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5篇

时间:2022-09-23 09:55:04 来源:网友投稿

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5篇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 气象局优秀灾害信息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与气象局先进个人事迹汇编 气象局优秀灾害信息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走进蓝田县气象站,你会看到一位已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5篇,供大家参考。

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5篇

篇一: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

局优秀灾害信息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与气象局先进个人事迹汇编

 气象局优秀灾害信息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走进蓝田县气象站,你会看到一位已是满头银丝,鼻梁上总挂着一副老花镜,中等身材的人,他 1975 年 7 月怀着崇高理想踏上了气象之路,于 1994 年任职蓝田县局局长、党支部书记,且在观测业务岗位连续工作 39 年,见证了蓝田气象事业发展的风风雨雨,他就是我们的老干部—李家华。地面测报、预报工作是普通而又枯燥,无论是天晴下雨测报、预报这个岗位当天值班人员不可以离开自己的岗位,值班电话保持畅通,吃住也必须在值班室。从业 39 年来,他始终坚持在一线,放弃多个休息日,值班班次和工作积分一直是全站最高的。那是 20**年,他生病了,十分严重,住院治疗前后长达三个多月,他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工作,最终在还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由于他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经过慎重的考虑,他决定向组织提出辞去蓝田县气象局局长,同时积极协助接替他职务的年轻人,使蓝田气象工作连续、稳步的发展。在他辞去局长一职后,依然坚守在业务一线。特别是在 20**年 4 月到 5 月份,由于人员变化,业务工作一度只有两人轮班,此时他的爱人脑出血住院,但他没有请一天假,没有叫一声苦,默默承受所有的困难和压力,有时他一个人要连续值班五天,也从未有过怨言,反而敬业的做好每一件事。就这样他为了大家舍了小家,把对家人的深深愧疚埋藏心底。走进蓝田县气象站,你会看到这样一位两鬓斑白,鼻梁上挂着一副老花镜,中等身(气象局优秀灾害信息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材的人,自 1975 年 7 月怀着崇高理想踏上了气象之路,于 1994 年任职蓝田县局局长、党支部书记,且在观测业务岗位连续工作了近 40 年,见证了蓝田气象事业发展的风风雨雨,他就是我们的老干部—李家华。记得那是 20**年,他生病了,十分严重,住院治疗前后长达三个多月,他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工作,最终在还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由于他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经过慎重的考虑,他决定向组织提出辞去蓝田县气象局局长,同时积极协助接替他职务的年轻人,使蓝

 田气象工作连续、稳步的发展。在他辞去局长一职后,依然坚守在业务一线。还记得在 20**年 4 月到 5 月份,由于人员变化,业务工作一度只有两人轮班,此时他的爱人脑出血住院,但他没有请一天假,没有叫一声苦,默默承受所有的困难和压力,有时他一个人要连续值班五天,也从未有过怨言,反而敬业的做好每一件事。他就这样为大家舍小家,把对家人的深深愧疚埋藏心底。

  篇二:灾害信息员先进事迹。

 灾害信息员先进事迹同志年月出生,宣化县人,年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年月任宣化县贾家营镇民政所长,任职以来,依法履行职责,及时收集上报灾害信息,积极组织防灾救灾工作,为农民增收、农民工致富,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平衡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认真学习,提升素质几年来,他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认真学习《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相关知识。乡镇信息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学习各方面知识,如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等。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以便更好的指导工作。

 二、健全网络,加强培训要想做好信息工作,首先必须把村级信息工作网络健全起来。他自胜任此项工作以来,努力把村级网络建立健全。我镇所管辖 24 个行政村,每村都配备一名信息员。同时对他们进行业务的具体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对工作的认知度和业务水平。

 三、防灾减灾,利益当先时刻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让群众感觉到在他们最困难时,有了依靠,这是作为信息员得到的最高的荣誉。20**年夏季,干旱少雨,气温持续高温不降,农作物 70%干枯,但是高温过后迎来的却是近 50 年最大的一场洪灾,造成共计 8 个村,3200 亩农田、12 户、321 间房屋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水的损害。贾家营镇信息站在县气象局指导下,提前发布气象信息,在民政局的安排下,提前做了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使农民能及时的了解天气变化趋势,做好提前防御,将农业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实地核查,如实上报收集信息,核查灾情如实上报是作为一名基层信息员最基本的工作,做好此项工作为领导决策起到重要的作用,乡镇信息工作综合性很强,千头万绪,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

 总之,他从事信息工作以来,深刻体会到两点,一是要增强为民意识,提高党性和觉悟,立足本职,尽职尽责,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二是在成绩面前不骄傲,时刻提醒自己。有了为民之心,必须有为民、富民、安民之能,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三:气象局先进工作人员个人事迹。

 气象局先进工作人员个人事迹面包车在藏北高原的公路上飞快地行驶,我们的目的地是那曲地区气象局,这次不仅要了解那曲气象事业的发展变化,还要关注一个人——那曲地区气象局防雷中心主任杨军奇。公路两边的远山上,时不时地见到一些挖虫草的人,但并没有立刻意识到他们与我将要采访的对象有关。畅谈“雷暴”来到气象局,很快就见到了杨军奇。这是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皮肤有些黑的小伙子。哦,其实也不是小伙子了,1968 年生人,1988 年毕业与兰州气象学校的甘肃汉子。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本来就是雷暴频发区。“那曲就属于雷暴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85.2 天,并且主要集中在 5 月至 8 月”杨军奇一番专业的解读,让我们了解到那曲地区的复杂天气:“冬雷阵阵”是有的,六月飞雪也很常见。这样的气候对于防雷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何况那曲欢迎该存在着一些科技水平、人员素质以及设备配置上的不足呢?我在为他们的工作倍感压力。“每年都会有采集虫草的群众遭遇雷击,当地老百姓对于防雷知识的缺乏是导致惨剧的重要原因。我们印发了大量图文并茂、汉藏双语的小册子,很受群众欢迎,宣传效果很好。现在情况好多了”说起防雷工作,杨军奇的话很多,也表达得非常清楚,很快我们就了解到许多那曲防雷工作的情况,甚至包括众多细节。比如在藏族群众进行雷电防御的一些故事、那曲近年防雷工作的发展情况和问题以及为青藏铁路等防雷所做的重要工作。漫谈“援藏”为什么要调进

