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畲族的民族问题4篇

时间:2022-09-23 18:30:02 来源:网友投稿

畲族的民族问题4篇畲族的民族问题 我国足一个绒・的多比族大家庭.其巾.敞瑶r闽瑚i、粤。 孽莪、皖渚省的畲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K族fl_! 是.一直以来.天r龠族的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畲族的民族问题4篇,供大家参考。

畲族的民族问题4篇

篇一:畲族的民族问题

足一个绒・的多比族大家庭. 其巾. 敞瑶r闽瑚i、 粤。

 孽莪、 皖渚省的畲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K 族f l_ !

 是. 一直以来. 天r 龠族的族源州题却众说纷纭. 笔者通过大最蒯溃前辈们的精彩论述. 总结出八种伽点. 现综述如下+一、 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 说徐觇救授在《畲族的Z 称, 来源和迁徙》一叟|巾. 菏先提m 俞, 瑶l川源于长沙“武陵蛮” . 认为龠族为瑞族的一支. “裔旅足…于唐宋H 寸代住存血岭东端的瑶人” , 而远源于汉晋时代的” i£ 溪蛮” ; 黄家教、 李新魁《潮安畲话概述》 . 岁美珍《畲族所说的客家话》 . 毛宗武, 蒙韧占《博罗畲语概述》 等. 从语言角度论述了畲族与瑶族的渊源关系I‘分密切;打光料《从盘瓠神话看苗、 瑶、 畲i族的渊源关系》 . 施联朱《关于畲族来源与迁徙》 . 容观琼《『. . 东畲族族源问题管她》 . 以及吴永章编著的《民旗研究交集》 巾的《裔、 瑶, 苗的比较研究》 等文. 都进一步阐述了此说的论点. . 只主要i仑点存:

 翕族与瑶族中自称为“勉” 的“盘瓠瑶” , 战称“盘瑶” 、 “板瑶” 、 “顶扳瑶” .” 过山瑶” . 与自称为“门” 的“【ll子瑶” 等. 都具有棚同的盘锸|鹌腾崇拜:

 从史籍. 族谱|己敲以及分布在广床增城、 衅罗一带畲旅的自称肴, 拄往是龠瑶并称. 甚至蜕禽族就是瑶族, 在占代畲、 瑶足相通的; 具有相同的姓氏和风俗习惯。

 都说禽族原有盘、 蓝、 雷、 钟等姓, 现在翕族巾虽然小地盘姓, 但在瑶族中却冉小少盘姓, 由此. 龠族与瑶族存所史上的渊源很密切:

 畲旅的《开山公据》 与瑶族的《过山榜》 都f u l样流传着具有氏族圈腾信仰残余的盘锰传说以及有关的歌谣和画像; 语言上的亲属关系说明其同源关系是可信的。与此同时. 有很多学者埘畲族“武陵蛮”醴质疑。

 如:

 蒋炳钊的《畲族族源初探》 及《关于畲族柬源问题》 、 钟昌瑞《也谈禽族族源》 .右弈龙《关于畲族族源的若干问题》 、 雷阵鸣行” 的目的。同时. 礼射除JHj一进行礼制教爵外. 选拔有勇力和武艺之人也是其重要日的之一。由下西周时期战车是军队中的m 兵器, 在作战当中发挥着重要件用. 而蟹掌握驾驭战牟的技术, 就必须学好“射” 和“御” 这两种基本武艺。

 “射者. 男子之事也” . 往盛行崇尚武功的西周时代. 男孩子自出生之只, 就要为其举办接受习射的重大仪式. f f li当他到r 入学印龄. 还要接受系统的正规训练, 特别是在乡射活动中. 优秀的乡学子弟通常会被尊称与甫银才的《再论把“盛瓠” 种活等作畲族史变之啦妄》 等几篇I仑艾对此观点提出rJL 点质疑:

 ( 1l“武陵蛮” 蜕的E 鉴依据是畲瑶具有共同的盘瓠传说. 于此有以下几点看法:首先, 艇瓠传说jf 小是始于武陵地Ⅸ. 更小足只有K 沙武陵蛮才情仰和流传这一传说;其次. 对箍瓠罔腾中“鸟与J= = :

 合一” 的劁腾质疑; 最后. 舷钮传说即《离争歌》 的不定型陆危及“史诗常库“. 、 综I:

 三点. 把舷瓠传说作为史实、 史据值得商摊。

 ( 2)“武陵蛮” 说的论者认为禽族起源于荆湖之区, 从巾原或长江中游南迁而来. 大概汉晋以后、 隋唐之际已遍布闽粤赣三省交界地k . 这也值得商榷. 卤先是迁移地点不明确:

 其次, 论者论证辽徙时问和路线的奇论是引用族谱材料作依据, 这些族i普材料的可信度也值得怀疑;提倡畲族为瑶族一支者认为瑶人的一支约在唐初进入阀粤赣二= 省交界地区, 与史书记载不符. 故不址信。

 ( 3)论者为说明畲族来源于武陵蜜. 义从同源的瑶族中寻找论据. 引J村湖南瑶旅《龋卉戢》 中唱词及《粱书・张瓒传》 关了‘“莫瑶” 的i己载材料作为畲族从湖南南迁各地的论据. 用瑶旅的历史来论证畲族的迁徙所史电足很勉强的. 且两族分书、 聚居地明5d 不同。

