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9篇

时间:2022-09-23 15:35:07 来源:网友投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9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本理念解读作 者: 吴岱峰 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9篇,供大家参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9篇

篇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心素养为统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基本理念解读 作

 者:

 吴岱峰

 作者简介:

 吴岱峰,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原文出处: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西安)2018 年第 20184 期 第 10-14页

 内容提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贯穿高中地理课程体系、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体系。围绕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体系,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体现了对课程教学和教育评价规律认识的深入,以及地理教育思想的发展。

 期刊名称: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基本理念/地理核心素养/地理课程体系/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下文简称“2017 版课标”)的颁布,高中地理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中地理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仸务的重要载体,“2017 版课标”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仸务。”[1]4 如何讣识“2017 版课标”提出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落实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实施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2017 版课标”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下文简称“实验版课标”)相比,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中学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指向,将对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等产生重要影响。

  “2017 版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较“实验版课标”有重大变化,分析比较二者之间的变化和联系,对一线地理教师学习和使用“2017 版课标”、新修订的高中地理教材,实施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教学具有实际意义。本文结合中学教学实际,就学习理解“2017 版课标”的基本理念试作探认。

  二、对“2017 版课标”基本理念的讣识

  1.“2017 版课标”基本理念提出的背景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理性讣识和主观要求,“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觃律基础上的一种‘远见卓识’,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2]。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依据现代教育理念,结合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提出的。“中学地理教师学

 习、理解和掌握地理课程理念,是形成地理课程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3]

  2013 年,教育部全面启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2013 年5 月,教育部启劢“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2014 年 3月,教育部《关亍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仸务的意见》发布,提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强调“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4 年下半年,“实验版课标”修订工作启劢。

  修订工作是在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仸务,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国家更加重规培养国民的基本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稳步推进高考改革,高中教育已经发展成为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国际上高中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共同趋势,以及我国十多年高中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面临问题等一系列背景下展开的。同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已经广泛应用亍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显示出强大的功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教学理论、课程不教学论,SOLO 分类评价理论、PISA 测评理论等,也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规角。

  2016 年 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2018 年初,“2017 版课标”颁布,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组成、内涵不表现、水平划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区域讣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1]3“综合思维、区域讣知和地理实践力相互影响,幵从思维方式和行劢能力两个方面,对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4]43-44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地理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兼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作用的发挥具有整合性”[5]。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地理学科的本质讣识,是对知识不技能、过程不方法、情感态度不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不提炼。

  2.“2017 版课标”基本理念的主要特点

  (1)围绕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仸务展开

  “2017 版课标”不“实验版课标”相比,课程基本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着力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念,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方面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幵贯穿地理课程设置、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体系等理念,体现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彰显地理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

  在具体条目上,“2017 版课标”不“实验版课标”相比,将课程基本理念进行了整合,由 5 条减少为 4 条(见下表)。

 可以看出,“2017 版课标”的基本理念围绕“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是对“实验版课标”基本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发展。强调通过高中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

 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科学讣识人地关系,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彰显高中地理课程科学思想不人文精神的统一,是高中地理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仸务的具体体现。

  今天,人们重新実规地理教育的价值。1992 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仸的公民所必须”“地理在各个丌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幵有劣亍终身欣赏和讣识这个世界。”[7]《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2016》提出:“虽然地理学常常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间充当桥梁,它却是唯一关注空间分异的科学,如现象、事件和过程在丌同地方的变化。因此,它是全社会所有公民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22 培养具有责仸感和世界观念的公民,讣同地理教育的独特价值,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讣的教育理念。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体系,幵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觃定

  “2017 版课标”在整合“实验版课标”基本理念第一条和第二条的基础上,依据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出“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1]2。为了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以及丌同学生戒升学考试,戒工作就业,戒学业发展,戒兴趣爱好(如探索自然地理环境,讣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等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实验版课标”中“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丌强调地理学科系统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幵重,满足丌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1]2。面对新时期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面对高中

 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高中地理课程丌只是为学生升学做准备,更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体现地理课程思想的发展。

  在课程结构上,“2017 版课标”作了进一步优化。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不生活经验,从学科特点出发,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适当增加课程的选择性,重新梳理和安排高中地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内容,既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要求,又实现有个性的发展。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包括 2 个模块,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 3 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 9 个模块。不“实验版课标”相比,适当压缩了必修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提高了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课程结构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满足丌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学生的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既反映地理学科特点、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高中学生的讣知觃律,做到结构科学、基础扎实,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2017 版课标”根据必修和选修的丌同定位,“精选利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1]2。必修课程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加深、拓展;选修课程提供多样化的内容,以满足丌同学生选课的需要。做到“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规角”“响应党和

 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展现地理学不社会的关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讥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埻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1]5 以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幵不其他学科一起,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同时,着眼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仸务,在课程内容中增强思想性,针对党和国家提出的重要思想、重大丼措(如“在 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仸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结合学科特点,将其不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劤力呈现我国经济、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新成就,体现地理课程在落实人不自然和谐共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戓略、可持续发展戓略等方面丌可替代的学科优势。

  (3)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体现对课程教学觃律讣识的深入

  “2017 版课标”对“实验版课标”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和第四条的内容,从学习方式的角度上进行了整合不发展,突出强调“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讣知特点,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在继承“实验版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精选、重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

  倡导新颖的教学方式,如问题式教学等。问题式学习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问题式教学强调寻求教学过程的整合性、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而地理核心素养则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境遇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操作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去获得。”[4]45 教学活劢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用学科思维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在传授地理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关注地理学科思想、地理思维方式等的培养。通过学习方式的创新,实现课埻教学的创新。

  针对当前地理教学普遍存在的浅表化、碎片化、形式化现象,着眼亍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进行深度教学是改进地理课埻的着力点。深度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科本质、教学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借劣学科方法(工具),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由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对知识深层的学科逻辑和意义的建构,实现学科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地理深度教学要求以学科思维立意设计课埻,建构知识的持续进阶,形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理解,幵通过实践不反思,建立师生间关亍地理知识和情感的对话,最终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重规“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劢”[1]2,积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模拟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与题研究等活劢,增强地理学习的现实感,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劢中用地理规角,观察、思考、分析地理事物,逐步建立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幵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劢经验。

  时代要求地理教育必须高度重规信息技术不地理教学的融合。地理信息技术不教学内容融合是面向未来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丰富和发展传统教学。借劣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地理学习空间,营造直观、生劢的教学环境,形成新的地理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适应

 学生多样性、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幵使他们逐步讣识到“地理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以地理空间技术为中介,为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这些知识和技能为今日和明天构筑了宝贵的 21 世纪核心素养”[8]24。

  (4)建立基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体现对教育评价觃律讣识的进步

  “2017 版课标”丌同亍“实验版课标”,提出建立基亍...

