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手足口病热程中的外周白细胞动态变化

时间:2022-10-20 20: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热程中的外周白细胞动态变化,摸索规律,为临床儿科医师提供诊疗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2年4月~8月住我院手足口病病房有发热的手足口病161例患儿,在入院时治疗前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外周白细胞,包括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三项观察指标,以入院时热程长短分组,对各天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观察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白细胞总数:1d结果为10.87±3.96(*109/L),2d结果为11.18±5.13(*109/L),3d结果为11.88±3.59(*109/L),4d结果为9.87±3.59(*109/L),5d结果为8.38±2.43(*109/L),6d结果为9.99±4.2(*109/L),7d结果为7.83±2.39(*109/L)。中性粒细胞总数:1d结果为5.18±2.52(*109/L),2d结果为7.13±3.83(*109/L),3d结果为7.35±4.23(*109/L),4d结果为5.55±2.52(*109/L),5d结果为2.49±1.73(*109/L),6d结果为5.57±3.40((*109/L),7d结果为2.51±1.24(*109/L)。在发热第2d,白细胞达到峰值,各天患儿外周白细胞各天之间的医学统计学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外周白细胞变化可能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随时间变化而有不同结果。

关键词:手足口病;热程外周白细胞动态变化;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 Dynamic Changes of Heat in the Proces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YI Tian-jiang,CHEN Jing-qing

(Hezhou People"s Hospital,Hezhou 542899,Guang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mal history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peripheral leukocytes dynamic change,explore the law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pediatrician.Methods 2012 April to 2012 August to liv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re fever ward in our hospital 161 cases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in the before treatment were detected in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s,including white blood cell(WBC),neutrophils,lymphocytes of three observation indexes,observe the dynamic changes.Results The total number of white blood cells:1D was 10.87±3.96(×109/L),2D was 11.18±5.13(×109/L),3D was 11.88±3.59(×109/L),4 D was 9.87±3.59(×109/L),5D was 8.38±2.43(×109/L),6D was 9.99±4.2(×109/L),7d was 7.83±2.39(×109/L).The total number of neutrophils:1D was 5.18±2.52(×109/L),2D was 7.13±3.83(×109/L),3D was 7.35±4.23(×109/L),4D was 5.55±2.52(×109/L),5D was 2.49±1.73(×109/L),6D was 5.57±3.40(×109/L)the results,7d was 2.51±1.24(×109/L).In second days of fever,white blood cells reached the peak,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7d changes in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P<0.05).Conclusion HFMD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 changes may be a process of dynamic change,changes with time and have different results.

Key words: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Thermal history;WBC Dynamic change;Lymphocyte;Neutrophil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常伴有突然发热、流涎、拒食、咳嗽等,对患儿危害较大[1]。现对2012年4月~8月住我院手足口病病房的手足口病患儿161例,在入院后治疗前进行检测外周白细胞,包括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三项观察指标,分析探讨这些指标在热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现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2年4月~8月在我院诊断为手足口病的161例住院留观患儿。诊断标准严格按《手足口病诊治指南》(2010版)诊断[1]。根据入院时热程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1组(病后未发热或发热不满1d),2组(发热1d),3组(发热2d),4组(发热3d),5组(发热4d),6组(发热5~7d),另设第7组(合计所有患儿治愈出院时复查结果)作对照。其中男106例,女55例,年龄5个月~5岁。少数病例有膝部或肘部皮疹或其他部位有皮疹。重症病例9例。

1.2处理方法及治疗 对2012年4月~8月住我院手足口病病房有发热的手足口病161例患儿,在入院时治疗前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外周白细胞,包括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三项观察指标,以入院时热程长短分组,分别为:1d(入院时已出皮疹后发热不满24h取的病例血清标本为一组),2d(入院时已发热24h~48h取的病例血清标本为一组),3d(入院时已发热48~72h取的病例血清标本为一组),4d(入院时已发热72h~96h取的病例血清标本为一组),5d(入院时已发热96h~120h取的病例血清标本为一组),6d(入院时已发热120h~168h取的血清病例标本为一组),7d(所有患儿经过下述治疗方案治愈出院时复查结果对照);每个病例在入院时检测1次和出院前复查1次血常规。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观察动态变化规律。