 ( 4 )” 武陵蛮” 说论者从讲言方面加以论证也值得商榷。

 广东惠吼{ 等稀族使片j“弗努” 语, 属苗瑶谲族苗语支. 约一r多人. 占人口千分之四左右. 苴他地区占龠族人u 百分之几十儿以I:

 的使用议诉客家方言。

 如果以般少数畲族说“布努” 语就推断整个畲族与瑶族同源都来自武陵蛮也是缺乏说服力的.二、 畲族源于“东夷” 迁居弭、 湘西部地区后. 鼬台其他民族成分而成的“武陵蛮”张崇根《畲族族源东夷说新证》 一丈, 把俞族源于“武陵蛮” 的看法向前推进一步. 他认为畲族( 包括部分瑶族)源于“武陵蛮” . 而“武陵蛮” 是“东夷” 迁瑶鄂, 湘西部地区后,“w 。

 一. 档案・煮滠国囵登蕊口岳雪莲王真慧融合了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

 他从先秦民族的迁徙、 神话传说、 考古资辩及文化特点等方面, 论证了“武陵蛮” 中的一支“诞” ( 即“莫瑶” )是南“东夷” 族群迁到湘鄂西后. 融合了i苗、 氐羌( 犬戎)的成分而形成的。

 大约在唐宋之际. “莫瑶” 在迁徙过程巾, 分别形成新的族体——畲旅, 瑶族. 还有一部分加入苗族巾。三、 畲族源于“东夷” 中的“撩夷”已敞的滞光H 教授曾拒上¨ £ 纪50 年代初对于畲族来源作r 一番研究. 其主要论点足:

 禽旅锄5l于“武陵蛮” , 与求夷靠两南的“徐夷” ——徐偃乇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费孝通教授也认为春秋战图时代生话在淮河和黄河之间的“东夷” 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 . 与苗, 瑶、 畲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这一批人. 后来向长江流域移动. 进人南岭山脉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瑶, 而从南蛉山脉向东. 在i J:

 西、福建、 浙江的山区里和汉族结合的鄂一部分兀丁能就是畲. 另外有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 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可能就是苗。

 ”蓝周根在《关于畲族来源》 ( 打印稿冲提出“畲族, 既不是百越的后裔, 又不是‘武陵蛮’ . 而是‘东夷。

 的‘徐夷” ’ , 他力图从族为“宾” . 而不善射箭的人则被认为是小能胜任男子之职的. 会进到人们的鄙视和唾弃。此外. 两周礼射活动的广泛肝展, 还埘促进中阁文化的发展起到r 额外的作J村和功能。

 比如经由射箭而产生的汉语义字. 丰富和引申_ r词礼:

 的含义与意蕴. 例如“射”字就是弓与箭的紧密绢合肜成的; “正” 字就足按照起射线站立的姿势为源头的;“发” 字就是将拉紧的弓箭松开而形成的。后期. 伴随着历史发展的悠悠K 流. 还形成了诸如“一箭双雕” 、 “百步穿杨” 、 “辕fJ射戟” 等丰富多彩的议语成语. 以及” 揽弓捷鸣镝. 长驰上南III” 、 “~射两虎穿. 转背落双鸢” 等经典诗句. 丰富和拓展r 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对后世也产生r 较为深远的文化影响。万方数据

 谱q ・找到畲族与东点的荚系批《宣邑钟氏宗谱》 卷一第六页. 松阳县雅溪乡…- 石马源《雷氏宗谱》 卷・第:

 }1八贞载:

 “……我陛F 有东夷I二献美殳奇珍. 奇}£ 、 奇殊■人.美貌丰姿. 将此K 女奇珍赐配长男盘自能. 次女奇玮赐配扶子蓝光辉. i女奇珠赐配臂i佑. 足鄙官主自C 钟志深为婚“. 认为“畲族与玳夷有亲属关系. 【ir联系到徐夷徐候1津领尔夷和JL 夷联合抗周时结下的亲属)∈ 系” 。四、 畲族属于古代河南夷的一支肖孝iI= 在《畲族渊源初探》 中认为畲族豫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 昆属高事氏近亲的一支夷人氏族部落, 他主要从以F 几点来论证此观点:

 ( I)从高辛帝所处的时代和各氏族部落形成各民族的情况看, 畲族是由高辛这一支夷人氏部落演变而成的; ( 2)从高辛氏部落联盟的兴荣. 对照畲族族谱等资料. 分别从“高辛帝其人与畲族的民间崇拜” 、 “高辛帝的辖区与忠勇手的功绩” 、 “高辛帝氏族部落与畲族的四姓始祖” i方面进行探讨, 可以看出畲族是源干远古河南高辛夷; ( 3)从高辛帝的民风传说与畲族传统习俗的对比中也能看m 其渊源关系。雷阵呜的《论翕旗非. 叶j于“武陵蛮” 》 一史中也持此观点, 他主婴从I謇I腾崇拜的角度来看畲族历史发展的轨迹:

 ( I)“鸟夷卉服” . 中国的风鸟崇拜最早{ f :

