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块大面积PDP彩显屏制成
南京中电科技集团第五十五所经两年努力,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块对角线为107cm的大面积彩色PDP显示屏和显示器。日前,该项目通过了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和验收。五十五所自主设计和研发的42英寸大面积彩色PDP显示屏及其电路生产工艺,解决了十多项关键技术,使国内彩色PDP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到国内领先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所正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一旦形成批量生产,PDP彩电的价格将大幅度下降,彩色壁挂电视进入普通家庭将成为现实。
大陆企业首次掌握液晶显示核心技术
北京京东方科技集团(简称“京东方”)2月12日对外界正式宣布,京东方以3.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资产交割已于2003年1月22日全部完成。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金额最大的一宗高科技产业海外收购,标志着中国大陆企业第一次掌握了TFT-LCD的核心技术,它对于全球液晶显示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带来深远影响。
京东方此次收购HYDIS的全部资产,包括三条完整TFT-LCD生产线的生产设备、构筑物、厂房和其他固定资产,以及HYDIS的各项TFT-LCD技术、专利、工艺和其全球TFT-LCD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
南京打造半导体光电研发生产基地
一个设计年产量为72万片6英寸晶圆片的大型半导体芯片企业,2月23日落户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半导体科技园,该企业建成后将有效地缓解目前我国半导体芯片市场的巨大供求矛盾。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品占世界总产量的15%,但集成电路的生产仅占世界的3%。据预测,未来三到五年内,我国的集成电路消费将保持15%的增长速度。
新成立的南京高新半导体有限公司,由密歇根控股公司与南京高新经济技术发展总公司合资建设,一期工程总投资3.6亿美元。该公司将在南京高新区建设一座专业加工生产集成电路芯片的工厂,建设规模为2条月产6英寸晶圆3万片、共6万片生产能力的生产线。项目投产满负荷运转后将形成年产72万片6英寸晶圆片生产能力。该项目采用0.8微米~0.35微米CMOS逻辑、高压制程等技术,生产的主要产品为液晶显示驱动器、功率集成电路及微控制器(MCU)等。其为液晶显示器配套的驱动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LCD监视器、手机、相机、摄像机等产品。
重庆初步建成西部最大光盘生产基地
据介绍,重庆市创建了生产可刻录光盘的重庆新华多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和生产只读光盘的国有独资企业重庆新图多媒体有限公司。这表明重庆市经过3年努力,已初步建成了我国西部最大的光盘生产和信息储存载体生产基地。
据统计,这两家多媒体公司去年生产CD-R光盘6400万片,出口1600万片,生产DVD光盘1200万片,共实现销售收入8910万元,利润1739万元。无论是生产规模、产品品种、技术设备还是产品质量,重庆市新建的这两家多媒体公司都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
我国CD-R光盘市场容量去年达到5亿片,国内光盘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重庆市将利用其在音像电子复制业方面的这一后发优势,建立国家光盘研发生产基地,实现研发、生产和销售一体化。
福建物构所优质掺钕钒酸钇激光晶体通过鉴定
由福建物构所承担的“优质掺钕钒酸钇激光晶体生长与开发”项目,日前通过由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晶体的生长技术和晶体尺寸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研制小型化、高效率、全固态激光器件是最近几年激光领域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而优质激光晶体则是研制高效率激光器的基本保证。钒酸钇晶体包含两种性能及用途差异极大的晶体——纯钒酸钇及掺钕钒酸钇晶体。纯钒酸钇晶体是光学偏振元件的优质材料;掺钕钒酸钇晶体则是优质的激光晶体。可广泛地应用于激光通讯、激光测距、激光印刷、卫星测量、导航等各个领域。