热程是指从发热开始到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且持续3d以上)[2]。所有患儿在住院后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退热等基础上。所有患儿予适量5%葡萄糖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剂,喜炎平注射液(用量10mg/kg)(最大用量125mg)或炎琥宁注射液(用量10mg/Kg)(最大用量80mg),1次/d;痰热清注射液(用量0.5ml/Kg),1次/d;利巴韦林注射液(用量5mg/kg)2次/d静滴;水溶性维生素注射液(0.1支/kg)(最大量1支),1次/d静滴。白细胞明显增高或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者加用抗生素,主要用头孢呋辛钠(100mg/d)分2次静滴,对头孢类过敏者改用克林霉素(20~30mg/d)分2次静滴。抗生素均按药物说明书常规使用。所有利巴韦林疗程3~5d,其他药疗程3~d。治疗后,体温正常24~48h以上,无反弹,皮疹基本消失,一般情况好,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可以出院。入院前后发热时间依据病史记录,入院前后体温恢复时间依据体温表和病程记录统计运算。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 。

2结果

2.1各组外周白细胞动态变化 结果显示发热2d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平均值达到峰值,发热5~7d前后白细胞基本恢复正常值。其中1到7组白细胞值每天检测得平均值分别是:10.87±3.96、11.18±5.13、11.88±4.72、9.87±3.59、8.38±2.43、9.99±4.2、7.83±2.39(单位:*109/L),各组之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中性粒细胞分别是:5.18±2.52、7.13±3.83、7.35±4.23、5.55±2.52、2.49±1.73、5.57±3.40、2.51±1.24(单位为*109/L);淋巴细胞分别是:5.07±2.92、3.78±2.14、4.02±2.585、3.91±2.64、5.33±2.67、4.04±2.02、4.83±2.35(单位:*109/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组间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 患儿偶有胃肠道不适反应,主要为腹泻,经对症治疗均好转,无患儿因胃肠不适反应停止治疗,没有观察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手足口病作为病毒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病原体除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之外;柯萨奇病毒A5、A10,散发病例可由柯萨奇A7、A9、B1、B5引起[3~5]。柯萨奇病毒属于无囊膜的裸露病毒,属于溶细胞型感染,可以破坏细胞[6]。细胞破坏后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结果部分人白细胞增高。热程长短对疾病诊断有一点帮助,热程短,可能是感染性疾病[7]。而发热是人体抵御微生物感染的反应表现之一,比较能反映机体免疫反应的剧烈程度,因此热程与白细胞计数有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

手足口病患儿感染病毒以后,白细胞计数由正常的生理状态逐渐转变为病理状态,再逐渐趋向康复。了解掌握白细胞计数动态变化规律,其意义是有利于临床医师全面把握病程进展中所处阶段与病情轻重状况,进而预计下一阶段患者的病情演变发展趋势,提高了临床医师对病情演变的预见性,进而及时设计有效的后续治疗方案。该文统计显示,在发热第2d前后,白细胞达到峰值,以中性粒细胞增高明显。据文献记载,病程中这个时间段死亡率高[8~10]。提示这个时间段可能是病情好转或恶化转折点,临床医师应密切观察,及时设计实施适当的治疗方案。发热3d后,中性粒细胞迅速下降。而淋巴细胞则相对平稳,或略上升,可能与病毒感染引起淋巴细胞增多有关。发热5~7d后,大多数患儿基本治愈,复查白细胞平均数多已恢复正常水平。该文所述治疗方法均按规范执行,疗效与文献所载相似。该文也有一定不足之处,就是发热4d以后的病例数较少,原因可能是因为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发热4d后多数患儿体温好转。发热4d以上才入院治疗的病例较少,后来研究者可予增加病例数,以获得更有代表性的数据。其次年龄也是评估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之一。

该文所引证的病例,时间跨度不大,病例来源地域比较小,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病原体有一定相似性,当地卫生部门统计以柯萨奇病毒16型居多,与文献记载有一定相似性,说明该组病例外周白细胞动态变化规律有一定代表性。

文中揭示手足口病患儿外周白细胞随病程时间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提示临床医师在分析诊断病情时应重视全程概念,手足口病患儿外周白细胞变化随时间变化而有不同结果。探索了解手足口病热程中的外周白细胞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医师增加一些临床思维方式,对了解病情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办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治指南[M].2010.

[2]夏莉,洪可,朱清静.手足口病三种收治管理方法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2,(9):48-49.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24.

[4]段恕诚,刘湘云,朱启镕,等.儿科感染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社,2003,10:161-174.

[5]黄兆胜.手足口病2030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广西医学,2013,35(3):314-315.

[6]段恕诚,刘湘云,朱启镕,等.儿科感染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社,2003,10:30-31.

[7]范斌,甘建和,熊桂珍,等.发热待查114例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403.

[8]牛文柯,丁淑军,林艺等.山东省2009-2010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3):263-266.

[9]刘白薇,王全意,李锡太,等.北京市2010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22):4264-4266.

[10]王彦霞,陈豪敏,康锴,等.河南省2009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1):981-983.

编辑/王海静

推荐访问:白细胞 手足 变化 动态 口病热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