 下东夷. 畲族与“太嗥风蛙” . 九夷之“风夷” 应有渊源关系。

 畲族不仅与高辛氏及风夷等的风鸟阿腾一脉相传. 从现在许多资料看, 其活动范围也相吻合。

 畲族宗教活动“学师” 中反映的与河南大有关系; ( 2)畲族也信奉龙、 麒耪图腾。

 如。

 刻有“龙麒” 头像的“师爷杖” 就是“畲族宗教标志和宗教权威的象征” 。

 “龙麒” 是两种罔腾标志的组合. 是畲族实行族外婚的表证. 是龙族与麒麟族联婚的产物。据考古发现, 麒麟也是河南夷的网腾, 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密切关系:

 ( 3)在民间寻找畲族的“祖歌” ( 或称史歌), 则非《凤凰III》莫属, 而非《高皇歌》 。

 “风凰山” 是否指今广东潮州的风凰山也值得商榷。

 许多学者曾论证历史上地名随移民一起搬迁的史实.那么. 翕族先民也可能把河南的“风埋L 山”带到广东谰州. 《凤凰山》 祖歌中也挺到r“神犬” . 但其与“宝马” 并称. 不可能成为畲族的“始祖” 。五、 ●族为古代越人的后裔越人后裔说中也有几种不同说法。

 如:认为畲族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 认为岔族是战国秦, 汉时代的越人后搿;认为滁丁汉晋时代的“JlJ越” 等. 持此说的主要论点有以下几个方而:

 ( I)多半根据畲族和越族今古地理分布的对照、 民间传说和历史l正裁的偶同或从族义、 音的演变去推论:( 2)岔族与越人有搀同的盘瓠传说; ( 3)禽族与百越什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相同的生产水平; ( 4 )岔越有兆Ii; l的风俗习惯等。糟炳钏义进一步阐述r 畲族为越人后裔的论点; 此外, 石奕龙、 钟吕瑞郝认为畲族乃古越人后裔. 主要从考古资料. 闽赣粤三省交界区硬其歌谣, 族谱所显示的共同文化特女F 等论证了此观点。对于” 越人后裔说” 、 与也有一些质疑观点. 如旌联朱的《关于畲族来源与迁徙》 . 针对越人后裔说的论点一进行了质疑, 认为:

 ( I)仅凭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引《吴越春秋》 载的范蠡之行为并不能推出越人的檠瓠围腾信仰; ( 2)依据《太平寰宇记》 、 《湖南风土志》 有关武陵地区“颇杂越风” . “范蠡女之神” 等记载而得出武陵蛮同百越有荧系比较牵强; ( 3)据历史文献及族谱巾“会稽“、 “南山” 等地名与越人文献中相同推测二者的渊源关系值褥怀疑; ( 4 )汉代匿居山巾的触越人称” 余民” 是否确指今天的畲族, 值得怀疑。六、 。

 南奎说“认为★族为广东土著人民族19 80年jI:

 版的《畲族简史》 指¨ 1. 巢瓠传说不仪流传于“武鲮蛮” . 还应包括《搜神记》If , 所说的“今即紧汉、 巴蜀. 武陵、 长沙, 庐江郡夷是也” . 因此认为畲族乃上古定居在闽、粤、 赣i省交界地Ⅸ的“南蛮一支” 。

 王克旺等的《关于禽族来源》 和吕锅生等的《再淡畲族族源》 . 都对畲族为“南蛮” 的一支说作了苷一步探讨。

 他们主要从畲族的懿瓠图睁崇拜人手, 并根据畲族传说广东风凰山乃他们民族发样地, 从而论证畲族足东救时九居广东的“南蛮” 的一支, 是广东的土著民族。七、 鑫族是福建土著居民说19 8 4 年百越民族史第四扁年会上, 陈元煦认为闽、 越是我国南方的两个古老民族, 闽族系福建土著, 乃畲族之先民; 越乃福建的客族. 畲族非源于越族。王天杞的《试论畲旗来潍》 一文对福建士著说进行了质疑:

 ( 1)从禽族祖先的居住地及迂徙来看. 畲与秦汉以前闽、 渐等地为主要分布区的古越人毫无渊源_ j皂系; ( 2)从考古资料看. 畲族也小是福建的土著居民;( 3j二者在经济生活. 生产方式、 语言和图腾崇拜及宗教信仰、 心理素质等方面部迥然不同; ( 4 )认为畲族传说,lly - 东潮州风凰JII是畲族发样地为溪传。八、 多民族共同缔造了畲族'跗取光的《岔族与客家桶佬戈系史钿{ }》中提mr 以下论点:

 据赞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所挺的理论. 他认为“枉俞旗起源问题L 的‘外来i兑’ 和’ |:

 著说’ 并不是绝对对寸, 不可训和的. 他1『J各有不足之处. 义粹有合理内拨。

 曲I卉其小合理部分, 取其合理内核, 止可互相补充。

 武陵蛮、 长沙蛮, 百越民族I南迁的汉族, 还有湘赣闷粤交界地区其他土著种族. 共蚓缔造了畲族. 他们部是畲族构戚的要素。

 当然这鳇耍素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地接触, 交流. 融{ r= , 同化, 经过一个漫长的有机的辩证互动过程, 才发展. 演化为畲族, 这就是所谓“多元中的统一. 统一中的多元” . 最后形成了畲族这一层次的多元一体格局。综上所述, 对于畲族的族源问题至今萸衷一是. 问其他民族的族源『Ⅱ j题一样. 这绝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胜任的。

 对于畲族族源的论证, 不仅要参考古籍文献. 也要注重实地调奁. 更要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研究。

