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3篇

时间:2022-09-20 20:45:04 来源:网友投稿

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3篇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23RESEARCHONTRANSMISSIONCOMPETENCE传播力研究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研究吕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3篇,供大家参考。

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3篇

篇一: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传播力研究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研究吕莎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安德胜 湖南广播电视台 卫视频道制作中心摘要:新媒体时代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得我们方便查阅各种资料,学习的途径得到了扩展,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来说,这是一个发展的机会,现在新媒体时代已经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我们只有抓住这个发展的机会,将传统文化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就能大大提高传播的效率。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对于学校传统文化的传播,学校需要结合现代化的发展,完善自己的教学设备,使得学生能够在先进的教学氛围下进行学习,学校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平台,方便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了解,建立学校网站平台,能够使得每一个在校生对学校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这样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提高了传播的速度与效率,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了解,这样,学校的传统文化能够流传于每一位学生之间,促进了学生对学校传统文化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播要利用好互联网带来的好处,加快传播的速度,从而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一、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大大拓宽了,我们能够从微博上、媒体平台和腾讯新闻等等各个地方来了解各种信息,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影响,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到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增加了,关注度也就提高了,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好的影响。( 一 ) 扩大传统文化传播范围对于学校传统文化的传播,我们可以在手机上和电脑上对学校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学生能够方便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这样,学生在空闲的时间就能上网来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以不同的形式来进行了解,这样学生的关注度也就提升了。( 二 ) 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以前我们都是通过纸质传媒来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新媒体的到来,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现在世界上的网民越来越多,每一个人都在使用互联网了解信息,从而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更加吸引人的注意。( 三 ) 扩展传统文化传承空间新媒体时代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得以扩大。互联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而且随时随地就能进行学习和了解,这使得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再受条件的制约,无论学生变化多少,学习的内容都在保存着,能够随时随地供学生进行学习,有利于学校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学习。二、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 ) 传统文化传播边缘化虽然新媒体时代加快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但是人们都只是了解到知识,落实程度还不够高,这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力行传统文化有不好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出现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 )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播新媒体时代利用人们的琐碎时间,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时间相对较短,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学生不能够更好的对学校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从而在学习效果上比较差,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以前不同,传统文化的落实程度上还有待提高。( 三 ) 传统文化传播质量差强人意在网络平台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在内容上有一些出入,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还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虽然新媒体对传播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好处,但是由于信息量较大。各种信息混杂在一起,使得传统文化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三、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途径新媒体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使得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到,通过不同的途径,使得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传统文化的一个专门的网络平台,放便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完善网页的构建,使得整个网页看起来美观,包含的内容全面,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我们要将拓宽传统文化学习的途径,使得传统的文化的传播形式更加的丰富,这样能够使得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在学习板块的设计上要进行创新,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习惯,建立专门的交流平台,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效率。我们可以建立传统文化的微信公众平台,或者是一个小程序,学生不仅可以进行交流,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小游戏,这样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使得学生能够在娱乐中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还可以在微博中建立公众平台,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到本学校的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学生进入这个公众平台之后,可以和本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完善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使得本学校的传统文化学习平台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日常使用的软件来建立学习的平台,还可以在社交网站上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还可以建立一个学习的组织,更多的人一起进行学习,这样就能够使得学校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而且学生聚在一起进行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一起学习传统文化,而发展自己的圈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得学生能够提高个人素养,建设优良的学风。四、结束语总的来说,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吸引了更多学生进行学习,通过不同的途径,学生能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去接受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学习,学校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快速的传播,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影响,学校的氛围也变得多越来越好。参考文献:[1] 陈力丹,陈俊妮 . 传播学纲要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 李建秋 . 论手机短信与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传播 [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2(5):85.作者简介:吕莎 (198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安德胜 (1982-),男,汉族,河南清丰人,硕士,中级,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台湾佛光山慈善发展研究