篇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22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守正出新的地理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2019 年年初,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一、修订背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组在的统一部署下,从三方面进行了课标修订的前期研究。

  一是文献研究。内容包括: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文献,尤其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以及发布的有关文件;地理科学发展文献,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内容,关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地理教育发展文献,关注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地理课程评价实践等;教科书研究文献,从初中地理教科书内容的变化,把握地理课程内容的新动向,如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三大内容占比的变化,区域选择的变化等。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我们更加明确了地理课程要有清晰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育人目标,要有体现地理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独特贡献的课程内容,要有反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指导。

 二是对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现状进行调研。我们确定了调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即“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和‘顶天立地’”。“摸清情况”就是全面了解《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2011 年版义教课标”)实施的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准问题”就是要有问题意识,着力了解和

 研究地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顶天立地”就是我们进行调研的目的,即通过调研和学习,进一步明确课标修订的方向,既要保证此次课标修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地理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地理教育的育人价值,又要符合初中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心智水平、学习规律,使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次调研选择了辽宁、山东、湖南、安徽、云南、内蒙古六个省级行政区,大约有 2500 多名地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参与此次调研。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书面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基本了解了初中地理教育现状和广大教研员、一线教师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义教课标”)的期望。例如,课程目标应进一步突出育人导向,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地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将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教学;课程结构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处理好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的关系,并统筹考虑与小学和高中的纵向衔接,与同学段相关学科的横向衔接;课程内容应在夯实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突出时代特征;课程实施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要求应明确具体、利于操作、讲求实效。

 三是进行地理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我们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爱尔兰、加拿大安大

 略省、新加坡、芬兰、俄罗斯、法国、韩国共 13 个国家(或地区)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这些国家(或地区)有较为深厚的地理教育传统,是引领国际基础地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对这些国家(或地区)2010 年以后颁布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内容集中在课程标准的框架、课程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地理学科能力和技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业质量标准与评价、教学要求八个方面。通过梳理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初中地理教育发展的一些趋势,如重视空间能力和地理技能,以及跨学科能力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通常以地理核心概念、核心主题或核心能力等组织课程内容;倡导地理探究、田野调查、案例学习、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地理教学方法。这些国际经验对我们修订课标有重要的启示。

 二、修订的总体思路 基于前期的研究成果,我们确定了此次课标修订的总体思路,即两个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从目标导向来说,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地理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优势,彰显地理课程育人价值;二要从学生立场出发,更接近他们认识地球、认识地理环境、认识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路,搭建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使地理课程标准“有温度”;三要更新课程内容,平衡好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并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推进教学改革。

 从问题导向来说,一是解决课程价值问题,即依据义务教育培养

 目标,确定地理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形成能体现地理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性育人要求的地理课程目标,并以核心素养统领整个课程标准;二是解决课程内容结构问题,从学生认识人类地球家园的角度出发,重新考虑课程内容结构框架,并在此框架中提高地球科学、海洋科学等相关内容的显示度;三是解决课程内容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问题,在具体的“内容要求”条目设计中,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体现“做中学”的要求,同时把握好课程内容的容量和难度,适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依据课标修订的总体思路,并遵照课标修订的统一要求,确定了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框架。

  三、课标内容的主要变化与突破

 (一)核心素养的确定

 依据义务教育“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下,借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仍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体现了地理学的本质,反映了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的地理方面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所需要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则是学生秉持人地协调观、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在分析和解决地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所

 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

 我们认为,核心素养的确定要考虑两个“一致”:一是与上位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中的培养目标取向一致,形成一个统一体;二是与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定义、内涵的表述上基本保持一致,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育人价值的连续体。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述,在育人价值方面更加强化时代的新要求,并且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联系更加紧密。

 依据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修订组确定了地理课程的四个目标。每一个目标围绕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从认知地理知识、学习和运用地理方法和技能、提升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是对 2011 年版义教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和提升,利于教师汲取已有经验,加深对地理课程的理解。表1 以“综合思维”为例,展示与之对应的课程目标。

 (二)地理课程框架结构的调整

 尽管广大地理教师对现行的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是认可的,但是面对新要求,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仍需加以改进、重组。例如,一些学界的专家要求加强地球科学教育,而原内容结构中关于自然地理(地球科学内容的一部分)的内容多包含在世界地理部分,不够突出;又如,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更好地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而原内容结构中没有明显的展现;再如,原内容结构是以区域地理学的领域(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平行设计安排,从学生学习角度考虑,认知人

 类地球家园的逻辑线索还不够鲜明,等等。因此,修订后的课程内容结构力求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出发,展现认识人类地球家园的一种思路或路径,并在这个内容结构中更好地解决地球科学等内容的显示度问题,以及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问题。

 表达了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思路:从空间尺度的视角进行组织,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课程内容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核心线索,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贯穿其中,形成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结构。在“认识全球”部分,落实了加强有关太空探索、地球科学、海洋科学内容的要求。

  (三)地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对地理课程内容的调整,努力做到两个“突出”。

 一是突出基础性和时代性。尽管小学科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部分地理内容,但是侧重点与地理课程有所不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理课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需要筛选最为基础的内容。例如,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世界大洲、地区、国家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和人地关系,中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人地关系,地图等地理工具的运用等。同时,地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体现出地理对科学认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就要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性的内容,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价值。例如,主题一“地球的

 宇宙环境”,安排了太空探索内容,尤其要求了解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主题三“地球的表层”,安排了加强国际合作的内容;主题四“认识世界”,安排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内容;主题五“认识中国”,安排了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内容。

 二是突出地理活动和实践特色。地理活动(动脑、动手、动口等)和地理实践由两条线索支撑:一条“暗线”隐含在“内容要求”之中,一条“明线”表现在每个学习主题的“教学提示”中,都有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使用学习素材、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提示。此外,附录 1“地理学习活动参考示例”和附录 2“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为教师组织学习活动和地理实践提供参考。

 在具体的“内容要求”表述中,将学生地理学习活动行为贯穿其中。例如,“认识中国”主题中,有一条内容要求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其中,行为条件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行为要求有“说出”“说明”“认识”,核心内容是“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这种“行为条件+行为要求+核心内容”的行为化表达方式,强化了地理课程“做中学”的要求,有利于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这样的写法贯穿全部“内容要求”。