 如把历史学、 考古学讶言学、 人类学、 民族学、 人体测壤遗传学、 统汁学、 逻辑学等种种相羌学科综合研究, 更利予蠡族族源的羿定。

 这种艇体的、 综合的研究是我们作为民族研究麻该提倡的方法之一。

 希颦有关方面给于支持. 把这・T 作真正, I:

 展起来。目东tt文亿奎軎:

 骶文嘲lIM lJb京:

 氏j|出啡豁臻嚣掣妻辫常瓢蕞t睫讯19醐IIq王新民茏王勾战千壬卜移民幸们. 接连主啦l州‘王l}11矾表硅赢建t蕞龃考叶籍定丈氐l州喜互I)II刀母幡石粤江蕾扒^. 菱肺田靠京:

 中牟书丙. I钧睁ll吼陈元庶诚论月、 鼍与t蓑H 美毒m 社建论坛. 19州ll卅{ I|重竞tt与客章薯赞美景支‘M 福卅:

 叠建人^士# 矗. m★奉丈为敷育聿凡文吐抖研究一矗磺II青年稍‘妊弃社套转璺期童点诤藐文亿的曼代挂虐鞠碍'巴_ 取新江量蕞彦科” . 课置号:

 l们n旺日Im ; 斯讧奢社许鲞全一t疆II量一“市* 蛭湃青景下_ t蕞特境主纯琨代挂毫冉昔完一新拉蓄宁t蕞琦掌I’ . 秘号:

 lfc( = W . 111Y BII。★作}岳雪莲为拄鼻覆工太幸八文社套许幸擘院舜坪、 'f士; 王真甚为斯江工生太荦之江学臆井斥、 埒七。5 2 - ●t I 20 12・10 月 上旬万方数据盛睫溉

 ...

篇二:畲族的民族问题

畲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李 健 民

 民族中学教育是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福建省人民政府民族中学教育是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福建省人民政府 2002 年 年 12月 月 12 日《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 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中,要注重传承少数民族文明,突出少数民族特色,结合课改,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中,要注重传承少数民族文明,突出少数民族特色,结合课改,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 根据这个文件的精神,宁德市民族中学作为中国畲族学生数最多的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加强了对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根据这个文件的精神,宁德市民族中学作为中国畲族学生数最多的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加强了对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如何认识与表述畲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是弘扬畲族优秀文化无法规避的一项工作。为了能够尽量准确、全面地概括和表述畲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宁德市民族中学曾经邀请闽东畲族的干部群众代表、知名人士、文化学者共同探讨这一问题如何认识与表述畲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是弘扬畲族优秀文化无法规避的一项工作。为了能够尽量准确、全面地概括和表述畲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宁德市民族中学曾经邀请闽东畲族的干部群众代表、知名人士、文化学者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1 〕 ;我们将自己的一些看法提交与会者讨论,认真听取畲族人士的意见。经过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争议,初步达成了共识。尽管征求意见的范围有限,与会者的区域代表性也有限,但是我们认为讨论会的共识还是比较客观的。;我们将自己的一些看法提交与会者讨论,认真听取畲族人士的意见。经过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争议,初步达成了共识。尽管征求意见的范围有限,与会者的区域代表性也有限,但是我们认为讨论会的共识还是比较客观的。2005 年,我们在编写校本课程试用读本《畲族文化简说》时采用了这一成果,对畲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进行了表达。年,我们在编写校本课程试用读本《畲族文化简说》时采用了这一成果,对畲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进行了表达。

  一、首先是对畲族的民族精神的概括。

 关于畲族的民族精神我们认为应该对畲族的文化心理和历史传统进行提炼,尽量揭示出民族的关于畲族的民族精神我们认为应该对畲族的文化心理和历史传统进行提炼,尽量揭示出民族的“ 个性” ,避免人云亦云的、谁都可以用得上的空洞的,避免人云亦云的、谁都可以用得上的空洞的“ 普遍性” 。

 畲族对自己族源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畲族的民族精神。尽管这一种理解不一定是畲族对自己族源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畲族的民族精神。尽管这一种理解不一定是“ 历史” 的,但却是“ 逻辑” 的,不一定是“ 科学” 的,但却是“ 文化文化” 的,这就是关于盘瓠的传说。旧时“ 在畲族人民中,对于盘瓠的传说,家喻户晓,流传甚广。在畲族人民中,对于盘瓠的传说,家喻户晓,流传甚广。”〔 2 〕

 畲族内部世代传承这样一个关于“ 忠” 和“ 勇” 的传说:高辛时代,宫廷里诞生了一个被叫做的传说:高辛时代,宫廷里诞生了一个被叫做“ 龙麒” (盘瓠)的男性英雄。后来外番入侵,国难当头,龙麒出于(盘瓠)的男性英雄。后来外番入侵,国难当头,龙麒出于“ 忠” 和“ 勇” 的本能,毅然揭了高辛的黄榜,只身前往番营,取了番王首级,为国立了大功,因而得到高辛帝的褒奖。高辛帝践诺将他招为驸马,并赐封为忠勇王。忠勇王与高辛的三公主婚后生了三男一女,然后举家迁往凤凰山垦山狩猎,繁衍出众多畲家子孙,忠勇王和三公主就成了畲族共同的始祖。的本能,毅然揭了高辛的黄榜,只身前往番营,取了番王首级,为国立了大功,因而得到高辛帝的褒奖。高辛帝践诺将他招为驸马,并赐封为忠勇王。忠勇王与高辛的三公主婚后生了三男一女,然后举家迁往凤凰山垦山狩猎,繁衍出众多畲家子孙,忠勇王和三公主就成了畲族共同的始祖。

