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年夜饭有什么讲究13篇
中国人年夜饭有什么讲究篇1
1、大寒节气天气禁忌
在民间,大寒节气忌讳天晴不下雪,有谚语成“大寒三白定丰年”,这也表面大寒下雪有瑞雪兆丰年的意思,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来将也是有道理的,冬日的大学可以将蝗虫杀灭,次年不会闹虫灾,而且冬雪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水分,为春季积蓄能量,所以大寒时间下雪为宜。
2、大寒节气习俗
大寒节气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在大寒节气里,人们除了要顺应节气忙农作,还要为过年做准备,忙着赶年集,办年货,贴春联,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各种祭祀供品,腌制腊肉,腊肠,烹炸鸡鸭鱼肉等,同时还要祭祀先祖及各种神灵,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3、大寒节气饮食讲究
大寒和立春想交接,顺应季节的变化,人们在大寒进补的食量要逐渐减少,多食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顺应万物升发之势。此时饮食上注意养血补气,濡养脏腑,作为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由脾为主,养生需要注意养脾。
4、大寒节气要防病
大寒时节,最需要预防的就是心脑血管疾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黄河,在寒冷天气应该尽量避免在早晨和傍晚出门,以防昼夜温差大,引起疾病发作。外出之时要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和围巾。
5、大寒节气室内通风
大寒之时对天气寒冷,但是早晚室内要通风换气,防止细菌和乘虚而入,室内取暖要在地板上泼些水或搭些湿毛巾保持室内的湿度,室内温度保持在15-20℃为宜,不宜过高或过低;要减少去公共场所的次数。
6、多吃黑色食物
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为适应春天升发特性做准备。这个时期,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应适当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日常饮食中常用的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食物有紫苏叶、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桂皮等。在饮食上应以性温的食物为好,切忌黏硬、生冷,宜热食。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也不要贪吃过凉的、反季节的水果。
大寒节气时大家注意保暖,外出时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围巾。
中国人年夜饭有什么讲究篇2
雨水充沛
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中国平均地温已稳定通过10度,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
沙尘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
倒春寒
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春旱
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年夜饭有什么讲究篇3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中国人年夜饭有什么讲究篇4
1、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2、吃汤圆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3、画九
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4、酿米酒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加入桂花酿造。
中国人年夜饭有什么讲究篇5
牛黄清心丸
具有清心解毒、镇惊安神、化痰熄风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中风先兆、脑血管意外,脑血栓后遗症,神经衰弱症,冠心病、心绞痛等的治疗。
安宫牛黄丸
具有清除血栓,软化血管的功效,惊蛰期间服用安宫牛黄丸有助于涤荡邪气,平衡阴阳,使心血管系统、脑神经系统保持清爽。
中国人年夜饭有什么讲究篇6
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
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
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
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
“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
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
中国人年夜饭有什么讲究篇7
雨水这天在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则是干爹)
以前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这可能也与以前的医疗条件有关,因为医疗条件不好,好多孩子生病根本无法医治。所以需要借助干爹的福气将孩子带大)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川西民间这天有个特定的拉干爹的场所。这天不管天晴下雨,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如果希望孩子长大有知识就拉一个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作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的能挣掉就跑了,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大多都会爽快的答应,也就认为这是别人信任自己,因而自己的命运也会好起来的。拉到后拉者连声叫道:“打个干亲家”,就摆好带来的下酒菜、焚香点蜡,叫孩子“快拜干爹,叩头”;“请干爹喝酒吃菜”,“请干亲家给娃娃取个名字”,拉保保就算成功了。分手后也有常年走动的称为“常年干亲家”,也有分手后就没有来往的叫“过路干亲家”。
拉保保
雨水节的另一个主要习俗则是女婿,女婿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
在川西民间,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的成长。当然“撞拜寄”现代社会一般只在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回娘家