 那曲工作呢?“为什么”这时候的杨军奇说话变得不那么流利了。“这里有需求,我就来了,援藏,本来定的是 3 个月,结果一直到 11 月份才回去又来了一段时间,10月就调来了”他的回答一直让我无法准确地表述出他进藏的理由,但我已经明白了许多。1988 年兰州气象学校毕业的杨军奇来到酒泉气象站,一干就是 5 年,1993 年至1998 年,他又在位于中蒙边界、满目戈壁的马鬃山气象站干了 5 年。也许,就是在马鬃山这样的艰苦台站的经历,成就了杨军奇坚毅而果敢的性格。“那曲的条件虽然很艰苦,但那曲行署领导特别重视并亲自抓防雷,工作很好开展”一说到防雷,杨军奇的语言有开始流利起来。在那曲,他基本上没有什么高原反应,身体状况也不错。他笑着说:“嗯,还不错,就是有些掉头发。”高原反应给予人的伤害是显著的、长期的,即使再年富力强的人也难以抵挡。其实,杨军奇调入那曲也费了一些周折。杨军奇自援藏以来,结合那曲实际,开创了许多新的工作领域,加上那曲地区行署十分重视防雷工作,同时,随着国家一些重大项目在那曲的建设以及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防雷工作渐入佳境,对于防雷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突出。因此,杨军奇成了那曲地区气象局局长格桑洛珠积极争取的“目标”,而甘肃酒泉气象局当然不舍得“放弃”这样一个业务骨干,格桑洛珠为此事专门前往甘肃气象部门以及西藏自治区人事部门等做工作。当问及如果有机会调回内地将作何考虑时,杨军奇看着办公室里年轻的汉藏职工,动情地说道:“等把他们再带一带吧,我就是想把他们带出来。”不谈“家人”爱人、老人和孩子,这几乎是每个进藏工作的人都无法绕开的话题,也让他们最纠结。杨军奇也面对这样的问题,但他总是或者笑而不答,或者不多说什么。虽然每年都一定时间的休假,但对于杨军奇来说,工作忙成为无法回家的重要理由。孩子放暑假的七八月份,也是那曲雷暴频发的季节,怎走得开?春节回家,呆不了几天,就又赶着去内地出差或者联系工作等事情,往往是三两年才休假一次,一次休假也就在家待十来天。但坚韧而执著的汉子怎能没有真情流露,只是不愿被人看见而已。在办公室里,一位来自湖南的女职工说,杨主任也偷偷地给妻子买衣服,悄悄地给孩子打电话,问生活费还够不够在远离亲人的地方工作,使他在奶奶、父亲去世前都没有及时赶回,年迈的母亲就留给了妻子照顾,即使在拉萨读书的孩子也难得见上一面此时,我终于明白:他在我们面前的无语,是源于愧疚。资料:data/xianjinshiji/

 气象局先进 个人事迹

 气象局先进工作人员个人事迹面包车在藏北高原的公路上飞快地行驶,我们的目的地是那曲地区气象局,这次不仅要了解那曲气象事业的发展变化,还要关注一个人——那曲地区气象局防雷中心主任杨军奇。公路两边的远山上,时不时地见到一些挖虫草的人,但并没有立刻意识到他们与我将要采访的对象有关。畅谈“雷暴”来到气象局,很快就见到了杨军奇。这是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皮肤有些黑的小伙子。哦,其实也不是小伙子了,1968 年生人,1988 年毕业与兰州气象学校的甘肃汉子。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本来就是雷暴频发区。“那曲就属于雷暴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85.2 天,并且主要集中在 5 月至 8 月”杨军奇一番专业的解读,让我们了解到那曲地区的复杂天气:“冬雷阵阵”是有的,六月飞雪也很常见。这样的气候对于防雷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何况那曲欢迎该存在着一些科技水平、人员素质以及设备配置上的不足呢?我在为他们的工作倍感压力。“每年都会有采集虫草的群众遭遇雷击,当地老百姓对于防雷知识的缺乏是导致惨剧的重要原因。我们印发了大量图文并茂、汉藏双语的小册子,很受群众欢迎,宣传效果很好。现在情况好多了”说起防雷工作,杨军奇的话很多,也表达得非常清楚,很快我们就了解到许多那曲防雷工作的情况,甚至包括众多细节。比如在藏族群众进行雷电防御的一些故事、那曲近年防雷工作的发展情况和问题以及为青藏铁路等防雷所做的重要工作。漫谈“援藏”为什么要调进那曲工作呢?“为什么”这时候的杨军奇说话变得不那么流利了。“这里有需求,我就来了,援藏,本来定的是 3 个月,结果一直到 11 月份才回去又来了一段时间,10月就调来了”他的回答一直让我无法准确地表述出他进藏的理由,但我已经明白了许多。1988 年兰州气象学校毕业的杨军奇来到酒泉气象站,一干就是 5 年,1993 年至1998 年,他又在位于中蒙边界、满目戈壁的马鬃山气象站干了 5 年。也许,就是在马鬃山这样的艰苦台站的经历,成就了杨军奇坚毅而果敢的性格。“那曲的条件虽然很艰苦,但那曲行署领导特别重视并亲自抓防雷,工作很好开展”一说到防雷,杨军奇的语言有开始流利起来。在那曲,他基本上没有什么高原反应,身体状况也不错。他

 笑着说:“嗯,还不错,就是有些掉头发。”高原反应给予人的伤害是显著的、长期的,即使再年富力强的人也难以抵挡。其实,杨军奇调入那曲也费了一些周折。杨军奇自援藏以来,结合那曲实际,开创了许多新的工作领域,加上那曲地区行署十分重视防雷工作,同时,随着国家一些重大项目在那曲的建设以及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防雷工作渐入佳境,对于防雷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突出。因此,杨军奇成了那曲地区气象局局长格桑洛珠积极争取的“目标”,而甘肃酒泉气象局当然不舍得“放弃”这样一个业务骨干,格桑洛珠为此事专门前往甘肃气象部门以及西藏自治区人事部门等做工作。当问及如果有机会调回内地将作何考虑时,杨军奇看着办公室里年轻的汉藏职工,动情地说道:“等把他们再带一带吧,我就是想把他们带出来。”不谈“家人”爱人、老人和孩子,这几乎是每个进藏工作的人都无法绕开的话题,也让他们最纠结。杨军奇也面对这样的问题,但他总是或者笑而不答,或者不多说什么。虽然每年都一定时间的休假,但对于杨军奇来说,工作忙成为无法回家的重要理由。孩子放暑假的七八月份,也是那曲雷暴频发的季节,怎走得开?春节回家,呆不了几天,就又赶着去内地出差或者联系工作等事情,往往是三两年才休假一次,一次休假也就在家待十来天。但坚韧而执著的汉子怎能没有真情流露,只是不愿被人看见而已。在办公室里,一位来自湖南的女职工说,杨主任也偷偷地给妻子买衣服,悄悄地给孩子打电话,问生活费还够不够在远离亲人的地方工作,使他在奶奶、父亲去世前都没有及时赶回,年迈的母亲就留给了妻子照顾,即使在拉萨读书的孩子也难得见上一面此时,我终于明白:他在我们面前的无语,是源于愧疚。资料:://.reader8.cn/data/xianjinshiji/

