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刍议基于“导师+团队”制培养中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23 10:5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创新型人才是中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改变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注重多元化培养,使研究生具有创新意识,从而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本文利用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针对研究生创新教育面对的问题,提出“导师+团队”制培养中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的策略,为实现中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导师;团队;中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

医学观念目前正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朝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人们开始对化学药物使用的毒副作用有一定认识,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毒副作用小的中药来治愈疾病。我国中药材资源虽较为丰富,但中药产业发展并不理想,研究水平不高,往往采取内销及原料销售方法,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中药现代化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这就需要我国高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改变人才培育现状。本文针对我校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现状开展做了详细阐述,结合自身课题组的状况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研究生创新教育存在问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决定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MCMM),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研究生是推动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知识创新能力的强弱。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数量持续增加,如何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现代面临的问题,并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广西中医药大学自197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以来,结合自身特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医药学专业高等人才。我校的研究生培养主要实行单一导师模式,一名研究生通常由一位导师指导,导师的专业水平、行为习惯、认知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将对研究的培养质量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多数研究生习惯性消化知识,缺乏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无法获得前沿资料,并没有能力处理研究生遇到的问题。而且在传统教育中向来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导致研究生知识面及视野较为狭隘,个体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弱,无法满足现阶段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导师团队就是为了发挥系统的优势,取长补短、群策群力,而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这一最终目标而建立的。

二、“导师+团队”制培养中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

(一)建立研究生师生团队人才培养目标

导师+团队的培养方式,即由若干在知识上既有互补性又有相关性、愿意为实现特定目的而承担相应责任的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团队。在中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团队各位导师的岗位职责、权利与义务是团队有效运行的保证。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个团队工作的协调,其他每位导师应积极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履行学术义务,避免出现导师团队虚化和流于形式的情况。本研究团队的研究生需要每周制定周计划,对相关课题进行汇报,并建立奖励机制,能按计划完成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不能按期完成的需要进行反思。团队中不同领域导师将定期给学生举行中药学相关的实验技术或一些科研前沿的讲座,并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经过团队的初步实施,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相互学习导师自身水平也得到提升。

(二)研究生师生团队成员优势互补

中医药若想持续发展及创新,需要掌握现代医学及边缘交叉性学科。在中药学创新研究中,只有不断碰撞知识结构才能提出新的思路,研究生只有不断开放思维,才能不断学习异质知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导师+团队中,导师由化学、中药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等不同领域的教师组成,可展开知识的交叉学习,合理配置研究生的知识架构。导师与研究生团队需形成骨干核心团体,骨干成员可以是学科团隊的多位导师,也可以是研究生成员,针对在项目研究中不易变通的研究生展开侧重培养,提升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导师+团队建设初期,应当观察团队组成人员专业共性及各自擅长的领域,注重团队的异质性及互补性。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还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外语能力,实现跨学科培养,将专业化课程作为基础,把握正确的学术方向,使团队接触最为前沿的课题。但值得注意的是,科研团队导师虽然研究方向存在差异,但至少要在同一领域存在共识,才能而在教育过程中拓展研究生的思维,为理论及实践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中药学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实践环节的弱化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将科学研究转变为生产力,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在企业中独立完成项目,或者配合其他研究人员完成工作。在“导师+团队”的引导下,对中药学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当重视研究生的实践课程及中药企业及医院等单位情况,建立研究生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从而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在实验课程设置中,在高校基础平台上应当为研究生及导师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如可对中药学研究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进行调整,在原有培养方法上,对教学方式进行进一步优化,增加实验课时数,并建设创造性及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中,导师需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引导式的教育,可开设HPLC及GC-MS等相关常用仪器实验课,团队在课题研究前,对各种仪器的原理及实用性进行分析。初始阶段团队可进行选题,导师负责指导,后期学生可独立操作,学生展开自主设计,完成相关的实践。此方式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建设民主及创新型团队文化

导师+团队需建设民族和谐的文化氛围,才能不断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展开有效沟通及协作,通过相互学习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团队内部将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作为主导思想,形成开放的学术氛围,做到学生争论及学术批评,改善现阶段研究生的中药学研究现状,使每个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保持平等的地位,将学术观念自由发表,尊重学生的学术成果,保障团队内的成员能够敢于突破、敢于尝试,不断挑战学术现状。研究生团队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创新人才的理念及情感、意识等存在联系,导师及学生团体需要不断鞭策,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五)团队成员良性竞争及沟通机制

导师+团队中药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下,需建设师生良好的竞争氛围,注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竞争为创新思想的产生提供动力,使团队成员能够为竞争目标而努力,因此,鼓励团队成员展开良性竞争对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师生团队应当正确看待竞争关系,在平等及和谐的团队中良性竞争。除此之外,导师+团队的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还需要形成内部沟通机制,使研究生在遇到困境时能够及时与导师及其他成员沟通。沟通协作制度使团队成员在相互学习的同时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使团队成员朝向统一目标发力,极大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六)注重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

成为中药学特色高精尖人才素质的培养不仅包含专业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各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人文素质,中医药思维的培养等。专业素质对研究生来说即是科研思维的表征,中医药类院校在文化及属性上决定环境较为封闭,现代思维成为中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必然方向。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如生物技术等能够为中药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活力。因此,在导师+团队的培养模式下,需将科研思维作为导向,将创新能力作为主旨,通过具体的培养措施,结合现代研究手段,通过不断地实践锻炼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人文素质体现学生的个人世界观及人生观、价值观,是道德观念的总体体现。在导师+团队模式下,导师需关注研究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及医德,使研究生恪守学术规范,将实事求是摆在首位,建立研究生道德风尚机制。此外,中医药具有整体思维、象数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等独特的思维方式。目前的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以西医的研究手段为主导,缺乏中医药思维的培养。针对现在中药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设团队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对中医药思维运用能力;通过增加中医药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多元化成绩评价,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方式,使团队内的学生能够自如地利用中医药的知识,对人体的结构及组织、病理、病因、养生等原则进行有效整合,而屠哟哟对青蒿素的发现正是源于中医古籍的了解以及中医药思维的渗入。在研究生教育中注重研究生各种专业素质、认文素质以及中医药思维的培养,既是推动中药学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药教育领域的践行,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结束语

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人才,在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创新型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随着现阶段人们对中医药重视度不断提升,这给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我国中医药人才培育模式较为单一,使得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很难作出创新性突破,只有不断提升高级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中药学学科的发展才不会停滞。本文提出导师+团队教育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期望为我校培养创新型中药学人才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吴婷婷,尉捷,秦雯,梁启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体系建设探讨——以北京城市学院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04):11-14.

[2]曹音,姜建萍,吴彬,马秋萍,韦衡秋,蓝红霞,赵英,胡艳华,王蔚,黎文乾,龙富立.“思维导图法”在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药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3):27-28.

[3]张丹,严玉平,张一昕,李春花,郑倩,郑玉光.基于“认、采、种、制、用”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医教育,2018,37(01):55-57+63.

[4]陶麗,许正新.以大健康产业为契机培养临床思维与信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药学人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02):24-26.

[5]丘芬.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177.

[6]曹蔚,李小强,周暄宣,张雅,李晨,邱鹏程,汤海峰.国内中药学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比较[J].西部中医药,2017,30(09):71-74.

[7]钟凌云,朱卫丰,黄艺,刘荣华.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06):10-14.

作者简介:霍丽妮(1982-),女,副教授,博士,中药学方向硕士生导师;

通讯作者:陈睿(1980-),男,副教授,硕士,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方向硕士生导师。

推荐访问:中药学 刍议 创新能力 导师 研究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