20mm级的掺钕钒酸钇晶体工艺已比较成熟,但要获得高质量的晶体还是比较困难,原因是晶体中或多或少有缺陷存在,有的会严重影响晶体的性能。而物构所采用具有创新特色技术,如:原料选择性沉淀提纯及液相结合,独特的温场设计,籽晶的激光定轴,籽晶的高温处理等新工艺,很好地解决了大尺寸优质掺钕钒酸钇晶体生长、加工等技术和工艺难题,成功地生长出40mm×46mm的掺钕钒酸钇单晶,切出的大载面(20×20)掺钕钒酸钇晶体器件的光学均匀性均达到4×10-6的要求。
据专家介绍,掺钕酸钇晶体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依托激光行业的迅猛发展,它的发展潜力极大。物构所研制、开发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尺寸、高质量掺钕钒酸钇晶体,进一步提高了晶体的性能,降低了成本,扩大了适用范围,稳定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优势。
我国首家SOI晶圆工厂正式运营
我国首家商业级SOI晶圆公司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已通过设于上海嘉定的生产工厂为国内外用户提供4、5、6、8英寸SOI晶圆产品。该公司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其他4家股东成立,旨在推动我国的SOI产业化发展。
新傲科技吸收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开发近20年的SIMOX(注氧隔离)技术。目前,该公司安装了包括从美国Ibis公司采购的国际一流生产设备,预计每年可生产SOI晶圆3万片,其产品将主要面向国外微电子和光通信厂商以及我国的大学及科研院所。
摩托罗拉在天津的8英寸晶圆厂进入限量生产阶段
摩托罗拉公司(Motorola)日前宣布,其在天津的8英寸晶圆厂进入限量生产阶段。这个生产8英寸、0.25微米晶圆的工厂于2000年开始建设,属于一项19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原定于2002年上半年投入生产。但是,由于半导体产业处于低迷时期,公司的MOS17工厂的生产安排被推迟到去年的下半年。
该厂生产蜂窝式电话芯片,目前还没有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但据摩托罗拉公司芯片部的发言人介绍,工厂处于限量生产阶段,一旦市场条件转好,该公司将增加工厂的产量。
摩托罗拉设在天津的半导体集成生产中心集半导体前工序生产和后工序封装测试工厂于一身,具有完整的生产流程,可将芯片产品直接发运给顾客。该前工序晶圆厂简称为“MOS17”,封装测试工厂简称为“BATIII”,两者的结合使该中心成为一个完整的芯片生产基地。
3年建成“光电城”厦门光电产业群雏形初现
厦门消息,在全国各地前二年开始涌现的“光谷”热潮中,出现了多达15个省市提出要建“光谷”的计划,其中,厦门政府及业界人士认为应结合自身的优势,设法集中在光电产业的几个领域形成突破。为此,光电产业已经被厦门确立为厦门市的新兴产业。不久前,该市成立了厦门现代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成立一个专家组着手进行光电产业规划,规划将在5月份提交市科技局。
光电企业最集中的开元区将在开元科技园南北两翼(以南40万m2、以北50万m2)建设光电产业带,目标锁定光电产业相关产品领域。在开元科技园,除了三安电子外,还有显能光电、瑞格科技、宏联科技等一批已经投入生产或正在建设中的光电企业,初步形成了光电产业群。厦门又提出了在3年内建成“光电城”的目标。
目前厦门的民间资本和外资纷纷投入,海外资本也十分看好厦门光电产业。据了解,该科技园近日正和外商商谈一批光电项目,包括激光器、可视手机芯片、中文CPU等项目。未来,厦门“光电城”将以其自身的优势立身光电产业之中。
中天科技研制成功96芯不锈钢管光纤单元
近日,从中国最大的特种光缆生产企业之一中天科技传来喜讯,在教授级高工陆国梁的带领下,中天的科技人员成功地研制了96芯不锈钢管光纤单元。
