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突发性灾害新闻报道的应急机制与人文视角

时间:2022-10-23 16:10:04 来源:网友投稿

地震、海啸、雪灾等自然灾害不时冲击着地球的各个角落,全球每年约有1.6亿人口受灾、近10万人被夺去生命,受损金额达400亿美元以上,自然灾害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媒体在处理和应对这些突发性灾害事件上,发挥着满足公众知情权、唤起各方关注、减轻灾害损失、转变公众消极情绪等重要作用,日益成为公共危机管理链条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科学、规范的应急报道机制建设,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传播,以及体现人文视角的采、编、播原则,是灾害新闻报道的重要法宝。日本NHK在灾害信息的“即时”发布、体现人文关怀的报道理念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可资借鉴。

一、建立危机报道机制,“即时”,准确,全面地传播灾害信息

一般来说,突发性灾害事件无法提前预测,但是,如果媒体内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性灾害事件,立即启动,迅速反应,便可“即时”发布信息,有序展开报道。日本NHK通过建立危机报道机制,使突发性灾害信息发布从“结果型”转变为“预报重视型”。以敏锐的触角,在第一时间,为民众提供专业化的灾害预警信息,有效减轻了灾害对民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一是建立完备的综合防灾信息系统。吸取1995年版神·淡路大地震的教训,为了及早掌握受灾状况、迅速共享灾害信息、准确决定灾害应对措施,日本内阁府与媒体未雨绸缪,积极开发“紧急地震速报系统”。该系统能在探测到的烈度大于或等于4级的地震时自动激活,并利用地震发生后最先达到的P波(纵震波)与稍后到达、造成主要破坏力的S波(主震波)的速度差,对震源的位置及地震的规模、主震波到达各地时间及强度进行预测,迅速通过专用防灾无线通讯网络及电视、广播等渠道发布地震早期预警信息,人们可以在S波来临之前得到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宝贵逃生时间。与“紧急地震速报系统”相配套,NHK还建立了一套24小时待命的“紧急新闻发布系统”,它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大楼、车站、机场、繁华街道的建筑物、高山以及容易发生海啸的海岸上安装了450台自动摄像机,并在全国部署有12个电视直升机基地,直升机上装有防抖动的高清电视直播设施。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性事件,自动摄像机实时向电视台传送录像信息,30分钟后,离事发现场最近的直升机基地即派出直升机抵达现场,开始灾害电视直播。在3·11东日本大地震中,NHK正是依赖这套“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和“紧急新闻发布系统”,在主震波到来前十几秒钟,“即时”插播“紧急地震速报”,告知民众将有强烈地震发生;2分钟后,启动了突发地震灾害新闻节目;3分钟后,发布了海啸警报;30分钟后,开始了灾害电视直播。

二是制定完整的危机报道机制。近年来,日本中央防灾会议相继制定了《东海地震对策大纲》、《东南海·南海地震对策大纲》、《日本海沟·千岛海沟周边海沟型地震对策大纲》等,力求通过预防机制,把地震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范围。每年9月1日(防灾日),日本防灾相关机构相互协作,在全国各地举行大规模防灾演练,媒体除了对演练进行充分报道外,还为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危机报道机制。NHK在其《日本放送协会防灾业务计划》中,就灾害报道的诸多事项制定了极其周密的实施细则,包括“放送机关的特殊运作”和“节目编成”两大部分。所谓“放送机关的特殊运作”是指NHK设立以会长为首的“灾害对策总部”和采取的包括制作播出设备调配、通信系统保障、恢复常态播出等对策为主要内容的紧急措施。而“节目编成”则是指发出紧急预报信息、制作播出相关新闻、解析防灾政策、安定民心教育等方面的实施细则。NHK电视台对地震报道可谓常备不懈,每晚12点都要进行一次地震灾害报道演练,记者、节目制作人、主播、摄像师以及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所有员工必须轮流参加,总部灾难报道负责人必须住在距电视台半径5公里以内,以便在紧急时刻迅速赶到。此外,NHK平时经常安排灾难模拟演练,为突发性灾难报道做好充分、周密的准备,编辑部办公室、播音员工作手册中都有地震灾害报道要点,其要点细化到准备好了的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播报的稿件模块。NHK在平时节目中,也安排有一定比例的地震避难知识的内容,告知避难地点和路线,传授防震专业知识。

