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探微

时间:2022-10-16 12:40:3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使课程能够真正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需要,调整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用鲜活的内容启迪学生、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用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使课程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感化性、开放性,切实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 实效性

[作者简介]沈茹(1965- ),女,江苏镇江人,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JKTY2014-1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1-0094-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载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的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设置鲜活的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形式,带着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上好每节课,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用鲜活的内容启迪学生,使“基础”课具有导向性

1.把握理论前沿创新教学内容。“基础”课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长期以来被历史和实践所证明的最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因此,“基础”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掌握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最新动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及时掌握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用最新的理论更新教学内容,使“基础”课内容一直跟踪理论前沿,随着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教师能用发展的最新理论分析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为当代大学生解惑释疑,使“基础”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向前发展。“基础”课决不能局限于一门课程论教学,而应该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度去思考教学,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该是一种理论思维,观察当今中国和当代世界,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立足学生成长内在需要创新教学内容。当前“基础”课的教材有些内容缺乏时代气息,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脱节,教材内容与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无法真正对接,造成教学效果低效或无效。只有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一致时,与学生可接受程度合拍时,与社会环境保持内在的相容时,才能真正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这一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在设计教育内容时必须细致地考虑如何体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内在需求保持一体化,同时具有循序渐进性。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内在需求,以这种需求为切入点,授课时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并给学生科学合理而又具有说服力的回答和解释,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使他们解困的心理得到满足,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融入“基础”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当前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折射出生命教育的缺失,针对这一现象,在讲授“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时,补充讲授了生命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爱有限的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教师应把生命教育贯穿整个教学中,因为教育是直观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力价值为目的的神圣事业,在现行的“基础”课生命教育内容缺失、大学生漠视生命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教师应予以生命独特的关照。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时,补充了性教育内容,实际上这是大学生特别关注,而又讳莫如深的问题。教学中组织讨论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性?怎样正确看待婚前性行为问题?把神秘的性问题公开化、平淡化,消除学生的猎奇心理,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性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平常问题,婚前性行为是要在思考能否对自己、他人负责的基础上,而每个人行为选择要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样为学生人生中必然要碰到的有关性问题搭建理性思考的平台。

3.紧贴社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基础”课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基础”课必须把课堂知识社会化,讲授的内容应紧扣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步伐。这是“基础”课的生命力所在。

“基础”课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这些问题解释透了,“基础”课教学就有了说服力,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课前安排10分钟时政要闻、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演讲,大家参与评论,把时政要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在演讲中,学生讲得最多的是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腐败现象,这也是“基础”课教学的一大难题。“基础”课要求教师正面引导当代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基础”课的正面教育产生冲突,严重影响着教育效果。面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在课上组织讨论: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的一个政党,是如何领导当代中国走向富强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面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怎样才能消除?通过热烈讨论和透彻讲解,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够包办一切,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结果,也不是改革开发的必然产物,而是我国经济体制不健全和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所造成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消除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腐败现象。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腐败斗争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顺利推进。

二、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使“基础”课具有示范性

1.用渊博的知识折服学生。一堂“基础”课,学生被教师折服,折服的背后则是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较强的教科研能力、精湛的教学艺术相互融合在教学中的综合体现。首先,“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理论基础和广博深厚的理论知识。既要刻苦研读和深入学习思想先贤的理论,又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当代前沿最新理论,使自己能够保持活跃的理论思维,对现实遇到的新问题能够理性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严密的逻辑分析去说服崇尚真理的有个性的当代大学生,使“基础”课教学始终能够充满理论的魅力,真正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教学目的。其次,“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因为课堂教学是包含语言表达、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育机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需要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汲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知识,了解与专业有关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中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基本内容,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使自己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并运用到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样教师教学时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使理性的教学得以深化,使学生产生敬重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2.用高尚的道德感染学生。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这就需要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道德会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熏陶作用。人的交往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效,更何况“基础”课教师是在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用特定的教材来“传道”。教师作为学生身边范本,要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榜样,称职的“基础”课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必须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善于用自身的浩然正气影响学生,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都不可能代替的,会在学生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

3.用得体风度仪表示范学生。仪表是教师内在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 ,直接反映了教师的审美情趣,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在大学里表现得更加主动、自觉和理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从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形象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谈吐高雅,这是高尚人格的外在表现。语言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形象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其次要衣着得体,端庄大方,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使学生觉得教师沉稳、可亲可敬。最后要举止优雅,举当所举,止当所止,言行有度,仪态有方,庄重潇洒。站、坐、行都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总之,教师端庄的外表、生动的语言、优雅的举止、脱俗的气质、鲜明的个性、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谦逊宽容的态度,本身就是一部好的“教材”,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爱其师而乐于学。

三、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使“基础”课具有感化性

1.带着真挚的情感走近学生。教师对待学生要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要带着真挚的情感深入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宿舍、走进学生教室、走进学生心灵,为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上排忧解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关心服务学生,相互间才能产生彼此平等和尊重、理解和信任,从而激起学生对教师的感激、尊重、爱戴、认同、信服,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2.带着真挚的情感走进课堂。教师丰富的教学情感,能激起学生追求真理、掌握知识的强烈愿望,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实效。情感具有感染性,根据情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握情感脉络,首先自己受感动,然后把握住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状态,再把自己受触动的感情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语言作为导线,努力用富有激情的语调有效地传给学生,让他们心灵上的“情”弦跳动起来,与教师的情感发生共振。简而言之,就是书中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共鸣,使学生受到感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基础”课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种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被学生接纳并且内化。

四、用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使“基础”课具有开放性

1.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实践性教学是开放式教学,将教学时空从传统的学校课堂延伸到社会,使学生深入社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将教材内容与社会问题相联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如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观新农村,使他们更加客观、全面、形象地了解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基地,使学生明确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开阔视野,熟悉社会,体察人生,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灵活多样地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声、情、图、文并用,增强教学直观性,使抽象的理论更为形象,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教育。同时,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教学内容得到充实,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育资源共享,使得传统的教室虚拟化,学生学习个别化成为可能。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站、电子邮箱、群发等方式,进一步延伸教学内容,把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案例、课件、查阅资料网址等提供给学生参考、查阅;学生遇到学习、心理、生活等疑难问题都可以及时告知教师,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总之,只有教师主观能动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形式多样化。长期以来,“基础”课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造成学生不愿听,厌学。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状况、思想动态、心理特点,认真钻研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如运用课堂辩论、案例分析、视频观摩、主题演讲、专题讲座、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丰富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讲授“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将学生分组,分别以朗诵、演讲、歌咏、表演等形式表达“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学生通过收集素材,撰写文稿,从中获得了丰富的超越书本内容的相关信息,对抽象的“爱国主义”概念有了丰满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丰富多彩的表达,加深了印象,交换了信息,丰富了知识。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时,安排学生观看电视台“道德与法制”等,组织学生举办模拟法庭,讨论、撰写心得。让学生带着典型生动的事例深入思考、讨论法律尊严性时,原本陌生、复杂的法律问题就变得现实了,学生法治意识也会被典型真实事例所唤醒。

[参考文献]

[1]李萍.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创新[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10).

[2]尹城乡.从德育“投入——产出”的非对称看我国中学政治课德育内容的设计[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

[3]王雪.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新学术论坛, 2010(5).

[4]季红梅.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魅力结构[J].学理论,2009(28).

[5]陆晓丹,高巍奇.试论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与大学生人格教育[J].宿州学院学报, 2009(24).

推荐访问:实效性 法律基础 课教学 增强 思想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