 畲民观念中的民族始祖忠勇王的精神是畲民引以为自豪的人生价值取向,畲民观念中的民族始祖忠勇王的精神是畲民引以为自豪的人生价值取向,“ 忠” 和“ 勇” 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有着永恒的文化魅力,并且成为畲族民族性格的基本因子,在畲民的血脉中永远奔流。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有着永恒的文化魅力,并且成为畲族民族性格的基本因子,在畲民的血脉中永远奔流。

 “ 忠” 就是忠诚,忠于畲族,忠于华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勇” 就是勇敢,勇于吃苦,勇于牺牲,勇于拼搏,勇于胜利。就是勇敢,勇于吃苦,勇于牺牲,勇于拼搏,勇于胜利。

 一部畲族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充满忠勇精神的编年史。

 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苗自成、蓝奉高为了反抗封建官府“ 靖边方” 的政策,敢于和官军拼杀,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政策,敢于和官军拼杀,不屈不挠,可歌可泣。〔 3 〕

 元代,畲族人民为了反抗元统治阶级的压迫,不断起义,组成“ 畲军” ,连年征战,反元斗争的烽火几乎燃遍所有畲族社区,如闽南陈吊眼起义,潮州畲妇许夫人和闽北黄华起义,闽、粤、赣交界的钟明亮起义。,连年征战,反元斗争的烽火几乎燃遍所有畲族社区,如闽南陈吊眼起义,潮州畲妇许夫人和闽北黄华起义,闽、粤、赣交界的钟明亮起义。〔 4 〕

 清代康熙年间收复台湾时,有畲族前锋将官蓝理。他身先士卒,在战斗中腹部受伤,仍然坚持拖肠血战,击沉敌舰二艘,终于克定澎湖。台湾平定后,蓝理因战功受到朝廷嘉奖,康熙帝赞誉他为清代康熙年间收复台湾时,有畲族前锋将官蓝理。他身先士卒,在战斗中腹部受伤,仍然坚持拖肠血战,击沉敌舰二艘,终于克定澎湖。台湾平定后,蓝理因战功受到朝廷嘉奖,康熙帝赞誉他为“ 破肚将军” 。〔 5 〕

 … …

 畲族的忠勇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最充分的展示。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各个阶段,畲族人民表现出来的忠于革命忠于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是畲族的忠勇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最充分的展示。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各个阶段,畲族人民表现出来的忠于革命忠于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是“ 忠勇” 这一民族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进一步升华。其中土地革命时期,畲族人民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尤为可歌可泣。这一民族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进一步升华。其中土地革命时期,畲族人民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尤为可歌可泣。

 了 以闽东为例,这一时期闽东畲族村先后建立了 65 个中共党支部(党小组),畲族党员有个中共党支部(党小组),畲族党员有 453 人,建立了 3 个区级、21 个乡级和 300 多个村级苏维埃政权,在各级苏维埃政权中任职的畲族干部有多个村级苏维埃政权,在各级苏维埃政权中任职的畲族干部有 500 多人。

 有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闽东有 1442 个畲村(占畲村总数的71%)是老区重点村,成为中共闽东特委开展革命斗争和游击战争的根据地,被称为%)是老区重点村,成为中共闽东特委开展革命斗争和游击战争的根据地,被称为“ 堡垒村” 。

 土地革命时期,畲族人民为了保卫红色政权前仆后继,和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据不完全统计,闽东畲族被烧毁村落土地革命时期,畲族人民为了保卫红色政权前仆后继,和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据不完全统计,闽东畲族被烧毁村落 135 个、房屋10500 间,畲族党员、干部、战士和群众被杀害和被摧残致死达 5000多人。

 有 作为福建省的革命老区之一,闽东苏区在土地革命时期共有 5241 名革命烈士为创建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畲族名革命烈士为创建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畲族 376 名,占该时期闽东革命烈士总人数的名,占该时期闽东革命烈士总人数的 7.17 %。〔 6 〕

 当年曾在闽东苏区浴血奋战的叶飞将军对畲族是这样评价的:

 “ 在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群众对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实;第二,最团结,在最困难的在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群众对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实;第二,最团结,在最困难的 1935 年至 1937 年,对党支持最大。我们在山上依靠畲族群众掩护,才能坚持。年,对党支持最大。我们在山上依靠畲族群众掩护,才能坚持。”〔 7 〕

 1938 年闽东红军游击队 1300 多名官兵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挥师北上,和八省健儿一道汇成抗日的铁流。在新四军的战斗序列中,有多名官兵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挥师北上,和八省健儿一道汇成抗日的铁流。在新四军的战斗序列中,有 200 多名是来自闽东畲族的指战员。

  为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闽东畲族人民承受了伟大的牺牲,其间所表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为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闽东畲族人民承受了伟大的牺牲,其间所表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所以,以“ 忠勇” 二字概括畲族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参加讨论会的畲族同胞的认可。二字概括畲族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参加讨论会的畲族同胞的认可。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立世之本。它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在维系本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共同心理方面有着决定的作用,同时在认准本民族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思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立世之本。它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在维系本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共同心理方面有着决定的作用,同时在认准本民族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思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民族始祖” 忠勇王始终是畲族的保护神和精神支柱;源于先祖的忠勇精神也在他的后人身上得到世世代代的传承。忠勇王始终是畲族的保护神和精神支柱;源于先祖的忠勇精神也在他的后人身上得到世世代代的传承。