三是“即时”传播灾害信息。2011年3月11日下午,NHK电视台正在转播国会参院决算委员会的会议,14时46分,电视机里突然响起一阵警报铃声,屏幕上立即出现日本紧急地震预警字幕,并伴有播音员急促的地震预警播报:请小心将要发生的强烈震动。两次紧急地震预警呼叫结束后,播音员开始播报更为详细的地震预警内容:下列区域的居民,请小心将要发生的强烈地震,宫城县、岩手县、福岛县、秋田县、山形县,很快就会有强烈震动。请保护好自身安全,请远离容易倒下的家具等物品,请注意上方可能坠落的东西,请在震动停止之前留在安全的地方。请等地震停止后再收拾火源。NHK会在收到最新消息后第一时间向你播报,请不要关闭电视或广播。141时49分,另一种警报铃声响起,时间长达20秒,NHK开始发布海啸预警,并以日文、英文、中文、韩文、葡萄牙文进行播报。福岛核泄漏信息也是在第一时间发出的,当时NHK正在播放采访内阁官房长官的实况,当获悉福岛县第一核电站第1号机组有可能爆炸后,马上中断采访画面,转而反复轮流播放核辐射的相关避难信息和生活指导信息,每隔几分钟便提醒民众注意安全。先进的“紧急新闻发布系统”和危机报道机制的建设,确保NHK在3·11大地震发生时,第一时间为受众提供了丰富、清晰的电视预警信息。

二、注重人文视角,体现人文关怀的报道理念和价值取向

注重人文视角,体现人文关怀,就是新闻报道要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及精神状态,帮助受灾者获得新的希望,重树生活的信心。这是灾害报道最重要的原则之一。3·11日本大地震中,NHK的报道从两个侧面反映出人文关怀的报道理念和价值取向。

一是信息具有行动价值。日本大地震发生后,NHK发布的信息都是具体的、人性化的救助信息、服务信息,具有很强的行动价值,非常有助于日本公众的灾后行为选择,有利于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比如,地震发生时,NHK电视台发布的几十秒的地震预警信息中,除了灾情信息和受灾范围外,至少提供给公众三个非常具体的行动信息,如“请注意从上方掉落的物品”、“请远离容易倒下的家具等物品”、“请等地震停止后再收拾火源”等,对急于逃生的民众来说,无疑是最具价值的生命信息。

地震当天,NHK电视台反复播出了日本政府的相关救灾政策:灾区所有的便利店全部免费,产生的费用由日本政府承担;街头所有的公共电

话免费拨打,保证受灾民众最快联系上自己的亲人;所有的大型超市、公共场所、学校等都开辟为临时避难场所,并提供免费的食品和毯子,保证灾区民众度过安稳的灾后第一夜。政府救灾政策的发布,无疑给灾难中的民众以心灵的抚慰和生活上的帮助。

福岛核泄漏消息发出后,NHK反复轮流播放发生核辐射后的相关避难信息和生活指导信息,指导灾民在危机情况下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如,建议居民不要外出,关闭空调,勿饮用自来水;外出时应尽量避免暴露皮肤,用面具或湿毛巾遮挡面部等;还将专业性很强的核知识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第一时间告知民众,辐射量每小时1015微西韦特“相当于普通人一年可以承受的辐射量”,等等。同时,对事故进行科学、理性的阐释与分析,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灾难的实质,把握灾难的发展趋势,了解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

二是报道体现人文视角。虽然3·11日本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但NHK的电视画面中既没有令人恐怖的死亡特写,也没有灾民呼天喊地的惨痛镜头,更没有一线记者虚张声势的煽情报道。地震发生后,NHK的主播们始终保持镇静的面容,沉着冷静、不慌不乱,将不屈的精神传递给民众,鼓舞民众坚强地面对灾害。