  篇二:气象局个人先进事迹 走进蓝田县气象站,你会看到一位已是满头银丝,鼻梁上总挂着一副老花镜,中等身材的人,他 1975 年 7 月怀着崇高理想踏上了气象之路,于 1994 年任职蓝田县局局长、党支部书记,且在观测业务岗位连续工作 39 年,见证了蓝田气象事业发展的风风雨雨,他就是我们的老干部—李家华。地面测报、预报工作是普通而又枯燥,无论是天晴下雨测报、预报这个岗位当天值班人员不可以离开自己的岗位,值班电话保

 持畅通,吃住也必须在值班室。从业 39 年来,他始终坚持在一线,放弃多个休息日,值班班次和工作积分一直是全站最高的。那是 20**年,他生病了,...

篇二: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

今日推荐]市气象局人影办副主任先进事迹材料先进事迹材...

  市气象局人影办副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同志工作 37 年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扑下身子,尽职尽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多年来,他得到国家、省、市气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多次表彰奖励,有12 年被评为全区或全市气象部门先进个人,1982 年创延安全区地面测报第一个250 班无错情,被国家局授予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1983 年被共青团延安地委评为全区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1988 年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1989 年评为全国气象部门“双文明”先进个人,2003 年被 XX 县政府评为“农业先进工作者”,2010 年被省人社厅和省气象局授予“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同年被中共 XX 市直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1 年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 2010~2011 年度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共产党员。

  孙公社同志在全市人影体系建设中,做了大量脚踏实地的工作。近 10 余年来,他积极投身全市近 700 名农民炮箭手的上岗培训工作,从气象人影基本理论知识,作业技术方法,作业装备操作维护,法规制度及安全教育等 4 个方面规范培训考核内容,制定培训计划,编写培训教材,制作培训课件,承担培训授课和考核,培训考核作业人员累计 4000 余人次,使全市作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高,2013 年延安农民炮手王怀义在全省第四届气象行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职业技能大赛上被大赛组委会授予“陕西省技术状元”称号,近 10 年来全市人影未发生人为责任安全事故。他汇编了《XX 市人影工作管理手册》、《“37”高炮安全使用与维护保养》、《事故案例》等册子,建立健全了全市人影档案和各项人影工作规章制度,规范了指挥、作业记录和信息上报。撰写管理文件、宣传服务稿件材料累计 600 余份。参与了《延安北部五县人工增雨体系建设》、《渭北项目》和《安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写,2003 年撰写的《XX 县人工防雹工作调研论证报告》被市科协评选为 XX 市 2001-2002 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5 年撰写的《延安北部五县人工增雨体系建设调研论证报告》被市人事局、市科协评为首届“延安科技调研成果一等奖”,2012 年撰写的《XX 市防雹增雨作业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延安人影体系建设做出了努力。

  同志先进事迹

  孙田文,男,1968 年 5 月出生,1991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高级工程师,现任 XX 市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他分管业务服务工作 14 年,为铜川气象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一手建立了铜川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9210 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无纸化”预报。全省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现场会在铜召开,宣传和推广了铜川经验。他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覆盖市、区县、乡镇、村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精心打造县域气象防灾减灾“耀州模式”,在全省全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组织建立铜川气象业务现代化业务体系,完成铜川预报预警业务平台、人影业务平台建设,组织完成全市自动气象站网,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系统升级改造。他精心把关,靠前指挥,气象服务成效显著。坚持参加预报会商,把好技术关,为政府有效防灾减灾提供了准确的气象信息。2010 年,持续暴雨严重威胁铜川生产和群众安全,他及时建议市政府启动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效抗御了 50 年不遇的暴雨灾害。他带领铜川人影事业实现迅猛发展,建成了标准化作业点 29 个,市、县人影指挥系统平台。人影保护面积达到全市面积的 57.6%,每年组织增雨作业 10 余次,防雹 20 余次,效益过亿元。他充分发挥学科技带头人的作用,指导完成科研课题30 余项,气象科研水平显著提高,科研人才茁壮成长。获各类表彰 40 余次,4人任高工。他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市气象学会获省科协 4 星优秀学会,市局获陕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尽管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但他始终在业务一线坚守,在科研道路上探索。长年致力于研究分析铜川天气气候规律,研发了铜川暴雨、晴雨、冰雹、温度等一系列客观预报方法,积累了丰富的预报经验,充实完善铜川业务系统。开发“铜川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系统”、“新一代天气预报流程管理系统”、“省级气象台指导预报产品显示平台”、“精细化预报评分”等业务应用软件,在业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铜川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水平。2001 年任高工以来,主持完成《铜川气象卫星通信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等 5 项课题,发表论文 21 篇,获全国优秀气象科技工作者 1 次,全国优秀预报员 1 次,陕西省政府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1 次,XX 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 次、三等奖 1 次,陕西省气象局科技工作奖二等奖一次。2003 年至 2010 年入选省气象局“三五人才”,2004 年至 2010 年入选 XX 市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2008 年 6 月 18 日,铜川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敢与“雷公”试比高——记全国优秀气象科技工作者、市拔尖人才孙田文》一文,介绍了孙田文的先进事迹。2014 年 2 月,市科协、市电视台联合录制专题片《孙田文的气象人生》,在市电视台《科技人物风采》栏目循环播出。孙田文作为铜川科技人物的典型代表,把对气象事业的忠诚镌刻在了铜川大地上。

  扩展阅读:事迹材料写作应知应会知识

  写事迹材料的流程是什么?

