的时候,他在大匡山上挑灯读书,这让他有了一个梦想:成为宰相,匡扶天下,为大唐打造一个太*盛世。之后,便在森林或湖边隐居,于是他苦练剑术,期望有朝一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他对朝廷有很大的误解,许多人都说地痞流氓令唾弃。但他们不知道朝廷官员比他们更令人厌恶,在那里你要像韩信一样能屈能伸。也要像许多人一样对官大的人低声咽气。但李白做不到,他的性格直爽想与人*辈而交,但这样只会让人对他憎恨,说他狂妄自大,他不惧强权,就算皇帝也不给面子。 这让他四处碰壁,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他有了期望,但因为自己的狂妄,背叛和逆反的罪名在他的身上呈现,他只好流放在外,当他归来之际,事情才就此了结,但李白最终还是一事无成,他只好含恨而亡。
诗仙的一生中,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匡扶天下,但他不是治世之才,因为他天生只是一个诗人。
《李白》读后感2
李白是*历来的诗人中最受人民普遍热爱的一位,是唐代诗人中最闪耀的一颗明星,给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宝藏。
相信读过《李白传》的同学都知道,诗仙李白还是一名剑客。自古以来,凡是有志之士,有理想之士,皆有成为侠客的梦想。仗剑天涯,路见不*,拔刀相助,为兄弟两肋插刀。李白幼时和小伙伴在桃树下舞动桃木剑厮杀,除恶扬善一直是李白的梦想。从《结客少年场》这首诗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佛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行》,无一不体现了李白的侠客精神。实际上李白的一生全都漫游在了拜师访问、学艺练剑这方面。
从武学方面来说,李白是一个行侠仗义、扬善除恶的剑客,但从家庭方面可以说李白有些不负责任。在李白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第一个妻子是许式,出生在富贵人家,可以说是名门之秀,但是李白拜师出游、游览名胜、创作诗曲,一去就是半个月或是一年多,什么事情都是许式一个人操管,再其加上堂兄一直欺人太甚,最后许式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直到临终前都没有等到李白回来。第二个妻子是鲁女,虽然没有名分,但是甘愿为李白照顾孩子,可是最后李白和宗氏结婚,好在三位妻子都理解李白通情达理,不然的话,这个家可能就过不了了。
李白是孤独的,她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后,李白在湖中捞月溺水而死。李白去世后,他的诗句代代相传,成了千古绝句,他也被后人意为诗仙。
《李白》读后感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今天我阅读了《李白诗选》,在李白的无数诗词中,浏览了李白波澜壮阔的一生,被深深地震撼了。
傲
我敬佩李白的傲骨铮铮。他不畏权贵,曾向万人敬仰的孔夫子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曾让“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给他端茶倒水,让不可一世的高力士为他脱靴。一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写出了他的悲愤与壮志豪情。
李白,我敬重你的傲骨。
气
气,即气概。虽然不被重用,但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可以看出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心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更能看出他胸中之豪气,气冠长虹。他不羡慕高位权力,也不对金钱怀有贪念,他只想坦坦荡荡地做好自己。“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他的文字中吟出了多么远大的志向!
李白,我欣赏你的豪气。
惆
李白一生希望报效国家,胸怀大志,满心希望自己能做个两袖清风,为百姓着想的好官,但皇帝昏庸,贪恋美色,竟让他只是为杨贵妃做诗,满腔抱负无处用。“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他愁得豪迈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我看来,这句话里,更写出了他为自己一生坎坷,怀才不遇的悲愤。
李白,我同情你的惆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读后感4
书是一位无声而优秀的老师,默默地通过各种故事告诉看书人许多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传递给天底下的人;让人们把这些知识运用起来,进步起来;书是知识的源泉,让人们成为有知识的好人。
近段时间,我看见了一篇文章,叫《李白的“光荣”使命》。主要内容是:玉皇大帝让李白重返人间,振兴文坛,于是,雄心勃发的李白投胎到了高知家庭,父母都是博士。他在娘胎里受尽折磨,白天听唐诗宋词、世界名曲,晚上也不让他休息,结果李白没生就得了头疼病。
三岁时,李白被迫学英语,可学得很快,于是父母又报了许多兴趣班。李白这一个小天才被父母折腾得快残废了,学了东忘了西,智力下降,还不得不受父母、老师的骂。李白好不容易上了中学,又被坏同学带去泡网吧、玩游戏,李白沉沦了,忘了自己是谁给了他的任务。
李白到了而立之年,却成了啃老一族,拍破脑袋也想不起自己那重要的任务了。
一天晚上,玉皇大帝对李白进行了一番点化,于是,李白喝了酒,打算留千古名篇。第二天,李白上了天堂,对玉皇大帝说:“那一种环境,天才都变蠢材了!”
“唉!”两人同时叹了口气。读完后,我也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虽然现在的科技很发达,家庭也都算富裕,但是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花了许多钱给孩子去上补习班、早教班或兴趣班,这样下来,却让孩子有了厌学的心,真的是天才也会变蠢材啊!这,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李白》读后感5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初看到李白二字,想到的便是这句诗。
李白有一个江湖。他的江湖里是侠义,是浪漫,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自信,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狂傲,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他就像金庸小说里的那些侠客,嗜酒如命,剑术超群,敢爱敢恨,豪迈洒脱重义气,更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才气,也正因如此,他到了如今还被无数人喜爱和赞颂,还被人尊称“诗仙”。他的自由和疏狂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不单单是*人。
这也正是我读《李太白集》的原因——我想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儒士,这个道士,这个侠士,这个谪仙人——而不仅仅是背一背那些固定了的赏析和参考答案。我崇敬他,敬他的浪漫,敬他的理想主义,敬他的才华横溢。
初识他其实是因为那首《静夜思》,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寥寥几句语言*实却意境深远,让那时还是小学生的我无比敬佩又懊恼——写这么多诗,要背多少赏析啊!开始迷恋他是情窦初开时,羡慕他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喜欢他的“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真意切——只要是真爱,那么点距离又算什么呢?于是开始试着了解他,看到了他的豪迈和狂傲。
一个人若只是狂和傲,那也就一狂生,称不得“谪仙人”。含喜含悲,且狂且傲,有血有肉才是李白这谪仙人。于是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有了“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忧愁,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忠义……
他是下凡的仙人,却得不到重用,所以愁。他幸运地生在了盛唐,却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不愿为了名利奴颜婢膝,不愿向所谓权贵低头,所以离开了官场。我们这些凡人生活太*庸了,所以会对他的纵情肆意而艳羡——他是真正地痛快地活着。要说我读他的"诗集有什么感受,其实很简单——我觉得我看到的是一个江湖,一个李白的江湖,一个承载了他思想的江湖。李白是一个侠客,更是我心中的神
推荐访问:读后感 李白 《李白》读后感五篇 《李白》读后感1 《李白》读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