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与实践

时间:2022-10-19 20:35: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对“建筑力学”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指出传统建筑力学教学模式面临的瓶颈,并对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建筑力学;课程特点;教学瓶颈;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李春光(1983-),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系,助讲。(湖南 衡阳 42100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4-0113-02

“建筑力学”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在传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大力学基础上,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在坚持知识的“必需、够用”原则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删减和简化后形成的。

一、“建筑力学”课程特点

“建筑力学”作为土建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讲授基本力学知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力学思维,为结构设计、工程检测以及施工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也为工程类注册证书的考取做准备。不同于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建筑力学”教材中的多数公式建立在实验、观察和假设的基础上,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计算繁琐,让学生入门时感到难以接受。

二、传统“建筑力学”教学模式面临的瓶颈

高职土建类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瓶颈。

1.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

高职生的高考成绩一般较差,其中很多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思维不够敏捷,学习缺乏主动性,动手能力差。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够,对力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攻克精神。有的学生一看到书中部分内容与高中物理相近,就感到它是天书,干脆放弃;有的学生听说毕业后搞施工不需要力学知识,便不去理它;单纯想混文凭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

2.注重习题数量,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传统“建筑力学”课程教学非常注重习题的训练,一般的教材都会配套出版相应的练习册,几乎每节都会有相当数量的题目供学生练习,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习题会生出厌烦心理,并对力学课程慢慢排斥。另外,有很多习题与工程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单纯为了训练而训练,致使一些学生质疑学建筑力学的重要性。

3.教学方法、手段不够丰富

传统“建筑力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解、习题训练、实验,后来慢慢地出现了多媒体教学,然而这些方法都是换汤不换药,仍然按照已有教材进行教学,改革力度不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不明显。

4.考核制度不尽合理

高职院校目前对于力学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方法。这种考核方法不能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忽略了实践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平时成绩的考核过程难以监控,也很难体现学生对于力学课程的掌握程度、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筑力学教学改革

1.培养学生对于力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开始对于“建筑力学”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决定了其后续的学习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以及探索的潜力,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和工程实际中的资源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从专业角度用浅显、形象、生动的案例分析牢牢抓住学生的目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白,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监理、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是一般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只有具备一定的建筑力学知识,才能正确理解设计图纸的意图与要求,保证工程质量,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另外,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和机具修建的设计者便是施工技术人员本身,这时,懂得力学知识就可以合理、经济地完成设计任务。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建筑力学”的兴趣。

(1)把建筑力学在建筑作品中的完美运用引入课程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城市标志建筑的完美曲线都离不开结构受力的合理性,图1为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伦佐·皮亚诺等人在考虑其建筑造型的时候,利用了两端出挑的外伸梁的跨中弯矩比简支梁小的力学原理,降低跨中弯矩值。图2中银大厦则是三角形在建筑作品中的完美应用。

(2)用建筑力学在建筑作品中运用失败的案例提高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力学概念与建筑设计的密切关系。因为不懂力学原理,施工顺序错误导致的上海“楼脆脆”事件(如图3所示)和因为拉杆强度设计不合理导致拉杆过细,加之施工方法和预应力问题致使宜宾南门大桥垮塌的事件(如图4所示)均与建筑力学知识运用不当有关。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学知识具有抽象和基础学科的性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加之力学知识有很强的条理性、整体性,学生略有松懈就可能掉队,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多收集相关的力学工程资料,在讲授到某力学知识点时及时补充;调整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实习穿插于整个学期之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场实际有机结合,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采用“现场教学方法”,一边参观现场柱、梁、板等建筑构件,一边讲解力学中的轴向拉压、弯曲变形、惯性矩等概念,效果明显。很多学生参观后便尝试运用学过的力学知识分析现场的各种构件受力情况,对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优化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能力对于这类主要从事技术应用的人才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必须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社会对于各个专业的供求关系以及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也是教学大纲应该重点参考的内容。

3.课程体系改革

(1)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应首先重视教材的建设。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优秀的教材可以向学生传达准确、前沿的知识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需要教师结合院校专业特色,精编、精选适合学校发展趋势、职业岗位需求的优秀教材。

(2)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结合教学经验,笔者把“建筑力学”课程分为如表1所示的几个模块,学生反映良好,仅供大家参考。

4.教学手段改革

改变传统的讲授、练习册、作业讲评法,笔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导读法。目前教师的任务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导读法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针对教学大纲中要求“了解”或“选学”部分的内容,老师可以给出一些网站或者参考书籍,让同学们先去了解和学习。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自学能力差的同学有的放矢地避开后续课程的学习障碍;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则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2)大作业。针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特点,适当地布置大作业。大作业类似于课程设计,因为它具有综合性以及贴近工程实际的性质,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框架梁柱的内力计算,涵盖了荷载的计算、计算简图的选取、力矩分配法、内力图的绘制方法等知识,它将力学的上、下册内容综合了起来,为后来学习建筑结构的内容做了铺垫。

(3)案例教学。建筑力学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工程案例进行讲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4)教、学、做合一。积极开发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由在校高职生完成,不但节省了成本,而且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良好平台,达到校企共赢的目的。

5.考核制度改革

传统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法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其过程控制无法充分体现出来。结合教学实际,笔者提出几点构想:将实验、平时提问、大作业、现场教学按比例给出成绩,这样可以使主动性差的学生不至于掉队。同时应该体现自学能力在考核中的地位,让学生将分配的自学内容做好笔记,相应地给出成绩。建议百分比分别为:实验占10%、平时提问占10%、大作业占30%、现场教学占40%、自学能力占10%。

四、结论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逐渐得到提高。可以综合运用启发式、总结式、互动式提问,使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通过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解决其它类似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索的方法(如模型设计、专题研讨等),可以培养学生在思考和创作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泰松,王艳红.“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J].高校讲坛,2010,(21).

[2]周小利.从“建筑力学”谈模块教学思想[J].决策管理,2009,(15).

[3]丁晓玲.高职“建筑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0,1(1-2).

[4]李晓霞.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刍议[J].中国建设教育,2009,8(8).

[5]宫素芝.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9,35(25).

[6]骆毅,施斌.建筑力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7(2).

[7]李宏.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J].建材世界,2010,31(2).

[8]范小春,袁海庆.建筑力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3).

[9]郭剑,张福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J].山西建筑,2007,33(2).

[10]崔云梅.谈“建筑力学”的“教”与“学”[J].科技创新导报,2008,(5).

(责任编辑:沈清)

推荐访问:力学 高职 课程教学 实践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