NHK从各个角度呵护生者的安全和对逝者的尊重。他们明确规定:播放可能引发观众不安的灾害场面要经过决策层讨论;报道遇难者绝不直接展现遇难时的惨状,而是尽量采用遇难者生前面带微笑的照片。这是媒体尊重生命的表现。“3·11地震”和海啸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特别是十多米高的海浪瞬间吞噬民众生命、财产的场面触目惊心,但NHK对这种惨状的报道都取其远景,告知灾情,没有一个特写镜头。从NHK日本大震灾的电视报道中看到过这样一组镜头,直升机追着洪水掠过一栋楼房,其楼房的窗口处有人挥舞着白色毛巾,似乎在呼喊求救。摄影师并没有给这个挥舞毛巾的人一个特写,没有记录下那张惊恐绝望的脸,而是略过窗口继续拍摄汹猛的洪水。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无疑避免了给民众和当事者亲人带来的心灵的再度创伤。

三、完善“硬件”,注重“软件”,努力提升我国媒体突发性灾害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80年代以前,我国突发性灾害的新闻报道受“左”倾思想和“报喜不报忧”思维定势的影响,基本采取“单向度闭合报道模式”,处于一种自上而下严密控制状态;80年代后,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曾经作为“禁区”、“雷区”的灾害新闻报道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客观性增强,及时性增强,但仍然没有冲破传统价值观念和守旧的新闻报道机制的制约,媒体面对突发性灾害事件依然持谨慎保守的心态,满足于告知信息,报道视角、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人性化操作不够;2003年,我国SAPS疫情早期“禁报迟报”的严重后果,使政府和媒体觉醒,确立了及时公开报道疫情的全新机制;2007年,党的十七大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媒体的人本精神,媒体在报道灾害事件的同时,更加关注受害者的困境及精神状态,将人文关怀贯穿在新闻报道之中。尤其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报道,媒体将更多的视角投向人民群众,关注灾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精神状况,拉近了媒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把当代中国的灾害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虽然我国灾害新闻报道较之以往更加迅速、客观,更加重视人文关怀,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灾害信息传输系统及报道机制不够健全,灾害信息不能做到“即时”播报。不少媒体虽制定了灾害紧急报道预案,但平时缺少训练,以致灾害来临时,不能立即启动,更不能迅速有序地投入报道。二是报道侧重正面信息,报道领导多于群众,关注事件多于“人本”,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少媒体在灾害新闻中只报道事件,事件中人的思想、人的感受通常淹没在对事件经过的叙述和议论之中。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大研发力度,充分利用高科技装备和改进灾害观测及预警系统、灾害信息快速传输系统,建立气象、地震等职能部门与政府、媒体的连接网络,确保灾害发生时,“即时”、准确预警,快速、有效传输灾害预警信息;努力配置先进的灾害报道音像、通讯、传输设备,确保灾害发生时,迅速展开报道,高质量采制、传送灾害信息。

2.注重“软件”建设。首先,媒体应加快应急报道机制建设,成立灾害紧急报道指挥机构,加强与气象、地震等职能部门的联动,及时掌握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制定详尽报道方案,加强平时演练,避免临阵慌乱。第二,强化受众意识,竭诚为受众服务,采、编、播环节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将受灾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为受众服务还要体现对民众心理和感情的尊重,特别要注意尊重受灾者的尊严、权利和感受。第三,报道应注重鼓舞民众坚强地面对灾难,应有利于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主持人应镇静自如、沉着冷静,避免将恐慌、焦虑和不安的消极情绪传递给民众。

面对灾害,新闻媒体是社会信息的主要传播者。第一时间准确地向公众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以人文视角关注受灾民众,正确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是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日本NHK灾害紧急报道的经验对我国媒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推荐访问:突发性 新闻报道 灾害 视角 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