 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减负”的要求,修订组在行为动词的选择上注意层次的区别(图 5),总体来

 说,较易和中等难度的行为动词占到 90%以上。

 (四)地理课程学业质量的研制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两年地理课程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对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需要把握好每个学习主题中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的异同。两者都有评价的功能,但是评价的着眼点又不相同。

 “学业要求”是对学习主题内容的概括,体现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业质量”是对学生面对不同情境时,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展现出的价值观、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综合评定,反映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地理课程内容分为五个主题,依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异同,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第一、二个主题为第一部分,第三个主题为第二部分,第四、五个主题为第三部分。按照这三个部分,依次对学业质量进行了描述。在学业质量的描述中,特别观照了学业表现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充分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的设计思路。例如,对第一部分的学业质量描述如下:

  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图像、模型、模拟演示实验、影视片段等工具和手段,能够秉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简要描述地球与宇宙的关系,说明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综合思维);能够初步从系统、动态的角度,简要描述、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自然现象,并将地球运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联系,扩展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建立爱护地球的观念(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能够怀有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进行简单的天文观测等活动(地理实践力)。

 (五)课程实施部分的内容更加实用

 课程实施部分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等内容。

 教学建议部分,按照地理教学的过程,从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提出建议。本部分结合当下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地理教学实际需要,有重点地提出了若干建议。例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要聚焦重点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活动要强化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对每一个方面的教学建议都安排了实例,帮助教师学习、理解和掌握。

 评价建议部分,首先对评价提出了三点总体建议,即明确评价目标,把握评价依据,发挥评价功能;然后分别从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方面提出建议。对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建议,充分吸纳了 2011年版义教课标中已有的、被教学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评价方式,如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由于这些方式地理教师比较熟悉,在这里只是点到为止。对学业水平考...

篇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20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四篇 篇一

  手边这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陪伴我已两月有余,每每想要着手翻阅,总是被它的厚度(全书共 259 页)所吓倒。11 月份的一个下午,终于静下心来细细翻阅,才发现这本书的妙处所在。这本书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全面而到位,而且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专业著作,对于工作在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更是一本难得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工具书。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收录了大量的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不仅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指明了方向,更教给我们如何具体去做。现将读本书的收获总结如下: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XX 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关于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关于学科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有其坚实的地理学基础,它们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关系非常紧密: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看,高中地理课程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组成,其中“自然地理基础”是对“地理 1”的加深,前者的内容要点在“说明现象”,后者的内容要点在“分析原理”。“区域发展”是对“地理 2”的拓展,围绕人地协调继续展开。“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的一个模块,是从地理的角度落实国家安全教育的举措。例如:“地理 1”中的 1.1 主要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而“自然地理基础”中的 I—1.1主要学习在这样的宇宙环境下,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地理 1”中的 1.4 主要学习如何识别一些地貌形态,而“自然地理基础”中的 I—1.3 主要学习如何用内力和外力作用来解释地貌的成因。选修课程有 9 个模块,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它进一步考虑扩大学生视野,关心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提高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意

 识,以及培养学生兴趣等方面,增加了“天文学基础”“政治地理”和“地理野外实习”3 个模块。

  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下,固有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下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变,尤其要重视问题教学。所谓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线索,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围绕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包括创设情境、提出与分析地理问题、提出地理解决方案以及展示评价四个部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加强地理实践,将实践的内涵提升到行动落实的层面,并从提升素养的高度强调实践行动的重要性。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与社会贴近的身边的区域作为活动的落脚点,组织学生带任务、带问题实地考察,使用观察、调查访谈等方法获取第一手信息,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理性反思和总结。最后还应在授课过程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总之,作为一线老师,我一定要积极学习并努力实践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顺应国家对新一代人才的要求。我相信: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我一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篇二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最基本的课程理念,为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宏观的规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为目标,构建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具体实践,下面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1、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2、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体现了这次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而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被动接受,头脑几乎成了知识仓库,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

 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是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强调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要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

 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4、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从学习评价的方向来看,“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 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只有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多样化、多种评价方式综合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做到完整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所以对学生的阶段性成长、发展有了一个全面认识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新课程的评价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

 性,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5、《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本质上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采取自主式、讨论式、探究式学习方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篇三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

 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

 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例如,《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要求学生对影响农业的诸多要素一一厘清,并条分缕析。而因为知识面的限制和实际生活经验的缺乏,多数学生只把这节内容作为理论课来学习,对其认识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空洞概念。因而感觉枯燥乏味,兴趣索然,难以理解掌握。学习这节课时,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辅助学生理解、认知,构建知识体系。或是结合乡土地理的案例,如焦作地区的山药种植作为素材,借助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思考、总结,以达到厘清要素联系、落实生活体验、自主探究的目标,从而落实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三,主体体现,积极自主。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发、鼓舞。”兴趣是意识的 “内动力”,它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满腔热情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学生能够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就算是达到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从知识掌握的角度来看,自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能提升课堂的效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升。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品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

篇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20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3 篇

 0 2020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 一) )

 手边这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陪伴我已两月有余,每每想要着手翻阅,总是被它的厚度(全书共 259 页)所吓倒。11 月份的一个下午,终于静下心来细细翻阅,才发现这本书的妙处所在。这本书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全面而到位,而且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专业著作,对于工作在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更是一本难得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工具书。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收录了大量的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不仅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指明了方向,更教给我们如何具体去做。现将读本书的收获总结如下: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XX 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关于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

 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关于学科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有其坚实的地理学基础,它们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关系非常紧密: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看,高中地理课程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组成,其中“自然地理基础”是对“地理 1”的加深,前者的内容要点在“说明现象”,后者的内容要点在“分析原理”。“区域发展”是对“地理2”的拓展,围绕人地协调继续展开。“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的一个模块,是从地理的角度落实国家安全教育的举措。例如:“地理 1”中的 1.1 主要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而“自然地理基础”中的I—1.1 主要学习在这样的宇宙环境下,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地理 1”中的 1.4 主要学习如何识别一些地貌形态,而“自然

 地理基础”中的 I—1.3 主要学习如何用内力和外力作用来解释地貌的成因。选修课程有 9 个模块,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它进一步考虑扩大学生视野,关心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提高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兴趣等方面,增加了“天文学基础”“政治地理”和“地理野外实习”3 个模块。

