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风正千帆顺 潮涨舟行健

时间:2022-10-16 15:30:06 来源:网友投稿

作为素质教育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倡导“做中学”和“研中学”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科学学习、终身学习,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该课程在课程门类、课时安排、内容呈现、教学组织、学习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表现出突破性的变革,同时在操作层面上形成了一系列课程实施瓶颈,主要表现在:(1)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具体的课程标准,教师感觉无米下炊;(2)没有可以参照的组织实施模式,学校反映无章可循;(3)没有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操作两方面均高度发展的专业教师,课程亮色无法体现。为切实解决以上问题,营造课程实施的综合性良好环境,苏州市以市教科院为核心,联合各方力量和各级部门,形成了一个研究型的共同体,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区域性指导,提供材质辅助、技术服务和精神激励,全面有效推进了该课程的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环境建设的基本理念

1.提倡“自主开放”

在深化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身发展个性纷呈、百花齐放。在课程初创阶段,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自主投入,教师创造激情的焕发、灵动思维的激活,课程管理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显得尤为重要。

2.兼顾“系统均衡”

国际教育管理学理论认为,大到教育本身,小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一个系统。营建课程实施的良好环境,在于素材开发、管理策略、制度建设、教师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均衡发展。当然,最根本的还在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3.鼓励“实践探索”

怎样的实施环境才能真正导向课程健康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研究不能臆断,需要实证性的探索和验证。在课程法规的支持之下,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国家教育目标和课程计划展开行动研究,边学习边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论,通过理性实践在高位理论和低位操作之间架起梯子,在探索中发展课程,在实践中成长教师。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信息交流环境等几个领域。仅实施环境的主体分类、管理层次、工作内容和发展过程,便形成了一个立体型结构框架(表1)。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环境建设要把握多主体、多层次、均衡性、渐进性的思路。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环境建设的阶段成果

在国家课程规划的总体框架下,结合我市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氛围以及开放的发展态势,共同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在本区域内可资相互借鉴和普遍推广的组织实施策略,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体现一定自主性的材料支撑、人力支撑和技术支撑,帮助他们迈出课程实施的起始步伐并走稳探索之路。

1.联合推进课程实施,初步形成区域联动、分层管理的态势

充分发挥教研部门“课程资源中心”功能,实现“行政、教研、学校、教师”四位一体,初步形成有效的区域性管理策略。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推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创造了重要前提。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课程改革的立意出发,高度关注课程实施状况,不断创设政策条件和行政支持,希望该课程推进的过程同时成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过程。苏州市教育局颁发《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文件,进一步表明了深化素质教育的决心,并制定了具体举措,如要求“还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等,高度重视活动课程。此外,苏州市还开辟了“综合实践活动”高级职称系列;部分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将该课程的组织实施纳入学校年终考核的指标体系,其中,吴江市教育局更是明确提出了“四个一”的考核要求,即制定一个实施方案、编撰一本成果集、建设一个网页、提供一个展示平台等。

第二,各级教研部门的科学指导,为推动、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重要保证。以教研助实施,具体策略概括为“促启动、督常态、导规范、创特色、出人才、搞活动、大展示”。(1)“促启动”:深入基层,共同分析、提炼学校特色资源,设计课程实施方案,帮助有意愿、有基础、缺方向的学校启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督常态”:通过月报等制度,及时了解各校实施情况,指导解决具体困难。(3)“导规范”:结合督导和课改调研反馈信息,认真研读理论,撰写文章,及时纠正对课程理解的偏差。(4)“创特色”:通过指导课程实施,渗透现代教育思想,帮助学校提升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5)“出人才”:组织主题式现场研讨,结合学校课程实施案例、具体活动案例、课堂教学展示,对教师进行“通识+操作”的培训并评选 “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6)“搞活动”:组织研讨会,看学校,看活动,看课堂,看教师,使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和教师得到充分的实践滋养;组织各类评优活动,为教师发展铺设道路。(7)“大展示”:市教科院搭建平台,各学校自主选择展示内容和方式,展示+点评,以点带面地介绍课程实施具体情况,形成区域管理、学校管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大交流。

第三,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具体协调,统筹安排,落实课程实施方案。

第四,教师分工合作,组建团队进行指导和教学,相互研讨,共同提高。

2.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收集和整理区域性课程活动素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重在实践的经验性课程,恰当的实践内容就是良好的活动载体。我们在学生生活中发掘原始活动素材,结合深厚的地域文化,对其进行课程意义上的规范和设计,形成一批充分体现本课程性质、可供教师进行多元化二度开发的宽泛性的教育教学资料。如张家港的“河阳文化”、金阊区的“山塘文化”、吴江的“丝绸文化”等。在这类大主题下,学生依据兴趣和能力,进一步确定具体探究内容,在自然、社会、自我三个不同维度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揉合式进行,也可以各有侧重。这类材料学生感到亲切,教师容易上手,各个主题内部点、线、面交织,活动内容收放自如,自由跨越,充分体现综合性特色,也能兼顾不同学生的自主选择。

3.兼容并包,多种活动周期和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并存

目前,全市的综合实践活动周期多样化并存:较低学级,学生兴趣持续时间较短,学习内容较简单,以3~6课时的短线活动为主;部分生源较好的初中和高中安排为时一个学期的长线活动,主题较为单一,研究较有深度;大部分学级和学校一学期实行2个中周期活动,两个主题彼此相关,相互渗透,结成网络。已初步建构起6种教学设计模式:主题学习型、课题研究型、作品创作型、活动体验型、实践应用型、网络学习型。

4.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拓活动时空,缓解安全问题

不谋求学校单独营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而重在整合使用原有其它课程实习基地,如本课程劳动内容在劳动基地展开,社会实践内容在德育基地展开等。苏州高新区、太仓市、张家港市等还以行政挂牌和辟地新建的方式系统创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并据此设计活动套餐,深受学校欢迎。

5.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网站、网页,实现网络交流和评价,师生共享资源

我市建立了课程资源建设交流平台,部分县市区和学校也自主建有专题网站或网页,通过网络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分享经验,切实促进了本课程在我市范围内的整体推进。通过博客还涌现了一批精通理论、勤于实践的优秀教师。太仓市网络评价系统也已初步构建。

目前,苏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兴未艾,春潮涌动,正是得益于各级各类教育力量在课程实施整体环境上的创设和努力,正可谓“风正千帆顺,潮涨舟行健”。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田欣欣)

推荐访问:行健 风正千帆顺 潮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