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以中美教育比较谈高考新政对课堂和教师的新要求

时间:2022-10-16 11:15:38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文章作者通过将中美教育对比,发现中方教学强调的是逻辑的严谨与规范,美方教学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生成与效果。高考新政以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竞争能力人才为目标,取消文理分科,通过选考模式及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政策,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权和选择权。高考新政实施下,要求课堂关注学生人文素养、阅读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兴趣潜能的生成力;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教学、科研以及自我素养提升、同伴互助、社会关系协调的领导力,以培养优质人才。

关键词:中美教育;高考新政;课堂要求;教师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9.2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1-09

未来的世界必然是科技创新的世界,世界各国的竞争力更多地表现为人才能力的竞争,而教育正肩负着培养优质人才的艰巨任务。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提高培养人才能力的教育改革,以求在新的经济格局中获得或保持优势地位。当今中国,高考作为教育的“指挥棒”,其改革方向必将引领整个教育界的变革,尤其对高中课堂和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中美教育比较

1.由同课异构说起

“中美中小学校长教育领导能力学习与交流(ELLE)项目”从2006年開始,一直是美方参访团在中国上课,直到笔者作为中方第9批成员去到范德堡大学皮博迪学院学习与交流时。才作为“在美国上课第一人”真正意义上在美国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笔者与美国Micbael Taub教师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格兰克里夫高中(Glencliff High School,Nashville,Tennessee)为12年级的学生各上了一节呈现本国特色的数学课《平方差公式》。此节课获得热烈反响,当地《田纳西新闻报》以“关注教育质量提高,中美教师纳城竞技”为题进行全面报道,“在课后评课的环节中,纳城校长们一改以往对中国传统应试教育(或者“填鸭式”教育方式)的认识,高度评价了中国近十年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听课的美国学生认为中国教师的课和美国本地教师的课没有让他们感到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表示中国教师的课对他们更加具有挑战性,更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写给笔者的感谢信中提到,“这次同课异构,充分展示了中国教师的教学风采,为加深中美学校间友谊、增进中美教育的友好互动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课后中美双方的评课中,美国教师认为有效的课堂应更注重效果性,即教学过程注重师生合作性,以丰富多样的分组方式增进学生间的互动,通过对话使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维;教学内容注重生活性,使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经验产生联系;教学效果注重生成性,能够以课程为媒介使学生语言和读书水平得到提高。

中方在研讨中寻找中美教育的异同,发现双方的共同点在于均注重以人为本、合作学习、训练学生思维。不同点表现如下:在教学过程方面,中方注重公式的形成过程,强调公式变式应用,难度与梯度较大;美方注重公式的应用,题目难度与梯度都较小,利于学生展示成果。教学内容方面,中方注重解题过程及规范书写,美方注重直接得出结果,不强调书写要求。在教学效果方面,中方关注的是学生情感、态度、参与等课堂表现,美方更关注学生做事情的结果。由此可见,中方课堂教学强调更多的是逻辑的严谨与规范,美方课堂则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生成与效果。将人才培养目标从逻辑思维转向应用创新能力的生成,是否是国内高考新政推行的初衷呢?

2.从高考新政入手

适应未来社会高速发展的人才,无疑需要既具有全方面素养,又能够学有所长,且拥有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国外高等教育录取制度改革方兴未艾,美国逾百所顶尖私立高中于2017年共同组成的联盟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MTC)正式推出一套学生评价新系统,已获美国大学申请系统Coalition for Access, Affordability and Success(CAAS)的支持,其与美国高中传统的成绩单制度相比,特点在于不打分、不评级,而是通过持续追踪、记录、评估学生在学习阶段所形成的八大能力。无独有偶,2018年2月法国《欧洲时报》称,法国国民教育部长将公布高中毕业会考(BAC)改革计划,考试将仅剩4门课,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将加重。由此可见,弱化分数的评价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力评估、注重运用能力培养,已成当前国际教育的主流趋势。

