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健美操课程作为改革和实践对象,在反思北京市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实施现状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体育的三维教育观为指导,重新构建了“课程目标多元化”、“教育渠道多边化”、“授课类型多样化”、“教学内容多项化”、“考核评价综合化”的新型健美操课程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词:创新;课程模式;价值多元;主体性;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395—03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贯彻这一战略思想归根到底,需要立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其关键在于教育。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既肩负着对未来建设者创新思维的启迪、引导等教育责任,更承载着对国家创新人才身心健康的促进与增强的重任。因此,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使体育在人才的成长与未来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当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创新所追求的目标和选择。本文将以健美操课程作为改革和实践对象,在反思北京市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实施现状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体育的三维教育观为指导,重构并实践有利于实现体育价值多元化的新型健美操课程模式,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北京市20所普通高等院校健美操专项课程,实验对象为北京工商大学2001、2002、2003级参加健美操课程学习的300名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教育改革与创新、教学设计、课程模式改革等文章45篇;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现代课程理论、教学改革方面的著作12部,为健美操创新课程模式的研究、构建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1.2.2问卷调查法向北京市20所高校健美操专项课任课教师发放调查问卷50份,向参加健美操课程学习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46份和862份,有效回收率为92%和86.2%。
1.2.3实验法 对北京工商大学2001、2002、2003级参加健美操课程学习的300名学生进行了2年的实验研究。
1.2.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资料,利用PowerBuilder数据库软件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北京市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现状调查与反思
2.1.1关于健美操课程 自中国学校出现体育教育内容以来,其体育课程就成为了联结学校、学生和社会的纽带。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体育课程的确切概念,但就课程的内涵和构成而言,仍能从学生、学校、社会三者的关系把握体育课程的概念。无论是广义的体育课程,还是具体的健美操课程都应当是“通过学校把完善的体育文化进一步转化成适应学生水平,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内容,通过外授与内化使体育在强健身心、发展素质,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中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一描述既反映了体育课程所具有的人本性特点,也反映了构成广义体育课程之一的健美操课程的多层面、多维度的价值取向。即个体层面一生物与心理;社会层面一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据此笔者认为,高校健美操课程的建设、改革与创新应始终围绕实现体育价值多元化的目标而展开。
2.1.2北京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体育一直致力于通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现从前苏联影响下的指令性课程模式向生成型、开放型、创新型课程模式的转换。特别是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来,这种努力变得更为自觉。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对体育课程认识的不够全面、以及课程建设与改革所依赖的硬件设施的投入和软件环境改造的严重不足等问题,致使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不显著,在某些方面还存有问题。笔者对北京市20所开设健美操课程的普通高校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健美操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有些课程过于强调学生的直接兴趣和娱乐效果,致使把有规律的体育教育过程,变成了偶发的、以娱乐为目的的活动,体育的核心价值有所丢失,体育教育的功能有所弱化。对北京市20所开设健美操课程的普通高校50名教师和1000名参加健美操课程学习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5%的健美操选修课、专项课不能保证按原有的教学计划开出;31%的学生认为健美操课程不够规范、随意性大;65%的学生认为健美操课有趣,但其中的47%学生却认为健美操课没有学到什么,43%的学生认为健美操课没有使自己的体能得到明显提高。
2)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趋于形式和表面。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印记依然在革新后的课程中保留。调查显示13所学校设置了健美操选修课,占65%,但只有23.1%的学校达到自由选课,其余的学校还需按照规定的指令和要求进行选择,并没有达到任选教师、时间和内容,选修空间非常狭小;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与达成上,75%的学校认为确定了多元的健美操课程目标,然而自觉去实现其目标的仅为20%;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以教授规定健美操动作为主;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主要是为达到掌握健美操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成套动作,因此“示范一讲解一练习一纠正错误”等仍是目前高校健美操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虽然有不少教师采用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健美操的一些特殊方法,如“连接法”、“递加循环法”、“金字塔法”等,但这些方法还是“练习法”的教法形式,学生仍然没有摆脱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状况;在考试内容与方法上,大部分学校以掌握和完成健美操的成套动作来评定学生成绩,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身心素质的改善、健美操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全面提高等,大都没有列入到健美操考核评定中去。调查结果显示,把健美操相关知识、能力等列入到考核中去的只有6所学校,占30%。
3)缺乏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只注重课堂教学,不能自觉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纳入体育课程之中,舍弃了课程延伸的空间。所调查的20所高校中能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纳入体育课程的只有3所院校,占15%。
上述状况反映了目前北京市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改革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创新体育课程模式中,这些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创新健美操课程模式的构建
2.2.1创新健美操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