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另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中国人年夜饭有什么讲究篇8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秦汉以来万千的风首朝贺。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而这个时候新年并未到来拜年显得有点敷衍,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这个时候新年的喜庆气息已经淡去,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中国人年夜饭有什么讲究篇9
吃春菜
“春菜”,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为“春碧蒿”,与鱼片“滚汤”,名“春汤”。“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春牛
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
竖蛋
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是玩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
粘雀嘴
家家吃汤圆,还煮些不包心的汤圆,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嘴,以防雀子来破坏庄稼。
放风筝
春分当天放风筝,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等,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二三尺。
犒劳耕牛
春分已至,春耕、春播等农活也即将开启,家里的耕牛从春耕起就再也闲不住了。所以在春分时节到来之际,农民多会以糯米团喂食耕牛,以示犒赏。其中也蕴含了农村人对耕牛的怜惜之情。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春分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并非传统节日,而是一个指示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气,从它的别名中亦可见一斑。
春分时昼夜等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逐渐昼长夜短。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中提到:“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明史·历一》则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由于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民间还留下了“春分无雨划耕田”“春分有雨是丰年”的说法。
古代,春分时有相当隆重的祭日仪式。《礼记》记载:“祭日于坛。”按照孔颖达的注疏就是“谓春分也”。自周代起,此习俗历代沿袭。清朝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里还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明、清两代,北京日坛成为皇帝在春分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中国人年夜饭有什么讲究篇10
菠菜
性凉,味甘辛,无毒;入肠、胃经,《本草纲目》中认为,食用菠菜可以“通血脉,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润燥”。菜营养价值属中等,而且各种营养含量均衡,还富含钾等微量元素,具有较好的食疗作用。常食菠菜,具有通便清热、理气补血、防病抗衰等功效,它对各种贫血症和糖尿病、肺结核、高血压、风火赤眼等诸多疾病可起辅助治疗作用。
豆芽
根据近代老年医学研究,在有益寿延年功效的10种食品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黄豆及黄豆芽,排在第六位的是绿豆和绿豆芽。韩国的调查也表明,长寿老人中普遍没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疾病。专家分析,这是因为豆芽中含有大量的抗酸性物质,具有很好的防老化功能,能起到有效的排毒作用。
绿豆芽要吃短一些的,两厘米左右时维生素C含量最高,随着长度增加,含量降低。绿豆芽凉拌吃最好,用60-70℃热水将焯一下,口感好,还能保护维生素和叶绿素等不被破坏。注意,脾胃虚寒者不要多吃。
韭菜
吃韭菜的好处非常的多,我国中医指出,经常吃韭菜可起到很好的散瘀、活血、解毒的功效。同时专家建议高血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吃些韭菜,因为它具有很好的降血脂功效,可帮助高血脂患者有效的平稳血脂,并且预防各种并发症。
选购韭菜时最好选择整株深绿鲜嫩、叶肉厚,不枯黄,不腐伤为佳。假如不马上食用,最好用保鲜膜包起来放进冰箱,可以延长保鲜期。
空心菜
空心菜又名蕹菜。是旋花科植物空心菜的茎叶。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无毒,入胃、肠二经。能润肠通便,清热凉血,疗疮解毒,为老年肠燥便秘、痔疮便血、疮痈肿毒者最宜。空心菜中粗纤维素的含量较丰富,这种食用纤维是由纤维素、木质素、胶浆及果胶等组成,具有促进肠蠕动、通便解毒作用。
空心菜性寒滑利,故体质虚弱、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则不宜多食。空心菜遇热容易变黄、烹调时要充分热锅、大火快抄,不等叶片变软即可熄火盛出,避免营养流失。
生姜
春季是阳气升发的时节,应多吃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生姜正是春季最佳保健食物。现代医学认为,生姜能增强血液循环,促进发汗,有散热退烧功效。生姜还具有一定的抗衰老功能。俗话说的“晨吃三片姜,赛过人参汤”,有其科学道理。此外,生姜对风寒感冒也有一定疗效。因此,在春天养生应适当吃一点生姜。
因为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所以民间大多在患者着凉、感冒时熬些姜汤给他们喝来缓解病情,与此相似,姜汤汤圆等都具有相同的效果。此外,在吃松花蛋或鱼蟹等水产时,放上一些姜末、姜汁,或者直接用姜丝放在里面做料,既可以杀菌,还能去除腥味,让菜肴更加香味四溢。
荠菜
荠菜是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春暖花开,正是采摘荠菜的好时节。荠菜是高纤维蔬菜。荠菜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常吃荠菜可护肝,能够名目,吃荠菜对脾气暴躁、血压增高的高血压患者有好处;有凉血止血的作用。惊蛰吃什么菜:蓬蒿菜
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蓬蒿菜所含有特殊香味的挥发油等药用成分,会刺激胃黏膜,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具有良好的开胃消食、增加食欲、理气宽中的功效。因而,脾胃不和、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患者常食蓬蒿菜对防治疾病大有益处。