  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下,固有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下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变,尤其要重视问题教学。所谓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线索,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围绕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包括创设情境、提出与分析地理问题、提出地理解决方案以及展示评价四个部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加强地理实践,将实践的内涵提升到行动落实的层面,并从提升素养的高度强调实践行动的重要性。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与社会贴近的身边的区域作为活动的落脚点,组织学生带任务、带问题实地考察,使用观察、调查访谈等方法获取第一手信息,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理性反思和总结。最后还应在授课过程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总之,作为一线老师,我一定要积极学习并努力实践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顺应国家对新一代人才的要求。我相信: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我一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0 2020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 二) )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最基本的课程理念,为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宏观的规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构建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具体实践,下面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1、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2、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体现了这次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而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突出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被动接受,头脑几乎成了知识仓库,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是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强调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要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4、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从学习评价的方向来看,“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 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只有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多样化、多种评价方式综合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做到完整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所以对学生的阶段性成长、发展有了一个全面认识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新课程的评价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

 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5、《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本质上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采取自主式、讨论式、探究式学习方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0 2020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 三) )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

 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例如,《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要求学生对影响农业的诸多要素一一厘清,并条分缕析。而因为知识面的限制和实际生活经验的缺乏,多数学生只把这节内容作为理论课来学习,对其认识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空洞概念。因而感觉枯燥乏味,兴趣索然,难以理解掌握。学习这节课时,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辅助学生理解、认知,构建知识体系。或是结合乡土地理的案例,如焦作地区的

 山药种植作为素材,借助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思考、总结,以达到厘清要素联系、落实生活体验、自主探究的目标,从而落实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三,主体体现,积极自主。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发、鼓舞。”兴趣是意识的 “内动力”,它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满腔热情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学生能够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就算是达到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从知识掌握的...

篇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质量标准 一、学业质量标准整体解读 1.新增学业质量标准的背景 在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机制中,无论是高考还是学业水平测试,都要命题,命题的时候如何把握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水平和层次,这一直是教育界的难题。如果给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提供了一个参照,无疑能够极大提高命题的科学性。为了给试题命制一个比较科学、权威的参考,课程标准需要细化,时代呼唤学业质量标准。是 学业质量标准的“增加”是 2017 年课程标准的亮点,也是重点。

 2.地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特点 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明确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地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以本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对学生学习的程度作了一个水平划分,从水平 1 到水平 4,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最后学习结果的程度,把它划成 3—4 个层次。其中,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学业质量水平 2 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在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命题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质量水平 4 是选择地理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在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质量水平 1 和水平 3 可作为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评价的依据。

 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学习分层评价体系构建好了之后,在教学过程当中,因为有层次了,有水平划分了,老师就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这个学生的教育教学基础是在什么层次上,就按照他这样的程度去培养,这样就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学业质量标准分层解读 解读水平 1

 ①对于给定地理事象,能够辨识、简单分析,侧重于地理事物的静态分析。

 ②分为三个层次,可作为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评价的依据。

 1—1 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简单分析其中两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能够辨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理事象的地理特点,简单分析其中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2 根据提示,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域的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能够简单辨析日常生活区域内某产业的部分区位因素和特点。(区域认知)

 1—3 借助他人的帮助,能够使用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象进行初步观察,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能够收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信息,开展社会调查;能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表现出合作的意识、求真的态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解读水平 2

 ①更加强调人地协调观,对于给定的地理事象,能够自主辨识、独立思考、简单分析,能够结合时空变化进行动态分析。

 ②分为三个层次,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

 2—1 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地球演化、热力环流、水循环等的时空变化过程,辨识某些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能够简单分析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地理事象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人口分布、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化、产业区位等的时空变化过程,结合某国家发展战略,简单分析其地理背景,辨识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主要方式,以及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2—2 能够归纳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自主辨识给定区域的某些自然要素特征;能够自主辨识给定区域内某产业的区位因素。(区域认知)

 2—3 与他人合作,能够使用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象,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作出简要解释;能够对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事象,设计和实施社会调查,作出简要的解释;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解读水平 3

 ①不仅具备人地协调观念,也要能够结合复杂案例具体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能够从国家高度看待环境问题。

 ②能够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

 ③不仅能分析区域特征,也能比较区际联系和差异,动态分析区域发展。

 ④地理实践力要求加大,能够独立操作设计实验,并能灵活运用知识。

 ⑤分为四个层次,可作为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评价的依据。

 3—1 对于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能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强度与方式,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适应和利用自然的意识;对于给定的区域发展案例,能够说明自

 然资源、环境满足人们需要的潜力及有限性,分析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能够说明资源和环境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理解个人、社会和国家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中应担当的责任。(人地协调现)

 3—2 能够说明地球运动与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的关系,说明岩石、地貌、大气、水的运动与变化规律;能够分析不同区域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作出解释;能够分析战略性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说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构想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综合思维)

 3—3 能够从空间格局的角度,解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能够筛选恰当资料,对某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决策是否合理进行论证。(区域认知)

 3—4 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和实施较复杂的地理模拟实验和考察方案,并独立、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相关自然地理事象;能够搜寻不同类型区域的统计信息,收集相关区域发展规划,参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调查;能够查阅相关政策法规文献,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某区域的资源合理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构想;能够在地理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保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地理实践力)

 解读水平 4

 ①能够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区域分析。

 ②要求学生在地理实践中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和行动能力。

 ③分为四个层次,是选择地理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

 4—1 结合现实中的自然环境问题,能够从人地关系系统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归纳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路径;结合现实中的区域发展情境,能够说明区域在开放的条件下,该地自然资源、环境满足人们需要的潜力变化,归纳该类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遇到的人地关系问题,分析区域特有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结合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实例,能够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理解资源和环境安全对于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4—2 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规律,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岩石、地貌、大气、水的运动与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够在认识某类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其发展的条件、过程、问题及决策等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够从全球化的视角,综合分析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的条件、方式及潜力,以及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并从国际合作的视角理解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综合思维)

 4—3 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并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环境演变过程,评估其发展问题,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区域决策的得与失。并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能够收集世界、全国或区域的资源、环境信息,并利用信息解释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区域认知)

 4—4 能够独立设计科学的地理模拟实验和考查方案,利用地理信技术及相关工具、材料,分析与处理相关数据与信息,对地理事象进行科学解释与评价;能够搜寻不同类型区域的统计信息,收集相关区域发展规划,设计区域发展问题的调查方案;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资源、环境调查,描述某区域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并结合已有资料,对解决区域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建议;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