我国高考近年来回归到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竞争能力人才的目标,2016年国家提出“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在顶层设计上针对高考政策做出了全面规划与布局调整。高考新政力求突破长期以来阻碍素质教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以综合评价克服“唯分数论”的弊端,通过将学考纳入高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次机会,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状况;取消文理分科,通过六选三(或七选三)模式,使学生跨出原有的文理分科限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学其所好、文理通融、全面发展;通过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政策,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权和选择权,释放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动力。

改革先行者以浙江、山东为首。2009年浙江开始推出多样考试、多次测试、多元录取的改革措施,以增加学生和高校相互选择性,学生、家长、教师从高三第一个月起,就进入备战状态,几乎每个月都有高考相关科目的测试与资料申请,据说因为试行的难度较大,浙江的高考改革延迟推行。一石激起千层浪,紧接着山东宣布“从2010年起新入学的高中学生不再进行文理分科,2014年对高考科目设置与考试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但在执行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仍遵循老一套办法,高考改革举步维艰。2014年浙江、上海承担起高考新政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的任务,率先实行了不分文理,高考与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的模式,并于2017年正式落地实施,第一届新高考考生已经通过新的模式步入了大学校门。而作为改革前沿的广东,针对高考的改革实际上是较为保守的,其还未进入实质性阶段,2018年及以后将使用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取消文理分科,实行“3+3”模式。

人才评价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整个教育模式的变革。高考新政下催生了新型的教学形态,如“走班制”“分层教学”“生涯规划校本课程”等,结合多年教学及管理实践经验,以及对中美教育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一方面抓住备战主战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生成力,一方面打造优质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领导力,才能顺应时代、走向成功。

二、课堂生成力——高考新政对课堂的要求

课堂教学无疑是高考备战的主战场,高考新政下的课堂,不但要完成传统的知识传授、答题技巧指引,更需要关注学生个性潜能、未来发展以及不同学生的层次要求。笔者认为,高考新政对课堂的要求体现为课堂生成力。纵观美国教育,课堂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关注阅读、批判性思维的连贯实施、基于兴趣学习与发展的校本课程,无不凸显课堂生成力,推动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1.课堂的人文素养生成力

高考新政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包括人文情怀和人文积淀。注重理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一直是美国教育体系的主题,多数人对美国教育的印象主要是其多元开放的良好氛围和通识教育的先进体制,其实美国课堂上人文素养的生成力,更值得我们借鉴。

其一:课室的“地毯区”。美国小学的课室有一片柔软舒适的“地毯区”,为了给教师和学生近距离接触机会,带给学生温暖、可依赖的亲切感。教师讲课时,学生们聚拢过来或坐或躺,姿势随意,需要阅读、写作、讨论时,学生们离开“地毯区”,在小组课桌旁完成。其二:课堂的特殊教育。美国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有三种,即残疾智障学生、学习障碍学生和智优学生。对于前两类的学生,有专门进行“特殊教育”的教师每周定时陪其上课,帮助他一起赶上别的学生。对于智优学生,学校没有义务提供特别的课程教育,但学科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例如,数学从五年级即实行分层编班,同时鼓励智优学生根据能力选修更高年级的课程,高中学生可以提前选修大学课程,拿到更多学分,为申请名牌大学增加筹码。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学会尊重和爱每一个人”是每个美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理念。高考新政下的中国高中课堂,更要彰显尊重学生、等待学生、接纳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分层教学满足每个学生的学情、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教师近距离辅导接触提高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通过对学困生及特殊学生的关爱和帮助,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培养分数和品德双高的合格人才。