  二、下面谈谈畲族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息息相关。在“ 忠勇” 的大旗下,历史铸就了千年山哈勤劳勇敢、忠诚刚直、纯朴和静、团结友善的民族性格。的大旗下,历史铸就了千年山哈勤劳勇敢、忠诚刚直、纯朴和静、团结友善的民族性格。

 1 .勤劳勇敢

 历史上畲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早在隋唐时期,当他们被迫离开自己在闽粤赣交界地的家园向外迁徙之初,苦难就和他们如影相随。历史上畲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早在隋唐时期,当他们被迫离开自己在闽粤赣交界地的家园向外迁徙之初,苦难就和他们如影相随。

 但是,畲族又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民族,也是格外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时空中,他们一路游耕,一路转战,历尽艰辛。宋元之时,他们迁徙到了福建的中部、北部,明清时已大量遍布于闽东、浙南等地,足迹遍及祖国东南。但是,畲族又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民族,也是格外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时空中,他们一路游耕,一路转战,历尽艰辛。宋元之时,他们迁徙到了福建的中部、北部,明清时已大量遍布于闽东、浙南等地,足迹遍及祖国东南。

 在新的家园,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披荆斩棘,叩石垦壤,耕山狩猎,自给自足,为祖国东南山区的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历史文献关于这一方面的记述是很多的。如:在新的家园,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披荆斩棘,叩石垦壤,耕山狩猎,自给自足,为祖国东南山区的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历史文献关于这一方面的记述是很多的。如:

 “ 吾族本畲民,男女耕作,自古如斯” 。〔 8 〕

 “ 畲民… … 男耕女磕,恪守法纪,其风俗近古。”〔 9 〕

 )

 (畲民)“ 。

 其出而作,男女必偕,皆负耒负薪于青嶂绿野间,倚歌相和。”〔 10 〕

 畲民“ 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临清溪栖茂树… …析薪荷畚,履层崖如平地。… … 种山为业,夫妇皆作… … 所树艺曰薐米,实大且长,味甘香,所产姜薯蓣豆菇笋品不一,所制竹器有筐篚,所收酿有蜂蜜,所畜有鱼豕鸡骛所树艺曰薐米,实大且长,味甘香,所产姜薯蓣豆菇笋品不一,所制竹器有筐篚,所收酿有蜂蜜,所畜有鱼豕鸡骛… … 精射猎,以药注弩矢,着禽兽立毙精射猎,以药注弩矢,着禽兽立毙” 。〔 11 〕

 勤劳勇敢使畲族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顽强地繁衍至今。

 2 .忠诚刚直

 忠诚与刚直是畲民性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前面关于忠勇精神的叙述在这方面已经多有涉及。忠诚与刚直是畲民性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前面关于忠勇精神的叙述在这方面已经多有涉及。

 畲族在与汉族同胞的长期相处过程中,为了反抗共同的敌人和邪恶势力,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将这一性格进一步发扬光大。畲族在与汉族同胞的长期相处过程中,为了反抗共同的敌人和邪恶势力,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将这一性格进一步发扬光大。

 明代中国沿海倭患严重,贪暴成性的倭寇多次侵扰闽东。嘉靖三十八年(明代中国沿海倭患严重,贪暴成性的倭寇多次侵扰闽东。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四月初三晚,倭寇向福安县城进犯,知县李尚德闻报,一面年)四月初三晚,倭寇向福安县城进犯,知县李尚德闻报,一面“ 急督民兵守陴” ,一面令“ 召畲人协战。”〔 12 〕 这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畲汉并肩共御外侮、抗击倭寇的最早记载。这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畲汉并肩共御外侮、抗击倭寇的最早记载。

 清顺...

篇三:畲族的民族问题

 2009~2010(下)

  题目: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畲族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目录 畲族概述 ......................................................................................................................................... 3 名 称来源 ......................................................................................................................................... 3 历史来源 ......................................................................................................................................... 4 文化艺术 ......................................................................................................................................... 5 精巧的编织工艺 .................................................................................................................... 6 别具一格的民族体育 ............................................................................................................ 6 悠久的酿酒文化 .................................................................................................................... 6 风俗习 惯与重要节日

 .................................................................................................................... 7 米酒 .......................................................................................................................................... 7 服饰 .......................................................................................................................................... 7 婚俗 .......................................................................................................................................... 8 畲族的传统节日

 .................................................................................................................... 8 畲族日常食俗 .................................................................................................................................. 9 畲族禁忌 ........................................................................................................................................ 10 结束语............................................................................................................................................ 11

 畲族概述 畲族是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我国畲族总人口为 709592 人, 主要分布在福建、 浙江、 江西、 广东、安徽等五省 100 余县市, 其中 90%以上分布在福建、 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 其余近 10%的人口分布在江西、 广东和安徽省境内。

  畲族自称“山哈” 。

 “哈” 畲语意为“客” , “山哈” , 即指“从外地迁来居住山林的客人” 。

 但这个名称, 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 居住在福建、 广东、 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 、 “蛮僚” 、 “峒蛮” 或“峒僚” 。