  学业质量标准原文呈现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见附表 2),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高中地理学业质量标准从问题情境、知识和技能、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念等维度进行描述。

 (二)学业质量水平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水平 1 至水平 4 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

 水平 质量描述 1 1—1 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简单分析其中两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能够辨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理事象的地理特点,简单分析其中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2 根据提示,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域的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能够简单辨析日常生活区域内某产业的部分区位因素和特点。(区域认知)

 1—3 借助他人的帮助,能够使用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象进行初步观察,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能够收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信息,开展社会调查;能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表现出合作的意识、求真的态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2 2—1 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地球演化、热力环流、水循环等的时空变化过程,辨识某些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能够简单分析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地理事象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人口分布、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化、产业区位等的时空变化过程,结合某国家发展战略,简单分析其地理背景,辨识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主要方式,以

 及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2—2 能够归纳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自主辨识给定区域的某些自然要素特征;能够自主辨识给定区域内某产业的区位因素。(区域认知)

 2—3 与他人合作,能够使用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象,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作出简要解释;能够对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事象,设计和实施社会调查,作出简要的解释;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3 3—1 对于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能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强度与方式,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适应和利用自然的意识;对于给定的区域发展案例,能够说明自然资源、环境满足人们需要的潜力及有限性,分析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能够说明资源和环境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理解个人、社会和国家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中应担当的责任。(人地协调现)

 3—2 能够说明地球运动与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的关系,说明岩石、地貌、大气、水的运动与变化规律;能够分析不同区域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作出解释;能够分析战略性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说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构想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综合思维)

 3—3 能够从空间格局的角度,解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能够筛选恰当资料,对某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决策是否合理进行论证。(区域认知)

 3—4 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和实施较复杂的地理模拟实验和考察方案,并独立、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相关自然地理事象;能够搜寻不同类型区域的统计信息,收集相关区域发展规划,参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调查;能够查阅相关政策法规文献,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某区域的资源合理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构想;能够在地理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保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地理实践力)4 4—1 结合现实中的自然环境问题,能够从人地关系系统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归纳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路

 径;结合现实中的区域发展情境,能够说明区域在开放的条件下,该地自然资源、环境满足人们需要的潜力变化,归纳该类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遇到的人地关系问题,分析区域特有的环境治理和...

篇六:《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内 容标准解读内 容标准解读吴国玺

 一、 课程设计思路一、 课程设计思路内容范围的框定必修课结构的设计模块主题的确定及思路内容选择关注的重点

 内容范围的框定内容范围的框定继承和发展(有比较好的基础)反映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理、 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关注理论(有理)

 、 应用(有用)

 和技术(技术技撑)

 三个方面, 并涉及科学、 人文社会、 技术三个领域保证基础(必修)

 扩大选择(选修)

 必修课结构的设计必修课结构的设计避开争论(圈层或环境的结构)相对归类和综合(从目标到内容选择再到结构而非先结构后内容)选择再到结构, 而非先结构后内容)各模块相对独立且有完整的结构三个模块内容的内在联系

 模块主题的确定及思路模块主题的确定及思路必修课体现联系和综合, 没有给出模块主题名称选修课从对公民有用、 体现地理学特点和价值、 提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分别提出模块主题提高地理的选择概率和地位

 内容选择关注的重点内容选择关注的重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重点反映人口、 资源、 环境、 发展等问题重视基本的地理过程重视基本的地理过程、 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探究式学习)地理成因和地理规联系实际, 案例式学习(不允许也不可能从学科系统性设计课程)内容新颖、 充实(根据地理学的发展而对高中地理课程在继承中发展)

 二、 内容标准解读二、 内容标准解读如何读“标准”必修模块内容标准的解读必修模块内容标准的解读选修模块内容重点提示

 如何读“标准”如何读“标准”注意“标准” 要体现的目标注意内容要求的广度和深度注意限定的方法怎样理解“搭桥”例:

 运用 地图, 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修必修地理地理1 1主题:

 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题:

 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强化作为高中课程的基础, 关注基本过程、 基本成因和基本规律不求系统, 案例式的内容选择重点强调相互联系、 作用、 影响(包括宇宙环境与地理环境之间、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以新的视角, 在继承中选择以新的视角, 在继承中选择

 第一部分:

 宇宙中的地球(共4条“标准” )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与初中的衔接和区别;认识地理环境。 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出 地球的圈层结构, 概括各圈层的主 要说出 地球的圈层结构, 概括各圈层的主 要特点特点重点分析重点分析2 2条“标准”条“标准”

 第二部分: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共7条“标准” )涉及岩石、 地貌、 大气、 水四个要素; 关注各自 然要素的运动。重点分析重点分析3 3条“标准”条“标准” 结合实例,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 外结合实例,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 外力 因 素力 因 素 运用 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运用 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 说出 气压带、绘制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 说出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部分: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共3条“标准” )从要素在自 然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到整体性和差异性重点分析重点分析2 2条“标准”条“标准”重点分析重点分析2 2条“标准”条“标准” 举例说明某自 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举例说明某自 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 理解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四部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共4条“标准” )分别从自 然条件、 自 然条件的变化、 自 然资源和自 然灾害四个方面以案例的方式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分析重点分析2 2条“标准”条“标准”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影响 以某种自 然资源为例, 说明在不同 生 产力以某种自 然资源为例, 说明在不同 生 产力条件下, 自 然资源的数量、 质 量对人类生 存条件下, 自 然资源的数量、 质 量对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意义与发展的意义重点分析重点分析2 2条“标准”条“标准”

 必修必修地理地理2 2主题:

 人文环境及其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主题:

 人文环境及其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按部门, 有重点, 与选修分工从成因分析的角度从成因分析的角度, 讲理而不牵涉“论”讲理而不牵涉“论”总结人地关系综合地继承, 重理(一般)综合地继承, 重理(一般)

 第一部分:

 人口与城市(共7条“标准” )主要是原选修的内 容, 要求有所不同, 关注人口 、 城市现象的内 在原因( 争论、 矛盾)

 。 分析不同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 要特点及地区分析不同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 要特点及地区 分析不同口增长模式的主 要特点及地区分析不同口增长模式的主 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分布重点分析重点分析3 3条“标准”条“标准” 联系 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 理论, 说明不同联系 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 理论, 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 异(地域、 空间 结构)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 异(地域、 空间 结构) 运用 有关 资料, 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运用 有关 资料, 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部分: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共5条“标准” )主要是继承。重点分析重点分析1 1条“标准”条“标准” 结合实例, 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结合实例, 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 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化对聚落空间 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对几个概念的说明:

 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 区位与布局。

 第三部分: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4条“标准” )主要是继承, 从历史到现实, 从问题到解决途径。不分析“标准” , 强调以下两点不分析“标准” , 强调以下两点 环境问题自 古有之, 古人就有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自 古有之, 古人就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思想 对可持续发展的辩证认识:

 基础是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辩证认识:

 基础是发展,然后才是可持续; 怎样才叫可持续然后才是可持续; 怎样才叫可持续

 必修必修地理地理3 3主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从区域人地关系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从多方面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从多方面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选择区域采用案例式教学, 不关注区域本身的内容了 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创造性地继承, 从国土整治到区域可持创造性地继承, 从国土整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续发展

 第一部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共4条“标准” )从空间的、 时间的视角 看待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分析重点分析2 2条“标准”条“标准” 以两个不同 区 域为例, 比较自 然环境、 人以两个不同 区 域为例, 比较自 然环境、 人类活动的区 域差 异类活动的区 域差 异 以某区 域为例, 比较不同 发展阶段地理环以某区 域为例, 比较不同 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 产和生 活方式的影响境对人类生 产和生 活方式的影响

 第二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共5条“标准” )本模块重点内 容, 分别从生态环境、 资源开发、农业、 工业化和城市化四个方面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分析重点分析2 2条“标准”条“标准” 以某区 域为例, 分析该区 域存在的环境与以某区 域为例, 分析该区 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诸如水土流失、 荒漠化等发生 的发展问题, 诸如水土流失、 荒漠化等发生 的原因 , 森林、 湿地等开发利用 存在的问题,原因 , 森林、 湿地等开发利用 存在的问题,了 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了 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关于区域的选择

 第三部分: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共4条“标准” )侧重于主要应用 领域, 技术层面不要求; 位置安排受模块的限制; 与选修课的分工。 举例说出 全球定位系 统(举例说出 全球定位系 统(GPS 举例说出 全球定位系 统(举例说出 全球定位系 统(GPS中的应用中的应用GPS)

 在定位导航)

 在定位导航GPS)

 在定位导航)

 在定位导航重点分析重点分析2 2条“标准”条“标准” 运用 相关 资料, 了 解地理信息系 统在城市运用 相关 资料, 了 解地理信息系 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管理中的功能关于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息技术

 选修选修1 1宇宙与地球宇宙与地球关注科学素养(对宇宙、 地球、 自然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 科学的宇宙观)

 的培养弥补学生地球科学知识的不足养, 弥补学生地球科学知识的不足关注环境的演化(从宇宙到地球到地表)对必修内容的拓展和深化体现地理学的理论层面

 选修选修2 2海洋地理海洋地理关注科学素养(对海洋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 海洋观和海洋权益)

 的培养, 弥补学生地球科学知识的不足学生地球科学知识的不足关注海-气、 海-陆的相互作用关注海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体现地理学的理论层面

 选修选修3 3旅游地理旅游地理关注人文素养(做个合格的旅游者)

 的培养, 吸引学生学习联系生活, 强调有关旅游的认识和方法,而非旅游资源体现地理学对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贡献

 选修选修4 4城乡 规划城乡 规划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 正确认识城乡 的发展和规划关注人居环境及其改善对必修内容的拓展和深化体现地理学对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贡献

 选修选修5 5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与防治强调对于自然灾害以及防灾、 减灾的认识,从而深化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案例式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 发生过程、危害和防治关注我国体现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

 选修选修6 6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传统且课程一贯渗透的内容, 单列做系统学习, 深化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案例式学习环境问题的成因、 形成过程、影响和防治、 保护措施体现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

 选修选修7 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了 解基本原理和强大功能, 重在会用体现地理学的技术层面本课的开设不作硬性要求, 可视条件而定

 三、 对有关问题的个人看法三、 对有关问题的个人看法重视研读课程标准并落实课程目标正确理解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地理观念的培养落实地理技能和方法课程标准是惟一依据, 对“标准” 理解因人而异必然对评价产生影响重视基础

篇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教师工作心得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教师工作心得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高中地理教学的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篇一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

 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篇二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 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7、9、10 班是普通班,学生来源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

 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老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肩头的责任之重大,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要以爱心为根本。

 面对教育形势随着时代改革的不断进步,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为顺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有关的电脑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认真找资料,力求做好每一个课件,使每个课件都既全面准确的讲授了知识,又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在运用中相关能力不断提高,所做课件也受到学生的喜爱。

 在已经过去的一学年中,我担任高二 5 个班的教学工作,我想我确实做到了忘我的工作,一切以工作为重。我感到工作忙碌、压力、充实和愉快,也更加体会到教学工作的

 紧迫性和高要求,我会更加努力,在已取得的成绩前提下,不断学习提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恪尽职守,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篇三

 这一学期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内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既有许多深奥难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许多看起来繁杂冗长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彻的理解,又需要花气力去记忆。因此,许多学生在刚开始的复习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纷乱,甚至有点无章可循,无从下手,尽管下了很大功夫,但复习效果并不理想。

 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这门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把各种地理事象割裂开来,孤立理解,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为了以新的教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迁移组合,并在

 完成这些要素的同时,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系统梳理知识的具体过程中,对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形成较清晰、深刻的认识。

 (1)在高一的时候,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初高中教材的内容,进而做到温故而知新。认真钻研教材,对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初高中知识的逻辑关系,能运用自如。对于每一部分的知识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而不是一味的局限于教材上的资料。尤其注意收集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料。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学习“湿地”之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有关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的资料;上“板块运动”前提前让学生复习初中课本,让学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关位置关系。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比如:在复习经线纬线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采取以板图为主,以教具——经纬仪为辅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引导

 学生自己画图并相互纠错。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尽量使课堂语言简洁明,克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如果发现部分同学疲惫了,宁可歇一歇,讲个笑话,或者跟某个学生开个玩笑,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复习第一部分时,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类型的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我经常运用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现在的高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

 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偶尔进行小测试,并认真批改、讲评试卷。

 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在这次做题能力大赛中,我的得分比较低,感觉比较惭愧。其实考题并不难,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发现好多题里面的世界地理知识没有记住。以后除了加强做高考题外,还要多看世界地图,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帮助自己掌握课程改革方向和高考方向。

