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10-23 10:35: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高职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日益边缘化的窘境,这既受目前高职教育“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也反映了高职语文课程自身的局限性。本文从整合高职语文课程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及评价体系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整合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具有自己特有的质的规定性,它的培养目标虽已经由教育部概括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但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次等教育”,更不能简单地把高职教育理解为培养具有专门职业技能的高级技工教育,而忽视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健全和谐的“人”的教育宗旨。爱因斯坦认为:“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著名教育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也曾指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200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何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新时期的人才观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仅要具有过强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应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是有着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人。所以,高职院校应改变以往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大学语文日趋边缘化的处境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含量,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增强其运用母语能力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的独特功能及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然而,目前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

1978年,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的倡导下,全国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课已开设了近三十年,然而,在全社会普遍呼吁和关注人文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在各高校的境遇却日益边缘化,在理工科专业居多的高职院校,更是面临几近停开的处境。

高职教育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成了高职教育唯一的指挥棒。很多高职院校紧盯市场需求,视市场为罗盘。市场左右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量身定制出什么样的“人才”。有意无意间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速成基地。一味强调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常常导致高职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方面,以人文教育为主的课程往往靠边站,缩减课时,为专业课、专业技能课让道。边缘化早已成为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的普遍生存状态。不少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甚至没有大学语文课的一席之地。

大学语文是人文教育的主干课

《辞海》对“人文”的释义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气质、人格修养,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形式。人文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包括情感态度、思想修养、意志品质、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简言之,与科技教育相比,人文教育关注的核心不是如何“做事”,而是如何“做人”。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含量,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干课。

大学语文负载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语文作为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负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当代民族文化的精粹,以及民族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打开大学语文课本,浓郁的民族文化的芳香扑面而来。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培养其良好的文化气质。民族文化根底越深厚,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就越深厚,视野就越开阔,学习上的主动性就越强。

大学语文是工具课和思想文化课的高度统一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语言学科的工具性,但其中的人文含量却显微薄。近些年来,新编的大学语文教材都很重视工具课与思想文化课的高度统一,使学生在文字表述、文艺鉴赏及写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也体现出丰厚的人文精神和较高的思想文化品位。那些文质兼美的范文,不仅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大学语文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在人文素质结构中,审美素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提升人的劳动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学生只有具备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和能力,才能够“按美的规律与审美理想改造世界和塑造自身”。大学语文教材是文学艺术美的集中展示,诗词曲赋、散文小说、影视戏剧、说唱艺术精品荟萃,无一不是美的结晶。这些作品以优美的形象打动人,以真挚的情感感染人,以崇高的思想激励人,其增强学生艺术修养、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等独特的功能,是其他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无法取代的。

大学语文期待课程体系的整合

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备受冷落的境遇,既源于传统重“理”轻“文”的观念,又受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功利主义的影响。要改变大学语文的现状,除了在思想认识上坚持科技和人文相融合的现代高职教育科学发展观之外,还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本身存在的诸多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弊端,对课程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及评价体系进行新的审视和思考。

(一)改革课程内容体系,实现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整合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高职课程设计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开设科技与人文交叉的新课程;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技思想。无论哪一种,其课程设计的原则都是自觉地从教育的一个层面去关照另一个层面,在表面实行一个层面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施加另一个层面的影响。

以纯文学选文为本位,融合科技选文大学语文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按时代顺序编排到按文体编排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进步,表明了编写者已认识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性。但不足仍然存在。如始终没有跳出“纯文学”的框架;内容上偏重于中国古代诗文,对当代优秀的人文学科、交叉学科的成果和国外优秀成果吸收借鉴不够;教材与现实和时代要求相去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等。以优秀的纯文学选文为本位,融合科技选文,是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体现职教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必由之路。例如,可以选择以下文本,记叙文体:刘敬智《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王宏甲《王选的选择》、柳鸣九《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议论文体:顾拜旦《奥林匹克精神》、李学江《基因工程浅议》、谈家桢《奇妙的克隆》;说明文体:何祚庥《发展中的理论物理学研究》、克莱因《数学与文化——是与非的观念》、陈从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演说辞: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贡纳·贾恩《诺贝尔和平奖授奖辞》、马丁·路德·金《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等等。

以人文知识内容为本位,融合职业能力教学高职大学语文在秉承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传统使命的基础上,应增大提高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学内容,包括口语和写作两方面。要避免高中化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专业需要服务,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导游口语表达能力及导游词的写作能力;理工类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理性解说能力、应用材料分析能力及应用文写作能力;市场营销类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口头演说能力及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的写作能力。此类职业能力教学内容,不必安排专题,可以人文知识教学带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二者交叉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以课堂学习内容为本位,构建自主学习内容高职语文课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时间严重不足,语文教学的体系性和完整性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大学语文必须努力冲破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樊笼,构建广阔的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在如今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对文化知识精华的渴求是强烈的,也是茫然的,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学习指出正确的途径。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每一个教学序列之后,附上学生必读与泛读的参考书目,并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读书笔记、座谈交流、问题讨论、热点分析等,及时接收学生自学的反馈信息,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体系。

(二)改革课程方法体系,实现传统与多元教学模式的整合

长时间来,高职语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机械重复和简单延续,教法上死板单一,脱离不了传统中学语文固有的深究字、词、句的教学模式,过多陷入分析的窠臼而缺少宏观的把握。有的教师甚至沿袭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老三段”的陈旧套路。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方法体系,必须从这种单一、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元教学模式的整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学语文课堂上有不少教师为了突出“大学”特色,一味强调课堂知识容量,在有限的时间里灌输大量信息,重蹈“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稀里糊涂。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忽视了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实践证明,这是制约大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严重症结。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单一、死板的机械模式,在落实传统对字、词、句、篇分析探究的基础上,灵活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影视、动画等多媒体课件,或片断插入,或专题赏析,将轻松、愉快、高效引进大学语文课堂。

引导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现代网络具有信息量丰富的特点,而网络又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信息工具。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引导学生业余网上自主学习。一方面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和甄别,既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网上查阅相关内容,如诗文词赋的创作背景、作家生平、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地域风情等。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含量和效果。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贴近生活,反映社会同时又服务于社会是语文学科的独特功能,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相隔离,是语文教学的“死胡同”。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把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入社会实践。例如,将语文学习同校内社团活动相结合,同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同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相结合等等。总之,阅读无字之书,增强感性认识,在为社会服务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三)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实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整合

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品质及学习的成败。积极的教育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语文沿袭着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主要采用量化考核作为唯一的终结性评价标准。课程评价活动往往只关心课程学习的既有结果,缺少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的动态关注,缺少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馈。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确立发展性评价机制,以质性评价为主导手段,突出改进和激励的功能,不仅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既有成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意志,使教育评价最大限度地介入和渗透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改变传统课程评价片面武断的“一锤定音”,实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整合,是促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姚和芳,熊芊.论高职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而不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3]张祥明.课堂教学中的非规范性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作者简介:

张晓慧(1970—),女,河南许昌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大学语文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洪雁)

推荐访问:高职 课程改革 大学语文 若干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