 南宋末年, 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 和“拳民” 的族称。

 “畲”(She) , 意为刀耕火种。

 解放后, 改称为“畲族” 。

 畲族使用畲语, 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 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 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通用汉文。

  畲族的民族来源说法不一, 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 “武陵蛮”(又称“五溪蛮” ) , 持此说者比较普遍。

 世纪初隋唐之际, 畲族就已居住在闽、 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 宋代才陆续向闽中、 闽北一带迁徙, 约在明、 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 浙南等地的山区。

 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 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 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

 安徽的畲族约在 100 年前从浙江的兰溪、 桐庐、 淳安等县迁来。

 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龙头, 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

 畲族居民现在仍以蓝、 雷、 钟为主要姓氏。

  畲族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 也有汉族与畲族共聚一村的,因而形成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民长期居住在山区, 村落分散、 人口稀少、 交通不便、 经济落后, 各种地方病威胁着畲民的健康, 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中, 畲民为求生存与繁衍, 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 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 学会防病治病技艺, 世代相传, 有些便成为民间医生。

 畲族医药也逐步形成了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医药, 成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 治县, 她位于浙南山区, 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 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 景宁, 距今已有 1 200 多年历史。

 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

 名称来源

 畲族原分布在闽、 粤、 赣三省结合部。

 元、 明、 清时期, 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 浙南、 赣东等地山区半山区。

 “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

 先来为主, 后来为客, 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

 畲族自 称“山哈”, 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 迁徙历史有关。

  “畲”字来历甚古。

 在《诗》 、 《易》 等经书中就已出现。

 “畲”字读音有二, 读y ú(余), 指刚开垦的田; 读s h ē(奢), 意为刀耕火种。

 “畲”字衍化

 为族称, 始于南宋时期。

 据刘克庄《漳州谕畲》 载:

 “民不悦(役), 畲田不税, 其来久矣”, “畲, 刀耕火耘”①。

 “畲”作为族称, 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 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因此《龙泉县志》 说:

 “(民)以畲名, 其善田者也”。

 “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 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 说:

 “潮与漳、 汀接壤, 盐寇輋民群聚”①。

 “輋”音s h ē,是广东汉人俗字。

 “輋”字作何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云:

 “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

 显然, 以“輋”字作族称是侧重于居住形式, 指在山里搭棚而居的人群。

 “輋”的含义虽与“畲”有差异, 但非指两个不同的民族, 也不是指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 而是前者指福建畲族,后者指广东、 江西畲族, 这是由于汉族文人对闽、 粤、 赣畲族经济生活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异称。

  宋末元初, 各地畲民组织义军, 加入抗元斗争的行列, 《元史》 中又出现“畲军”、 “畲丁”等名称。

 明、 清时期, 闽、 浙各地方志以“畲民”、 “畲人”和“畲客”等称畲族的非常普遍, 粤、 赣各地方志以“輋户 ”、 “輋蛮”和“山輋”等称畲族的也比比皆是。

 清代以降, 由于许多人不了 解畲民的民族成份,还有以“苗族”、 瑶族”、 “瑶僮”和“苗民”等称呼畲族的。

  总之, 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 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

 新中国建立后, 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

 1 956 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 畲族是一个具有自 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

 从此, “畲族”(写作“畲”,音s h ē)成为法定的族称。

  历史来源

 畲族的民族来源说法不一, 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 持此说者比较普遍。

 7 世纪初隋唐之际, 畲族就已居住在闽、 粤、 赣三省交界的山区、 宋代才陆续向闽中、 闽北一带迁徙, 约在明、 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 浙南等地的山区。

 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 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 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

 安徽的畲族约在 1 00 年前从浙江的兰溪、 桐庐、淳安等县迁来。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 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 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 就是为了 纪念他们的始祖。

 在畲族中, 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 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 外患, 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 婚后迁居深山, 生下三男一女, 长子姓盘, 次子姓蓝, 三子姓雷, 女婿姓钟, 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这个传说不但家喻户 晓, 而且载入族谱,绘成连环式画像, 称为“祖图”, 在节日 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祀

 奉甚虔。

 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 祖杖雕刻作龙头, 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

 畲族居民现在仍以蓝、 雷、 钟为主要姓氏。

  隋唐之际, 聚居在闽、 粤、 赣三省交界山区的畲族先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拓荒殖土。

 到了 唐代, 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 汀州一带施政, 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使畲族山乡 经济得到了 进一步发展, 畲汉两族之间的关系日 益密切。

 唐王朝在漳、 汀地区的建政, 大大加速了 畲族封建化的过程。封建统治者加深了 对畲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而且还实施一系列民族歧视政策, 把他们视为“化外之民”。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畲族人民被迫不断迁徙。

 在深受压迫的同时,畲族人民多次起义反抗。

 他们往往是和被压迫汉族人民一起, 团结战斗,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唐代, 在雷万兴、 苗自 成、 蓝奉高等人领导下的畲汉人民反抗斗争, 持续近半个世纪。

 公元 1 51 6 年谢志珊、 蓝天凤为首的畲、 汉人民联合起义规模最大, 持续时间最长。

 在近代、 畲族人民也掀起了 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 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

 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

  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

 “闽”是福建的土著, 福建最早的主人, 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

 “闽”、 “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 “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 涵联系, 即“闽”——“蛮”——“僚”——“畲”一脉相承。