 随时阅读最新新闻,尤其是有关地理课堂方面的内容,并用自己所教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本校文科班学生的生源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针对这个特点,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我将注意对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和落实。以避免出现教师讲过多次,但学生仍然无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学理解,而其他同学仍然不能理解的现象。不要对他们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够掌握的内容;对于难于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时可以放弃。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实,才能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从而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进 21 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篇八:《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2021 年 普通高中 地理 教师“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专题培训 心得体会

  2021 年 7 月 20-21 日,我校地理组部分老师在校长带领下参加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新教材培训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老师详细解读了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及编写特点,并从理论与案例两个维度讲解如何上一堂好课。此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对于我今后的教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具体操作上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把收获总结如下,在此与诸位同仁共享。

 一、研读教材内容,注重教学难度与相互衔接 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体系、编写手法、教学要求、版式设计等方面,与旧教材相比都有不少变化,只有明晰教材特点,才能用好教材。

 地理必修一在经典自然地理基础上,适当扩充了地理科学科普性内容(地球历史、土壤、植被等),整体设计以气、水、土、地、生五要素为主,旨在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环境,突出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必修二以人文地理为基础,适当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关切的内容,整体设计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从人文地理

 要素的角度出发,重视地理实践力。在实际必修内容教学中,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理学基础知识,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切忌深挖、讲解过度,应把具有难度的知识讲授放在选择性必修部分,做好必修内容与初中地理以及选择性必修内容的衔接。

 选择性必修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三大模块。《自然地理基础》是对必修一的加深,旨在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水平,整体设计以自然环境系统及其要素发展、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为主线,突出圈层之间的联系。《区域发展》是对必修一的拓展,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为线索,重在学习“发展”而非系统学习区域地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模块,以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为线索,重在学习“安全”而非系统学习资源、环境知识。选择性必修教学要相对增强教学的系统性,注重与必修内容的衔接,着力阐明地理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注意地理思想的渗透,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地理核心素养成分。

 二、合理设计教学,注重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

 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地理情景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良好途径之一。新课标下,情境教学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源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可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能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像名演员亮相那样,能一下子镇住台脚,抓住观众。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教师在教学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学情,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语言、幻灯、影像、音乐、图表等,创设或再现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对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干教学内容和流程的学习。就如培训会上张老师提到的案例,在讲解地形对交通的影响时,截取鸟瞰重庆市山区公路、沿江公路等镜头制成新课导入视频,这样既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又能与后续讲解自然过渡。

 把切合教材内容的、典型有趣的教学材料和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有机地融合在讲课内容中,使讲授内容对学生有磁铁般的吸引力,就可以创造出一种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的选择要精彩,也可以多联系生活实际,而且始终要为课堂服务,讲述时要注意知识之间

 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注重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包括各种教学活动,如实践类、资料分析类、讨论类等。但教师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情设计,活动形式既要活泼,又要能引起学生深度思考。同时,活动中提出的探究问题也要有研究价值,过于简单的不能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达不到锻炼学生思维及能力的目的;存在争议或难度太大,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且可能打击学生积极性。

 朱校长自始至终参与了这次新教材培训,培训结束时他对我们说:培训能使我们更加深入把握教材的编撰意图、框架结构,更深刻理解教材包含的教育理念,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教学。面对新教材、新课程,我们只有积极努力学习,勇于探索与实践,践行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篇九:《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地理 222021 年 第 24 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指出“推进项目化学习以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以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和研究为着力点,以活动项目、学科项目和跨学科项目为载体,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作为上海市开展“项目化学习”首批30所项目校之中唯一的高中学校,近年来,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在跨学科类项目和活动类项目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项目化学习的各种可能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项目化学习也逐渐走进学科的课堂之中。本文以“苏州河桥梁设计与城市防灾减灾理念”为例,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等角度简述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实践经验。一、基于教学需求和真实情境的项目设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强调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去看待世界、理解世界。“自然灾害与防治”作为地理九个选修模块之一,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等级考中综合类题型经常考查的内容。从内容上来说,该模块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环境、防灾与减灾四个部分,综合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思维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类型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年际变化大。由于降雨集中、台风频发、下垫面复杂等综合因素,上海经常发生内涝灾害,给社会生产活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本文通过桥梁设计这一项目主题拓展教学思路,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以丰富学生的地理学习体验。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地处苏州河畔,近在咫尺的四川路桥、外白渡桥等桥梁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调研条件。在此基础上,以桥梁设计作为课程项目,借助同济大学桥梁设计学院的师资力量,将城市防灾减灾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地理学习的深度。二、基于学科建构和课外调研的项目实施项目化学习的一般流程是入项、知识建构、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本设计对此流程进行了简化和整合(见图1)。首先通过学科讲座和自主学习的形式,让所有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背景及成因进行知识建构,然后组织部分学生分组调研苏州河水文特征以及上海地区历年内涝的发生情况。同时,围绕防灾减灾的核心理念设计桥梁并完成模型的制作和成果展示。王金涛 1

 张

 焱 2(1.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 上海 200002; 2.上海市同济中学, 上海 200433)摘要: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随着高中阶段“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项目化学习也逐渐走进学科教学之中。本文以“苏州河桥梁设计与城市防灾减灾理念”为例,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等角度探索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可行性,以期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地理学习体验。关键词:项目化学习;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中图分类号:G633.55“双新”背景下高中地理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高中地理 232021 年 第 24 期1. 面向全体:知识建构(1)开设学科微讲座在正式学习教材相关概念之前,先以学科微讲座的形式对自然灾害的大背景——全球变暖做课外知识的拓展,让学生们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学科微讲座设计如表1所示。表1 学科微讲座:全球变暖与自然灾害类项 具体描述预期目标教学目标:1.全球变暖的背景知识2.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3.城市自然灾害类型及成因——以上海为例逻辑关系: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现象—气象灾害—城市防灾减灾预期成果学生产出:思维导图(城市自然灾害类型、成因、防灾减灾措施——以上海为例)关联度项目需求:全球气候变化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关注领域,同时也为桥梁设计提供学科背景和知识支持学生需求:帮助学生建立“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城市安全”的整体概念,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具体内容教学环节:1.视频导入——《后天》《流浪地球》片段2.师生讨论,概念辨析——全球变暖和全球气候变化3.案例分析——2020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厄尔尼诺现象)4.小组讨论,制作思维导图——城市自然灾害类型及防灾减灾措施5.小组成员轮转,点评他组思维导图,提出优点及建议6.选三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教学方法 讲座、讨论和成果展示互动活动1.对思维导图进行小组互评2.成果展示3.学生反思(2)构建学科知识,形成知识图谱梳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发现自然灾害这一主题主要涉及“水循环”和“灾害分布及原因”两个知识点,如表2所示。学生围绕自然灾害这一核心概念将会达成以下两个维度的学习目标。第一是概念层面,学生将会理解:①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河流补给的主要形式;②河流的径流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③我国常见气象灾害的分布和成因;④我国常见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防治。第二是理解和应用层面,学生将会知道:①我国东部地区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位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②我国东部地区处在季风区,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且地势低平,易发洪水,沿海地区易受台风影响。同时,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案例完成以下具体任务:①分析某一地区河流的补给形式与径流季节变化特点;②从不同的地区入手,分析某一地区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成因,确定防灾减灾措施。2. 点上驱动:调研分析研究团队调研分析苏州河的水文状况。首先调研、收集历年的水文状况数据,包括水位、流速、流量等,而后借助数学统计分析的知识,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处理。一方面便于直观认识苏州河的水文状况,另一方面也能为后续桥梁设计提供相应依据。(1)了解苏州河的历史变迁及水文特征苏州河发源于太湖,长度约53千米,流经上海中图1 基于教学需求和真实情境的项目设计流程图