2.课堂的阅读素养生成力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阅读能丰富人的心灵、激发感受力和想象力、拓宽人生视野。美国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的培养与训练。美国前总统布什于2001年签署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法案,强调“把阅读放在第一位”,全社会共同关注并解决学生的阅读困难。十几年来,直到《州立共同核心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奥巴马政府利用43.5亿美元的“竞争登顶基金”以支持教育改革和课堂创新。美国中小学每间课室四周都设有书架,放满图书,教师每学期开学前会确定本学期阅读书单,教学中采取“主题阅读”的方式进行海量阅读,讲课时则注重深度阅读。

高考新政后各学科细化了评价目标,加强了对学科素养的测评。单纯的书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新高考制度的要求,课堂教学需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培养综合能力,而阅读早已从单纯的语文阅读理解延伸到其他学科的阅读,包括对图形图像、表格曲线、实验过程、思维导图等的多维度阅读能力。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像美国学校一样设置图书角外,更需要通过固定时间段早读、古诗文诵读、名著深读、主题阅读、小组评读等多种方式,提升阅读素养的生成力,使学生通过阅读完成自我学习力提升。

3.课堂的批判思维生成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认为思维技能分为低层次思维(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和高层次思维(包括分析、综合、评估),即认知技能最简单的是对知识的回忆,最复杂的是对观点的价值作出判断。可见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转向创新性解决问题已成为全球趋势。从剑桥到迪拜、从纽约到北京都在考虑同一个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既能顺利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又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幼儿园到大学持续不断地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幼儿园阶段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不受约束的想法;小学阶段更强调学生参与分析文学或非文学的阅读材料,对阅读材料分享读后感、进行写作练习,花很多时间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小组共同解决问题;大学预科项目更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课程设计。这种大学入学录取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基调对中小学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成为整个国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

高考新政对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更关注社会生活、重视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需要学生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在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中,更多高校将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作为重要评价标准,选拔出真正有创新意识的考生。因此高考新政下的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创新意识生成力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引导、点拨性提问,尽量使问题没有唯一明顯或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提出其他广泛话题如跨学科话题等,以自然地重复、多次地实践,引起并保持学生的兴趣。

4.课堂的兴趣潜能生成力

美国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国家立法、州级标准、学区决策、学校执行、校本课程、周期修订、分综合理”的特点。尤其是美国校本课程,其开发历史较长。自19世纪初开始,“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进步教育运动”“课程改革运动”等活动为美国地方学区的学校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契机,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学校完善运动”“学校有效运动”促使学校更进一步深化了校本课程的实施。美国高中开设的厨艺、木工、医疗、农业等校本课程,都是大学的学分(AP)课程。美国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学生在校本课程的选择中,能够实现自身特长的发挥,挖掘自己潜力,寻找兴趣爱好的方向性。

高考新政最瞩目的变化就是取消文理分科,实施选考模式,学生需要从高一起就明确自己的兴趣、特長、目标,找准专业兴趣和职业方向。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教师教什么、书本有什么,而是学生想学什么、兴趣点和目标方向是什么。这就要求课堂教学需更注重学生兴趣潜能的生成力,引导学生在自己所选定的目标方向上深化、细化,形成学科特长。其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将更追求实效性、专业性,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深入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其二社会实践课程将更需要有的放矢,结合校园社团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为学生搭建面对社会的多重平台。

三、教师领导力——高考新政对教师的要求

新高考改革给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一线高中教师工作繁杂,要求高、责任大,教师发展如何抓住专业成长的“牛鼻子”?笔者通过中美教育的对比,借鉴美国教师经验,认为这个教师成长的“牛鼻子”就是教师的领导力。未来的教师要具备八大能力才能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才能引领学生、个人和学校的发展。

1.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已成为推进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深化和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首先在学校层面,应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建设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研究,献言献策。其次在学科教研层面,以国家课程方案框架为依据,研究制订富有特色的学科课程实施计划、教学资源开发计划以及分层次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并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等。最后在教学层面,应立足任教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制订,并积极总结、推广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与其他教师互动共享。