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构建在这一学说基础上的“主体性”理论是创新体育课程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教育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马克思提出了既要“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又要“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所强调的“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健美操课程模式追求的是实现体育价值多元化,其核心是通过课程模式的创新促使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道德与意志、知识与技术、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健康持续地发展。
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健康定义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此定义扩充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使学校体育从单纯生物性身体教育向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教育转变。学校体育不仅要突出增进身体健康的功能,而且还要承载起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备步入社会后迅速适应现代化生活节奏和工作环境。
上述理论不仅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指出了方向,也为创新健美操课程模式奠定了基础。
2.2.2创新型健美操课程模式的总体框架创新型体育课程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体育三维教育观等为指导,以笔者常年从事的健美操教学为改革和实验对象,在分析北京市20所高校健美操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课程目标多元化”、“教学渠道多边化”、“授课类型多样化”、“教学内容多项化”、“考核评价综合化”的“五化”新型健美操课程模式。“目标多元”是指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生理与心理、道德与意志、知识与技术、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协调的发展。“渠道多边”是指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依托于学校计划课程的主渠道,其次要借助学校、俱乐部和社会体育活动等辅助渠道。“课型多样”是指在多种渠道之下的必修课、选修课、俱乐部活动课以及校内外实践等。“内容多项”是指在选择课程内容上做到分层与分类。分层是为了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分类则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及培养目标的需要。“评价综合”是指以健美操课程核心目标的达成为主要内容,以实现体育价值的多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评价方法。
2.3创新型健美操课程模式的实施
2.3.1“课程目标多元化”是指通过健美操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生理与心理、道德与意志、知识与技术、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协调的发展 在实现多元化的目标中将“体能与技术”、“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在实施课程模式中强调无论何种课型都要以习得的正确技术、方法来提高体能与健康;无论学习哪些内容都要发挥体育在培养人、教育人中的价值,实现其对人的心理、意志、精神的塑造和提高;无论哪一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要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其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2.3.2在实施健美操课程模式中,学校计划内的课程渠道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这是学生实现多元目标的主渠道。在这一渠道里学生将系统学习技能、提高体能、培养素质。“俱乐部活动课”、“校内外实践”是学校计划课程的延伸与补充,是实现课程多元目标的辅助渠道。学生在计划课程渠道中所获得的健美操基本知识、原理、方法、技术、技能等,则通过俱乐部活动和校内外实践的这一辅助渠道被进一步强化与运用。而逐步获得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则在这一延伸的课程渠道中有了更宽泛的实践空间,实现了学以致用,用学相长,素质与能力共同提高的效果。同时,由于扩招所带来的课程资源短缺而致使体育选修课程“受限”的问题也由于这一渠道的启用而得到弥补。
2.3.3健美操课程模式中的“内容多种”,是指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发展目标而采用的多层次、多水平、多类型的内容
1)健美操课程中的项目丰富、类型多样。如健身健美操、表演性健美操、不同风格健美操;授课的类型既有健美操及其相关理论,又有健美操实践和体验等。2)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集体授课、分组教学、小组讨论、主体合作等形式。3)教学方法手段多样、灵活。既包括健美操特有的教学方法如“代领法”、“信息提示法”、“激励法”等,也采用现代课程中的“案例法”、“问题法”、“体验法”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发现法”、“创新法”等;教学手段既有课堂展示、小组比赛,又有音像、媒体的采用。
2.3.4为实现健美操课程的多元化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采用的“综合评价”,改变了已往的以单一成绩代替学生总体发展的评价方法构建了“体能与技术”、“运动参与”、“综合能力”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体能与技术”指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对学生技术、技能掌握情况的测量与评价。“运动参与”指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校内外健身活动、体育比赛等进行的评价。“综合能力”是指对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方法等自主健身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创新、组织与操作能力等进行的评价。
2.4实验结果
2.4.1参加“32化”创新型健美操课程模式实验的学生其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较实验前有明显的提高(P<0.05)
表现在:“身高标准体重”平均分由实验前12.4分提高至13.2分;“肺活量”由平均2 850mL提高至3 180mL;“立定跳”由平均179 cm增至184 cm;“坐位体前屈”由平均17.6 cm提高至22.8 cm;“仰卧起坐”由平均37次/分提高至42次/分。
2.4.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表现在通过健美操课程学习能增强“自信心”、“意志品质”、“协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的应答比例的提高上,上述问题实验后比实验前分别提高了37%、29%、22%和17%。
2.4.3 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逐渐养成,参与意识明显提高 调查显示每周自觉锻炼3次以上的同学由实验前的18.33%上升至40.3%,每周锻炼2次的学生由实验前32.7%上升至54%;72%的学生参加过北京市和学校的健美操比赛、表演和健身活动;61.3%的学生通过了《国家健美操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5级等级。
2.4.4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组织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创新健美操课程学习,每个同学都能创编出适合于自己锻炼的有氧健身操。25名同学创编了用于全校比赛和表演的竞技健美操、表演性健美操。10名同学先后为国家环保总局、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创编了表演性健美操,并组织其表演队员进行训练,得到各单位的高度评价。
2.4.5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得到提高 参加我校创新健美操课程学习的学生,多人曾前后担任过北京“青鸟”、“浩沙”等健身中心的场地教练员、有氧操教练员,这些学生能与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同一职场上竞争,充分显示了她们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
3 结 论
“五化”创新型健美操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现代课程意识;体现了学校计划课程与俱乐部活动、校内外实践等辅助课程相互补充、互为依托,共同实现体育多元价值的健美操课程理念;体现了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体现了创新健美操课程模式,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