 事迹材料首先是介绍某人的基本情况,诸如姓名、性别、学习或工作单位等。接着是这个人在日常学习或工作中的表现,因为要写他的事迹,所以选一些他好的方面来写,比如说这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中的成就,这些是重点,可以分几个方面来写。最后就是对这个人的小结,这个人值得我们学习之类的。

  事迹材料如何写?

  事迹材料就是记录人物的真实阳光、感人的事情经过,用平淡的语言、语气进行修饰和描述,既然为事迹材料,叙述对像必定有与常人不同之处,首先体现在精神面貌、精神境界上,其次是思想道德、情感,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党对人民和国家做出不同凡响的举动、事例,只有体现和突出上述元素,才能作为事迹材料。

  写事迹材料,特别注意叙述对像的言、行,他(她)的所言要突出上述所例,行,更要体现对党的建设事业的敬重,社会的觉悟以及舍己救人、助人为乐的高风亮节。

  写事迹材料,不加文艺色彩,不作评论,尽量让观众、读者去感受、领悟,语句上平辅直叙,娓娓道来,这样才能催人奋进,感人泪下。

 事迹材料的手法,务必先把艰苦的、贫穷的、落后的、艰难的、危险的、危急的或者是难以攻克的环境、事物实事求是的摆出来,然后他(她)是怎样不图享受、舍开自己去做的,去拼搏的,去开拓别人没有过的,或者别人做不到的,这样形成“悬”而得反差,就可以体现了他(她)的先进性。

  怎样写先进事迹材料

  写作先进事迹材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个人,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一是先进集体或先进单位,如先进党支部、先进车间或科室,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等。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内容各不相同,因此要整理材料,不可能固定一个模式。一般来说,可大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整理。

  写先进事迹材料顺序

 1、要拟定恰当的标题。

  先进事迹材料的标题,有两部分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要写明先进个人姓名和先进集体的名称,使人一眼便看出是哪个人或哪个集体、哪个单位的先进事迹。二是要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例如《王鬃同志端正党风的先

 进事迹》、《关于评选张鬃同志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材料》、《关于评选鬃处党支部为省直机关先进党支部的材料》等。

  2、然后,要写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主要事迹。

  这部分内容是全篇材料的主体,要下功夫写好,关键是要写得既具体,又不繁琐;既概括,又不抽象;既生动形象,又很实在。总之,就是要写得很有说服力,让人一看便可得出够得上先进的结论。比如,写一位端正党风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重写这位同志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都有哪些突出的先进事迹,在同不正之风作斗争中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又如,写一位搞改革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力写这位同志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的,已经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前后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都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在写这些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

  3、最后,是先进事迹材料的署名。

  一般说,整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材料,都是以本级组织或上级组织的名义;是代表组织意见的。因此,材料整理完后,应经有关领导同志审定,以相应一级组织正式署名上报。这类材料不宜以个人名义署名。

  怎样写典型经验材料

  1、标题。

  有多种写法,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一般不采用公文标题的写法。这种集中概括出来的标题,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就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2、开头。

  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材料和突出的成果。背景材料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社会背景等,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又不要冗长、罗唆。成果,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点,并尽可能与背景材料相映衬。有的也把成果放在材料的尾部来写,这要根据具体材料安排。

  3、主体。

  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作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几部分都是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当既要有思想,又应有具体做法或实例,既要有面上的综合,又应有点上的说明,最好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数字。

  怎样写先进典型材料

 1、事实必须真实、可靠。

  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的生命力。只有绝对真实才能使先进典型真正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因此,凡是材料中反映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不能把道听途说、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如果确实一时难以搞清楚,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勉强凑数。

  2、观点和提法要分寸恰当。

  在叙述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时,要注意摆正先进典型和其他群众、集体的关系。许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事迹,都不是单枪匹马干成的,是与周围群众和其他集体、单位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因此,讲先进典型的事迹、经验,一定要注意切不可讲那些脱离群众、脱离整体观念的过头话。否则,就不能起到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

  3、文字要朴实、简明。

  整理先进典型材料,主要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实说话。这就要求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一定要善于选择那些实在、贴切的词语。不要过多选用做修饰成分或言过其实的形容词。不要讲空话、套话,硬拉架子做文章。话要说得简洁明了,凡是能用较少的话把事情说清楚的,就不要把话拉长。

  推荐热门相关文章

 县气象局局长主要事迹材料 2014 年 10 月 09 日

 县气象局局长主要事迹材料 2005 年获全省信息网络竞赛团体第二;2006 年获西北区域中心地面测报“优秀奖”;2007 年获省气象局“优秀网络管理员”;2008年获全省“网络与技术保障”竞赛个人全能第二名;2008 年获省气象局“基层台站技术带头人”;2010、2012 年获得…

  气象局预报服务和管理工作主要事迹 2014 年 10 月 09 日

 气象局预报服务和管理工作主要事迹潜心钻研,解决业务瓶颈在前期解决micaps 应用、资料存储和中小尺度资料应用等业务瓶颈的基础上,近年来,武麦凤作为“渭河流域洪涝预警支持系统”和“XX 市预测预报指标体系”创新团队技术负责人,带领 10 多名团队成员进行了相…

  气象局局长主要事迹材料 2014 年 10 月 09 日

 气象局局长主要事迹材料 2008 年入选陕西省首批“县级技术带头人”。2009年被 XX 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010 年被省局评为“优秀青年”、“第六届气象台站优秀年轻人才”、XX 县妇联评为“全县巾帼建功标兵”,同年

 在第四届陕西省地面测报技能比赛中…

  省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技术开发保障科科长事迹材料 2014 年 10 月 09 日

 省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技术开发保障科科长事迹材料工作中,邸永强同志数十年如一日,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在坚持学习的同时创新工作思路,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为全省信息传输质量的提升及网络保障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省局表彰奖励,先后获得…

  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副总工兼现代办主任主要事迹 2014 年 10 月 09 日

 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副总工兼现代办主任主要事迹投身气象 27 年来,爱岗敬业,扎根一线,无私奉献。经常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工作,被称为离不开会商室的人。关键时刻总是领导决策的高参。是 XX 市民熟知的气象播报员、准确的天气晴雨表。作为首席预报员,负责业务技术…

  省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员工先进事迹材料 2014 年 10 月 09 日

 省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员工先进事迹材料该同志是省局机关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职工,1973 年参加工作,承担省局大院水电暖机务维修,2001 年省局大厦建成后,一直在地下动力层工作,保障省局大厦动力的正常运行。由于该同志思想觉悟高,专业技术能力较强,在提升我…

  市气象...

