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小学教育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10-16 16:15:28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随着教师资格国考的全国化,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小学教师是师范院校的改革重点。通过分析小学教育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状,从建立评价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改革教学方式、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几个方面提出小学教育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 教师资格国考 师范生 综合素质

教师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2015年,我国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此次改革之后最大的变化在于,师范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和非师范生一样应参加统一考试,不再享有直接被认定教师资格的“特权”[1]。入职门槛提高,给师范生的培养带来新的挑战,为适应改革后的新要求,如何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高效地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是师范院校的一大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

(一)生源质量下降

较多高师院校由原中师升格而来,20世纪80年代,中师一直为农村初中毕业生中优秀者所首选,“优秀的人才上中师”是当年中师生源的真实写照。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师院校生源每况愈下,学生生源通常是来自高考招生的中下游。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自学与自控能力不足,且她们对教师职业的态度比较消极,因此将她们培养成为合格教师具有较大的难度。

(二)基础类课程仅注重理论培养

在当前的某些高师课程设置中,教育类与通识类课程的课时较少。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教育类课程仅开基础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班级管理4门,每门课时仅32课时,科学与人文素养相关的通识课程仅在对口专业开设,几乎没有设置面向整体师范生的此类课程。

在教育类课程中,由于生源质量,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2]。加之教师普遍将课程上成“纯理论”课,较少结合教学实际,导致普遍学生对这类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只用“背背就好”,“用来应付考试”。这让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缺乏理论支撑,当学生转变为教师时,通常会产生不适应,进而影响其职业发展。

(三)教学技能水平薄弱

在当前小学中,新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较好,但教学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问题,很难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说明她们在师范生时,教学技能的培养不够,有些师范生对教学处理的提问回答得头头是道,却无法在课堂上真正地解决问题。

二、教师资格国考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新要求

(一)考察内容更为广泛

与过去教师资格考试仅笔试“两学”(教育学、心理学)相比,当前教师资格国考的考试大纲中对师范生的考察内容更为广泛且全面,包括教师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基本能力(阅读理解、逻辑思维、信息处理、写作)、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3]。从考察内容范围变广可以看出,国家对教师行业的准入标准提高,相较过去尤其突出对通识类知识的掌握与教学技能的运用,大大增加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难度。

(二)加强理论活用能力

无论在教师资格笔试还是面试中,都強调准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实践能力,不能再是只懂理论,不会实际操作的“旱鸭子”。如笔试中学生指导、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几项内容的考核,都是支持实际教学操作的必要知识。面试中的教案撰写、片段教学与教育知识问答是未来教学的必备能力。因此,教师资格国考更为强调,师范生应具有理论活用的综合素质,给高等师范院校带来新挑战。

三、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建议

(一)制定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教师资格国考的考试大纲提出对小学教师的准入门槛标准,这些标准只代表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高等师范院校需要与小学合作,结合各省各市各区的特点,加强本土化调研,进一步将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标准制定为可操作、具有动态性的评价体系。

高效建构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4]。高等师范院校有必要调研本区域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现状,以及所要达到的理想状况,并将相关素质细化,融入师范生的课程培养中。有研究指出,评价体系应注意动态性,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年特点,赋予不同观测点不同的权重比例,以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5]。评价方式应多样化、综合化,强调过程性评价,不能将学科的期末成绩作为最终评价,还可采用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的方式,让评价结果更客观。

(二)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根据教师资格国考的要求,将师范生课程划分为通识类、教育类、学科类及实践类,并对课程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当前较多师范院校强调学科教学法的学习,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教学法课程的课时约为教育类课程的2倍。有研究对比了国内外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发现我国多数高校的课程结构比为:“公共基础课程占15%左右,学科专业课占70%左右,教育专业课程占6%~10%,教育实习为6周~8周。而美国大多数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比为:通识课程占34.4%,学科科学课程占12%,教育科学课程占30.4%,实践类教育课程占22.4%。”[6]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美国大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导向。教师资格国考倾向培养知识广、有专长的教育人才,因此,师范院校应适当增加通识类公共基础课及教育专业课程、适当减少学科专业理论课程,并注重教育实习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式

针对基础课程仅注重理论培养的弊端,建议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首先应注重激发学生对基础教育类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基础类课程,认识到学习教育类知识对未来进行小学教育的必要性。

教师应改变课程教学方式,不再以“讲”为主,可效仿小学课堂,开展合作性、研究性学习,甚至可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指导学生自学理论知识,在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由学生讨论案例,将活生生的例子融入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中,巩固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资格国考是一项准入性应试考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适当结合考试题型,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知识,解答相关教育问题。

(四)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某些师范院校只注重学生毕业实习,但实习一般安排在师范生的最后一学年。在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大三的考生通过笔试后,即可报名参加面试,而师范生们在面试环节片段教学的表现不容乐观。片段教学考察的是学生提前撰写教案并进行现场教学的能力,均需要通过多次练习积累经验。

高等师范院校应重视与规范师范生的教育见习,配备好见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见习期学习小学名师的优秀教案并自行撰写教案、模范示范课并进行片段教学练习,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见习小学的教学管理活动,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国考考纲中还考察一些科学类、人文类的综合素质能力,由于涉及面过于广泛,无法通过短期课程培养,需要师范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这类能力的培养,建议师范院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文学知识竞赛、科学知识竞赛、读书分享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让师范生们在备赛的过程中强化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透过教师资格国考,可以看出国家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培养师范生的高校而言是一个新机遇,各师范院校可通过对培养模式的改革,为社会提供更优质、更适合的高素质小学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袁丽.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政策解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7-115.

[2]陈秋红.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给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带来的挑战与机遇[J].教师教育论坛,2014(4):54-56.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試考试大纲[EB/OL].http:///html1/category/1507/1099-1.htm,2015-5-6.

[4]郭辉,许瑾瑜,陈志勇.新形势下高校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1(4):7-9.

[5]曹杏田,程跃文,梁志斌.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7,18(2):1-4.

[6]何茜,杨春梅.美国大学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其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11(11).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科研项目《福州市小学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课题编号:JAS151180。

推荐访问:师范生 综合素质 教师资格 小学教育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