 编号 15C0844。

篇二: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与文化169 2021年第7期 (总第279期)【提 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媒体业也在不断发展。新媒体行业也成为了未来的流行趋势与发展方向,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不再是只依靠最原始、传统的方式,新媒体的传播比传统的方式更加便捷,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新媒体视域下的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将优秀文化进行传播、发展与创新,让更多人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中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不在少数。新时代,国家更加注重关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入新时代,文化传播的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的出现也在不断改变传统文化传播的范围、渠道、速度与人群等等。在新时代、新媒体的视域下,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应该以崭新的姿态和方式传递给世人,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新媒体的定义与优势新媒体主要是指将手机、电脑等设备作为终端,通过计算机、信号卫星和无限信号网络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传播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子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无法缺少的存在,新媒体也顺理成章成为了新时代的文化传播新媒介。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型主流方式,不仅是在于中国人使用的移动设备比例的增加,更在于一些新媒体的网络平台应运而生。电视等数媒逐渐开始被快速的网络媒体所取代,现阶段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要依靠新媒体从而进行广泛的传播与发展。首先,新媒体的特点在于传播速度极快。新媒体无需过多考虑信息发布的时间、地点,随时随地成为新媒体的主要特点。发布快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需要传播的信息传播出去。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需要依靠快速与便捷的方式进行传播,加强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同样保证文化创新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快速的发布时间以及较低的发布者的门槛也让信息的可靠性降低,容易有不法分子利用现阶段快速的新媒体进行信息的散布,所以要想利用新媒体传播并且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则需要对网络新媒体的信息来源、可靠性以及真实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与把关,加强监管的力度。其次,新媒体具有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特点。每个人所用的与青睐的新媒体都各不相同,而现阶段的新媒体也会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与喜好制定不同的信息推送方案。新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根据用户的使用频率以及感兴趣的内容,很容易得到该用户的大数据分析,从而进行有根据的新媒体内容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可以进行数据分析,集中感兴趣的用户,从而加强文化的传播深度与创新程度。新媒体所提供的资源不仅仅是单一的图片或者音乐,更多的是视频影像资料,更加有助于信息文化的传播。最后,新媒体具有时间碎片化的特点。新媒体的信息发布由于不需要特定的时间与地点,所以发布时间也可以是随时随地的。新媒体的信息大多是时间较短的图片新闻或者是简短的小视频,更加适合用户随时随地利用生活中各种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浏览学习,大大利用了碎片时间。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学习与传承,需要的是提高大众的普遍接受度,碎片化的应用更加符合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传播与熏陶。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的现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我国关注的文化重点,应不断加强我国的文化自信。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局限性较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通过全民的努力与传播才能达到,但是在现阶段还没有达到全员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地步。传统文化的传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对于传统文化还存在偏见,有刻板的印象。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应该了解并且熟知的内容,但是一如既往的固定思维,导致对于传统文化还没有更好的阐释。现阶段的传统文化传播还依靠的是课本、书籍和报纸,新 媒 体 视 域 下 的 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韩静怡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1.07.075

 美育与文化170 2021 年第 7 期 (总第 279 期)在学生的课堂上等进行讲授,不够贴近生活化,也就无法做到全民的普及与传播,内容、方式与渠道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传统文化的创新方式存在局限性。传统文化不仅仅需要大众的了解、普及与传承,更多的是要做到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国虽然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传统文化在今天还需要根据时代的特点以及实践的经验进行推陈出新,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采取有目的有规律的创新模式,要根据现代人的生活、学习规律与需要来进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建立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平台变得尤为重要,新媒体的出现也就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创新途径,大众传媒的出现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更加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最后,传统文化受到文化冲击。科技与社会的进步不仅会带来科技的发达与人类文明的前进,同样也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传播的同时,还接受别国的优秀文化,但是对我们而言,还是要有能够辨别文化的能力,在接受别国的文化的同时,做到不影响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一味去迎合西方的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快餐文化以及国外很多文化都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冲击,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势在必行。三、新媒体传播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举措现阶段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播与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是个良好的契机。新媒体对于传统文化可以不断扩大其影响,加强全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传承与创新。首先,加强新媒体从业人员的传统文化创新意识。新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交融有着自己的特定的见解。加强从业人员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行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培训以及传媒培训,将新媒体更好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给予大众正确的文化导向,改变陈旧的思维定式,创新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展示,同时也在大众新媒体的视域下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且促成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创新。在利用新媒体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的管理机制,营造适合传统文化传播的绿色环境。其次,加强新媒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以前的文化似乎总是出现在课本与讲台上,但是现在的传统文化又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央视的很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通俗易懂地给大众了解的空间,使之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娱乐节目中,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传统文化,不仅如此还能够使用现阶段流行的短视频应用软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升大众的文化普及度,加快文化自信的进程。最后,利用新媒体在生活实际中传播并且创新传统文化。新媒体的运用不能只是局限在互联网上,在线下的生活中依旧可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线下的学校、社区、博物馆等地方都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将书本中学习到的传统文化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不断了解传统文化,发散思维,在生活中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国是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带着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随风流逝,但是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新时代有其新的时代特点,在新媒体的视域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借助新的媒介进行传播与创新。利用碎片化、娱乐化、形象化以及快捷化的新媒体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普及,不断深化中国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王