篇三: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

象局先进工作者个人事迹

 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1998-2002 期间, 她曾担任瓦里关本底台联络人、 中国气象局中-芬、 中-韩双边合作全球大气观测(gaw)

 项目协调人。

 2002 年起担任世界气象组织(wmo)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全...

 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1998-2002 期间, 她曾担任瓦里关本底台联络人、 中国气象局中-芬、 中-韩双边合作全球大气观测(gaw)

 项目协调人。

 2002 年起担任世界气象组织(wmo)

 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全球巡回比对测量国际仲裁人。

 2004 年起, 由中国气象局推荐, 担任科技部-国家生态与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家组秘书处委员, 并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站” 的遴选与建设; 还参加一体化全球碳观测计划(igco)

 执行组工作。

 2005 年起被聘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评价专家。

  周凌晞 1985 年参加工作以来,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 践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热爱本职工作, 1985~1994 年在无锡化工研究设计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期间, 曾获“无锡化工系统新长征突击手” 称号。

 1994 年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作后, 致力于气象科技事业,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学习、 贯彻中表现突出; 在实施科技兴气象、 拓展领域、 人才强业三大战略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 主持及主要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负

 责中国气象局相关课题和业务工作, 科研成果丰硕, 在科研、 业务、管理双肩挑关键岗位上, 注重科研与业务相结合, 为促进研究型业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成绩。

 周凌晞这种实干精神, 为领导和同事们所钦佩, 戏称她为“女强人” 。

  一、 倾心竭力, 为确保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按时成立和走上正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心成立后, 周凌晞紧接着全身心地参与了落实中心的目标任务、岗位设置、 队伍建设和机构运行等事项, 与此同时, 还担当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轨道及功能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主笔人之一, 气科院“十一五” 规划思路和工作方案(2006~2010)

 编写组主要成员等等。

 2005 年恰逢她儿子中考关键时刻, 她丈夫也是中国气象局职工,经常出差外地, 她虽有心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 不得不让儿子在放学后到她的办公室来复习功课。

 很多个日子, 母子俩在办公室, 一个埋头工作, 一个认真学习, 互不干扰, 常常相伴到深夜。

 有时, 孩子靠在座椅上睡着了, 作为母亲的她深感心疼和歉疚。

 她丈夫曾开玩笑说:

 “给你买个冰箱和微波炉, 太忙的时候可以住在办公室了!

 ” 孩子看着妈妈辛苦忙碌、 疲惫仍坚持工作的样子, 心疼地说:

 “妈妈,您别累坏了!

 ” 还举例浙江大学一位年轻教师过劳死的故事。

 她笑着说:

 “我身体好得很, 工作累一点, 没事的。

 ” 周凌晞任劳任怨, 笑对人生, 鼓舞着孩子如愿考进了名校人大附中。

  二、 尽心尽责, 为大气成分中心能力建设做出显著成绩。

  大气探测是气象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 周凌晞为这种基础性能力建

 设工作, 尽心尽责, 她担任编制组副组长, 不负众望, 具体组织并圆满完成了中国气象局《大气综合探测系统工程(大监二期)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 的编制工作, 并得到局党组的表扬。

  她担当了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中心、 大气本底观测站网、 大气成分观测站网、 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能力建设核心成员, 参与组织了临安、 龙凤山本底站以及瓦里关本底台能力建设项目方案、 23 个大气成分站建设方案的编制等工作。

  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框架下, 她协助周秀骥院士和张小曳主任, 主笔起草了“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站申报指南和遴选办法” , 提出站网布局、 观测要素和仪器设备方案, 完成站点勘察、 设备选型、 技术谈判等工作。

 还配合中国气象局科技司, 调动大气成分中心科技人员加盟各申报台站, 具体组织指导大气成分本底站的申报评审工作。

 工夫不负有心人, 中国气象局推选的 9 个野外站, 有 6个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初评, 3 个通过了终评。

  周凌晞是一位闲不住的科技工作者, 近期, 为加强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能力建设, 周凌晞正在就实验室综合分析

 系统的设计、 设备选型等积极开展工作。

  三、 以台为家, 为瓦里关本底台的建设和发展, 扩大其影响, 倾注了大量心血, 做出了显著成绩。

  1994 年, 瓦里关本底台的成立, 揭开了我国全球大气本底业务观测的序幕。

 从那时起, 十年来, 周凌晞一直承担该台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工作, 不畏站址偏远, 环境严酷, 每年都要去瓦里关, 与台里同志

 同吃同住, 认真解决现场测量、 采样, 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本底观测是一项极为严肃的科学工作, 对于观测数据, 周凌晞更是一丝不苟, 为了做好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她放下科学指导的架子, 没有一点知识分子“清高” 的陋习, 和台里同志们一起, 逐条核对观测数据和原始记录。

 即使她不在瓦里关, 只要台里仪器或数据出现问题, 她也总是通过电话与台站人员商讨, 不厌其烦、 一一予以答复。

 芬兰气象局、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 韩国气象厅等地开展合作, 并在夏威夷maunaloa、 北极 pallas 等 gaw 全球基准站和其他区域本底站短期工作。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 难能可贵的是, 知识不私有, 特别是把自己首先知道的信息公开, 不独自占有。

 周凌晞就是这样, 她在国外工作期间, 依然一心念着瓦里关, 只要自己了解到点点滴滴新的信息都及时转告瓦里关的同行们, 以便瓦里关与世界接轨, 同步发展。

  1997 年, 周凌晞从加拿大带回气相色谱法一氧化碳观测设备及配套系统, 自 己在国外作的所有技术笔记毫无保留地让台里同行们转抄, 并亲自安装、 调试这套设备, 培训台里观测人员。

 还查阅有关资料, 指导台站人员自行制备原先依赖于国外进口的昂贵消耗品, 为国家节省了不少资金。

  1998 年, 瓦里关本底台屋顶大梁出现裂缝, 周凌晞和同志们一起按规程精心却又迅捷地拆卸、 包装、 转移观测仪器设备。

 待二楼工程改造完成后, 在她和其他专家指导下, 重新安装、 调试仪器系统, 及时地恢复了观测工作。

  四、 科研管理两不误, 在紧张有序中, 妥善安排时间, 在科研上同

 样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得到了国际公认。

  周凌晞用现场实验、 数据综合分析与数值模式相结合的方法, 首次较系统地分析了瓦里关基准台主要温室气体本底特征, 以及与气象条件、 环境状况和源汇过程的关系, 提出了以地面风为过滤因子的本底数据分级筛选方法, 建立了中国内陆主要温室气体本底数据序列。

