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10-20 10:30:28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实验课教学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动手能力对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教研室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考核内容及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制定了一套公正、客观、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这对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原理、技术和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以为相关学科的实验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实验课考核评价;医学微生物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医学微生物学》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实验学科,实验课教学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树一帜的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实验课教学,不仅可以验证和加深理解有关的基础理论,而且对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3]。因此,本教研室在历年教学中一直很重视实验课教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理论课(大课)与实验课(小课)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1左右。但是,作为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的实验考试,以往由于学生人数多,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主要将学生的实验报告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其优点在于简便易行,适用于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但是,这样做也往往造成学生只注重写实验报告而轻视实际操作能力,较难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对基本技术的掌握情况和动手能力,更不能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4] 。因此,结合本学科发展特点,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课程考核内容及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探究新的实验考试模式是作为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5-7]。

本课题致力于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考核内容及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结合本学科发展特点,制定一套公正、客观、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这将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原理、技术和技能,同时使带实验课的教师有更强烈、更明确的责任感,这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8-10]。

1.制定合理可行的实验考核制度

实验课的评分包括平时考核、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实验标本考核、探索性实验内容考核四部分。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在实验课开始时就公布实验考核制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实验课,自觉地在实验课上下工夫,从而达到多操作,多练习的目的[11]。

2.实验考试内容及方法

2.1平时考核:主要是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到平时考核中来。由于学生对实验操作和技能的把握有生疏到熟练的渐进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正确评价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首先安排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在每次实验课之前,有计划安排一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由实验员教其配试剂,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被教师发现与纠正,这种做法可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同时学生在实验准备工作中也可以学到许多实验课中学不到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性给与评价。其次要求代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实验报告上的“师生交流栏”,根据学生每次的课堂表现和所写的实验报告做出各种批改和记录,从而学期结束后对每个学生的平时表现给予综合、客观、有效的评价。取代原先仅凭考勤做记录的方法,尽量减少人为的主观评价。

2.2操作技能考核:在规范实验操作、强化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将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作考试成绩量化。按照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安排,在最后一次实验操作课上进行实验技能考核,让学生随机抽签进行标本染色技能考核,根据学生对无菌操作的熟练程度,制片,染色,显微镜的使用和最终得出的染色结果等进行评价。

2.3实验标本考核:将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運用于实验标本考核,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规定时间上机考试,对病原微生物染色标本进行辨认,计算机评分统计成绩。取代原先的多媒体播放形式,既方便了学生,也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还大大节省了时间。

2.4探索性实验考核:给学生提供细菌标本,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方案设计,选择实验所需仪器,准备实验材料,在规定时间内鉴定出病原菌,并写出结果和鉴定依据。教研组所有教师在考试时作为考官监督同学的每一步操作,进行打分,并根据学生的鉴定结果是否正确和实验报告的质量做出评定,促使学生边思考边操作,切实增加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验动手能力。

3.实验成绩评定与分析

3.1实验成绩评定:实验成绩=平时考核(10%)+操作技能考核(40%)+实验标本考核(30%)+探索性实验考核(20%)。

3.2成绩分析:对每个学生的各项成绩均记录在案并输入电脑保存,统计学处理,建立考试成绩分析柱状图,分析各项实验成绩,并与前两届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比较,看是否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3.3设计调查问卷,完善师生意见反馈机制:从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参与实验的态度和对实验考试的意见和建议等诸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分别对学生和带课教师开展调研工作,力求详尽客观。通过让师生作实验课后评议,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态度;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馈;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技术、实验条件、管理等的意见等等。通过将这些意见及时整理并加以分析,可以得出当前实验教学中的优、缺点,便于及时总结和修正,进而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如书面反馈形式、开座谈会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培养高素质、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新课题。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实验考试是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既是考核学生掌握实验知识与技能的手段,也是检查教师教学工作,了解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11-12]。因此实验教学考试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的问题,尤其在实践性较强的医学院校[13-15]。

建立医学微生物学新的实验考核模式,准确、公平、客观地科学评价学生实验成绩,无论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但能调动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老师全面了解实验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动手能力、实际操作和创新性实验设计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验教学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可以为相关学科的实验考试模式改革提供借鉴材料,具有一定的推广作用[16-17]。

参考文献:

[1] 俞琦,田维毅,王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说课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10(06):580-582.

[2] 孟建宇,张峰,陶羽,李蘅,冯福应.微生物学实践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杂志,2015,32(01):103-106.

[3] 冯昕炜,艾克拜尔·热合曼,廖秋萍,石长青.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课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274-275.

[4] 秦欢,宋鸿,敖弟书,周安,王微微.微课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5):2428-2430.

[5] M.Scriven.Curriculum evaluation[M].Chicago Rand Mc Nally,1967:121-126.

[6] B.S.Bloom.Evaluation Comment[M].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 of Instrectional Programs.1968:320-341.

[7] 杨成,刘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改及其考核制度的构建[J].生物学杂志,2016,33(04):124-125+129.

[8] 张伟琴,郭艳梅,李薇,戴婷婷,白玥,周本江.提高人體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效果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1):956-958.

[9] 叶润,潘卫庆,张冬梅.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及改进措施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03):187-189.

[10] 赵金红,唐小牛,湛孝东,孙恩涛,谷生丽,刘婷,朱涛,李朝品.“5+3”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医学寄生虫学临床实践能力的研究[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5,13(04):253-255.

[11] 黄筱钧.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31(04):73-75.

[12] 邓毛子,应惠芳,孙剑刚,朱薿,包永芬.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实践及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2):94-95.

[13] 王小丽,钟有添,谢琼珺.实验教学改革条件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2):1817-1824.

[14] 李星云,钟民涛,刘欣,王晓丽,张伟,杨淑凤,邓国英,黄敏.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探索[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07):853-854.

[15] 宋敏花,宋剑,宋丹,秦振洲,冯建科.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07):666+668.

[16] 蓝佳明,王永祥,高志云,羡鲜,张永红,金玉怀.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01):39-43.

[17] 张昆,王春敏,杨春佳,马淑霞.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26(07):852-853.

基金项目:

海南医学院教育科研重点课题(HYZ201807)

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QJY201710133)

海南医学院教育科研课题(HYJW201818)

海南医学院教育科研专项课题(HYZX201802)

作者简介:

牛莉娜(1979-),女,教授,山西长治人,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学。

推荐访问:微生物学 实践 考核评价 改革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