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5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20 11:45:10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从中医化瘀补虚法组方,配合西药干扰素等,治疗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CAH)50例,并于单纯西药组50例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临床治愈29例(58%),好转10例(20%),无效11例(22%),总有效率为78%。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改善等方面均较对照组为优。提示该疗法是治疗ACH较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慢性活动性肝炎中医化瘀补虚法干扰素

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7(A)-0000-00

自2006年6月-2010年6月,我们以中医化瘀补虚法组方,配合西药干扰素α-2b(IFNa-2b)、利巴韦林及保肝、免疫调节疗法等,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CAH)50例,并于单纯西药组50例进行了对比观察,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

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将确诊CAH病人随机分为中西结合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及单纯西药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24-56岁,平均36.5±8.5岁;病程1.5-9年。对照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20-54岁,平均34.7±9.0岁;病程1-10年。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1.2中医证型分布按中医辩证分型标准,两组证型分布见表1。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X2检验,p>0.05)。

表1100例CAH中医证型分布

7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以中药为主,配合IFNa-2b1MIU(MIU=百万单位),每日一次,皮下注射。连续应用3个月后隔日一次,共6个月。同时应用利巴韦林、保肝、免疫调节等药物。基本方:丹参30克、赤芍15克、桃仁16克、三七末1克(冲)、土鳖虫6克、生山楂20克、黄芪20克、人参10克(或党参30克)、炙甘草5克、柴胡10克。加减:湿热未净型选加茵陈、虎杖、栀子、田基黄、生大黄;肝郁脾虚型选加白芍、郁金、山药、白术;气滞血瘀型选加当归、郁金、鳖甲、红花;肝肾阴虚型选加熟地、枸杞子、女贞子、北沙参;脾肾阳虚型选加附子、肉桂、肉苁蓉、仙茅、仙灵脾;气阴两虚型选加沙参、麦冬、玉竹。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2.2 对照组IFNa-2b3-5MIU,每日一次,皮下注射。连续应用3个月后1-5MIU,隔日一次,皮下注射,共6个月。配合应用利巴韦林、保肝、免疫调节等药物。

两组均以6个月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评价。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稳定或缩小,无压痛及叩击痛,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HBV-DNA、HBeAg转阴。以上各项指标随诊半年无改变。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不变,无压痛及叩击痛,肝功能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HBeAg滴度下降。无效:上述指标无改善。

3.2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29例(58%),好转10例(20%),无效11例(22%),总有效率为78%。对照组:临床治愈18例(36%),好转8例(16%),无效24例(48%),总有效率为52%。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X2=7.63,p<0.05)。

3.3疗效观察分析

3.3.1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表2可见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表2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治疗组

对照组

治前

消失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治前

消失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乏力

43

32

3

8

81.40

40

18

11

11

72.50

纳差

42

28

8

6

85.71

40

22

6

12

70.00

呕恶

22

16

4

2

90.90

21

11

6

4

80.95

腹胀

38

29

5

4

89.47

35

18

5

12

65.71

肝区痛

25

23

1

1

96.00

23

12

6

5

78.20

黄疸

12

9

2

1

91.67

10

6

2

2

80.00

U值

U=3.6(治疗组平均有效率为87.79%;对照组72.78%)

P值

P<0.01 3.3.2肝功能改善情况见表3。表3可见肝功能各项指标治疗前后自身对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p均<0.01,对照组p均>0.05)。提示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治疗组占有明显优势。

表3肝功能改善情况(±S)

项目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ALT

(金氏法.u)

治疗组

39

124.62±24.40

96.66±20.57

6.450

<0.01

对照组

38

120.53±16.42

116.73±13.72

1.095

>0.05

TBIL

(μmol/L)

治疗组

12

18.36±3.28

13.08±4.21

3.429

<0.01

对照组

10

17.10±3.65

15.50±3.20

1.042

>0.05

A/G

治疗组

14

1.20±0.43

1.59±0.12

3.260

<0.01

对照组

15

1.33±0.16

1.40±0.26

0.886

>0.05 3.3.3乙肝血清标记变化情况比较见表4。表4可见两组在乙肝血清标记物阴转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4乙肝血清标记变化情况

项目

治疗前

对照组

阳性

阴性

阴转率(%)

阳性

阴性

阴转率(%)

HBsAg

17

8

47.1

15

6

40.0*

HBeAg

50

29

58.0

50

26

52.0*

HBV·DNA

45

31

68.9

40

22

55.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慢性肝炎患者因炎症持续活动,肝纤维化,部分发展为肝硬化,病情往往迁延难愈。中医认为“疫毒留恋,久病入络”,肝脏因炎症性损害导致肝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和血液循环障碍,故血瘀络阻为本病发展必然转化。临床所见,CAH患者常出现面色黝黑,肝脾肿大,胁痛如刺,唇黯舌紫等瘀血征象。本文100例也以气滞血瘀型为多(44/100)。中药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抑制肝纤维化增生,促进胶原纤维降解,降低肝硬化发生率等作用[2-3]。肝炎慢性化机制有病毒和机体免疫因素两方面。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低下,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以及免疫反应的参与是成人感染HBV后慢性化的重要因素[4]。慢性肝炎多因细胞免疫缺陷或不全,导致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慢性肝炎脾虚患者均见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中医补气方四君子汤可使造模动物的胸腺DNA和RNA含量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显著增加[5-6]。可见,应用中医补气方药有类似现代医学免疫调节效果。基于上述理论,本文认为气虚血瘀是CAH的病理生理基础,正虚邪恋是导致病情迁延的原因所在;而活血化瘀,健脾补气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因此,我们从化瘀补虚入手,用丹参、赤芍、参三七等活血化瘀药物以改善肝脏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质,增加肝脏血氧供应,促进坏死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促进胶原纤维降解,抗肝纤维化,降低肝硬化发生率。用黄芪、人参等健脾益气药物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慢性肝炎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恢复T细胞免疫功能。黄芪、柴胡具有诱生体内干扰素作用,有助于清除感染细胞内病毒,促使乙肝标记物转阴[5-6]。治疗CAH的目标是达到感染治愈(病毒清除,肝功能恢复),而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本文治疗组以中医化瘀补虚疗法组方,配合应用西药IFN等治疗CAH患者50例,总有效率达78%。与对照组相比,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在乙肝标记物阴转方面无显著差异。提示该疗法是治疗ACH较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4):241-247.

[2]林宗广.新医药学杂志,1998,(9):459.

[3]叶维法主编.肝病治疗学.第1版.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205-248.

[4]王吉耀主编.内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89-494.

[5]蒋传梅等.96例慢性肝炎某些免疫指标与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3):147.

[6]周梦圣等.模拟中医气虚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医杂志,1995,30(9):41.

【收稿日期】2011-3-23

推荐访问:疗效 中西医结合 性肝炎 观察 治疗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