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学报,2004,24(2):87-89.
[2]李杰,王再花,章金辉,等.墨兰品种‘企黑’的花朵精油成分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6,37(1):86-91.
[3]谢利,王芬,曾瑞珍, 等.农杆菌介导的墨兰遗传转化[J].生物工程学报,2015,31(4):542-551.
[4]凌晓祺.国兰花期调控与组培快繁技术优化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
[5]程芬芳,陈新荣,陈莹莹,等.墨兰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3):155-159.
[6]余道平.春兰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5.
[7]周辉明,林辉锋,尚伟,等.垂花蕙兰种子无菌播种和快速繁殖[J].福建农业学报,2013, 28(10):18-22.
[8]张毓,张佐双,赵世伟.世界观赏兰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9]谢玲超,单筱玲,邰雁眉,等.兰花假鳞茎繁殖技术研究初报[J].现代园艺,2007(2):13.
[10]李慧敏,杨冠海,李明静,等.白芨瓶内假鳞茎诱导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3, 44(10):1607-1612.
[11]孙宇龙.白及的假鳞茎诱导、遗传资源鉴定与评价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4,11-18.
[12]汤访评.黑暗条件下春兰组培苗假鳞茎发育的形态解剖研究[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274-277.
[13]王春华.怎样甄别兰草的壮弱[J].花卉,2007(9):14.
[14]李子红,贾燕.珍品兰花快速繁殖与养护[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5]余道平.春兰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5.
[16]丁燕芬,王岩,龙春林.中国兰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8):2247-2248,2250.
[17]傅向东,钱秀红,毛碧增,等.几种理化因子对建兰原球茎生长分化的影响[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5):65-68.
(责任编辑:柯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