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诉讼时效的合理性浅析

时间:2022-10-24 14: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诉讼时效这一法律概念作为“舶来品”,关于其合理性的讨论也没有在学界大规模的展开,导致了民众和学者对其存在的合理性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本文将现阶段学界存在的诉讼时效立法目的的五种观点作为切入点结合存在的误解分析,论证诉讼时效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诉讼时效;合理性;立法目的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的法律体系开始以苏东法学为模板进行构建。诉讼时效这个概念也自然而然应用到我国的法律中。作为一个既存的法律概念,关于诉讼时效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发生。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法律体制进一步完善,一度被学术界忽视的关于诉讼时效合理性的议题,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民法学界,各方学者对于诉讼时效的含义一般存在如下三类观点:第一类观点将诉讼时效认定为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第二类观点的依据是《民法通则》,认为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在诉讼中的胜诉权的一种法律制度。第三类观点认定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不行使权利即丧失依诉讼程序保护其权利的可能性的民事法律制度。虽然各方观点不一致,但是也就诉讼时效的含义达成了基本共识,即民事权利人在一定时间内不行使其民事权利,该权利就得不到法律保护。

关于诉讼时效的立法目的,国内学界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观点:

(1)从义务人的利益考虑,防止义务人出现举证困难的情况。若权利人长时间不对义务人行使权利而在较长一段时间过后再向义务人主张权利,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对义务人都是不公平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事实可能变的模糊不清,支持义务人抗辩的证据也会随之丧失。此时,要求义务人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是无罪的那不但是不公平,而且是不现实的。因此,法律则赋予义务人通过时效免于举证的权利,以避免其出现举证困难的情形。

(2)诉讼时效有利于法院及时有效得做出判决,能起到一个节约司法资源的目的。我国实行诉讼时效制度,法院仅对时效期间内申请保护的权利进行保护,对相关案件进行处理,对法院来说可以减少工作量,以便集中精力更好地处理相关案件,对案件的审理工作做到更加有效、及时、准确。

(3)诉讼时效能有效督促权利者及时行使权利。权利人的权利只存在于某一段时间,这就要求权利人及时去行使这一时效性的权利。

(4)可以提高交易的效率。就如百川汇海,整个社会经济运转的速度受到每一笔交易的速度的点滴影响。因此,通过约束权利人在规定期限内行使权利,使其债权债务纠纷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到解决,从而缩短每一笔交易的时间,进而达到提升效率的结果。

虽然诉讼时效的立法目的在法理上非常明确,但由于普通民众“觉悟”有限,民众对诉讼时效一直不能充分理解,特别体现在债权方面,我国从古至今就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说法,在民众眼里还钱是没有期限限制的,而诉讼时效这一概念,则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一理念。民众不理解诉讼时效这一概念,可以用不了解法律知识去解释,但是作为专业的审判人员为何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呢?诉讼时效存在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阐明。

细观学术界为诉讼时效的辩护理由,不难发现其观点本身存在这一些漏洞。虽然诉讼时效能够维护业已形成的社会经济秩序的功能不可否认,但是在期间必然地触犯了权利人的利益。与此同时,诉讼时效也与在民法中被不少人誉为“帝王条款”的诚实守信原则相出入。义务人可以通过诉讼时效逃避自身本应履行的义务。诉讼时效第二个目的是避免义务人举证困难,维护义务人的利益。权利人行使属于自己的权利,法院不去保护这种行为反而要去从义务人的角度出发考虑,维护义务人的利益。时隔越久,义务人所获得的利益越多。诉讼时效难免会在社会上滋生一种普适性的侥幸心理。对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一个巨大冲击。诉讼时效第三个目的是为了节省司法资源。司法权的中立性决定了法院只是当事人双方争议的仲裁者,只需要根据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进行判决,无需承担调查取证的角色。当义务人因年代久远,无法有效举证而导致败诉,也是符合法律规律。

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权利人长期怠于行使权利,从而传递关于义务人财产信用的错误信息,导致第三人对义务人的信用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危害交易安全,甚至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秩序。再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会发现诉讼时效存在的确能节约司法资源,只是诉讼时效在实行之后产生的一个反射效应,并不是诉讼时效立法的目的。虽说在诉讼时效实行期间产生了保护义务人的利益这一表面现象,但是诉讼时效保障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良好运行,并没有偏袒双方当事人的任何一方,还是很好的体现司法的中立性。

在本文中,本人试图建立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去讨论诉讼时效存在的合理性,并试图解释学界现阶段存在的几个误区。但这一探索毕竟是初步的,在本文有限的篇幅中很难将这一问题彻底澄清,而且由于这一题目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以及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都必须继续不断的深入探索这一题目。

参考文献:

[1]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41.

[2]咚柔主.中国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607.

[3]郭明.论时效制度的立法目的[D].郑州大学,2005.

[4]谢邦宇.现代民法总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72.

[5]肖燕,李燕霞.民法总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31.

[6]杨茂,阳雪雅.民法总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1.

[7]郑云端.民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32.

[8]王轶.诉讼时效制度三论[J].法律适用,2008(11).

[9]杨巍,彭双五.反思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质疑“三目的说”[J].江西社会科学,2006(5).

推荐访问:诉讼时效 合理性 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