 结果表明, 瓦里关温室气体资料可靠, 具有国际可比性。

 这些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作为大气成分中心温室气体研究的首席, 她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 《我国典型本底地区主要温室气体及源汇示踪物观测研究》、《关键温室气体组分本底特征和变化机制研究》 等。

  由于周凌晞在温室气体研究方面的造诣深, 工作认真负责, 与国际同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自 2002 年起, 她担任 wmo 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全球巡回比对测量国际仲裁人, 负责督促、 接收、 整理和比较各实验室的巡回比对结果, 目前有十几个国家的近 30 个机构积极参与。

 作为我国唯一参与机构, 中国气象局自 1995 年以来一直参加这项国际巡回比对工作, 为我国瓦里关观测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进一步把瓦里关推向世界, 带动其它台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气象局先进工作者个人事迹

篇四: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

气象服务先进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同志到县气象局工作以来,工作上兢兢业业,并不断学习和掌握气象新技术,通过努力,自身业务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成绩。在工作近八年时间里,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在气象服务工作中先进事迹突出表现在:

 一、公众气象服务成绩突出 年秋季以来,与他省大部分地区一样,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秋、冬、春、初夏连续干旱,截止 11 月份,他县总降水量仅为 806.1mm,与历年同期值相比少93.7mm。今年降水次数较去年有明显增加,解除了三年来的干旱,他认真分析天气形势和历史资料,及时向局领导作了汇报后,向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布了“今年的气候预测预报,我县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林区湿度条件差,秋旱突出,但降水量较上年增多”的预报。年初,发布了全年气候预测预报 “年全县降水较上年偏多,大部分乡镇旱情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建议相关部门做好库塘蓄水工作”的决策信息。年全年气象服务工作中,启动各级别应急响四次,应急响应启动后,及时开展了气象短信、专题天气预报、人影天气条件和旱情分析、逐日降水量、人影作业等信息的通报工作,编发气候分析材料,接受媒体采访。在整个时段内,共发布《天气周报》45 期、《干旱监测及趋势分析报告》3期、《手机气象短信》8316 条、《专题天气预报》11 期、《重要天气消息》19 期、《预警信号》18 次、《短期气候预测》12 期、《典型案例分析》2 期、《雨情快报》34 期,向有关领导专题汇报 11 次、接受媒体采访 4 次。由于准确、及时、周到的服务,引起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抗旱和汛期期间,县委政府领导专门听取气象局汇报 5 次,得到了各级部门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再创佳绩

 同志由于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年负责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新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他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和请教,不断总结、分析,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热心指教,人影管理工作水平逐步提高。同时,伴随着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不断深入,他积极配合领导做好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很多工作记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不断完善,为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弹药管理专门制作弹药入库登记和

 各作业点领取弹药登记表,认真做好出入库登记,手续齐全,并及时统计各作业点作业情况,随时掌握弹药使用情况,按照州人降办的要求上报有关报表。近年来,冰雹天气过程突出,他承担着人影重要工作任务,负责雷达监测、工作记录、弹药管理、作业点布置等工作。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对人影工作中出现的任何情况都做到了认真负责及时处理,随呼随应,并不断总结防雹作业指挥经验教训,为更好地做好的人工防雹工作努力钻研。自年参加工作至今,通过收集多年人工防雹资料,分析总结天气情况和典型作业过程,结合十个作业点的实际,总结了一些作业点防雹作业指挥经验。在工作中与同事交流合作,使的人工防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年从 711 天气雷达转化成全数据 WR-08X 天气雷达后,人影现代化指挥平台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面对新设备、新环境,他积极参加培训,认真学习雷达操作和维护的知识,参与多年来的雷达维护、校正等工作,参与解决了 711 天气雷达多次因停电或误操作等原因造成方位仰角偏移的问题。年,负责全县 8 个固定点和 2 个流动作业点的统一布置和调度指挥,为改善通信质量,便于指挥作。在 6 月 25 日至 30 日,组织人员完成了无线电通信由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的工作,解决了西一镇红万祭龙山中继台环境改造和迁移问题,面对考验,他保持了对工作认真负责地态度,结合各乡镇作业点的特点,准确判断、提前调集,尽力做到各作业点与指挥信息畅通,以便对作业点作出合理、科学、准确的指挥。指挥工作得到了相关领导和作业人员的认可和好评,在作业人员的积极有效地协作下,防灾减灾效果显著。随着全省雷达拼图的推广使用,他通过摸索学习,利用全省雷达拼图掌握大范围云体情况,每天定时向作业点通报,加上本站 WR-08X 天气雷达的小范围定位扫描,强化了提前预警,提高了作业点流动到位率和作业效益,充分发挥了作业点的效率。几年来,在以保护烤烟农作物生产为主的人工防雹指挥工作中,有效地消除了冰雹的危害,在较大的烤烟种植连片区内从未遭受过严重冰雹灾害,每年避免或减轻冰雹灾害带来的损失上千万元。

 通过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不懈努力和勤奋工作,受到了单位领导和县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从参与到负责人工防雹作业工作至今。2012 年,共培训(复训)31 人次,经州人降办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三、网络装备及区域站运行维护工作

 同志在网络装备工作中,及时响应了各部门的电脑软件、硬件、网络、打

 印机的维护。尽可能的降低设备使用故障率,特别是地面测报用机和网络设备,一旦出现故障的时候,并做到了短时间内及时处理解决,决不影响正常每个时次的报文上传和数据采集。

 区域自动雨量站的维护,是为提供全县各乡镇气象服务的核心工作之一,全县 14 个乡镇区域站,气候环境各异,加之产品性能存在不稳定性,出现的各种问题不相同。经过几年的维护工作,他认真学习安装、调试、维护和总结经验,出现问题及时到位处理,确保设备正常有序地运行,保证数据上传真实、可靠、安全,有效地提高了向当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服务效率。2012 年 6 月 20 日组织全县 12 个乡镇气象信息员进行区域站设备基本维护和灾情收集上报工作培训,得到了县委、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