2.教师的教学领导力

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是“走班制”和“小班化”教学的变革,教师的周课时可能增加到20节以上,每位教师可能会承担至少1门选修课。在“选课制”“走班制”形势下,教师其一从心理上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建构新的职业尊严和职业生存方式,真正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其二从教学上要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以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其三从策略上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导向,促使学生善学乐学,从而自主学习。

3.教师的科研领导力

在教育现代化的形势下,教师科研领导力的提升表现为:第一,关于课程方面,针对课程研究,要求教师正确把握新课程教学的本质,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针对课程安排,要求教师面对高考新政带来的校本课程开发高潮,具有足够的教科研能力,真正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者。第二,关于课堂方面,对于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课堂规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对于作业布置,要求教师以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根本,精心选择基本作业、创造性布置弹性作业,尤其注重弹性作业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三,关于教研方面,有关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大胆进行教研创新,提倡案例式、主题式、行动式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针对性、专业性;有关科研活动,要求教师提高理论学习积极性,掌握高考新政下政策变化,开展具有引领价值、推广价值的课题研究。

4.教师的素养自我提升领导力

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改为五年一个周期,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分别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个科目。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教师流动则更是对教师的考验。教师素养的自我提升则是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的行动中实现的,个人的专业自觉、学习的氛围、团队的合作、专业的引领、个人的反思是教师素养提升取得成效的主要保证。

5.教师的同伴领导力

同伴互助、协同发展带来的是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教师同伴领导力的培养也是现代社会、合作学习的必然。教师同伴领导力包含学科研究与判断的引领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的组织能力、个人素养产生的人格魅力及专业权威影响力等。在高考新政下,教师需通过自觉、主动的自我磨练和建构,提升同伴教研中的领导力。在理论学习中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同课异构、教学竞赛等,增加个人专业度;在教研方式上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开展多元化教研活动;在同伴互助中眼界开阔、开放共享、具有全局意识,推进教研科组共同进步。

6.教师的开发学生潜能领导力

未来的世界,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需要教师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能够选择人生的幸福之路奠基。基于布鲁姆的思维技能层次理论,一个好教师在关注学生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低层次思维,即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和简单应用,更应重视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即对知识的分析、综合和评估判断。教师应具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情感自由发展的教育能力。

7.教师的陪伴学生成人领导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具备为学生成长搭建成才的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第一,在心理健康方面,积极研究学生心理,开展心理辅导,有效预防和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第二,在精神追求方面,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行为,更应该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追求,培养学生安全感、自我悦纳感以及自信与信任的品质。第三,在社会适应力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要关注其社会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培养学生分享、合作、尊重、包容、友善、诚信等社会能力。

8.教师的社会关系领导力

新的高考教育改革下,学校将成为社区的组成部分,社区和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教师要具备和家长、社会热心教育人士打交道的能力,提供优质服务。教师要关注家长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充分协调、利用好社区、家庭、社会等的各种资源,组建家长志愿团,成立校级、班级两级家长委员会,建立家委会博客论坛、微信群、社区热线电话,带领学生到社区、社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志愿活动,让教育与生活接轨,让教育具有强烈的社会价值与生命意识。

“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光有分数过不了明天!”高考新政对课堂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目标,素质教育、创新思维能够深入每个教育者的内心世界,教师通过学习提升自我,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同时让自身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周 彬.指向学生个性成长的高中教育转型——基于上海与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4):28-32.

[2]冯成火.高考新政下高中课改的评价、问题与策略——基于浙江省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研究,2017(2):123-131.

[3]李 欣.中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多维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万 圆.美国大学招生的考量因素及动向——美国加州伯克利认证升学咨询师张郑倩访谈[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8):43-48,64.

[5]李振玉,张 珂.创新教育视域下中美英才高中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6(7):68-76.

[6]戴成林,马开剑,肖庆顺.高考改革政策下高中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对策:以天津市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5):9-12.

[7]周明桃.高考新政下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究[J].创新人才教育,2017(3):18-22.

推荐访问:中美 高考 新政 课堂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