早在2000年,中天就掌握了激光焊接不锈钢管光纤单元的核心技术,生产出大段长的复合不锈钢管光纤单元,其结构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长期以来,不锈钢管光纤单元的大芯数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外光缆研制企业的科研人员。中天在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一国内首创必将对今后海底光缆、电力用OPGW光缆的研制生产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看来,96芯不锈钢管光纤单元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光缆的可靠性;有利于设计出大长度、大芯数的特种光缆,使光缆结构更紧凑;降低了光缆造价,使成本更合理,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硅分子诞生
日前,日本东北大学吉良满夫教授的研究小组合成了具有特殊构造和电子状态的硅分子,为电子领域开发新材料提供了线索。
吉良教授在近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公布了这个成果。新型硅分子含有3个硅原子,硅原子之间通过双键相连,并具有和乙炔中的碳原子相同的电子状态。
硅和碳是同族元素。但是,碳原子之间可以通过单键、双键甚至三键相连,因此形成的化合物种类繁多。而自然界的硅原子之间只能靠单键相连,自然形成的有用化合物种类就非常有限。新型硅分子的诞生使今后合成具有导电性等多种性能的硅化合物成为可能。
“能研制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具有稳定性质的硅分子,为合成有用的硅化合物提供了线索。”吉良教授说。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一种不含铅的新型强电介质材料
日本科学家近日开发出一种不含铅的新型强电介质材料,并开始向有关部门申请专利。
强电介质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固体电容器、压电元件等,为了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开发一种不含铅的此类材料。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的后藤孝教授等人,运用“FZ法”,成功制成了不含铅的强电介质单晶体。
《日本工业新闻》报道说,新材料是钡和钛的复合氧化物。研究人员先按1:2的比例混合氧化钡和二氧化钛的粉末,将混合物烧结成棒状,再放入特殊的转炉内,烧制成单晶体。他们还发现,只有垂直于这种单晶体010号面的方向才有良好的电介性。
新材料的居里温度(磁体失去磁性的温度)高达475摄氏度,因此它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内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电介性。当材料的温度正好处于居里温度这一点时,它的介电常数是空气的3万倍,很适合于制造电容器和压电元件。
“FZ法”是一种制造单晶体的方法。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转炉中有一个能转动的椭圆体,在椭圆的一个焦点安上卤灯作为热源,而烧结成的原料棒则置于另一侧的焦点。当转炉运作时焦点部分的原料就会熔化,离开焦点又会冷却,这样循环往复就慢慢地生成了结晶。
拜耳研制成可成型聚碳酸酯薄膜
一种具有屏蔽电磁干扰/射频干扰(EMI/RFI)特性的可成型聚碳酸酯薄膜,已由美国匹斯堡的拜耳塑料公司开发成功。据称,通过在薄膜上的印刷导电油墨或者将油墨分散至共挤的片材外层上,使其具有这种特性。
这种片材能用于薄膜的嵌入成型,将成型的屏蔽层嵌入在注射模具内,然后注射熔体。据说这种方法在手机、便携式电脑、汽车或医用器械等领域比导电涂料或者涂布有更好的效益。
阻燃聚碳酸酯新产品面市
据国外媒体报道,陶氏化学推出一款用于信息技术设备领域的聚碳酸酯新产品。该产品主要采用陶氏公司的专有技术——有机硅类产品作阻燃剂来生产。据称,陶氏的这款新品要比使用溴类阻燃剂的聚碳酸酯产品具有更好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光稳定性,而与磷酸盐类阻燃剂型的聚碳酸酯产品相比,其冲击强度更高,耐温性能也更好。陶氏化学公司称,他们有信心使其最近新推出的这款聚碳酸酯产品在今后1~2年间,需求能有相当大的增长。该聚碳酸酯在液晶显示器市场将获得广泛应用。目前,液晶显示器占整个显示器的市场份额已达50%,预计今后几年间将以20%的速度继续增长。
同时,陶氏公司还称,他们目前正在进行研发,以便为其客户特别是在信息设备领域的客户提供具有更多色彩和纹理的产品。陶氏公司现已在美国的密歇根州的Midland设立了工程塑料色彩实验室,目前正在致力于将其开发出的“外观工程”技术进行商业化。应用这一技术能够模拟出各种不同聚合物产品最后所显示的各种颜色、光泽及纹理,客户可据此来选择所用的聚合物,大大缩短了从新品设计到产品定型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