  加强交换机、路由等网络硬件设备的维护,确保各级气象部门资源共享、天气会商、文件收发等。保证他局所有电脑的安全正常工作,优化路由运行速度,节约带宽,提高上网的速度化和稳定化,使他们上网的速度大大提高,保证网络顺畅。网络的安全性方面,实时更新病毒库,每台计算机安装最新杀毒软件,确保每一个文件不被感染、每台电脑不因病毒而停止工作。认真履行好法律赋予气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依法开展防雷设计审批和验收、施放气球审批等工作。气象科技服务取得了显著效益,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指标, 年和年被省局评为“气象科技服务先进 县局”,

 同时本人荣获州气象局“年度气象信息网络先进个人”称号。

 四、小结

 在气象服务工作中,同志始终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勇挑重担、任劳任怨、勤奋工作的人生信念,尽管事务办理上也有一些小的失误,各项工作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但他一直保持着对气象工作的执著和热爱,继续努力学习,努力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佳地成绩完成做好了各项工作。

篇五: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

甫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大学灾害性天气气候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3)

 高由禧(1920-2001),福建省福清县(现福清市)人。我国著名气候学家和高原气象学家。他长期从事气象科学的研究,涉足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海南岛气候、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台风、黄河流域降水、季风、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考察和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等研究中均取得卓越的成就。他是我国台风、季风天气气候学和高原气象学等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之一。本文首先简要介绍高由禧先生的水平事迹,然后较系统地介绍高先生的学术成就,特别要介绍他的学术思想。希望本文能使读者对高先生奋斗不息、仁德宽厚和虚怀若谷的一生有所了解;希望他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能够启发和引导我们后辈的研究工作。本文并以此来缅怀我国杰出的气象学者高由禧先生。

 高由禧,高由禧生平,高由禧学术成就,高由禧学术思想 作者有幸认识高由禧先生是在 1964 年的秋季。那时,高先生从兰州到北京出差,去叶笃正先生家里拜访。我当时是叶先生新招的研究生,恰好也被召到叶家。经过叶先生介绍,我与高先生认识。高先生当时 44 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壮年。他风度翩翩,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先生时任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下简称“兰州所” )副所长,他对叶先生说,欢迎我研究生毕业后去兰州所工作。后来 “文化大革命”爆发,研究生制度被废止。我真的到了兰州所工作,时已 1968 年的春天。高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受到冲击,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 。稍后,文革进入“清理阶级队伍”阶段,高先生又被冠以“特务”和“老反革命”两顶帽子,关入“牛棚” 。7 月,作者也被清出而入住牛棚,从此与高先生成为“棚友” ,与高先生几乎天天在一起劳动改造,倒是有了说话的机会。作者目睹了那个年月里高先生受到的心灵和肉体的摧残,同时,对高先生人生经历的了解也渐渐增多。直到1971 年 4 月,我从银川“五.七干校”度过一年半的劳动生活回到兰州,又见到了高先生。当时,按军事化编制,兰州所已成为兰州地震大队气象连,不过正计划从地震大队分出,筹备成立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兰高所” )

 。1974 年,兰高所正式挂牌成立。高由禧先生也没有被查出什么历史和现行问题, 因此他被结合进兰高所的领导班子, 任副所长。高先生一回到业务领导岗位,就着手兰高所的学科建设。兰高所主要研究青藏高原气象学, 大地形影响的数值预报和数值模拟是迫切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高先生令骆启仁和我着手建立数值预报研究组,并派我们去上海市气象局学习。从此,我在高先生直接指导下开展了有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的数值预报模式的设计和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 确定了我一生的研究方向。

 高先生是我的领路人。

 高先生对数值预报组非常关心,千方百计将颜宏从甘肃金塔调入兰高所并安排在我们组工作, 又抽调了多名年轻有为的研究人员充实数值预报组,使该组得以顺利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1978 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高先生决定送年青人出国学习。经过出国考试,作者于 1979 年由叶先生介绍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著名学者郭晓岚教授。1982 年春回到兰高所。从此,凡有外宾来访, 高先生常常带着我参加接待或让我为外宾作学术报告的翻译。

 我与高先生认识40 多年,虽然还不能说对高先生已经十分了解,但对高先生的为人非常钦佩。在我的研究生涯中,高由禧和郭晓岚两位先生是直接对我产生影响的导师辈学者。作者曾于 2006 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期间,著文纪念郭晓岚先生。现在也想借 2007 年会的机会,表达我对高先

 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作者在写此文之前,拜读了高由禧先生大部分重要论著[1-20]。以作者的感受,不仅觉得高先生的研究成就非常突出,就连他写的文章也是让人赞叹。他在论著中,文字优美,分析深刻,说理透彻,见解精辟,令人信服。由此也使作者产生撰写本文的冲动,总想把自己拜读高先生论著的体会写出来与人共享。

 本文在写作时, 除了根据自己与高先生交往的经历和拜读高先生论著的心得, 还参看了其它许多有关高由禧先生的材料, 其中包括钱正安、 汤懋昌等撰写的纪念高先生的文章以及因特网上发布的材料等等。这些材料将在参考文献中给出,以便读者查阅[21-25]。

 高由禧先生 1920 年 2 月 14 日生于福建省福清县江镜镇下和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2001 年 3 月 3 日在兰州逝世,享年 82 岁。

 高由禧 7 岁在乡里上小学。他学习非常努力,加上记忆力强,很快成为学习尖子。后进入福建省福清县融美初级中学,1935 年 7 月毕业。1935 年至 1938 年,就读于福州私立英华高级中学。高中毕业后,因家中经济困难,在融美中学当了一年教师。1939 年夏,考入中央大学(重庆)地理系,入气象专业,1944 年夏毕业。

 1945 年底,高由禧由涂长望和竺可桢介绍,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给赵九章和竺可桢当助理研究员,负责天气图工作。1948 年用英文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远东低层大气环流”(也有人译为《东亚大气之运行》),根据当时为数不多的 700hPa 风资料,开创性地论述了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1949 年,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施的经济封锁,急需评估海南岛是否适合橡胶种植。

 高由禧利用极少的气象资料, 对海南岛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1955 年他与徐淑英和许孟英等出版了《海南岛气候》一书,总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1950 年,为提供抗美援朝急需的台风预报,高由禧用历史资料总结出台风的路径及其与天气型的关系,得到当时行之有效的台风预报方法。他与顾震潮等人相继出版了《台风研究》和《台风的路径图及其一些统计》等著作。由于出色的工作,于 1952 年被晋升为副研究员。1954 年毛主席发出了根治黄河的号召。高由禧等整理了黄河流域水文站和雨量站的降水资料,研究了黄河流域降水的气候特征以及暴雨与旱涝的关系,出版了《黄河流域降水》 专著及黄河流域降水和暴雨等图集和资料。