蓬蒿菜可以炒、涮、拌等方式熟食,也可蘸以各种调料生食。蓬蒿菜拌上花生酱会觉得更脆爽更有味道,但是胃虚寒者不宜多吃蓬蒿菜。
春笋
春笋味甘、微寒;春笋有“蔬中第一珍”的美誉,春笋味道清淡鲜嫩,民间也有“无笋不成席”之说。春笋可“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现代医学证实,吃笋有滋阴、益血、化痰、消食、利便、明目等作用。春笋性寒味甘,又含较多粗纤维素,大量食用后,很难消化,容易对胃肠造成负担,尤其是本身已经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更不可大量食用。
莴笋
莴笋肉质细嫩,生吃热炒均相宜。惊蛰节气常吃莴笋,可增强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进胆汁的分泌。莴笋中含的钾是钠的27倍,而且含有的维生素还有利于促进排尿,维持水平衡,对患者有很大的裨益。莴笋中的含碘量高,这对人体的基础代谢和体格发育会产生有利影响。
有些朋友认为莴笋叶味道苦,就把莴笋叶丢弃不吃,其实莴笋叶的营养远远高于莴笋茎,叶比其茎所含胡萝卜素高出72倍多,维生素B1是2倍,维生素B2是5倍,维生素C4是3倍。此外,经常咳嗽的朋友,多吃莴笋叶还可平喘止咳。
中国人年夜饭有什么讲究篇11
1、春饼
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在一些地区立春有吃春饼的习俗,东北,北京一带春饼口味最为可口,相传春饼作为潮州传统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间小食演变过来的有待考证。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
2、春盘
春盘又称“五辛盘”,是细切五种辛辣的生菜盘装而成。《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3、春卷
春卷,又称春饼、春盘、薄饼。是中国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国南方,过春节不吃饺子,吃春卷和芝麻汤圆。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春卷历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
4、萝卜
在许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萝卜,吃萝卜可分为啃、切片、切丝、做馅等多种形式。吃萝卜不仅可以解春困,还可以增强妇女的生育机能,立春萝卜又称为“子孙萝卜”。北方人多爱吃生萝卜,尤以心里美和小红萝卜为最佳。
5、煨春
主要在温州等南方地区流行,可以代表清代南方的立春节饮食特色。
所谓煨春,就是烧食春茶。起初,人们是将朱栾切碎,掺上白豆或黑豆,同茶一起加水煮食。后来,改用红豆、红枣、柑桔、桂花、红糖与茶一同入水煮。这就是春茶。这种茶专供立春节食用,当地人称之为煨春。煨春时,还要同时吃一些糕、例之类的茶点。届时,往往还要先敬家中六神祖先,然后全家人再尽情分享。煨春的益处,据说可以明目益智,还有大吉大利及富贵荣华的寓意。所以,煨春活动在民间广为流传。
6、炒和菜
有了春饼,自然少不了和菜。所谓和菜就是用时令蔬菜,如韭黄、豆芽、香干等切成的丝,或拌或炒。拌的话就将豆芽菜用水焯熟,干粉丝煮好,用淀粉、醋、酱油勾成汁,用汁拌菜丝便成。若要炒着吃,就把肉丝、蛋皮丝、绿豆芽、豆腐干丝、粉丝、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锅中炒熟。讲究的可加海参丝、肚丝、香菇丝、火腿丝,这样就更好吃,也更营养。
7、田艾籺
田艾籺是春季常见的时令食品。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田艾约10厘米高,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节令贡品,祈祷风调雨顺。
中国人年夜饭有什么讲究篇12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2、送春
立春这天,民间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虎,称为“春虎”,送往各家各户,谓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虎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虎代表农事。
3、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
4、籍田礼
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
5、糊春虎
糊春虎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虎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虎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虎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虎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6、鞭春虎
鞭春虎又称鞭土虎,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山东民间要把土虎打碎,人们争抢春虎土谓之抢春,以抢得虎头为吉利。
7、吃春饼、春卷
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
8、咬春
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讲究时令吃食,立春这天要吃春饼,吃春饼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盘的,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9、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虎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
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10、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虎角,或用麻豆撒在虎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
中国人年夜饭有什么讲究篇13
除夕
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推荐访问:有什么 年夜饭 讲究 中国的年夜饭有什么讲究 中国年夜饭的风俗 中国人的年夜饭通常吃什么? 中国人历来重视什么 吃年夜饭 中国人为什么重视年夜饭 中国年夜饭吃什么及其意义 年夜饭对中国人的意义 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什么年夜饭又称什么饭 中国人年夜饭吃什么 年夜饭有哪些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