 立

 20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耦合机制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第 5 期。金

 婷

 2018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学教育》(中)第 10 期。吴宁子、乔永平

 2018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大众文艺》第 11 期。马焕兰

 2018

 《新时代条件下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黄河之声》第 21 期。钱

 烨

 2019

 《弘扬传统文化与遵循古礼》,《汉字文化》第 7 期。徐伟悦

 20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研究》,《汉字文化》第 15 期。徐茜妍

 20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构建文化自信的研究 : 一个文献综述》,《汉字文化》第 10 期。任安静

 2020

 《探析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美术教育研究》第 19 期。(通信地址:210023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篇三: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ience &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短视频、H5、微信公众号、App 等新媒体崛起。在这之中,App 凭借其空间的独立性、内容的可创造性以及信息推送的精准性成为各机构自主营销的重要渠道,在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 12月,我国本土第三方应用商店移动应用数量超过 268 万款,占全部应用数量的 59.7%, 其中游戏类应用一直占较大比例,数量超过 138 万款,占比达30.7%;生活服务类应用规模位于第二,超过 54.2 万款,占比为 12.1%。传统文化类 App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热潮不断引起热议。对传统文化类 App 普及应用与传播推广的调研分析,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1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分析1.1 总体特点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网络化、及时化和互动化的传播特点极大地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衍生了各类依托于互联网生存的传统文化产品,使其从之前单一、固化的传播模式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各大平台纷纷推出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或模块,如以传统 IP 改编的动画电影《哪吒》、古香古色的国风游戏 《惊梦》 等作品相继而出;《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有关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不断涌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 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增加。在受众群体上,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引起了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关注,使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受众者年龄层次不断丰富。在传播形式上,数字技术、动画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中,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更多的现代性,唤醒其崭新的活力。在传播内容上,出现了一大批精工细作的文化精品,如喜马拉雅电台中的名师讲解栏目、网络红人李子柒制作的视频等。但也存在着一些粗制滥造的文化内容,甚至有些综艺节目以恶搞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浅表化、泛娱乐化呈现,并未展现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1.2 传播困境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完整的体系和强大的内部凝聚力,但是这种缓慢发展的文化整体并不适合当下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要求,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内容的缺失和对传统文化的片面性解读。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文化市场鱼龙混杂,同时还存在着很多蹭热度的现象,过分娱乐化难以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思考和强烈共鸣,大大缩短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摘 要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联袂,可以培厚文化土壤的养料,用有意义的文化涵养现代心灵。本文以传统文化类 App 为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传播力分析,从战略定位、结构体系、交互方式、价值体现等方面出发,以期在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化浪潮之间找到和谐共生之道。关键词文化传播;传统文化;App中图分类号: G206;G122 文献标识码: A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8 . 81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 以传统文化类 App 为例易鸣越 王琪璇易鸣越1998.05要/女/河 北 邢 台 人/本 科/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河北师范大学渊石家庄 050024冤王琪璇1999.08要/女/河 北 保 定 人/本 科/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河北师范大学渊石家庄 050024冤195