 高由禧创造性地应用了 “相关性排表法” ,研究了三门峡上游的泾河、 洛河和渭河流域, 以及下游伊河和洛河流域同时和先后出现洪锋的遭遇率问题,对三门峡水库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由禧很早就指出,需要特别重视季风的研究,并根据季风的变异作降水的长期预报。他提出,除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海陆季风外,全球还有南北半球季风、行星环流季风、平流层季风和高原季风。他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发表在与徐淑英等专家合作出版的《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一书和《有关东亚季风的一些问题》等论著中,成为我国季风研究的经典作品。

 1958 年为增加河西走廊的供水,高由禧等带领工作人员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融冰化雪队,从北京奔赴祁连山进行人工化雪实验,并以兰州为基地成立了兰州地球物理研究室。1959 年高由禧受命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分所,后独立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长。1974 年 4 月,“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成立,高由禧先后任副所长、所长和名誉所长。1978 年任研究员。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72 年夏季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的九省(区)气象局及兰高所联合组织了青藏高原气象研究协作组,高由禧任协作组副组长。1978—1984 年间,高由禧担任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领导小组组长, 组织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全国高原气象研究队伍, 于 1979 年 5-8 月在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上进行了我国第一次大型野外观测实验, 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野外试验研究

 的新阶段。1982 年高由禧主编了《西藏气候》一书。该书是第一本有关西藏地区气候的专著,第一次在高原上划分了气候带。1987 年,高由禧申请和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实验研究”,组织国内 12 个单位的学者参加该项目,并与日本科学家合作。

 该项目经过两年多的积极准备, 连同与日本合作的实验项目, 于 1990年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的一个子计划。

 1990 年 6 月实验正式开始,1992 年 10 月观测实验结束,到 1994 年 10 月完成全部观测实验研究计划,项目历时 7 年,取得大量宝贵观测资料,中日双方都发表了大量的文章。高由禧抱病对这项研究精心策划,亲自勘察观测站址,多次去现场指导观测,为这次大规模实验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由禧从事气候学、 青藏高原气象学和干旱地区陆气相互作用等研究五十多年, 撰写与参与撰写了 8 部学术专著, 发表了 100 多篇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

 高由禧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特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他多次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南斯拉夫等国参加国际会议、讲学、考察及进行合作研究。1986 年他调入广州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

 高由禧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学术团体的活动。1962 年,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1977 年,任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1978 年,任甘肃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80 年,任甘肃省气象学会理事长、国际大气电学委员会委员、大气静电研究专业组成员、国际云物理学委员会委员;1985 年,任国家气候研究委员会委员;1986 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气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1987 年,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1992 年,任广东省科协顾问委员会委员;1993 年,任甘肃省气象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高由禧 1956 年参加九三学社,197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副主委,甘肃省第四、五、六届人大代表,第五、六届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甘肃省第三、七届政协委员。

 在我国现代气象学的发展历程中, 高由禧根据气象科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强调气象学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并身体力行,不断开拓和指导了气象学的许多综合研究工作。他密切注视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动向和发展趋势, 提倡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 积极引入和应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由禧以其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敏捷的思维和敬业的精神,在气象学研究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杰出成就,其中包括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台风路径的统计和预报、海南岛气候、黄河流域的降水和旱涝、东亚季风的成因和影响以及青藏高原气象学等。高由禧为我国气象科学研究水平及其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高由禧早年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期间, 就认识到东亚大气环流是天气气候学研究的基础, 也是我国气象学者长期关注的核心。

 竺可桢和涂长望是试图研究东亚大气环流的前驱者, 但由于当时高空观测资料的稀少, 只能对其进行框架性的描述和得到若干月份的东亚低层大气环流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建立了较多且分布较为均匀的高空观测站,但战争结束后,大多关闭了。虽然如此,高由禧认为,可以利用这些有限的高空观测资料,重新研究东亚大气环流的气候特征。他选择了我国东部 28 个台站的高空观测资料,结合气象研究所已出版的资料,并参考了韩国、我国台湾、中南半岛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资料,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他用英文发表的论文 “远东低层大气环流” 中, 给出了 12 个月的 10,000 英尺 (约 700hPa)高空的流线图,结合不同层次的流线分布,详细地分析了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他

 指出,远东低层大气环流可分为冬季型、夏季型和过渡型。西北气流从 8 月开始,在北纬40 度以北出现,而后逐渐南侵,1 月到达最南。此后,开始北进,7 月到达北纬 45 度以北的最北位置。源自太平洋地区的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终年盛行于东亚的最南端地区,冬季风撤离时,开始北进和西进,6 月份对中国的影响最大,但 8 月到达最北纬度。9 月开始南撤,10 月回到它们的源地。源自印度的西南气流,5 月到达马来半岛,6 月到达华南,7 月发展最盛,几乎可抵达黄河以北。其后南撤,10 月撤出中国东部地区,11 月在东亚完全消失。高由禧在这篇论文中,已经提出了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概念,他得到的东亚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图象,在资料十分丰富的今天,仍然保持着它的正确性和科学价值。

 高由禧指出, 台风的预告对农田、 水利、 工程的设施和航空航海的安全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预告台风的移动是气象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他是我国早期为数不多的台风研究者之一。

 由于观测资料的缺乏, 高由禧利用很多时间首先收集和整理了当时的台风资料。

 他指出,“虽然没有两个台风的路径是完全相同的,但却有一种相同的规律可循,即台风从源地起,如不是向西或西北移动, 迳袭中国大陆或南海, 即是在某地区作抛物线状转向或西西南行。

 ”基于这种规律性,高由禧根据 1883-1940 年台风的路径图,统计了台风的频率、袭击中国大陆的台风频率、台风发源地的分布、台风转向点的分布、台风的平均路径、台风的持久期和二相连发生台风间的时间间隔。

 这些台风的统计学特征, 为研究台风路径预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高由禧研究了一系列台风预告方法,包括台风形成的可能性预告、台风的加强预告、台风移动的可能性预告、台风的转向预告、台风的登陆和登陆地区预告,以及台风最可能的路径预告。高由禧将其研究结果发表在 1951 和 1952 年“气象学报”的两篇论文中。他的研究结果至今仍...

推荐访问: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 气象 先进工作者 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