 畲族, 福建土著民族。

  此外, 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 “东夷后裔说”、 “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总之, 众说纷云的畲族族源反映了 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 同蛮、 越、 闽、 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 混化、 交融的关系。

  文化艺术 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 在拓荒殖土的同时, 创造了 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 。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 头文学。

 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 , 歌声飞扬, 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 探亲访友迎宾之时, 也常常以歌对话。

 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 1 000 多篇、 四五万行。

 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 。

 《高皇歌》 又称《盘古歌》 、 《龙皇歌》 、 《盘

 瓠王歌》 , 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

 它 以神话的形式, 叙述了 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 蓝、 雷、 钟四姓子孙的传说。反映了 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

 尤其是, 他们还把这一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的画像, 称祖图, 即在一幅十来丈长的布帛上, 用彩笔把这一传说的 40 多个画像连环式地绘在画卷上, 世代珍藏。

  畲族民歌随处可见, 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每逢佳节喜庆之日 便歌声飞扬, 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 探亲访友迎宾之时, 也常常以歌对话。

 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一千多篇, 计四五万行。

 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 对唱、齐唱等。

 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

 “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 又称“双条落”。

  精巧的编织工艺

  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 不但是生产能手, 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 , 色彩斑斓, 风格独特。

 如编织的彩带, 又称合手巾 带, 即花腰带, 案花纹多样, 配色美观大方。

 编织的斗笠, 花纹细巧,工艺精致, 配以水红绸带、 白带及各色珠子, 更富 有民族特色, 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一件装饰品。

 畲族姑娘精心织绣的绣帕或彩带, 送给心爱的情侣, 是最好的定情物。

 解放后, 这种工艺技术得到了 更加发扬光大, 成为抢手的旅游产品和出口 产品。

  畲族的编织工艺最受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

 彩带即花腰带, 又称合手巾 带。

 畲族姑娘从五六岁 起, 就跟着母亲学习 编织彩带, 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 斑竹、 金竹、 雷公竹等竹子,

 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 丰富 的原材料

 畲族妇女服装, 各地略有差别, 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

 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 大 襟、 服斗甚至袖口 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 那就是“凤凰装”。

  别具一...

篇四:畲族的民族问题

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等省。人口万年第次人口普查。年月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共建有个民族乡。

 畲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自已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他们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禁忌正月初一忌挑粪忌抬轿、吹喇叭忌当乞丐忌食狗肉。

 食俗

 日常食俗 畲的日常主食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常统称为“饣果”。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从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籼米基本无什么黏性但籼米出饭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饭以籼米最为普遍。籼米也常被用来制作粉干。即将籼米磨成粉加馊饭揉成团蒸熟再用粉干机压挤成丝状再蒸透即可食用。也可晒干长期保存粉干味素可口适于怕油腻者食用。籼米加部分鱼米磨成粉可蒸成各种糕。将米粉调成糊状蒸成水糕。如加入红糖蒸熟称勺糖糕或红糕加入碱水蒸熟称黄糕只加盐称白糕统称水糕蒸好后可以存放糖糕表面加上芝麻、花生等凉硬存放吃时再蒸软。黄糕可用灰碱水浸泡保存食用时杂以其他菜肴加汤煮食。粳米主要用来制作年糕。制作时先把粳米粉揉成团蒸熟放入年糕挤压机加压即成也可选用一种当地产的特殊灌木烧成灰用水出碱水把鱼米放入水中浸涨去水后倒入甑中蒸透再放入又臼中舂成团搓成—克长扁形饣果也可用酒炒软仅为旅行和劳动中的食品冷时不硬可以随时食用。糯米多用来酿酒打糍粑。用糯米做糍粑是先把糯米蒸熟然后置入臼内舂成团搓成月饼大小的饼子。蘸红糖和芝麻粉趁热吃香甜细软。民间有“冷粽热麻糍”之说意为糍粑只有热吃才有味道。除米饭外番薯仍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番畲除直接煮熟外大都是先块成丝洗去淀粉晒干踏实于仓或桶用供全年食用也有先把番薯熟煮切成条晒成八成干长期存放煮熟晒干的番薯大都作为干粮直接食用。民间有的人把生番薯切成片放入滚水中煮成八成熟捞出风干或晒干再用沙炒或油炸过年过节常吃并用来招待客人。番薯丝洗出的淀粉经过几次过滤后晒干少部分用作干淀粉做菜大部分用来做粉丝做法是把干淀粉用水拌成糊用蒸笼蒸熟冷却变硬后刨成丝晒干即成。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畲家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涨再用石磨现在有的地方用电磨磨成浆再用温火烧熟配以辅料其味道非常鲜美。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用以做菜的竹笋有雷竹、金竹、乌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余种之多。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用竹壳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扑笋”。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

 节日、礼祭食俗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如三月三吃乌饭清明节吃清明饣果端午节包粽子等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畲家有句俗语“大人生日一臼饣果小孩生日一双蛋。”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饣果。畲族婚礼别具情趣届期新郎由岳家亲迎岳家款以饭就餐时餐桌上不陈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司厨也要以歌相和其物应声而出席毕新郎还需把餐桌上的东西一件件唱回去。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是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干菜等零食。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酿制的糯米酒为主。景宁山区还有一种绿曲酒。白酒有明烧和暗烧两种。

 典型食品 畲家独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

 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推荐访问:畲族的民族问题 畲族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