 高中地理 242021 年 第 24 期心城区,汇入黄浦江。流量平均仅10立方米/秒,河口平均高潮位3.12米,本地径流18.6亿立方米,受亚热带季风影响,汛期集中在五到九月,河面平均宽度为40-50米。明代以前,苏州河是苏杭地区重要的水运河道,同时也为两岸居民提供水源。1843年之后,随着上海开埠,苏州河的航运功能更加重要。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其景观功能也开始突显。建国以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苏州河的航运功能逐步退出,排水、防灾功能则成为其首要功能。(2)调研苏州河现有桥梁为了进一步了解苏州河及河的上桥梁,学生们开展实地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收集网络资料:①桥梁所属河流的水文状况;②河流径流季节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③该地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频度和强度;④桥梁应对突发洪水、纾解城市内涝、应对强台风天气的情况。(3)调研上海城市内涝情况城市内涝已成为最突出的城市灾害,危及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公众的正常生活。近几年上海地区经常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在排水能力不及暴雨强度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城市内涝。3. 点上深入:桥梁设计(1)驱动问题如前所述,上海频发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是受亚热带季风影响,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如遇台风等极端天气,短时会出现暴雨,易引发城市洪水。调研发现以苏州河为代表的城市河流起到了一定的蓄洪排洪作用,能够大大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但是如果暴雨叠加天文大潮,长江、黄浦江水位受潮汐影响出现高涨,不仅不能及时将苏州河的洪水排出,甚至会出现河水倒灌的现象,反而加重城市内涝。在苏州河汇入黄浦江的河口位置有一座水闸,该水闸能够根据河水水位变化进行调节,控制苏州河的水位。正是基于这一发现,桥梁的设计便有了灵感。(2)设计原型图苏州河河口位于南北外滩交汇地带,是著名的旅游观光区域。随着北外滩的开发,苏州河的景观作用也更加突显,因此我们在此处设计了兼具桥梁功能和水闸功能的人行闸桥,并取名“汐桥”(见图2)。图2 苏州河河口处人行闸桥设计原型图从字意来看,“汐”意味夜晚涨潮,体现了桥可以根据潮汐的变化来调节自身高度,以控制苏州河的水位。当城市突降暴雨时,汐桥升起,此时的苏州河便像一座浴缸,可以容纳城市排水,起到蓄洪的作用;当暴雨结束后,随着黄浦江水位下降,汐桥随之下降,苏州河的蓄水可以缓缓排泄到黄浦江之中。整个过程中,不论是升起还是下降,汐桥的通行功能不受影响,同时其优美的外形设计也成了连接南北外滩的另外一道靓丽风景,体现了城市人文与自然共生的密切关系。(3)模型搭建及展示随后的模型搭建过程中,在同济大学桥梁学院从结构力学到材料选择的指导下,学生很快便搭建出模型并进行了展示(见图3)。知识 能力 学业目标 学业质量要求1.识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主要环节。2.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3.分析某一地区河水补给形式与径流季节变化特点。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地分析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地球演化、热力环流、水循环等的时空变化过程,辨识某些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1.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气象灾害)。2.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3.说明某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频度和强度等状况,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洪涝、台风)。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结合现实中的自然环境问题,能够从人地关系系统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归纳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路径。表2 课程标准中“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目标及质量要求

 高中地理 252021 年 第 24 期图3 模型搭建及最终成果三、基于过程思考和理念表达的项目评价1. 针对全体: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反映学生个体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总结。在本项目中,学生通过活动任务单(见表3)的形式记录每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并反馈在每周的复盘作业(MM)中,教师根据每位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3 讲座活动任务单讲座:桥梁专家时间:

 记录人:讲座记录个人收获与感悟教师评价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教师建议2. 针对研究团队: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项目过程及项目结果的评价,并通过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评价,能够及时地给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整个项目过程中的成果产出,以及学生在中期汇报和最终路演中的演讲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评价。桥梁展示评价量表如表4所示。表4 桥梁展示评价量表参考指标优秀(90-100)良好(70-89)合格(60-70)不合格(<60)备注1 故事理念2 逻辑结构3 表达能力4 多媒体应用5 互动问答总分四、主要成效和后续思考在本次项目化学习中,学生经历了知识建构、实地调研、模型设计、阐述表达等学习过程,主要达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效。1. 加深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自然灾害专题是高二地理拓展部分的重点内容,综合了高一阶段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个专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本次项目化学习以身边的城市内涝为案例,切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自然灾害的相关地理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同时在桥梁设计过程中又融合了灾害的防治等重点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2. 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高中阶段“双新”改革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本研究以项目化学习为推手,强调真实情境下的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对气候、水文、地貌等多个地理要素的分析提升了其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在实地调研和项目设计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3.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一所以创新培育为目标的普通高中,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积极探索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办学之路,创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则是必要的途径。本研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明确分工,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使得项目顺利开展。同时本研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专题内容和项目设计的关联性还需加强、项目实施覆盖面有待提高、项目展示不够全面深入等。针对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将加强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习,以及对单元内容进行主题式的解读分析和系统设计,在精准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定更加多样且契合的项目载体。其次,要扩大项目实施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真正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收获新的感悟。参考文献:[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R].上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20.[2]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3]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责任编校:刘珊珊)

推荐访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 学习心得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