 2020年第18期/总第312期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度高、认知度低的现象。2 以 App 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播力分析2.1 传统文化类 App 的产品矩阵分析经调查,通过软件抓取应用宝、360 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oppo 软件商店、vivo 应用商店和豌豆荚六大手机商店的传统文化类 App 共 973 个。排除下载量 100次以下,且仅在单个商店上线的 App,统计出受众相对广泛的传统文化类 App115 个,总下载量 225088351 次。从产品分类来看,目前传统文化类 App 大致由鉴赏学习、工具、社交、商城和益智娱乐五大类构成,总体上占据 的 领 域 非 常 广 泛 ,其 中 鉴 赏 学 习 类 和 工 具 类 占 比70%,明显占据主导地位,但商城类和益智娱乐类占比仅为 8%,还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从平台分布来看,在多个应用商店平台上线的 App 占比达六成以上 ,说明大部分传统文化类 App 能够做到跨平台分布,有利于其传播推广。从总下载量来看,两极分化严重,九成以上传统文化类 App 集中在 500 万次以下的区间里,极少数传统文化类 App 的总下载量超过了 3500 万次,同时每个类别的传统文化类 App 下载量也具有分化严重的特征。从社群流量来看,拥有相应用户社群的传统文化类 App 占比只有四成,同时拥有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传统文化类 App 占比还不到两成。从内容定位来看,大部分传统文化类 App 还只是停留在传播通识信息的领域,极少数能够延伸到专业领域,垂直深入用户群,进行精细化运营。2.2 传统文化类 App 现实发展的特点及困境目前传统文化类 App 发展已经进入到取精华去糟粕的阶段,通过早期的探索实践,大部分传统文化类App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播渠道有限的痛点,并出现了一批拥有成熟运营体系、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类 App。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屏障,市场上有相当数量的传统文化类 App 用户活跃度低、专业参与方少、制作质量粗糙,难以让更多用户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优势。在视觉设计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类 App 在设计上特色不够鲜明,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审美意蕴并没有很好地转化成具象的视觉语言,页面布局、图标设计和动画效果三者之间的配合不够紧密连贯。在内容构成层面,传 统 文 化 类 App 仍 然 集 中 在 学 习 鉴 赏 类 和 工 具 类 领域,内容大多和诗词国学有关,武术、节日、民俗等其他方面少有涉及。在数字技术层面,传统文化类 App 中应用到 3D、VR、AI 等新技术的 App 占比不到一成,新技术和新需求的爆发点不足,如何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了新的挑战。在用户体验层面,传统文化类 App 在纵向垂直领域挖掘得不够精细,用户低活跃度成为营销和传播的痛点,单调的内容形式无法更新用户的 high 点,进而影响到 App 的使用度。2.3 传统文化类 App 现实发展的相关启示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理念的指导下,传统文化类 App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思路到形态都在悄然变化着。未来传统文化类 App 仍然要坚持以内容和创意为核心,注重用户体验,融合现代技术,加强线上线下多元赋能,才能保持传统文化自身活力,推动其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步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3 传统文化类 App 未来发展的出路设计3.1 战略定位及内容范围对于传统文化类 App 而言,首先要有清晰的产品定位,专注于传统文化中的一类,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然后要做好用户定位,根据目标人群的年龄层次、知识层次和爱好等特征分析潜在用户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共性刚需与个性需要并重,从而建立更稳定的用户群。最后要把握市场定位,在开发一款 App 之前要调查市场上已有的产品,保证推出的产品具有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和高识别度,和目标市场接轨。在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精准定位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优质内容去完成用户的拉新与留存。传统文化类 App需要根据需求和兴趣定位深挖特定圈层的用户群体,并呈现出具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内容,满足用户垂直化的社交需求,以增强用户黏性。3.2 结构体系及呈现形式在结构体系上,传统文化类 App 一方面需要明确用户需求,设计出具有逻辑性的信息空间结构,进而形成精准推送,完成对用户的有效指引。另一方面需要进行线上与线下的融合,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对接实体商店等途径形成从创意设计到消费输出的传统文化传播产业链,实现传统文化类 App 的可持续发展。在呈现形式上,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建设传统文化类App,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深耕内容价值,帮助用户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在小程序、微信群、公众号和 App 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微信的社交功能实现用户群的高质量触达,能够迅速地营造传统文化的传播氛围,整体之间相互导流,实现私域流量闭环。3.3 交互方式及视觉设计传统文化类 App 的软件设计决定了能否第一时间吸引用户眼球,由于手机移动端的尺寸限制,要求开发者在设计时考虑到界面与内容的简洁明晰。不仅要注意页面布局、图标特色和功能模块的交互,更要将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融合,让用户在和谐的视觉设计中感受古香古韵的大师风笔。首先是内容突出,要将最想表达的内容放在首屏,在图标设计上可以把富有精神内涵的传统文化图案进行再创造。然后排版要体现出对比度和亲密性,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其他内容在颜色或布局中形成对比,整体详略得当。最后注意操作功能的完整性和延续感,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动效引导用户触达每一个页面。3.4 遵循原则及价值体现传统文化类 App 的开发不能单单追求热度,还要考虑文化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在选材时要保持严谨的态度,把握“信达雅”的原则,理性地进行开发。现已有某些 App 被用户和学者指出经典知识和文本上的错误,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开发者要严肃认真地进行资料采集,在科学公正的立场下进行阐释,并请专家学者进行二次检验,减少可避免的错误。同时,要摘选符合时代精神的传统文化进行开发传播,如此才能得到时代的回应,得到大众的认可,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有些开发商为争一时噱头,推出缺少文化内涵的 App,这些 App 占用了大量公共资源,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积极效益。为避免这种情况,开发者应明确战略定位,注重丰富 App 的文化内涵,这样方能延长传统文化类 App 的生命力,拓展积极的社会辐射力,体现出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196

推荐访问: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视域 传统文化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