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阅读理解; 阅读加工水平; 识别校对水平; 阅读迁移水平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贺平(1980—),女,河南濮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字化学习、基础教育信息化等研究。E-mail:hppeace519@163.com。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性能越来越强大、价格越来越低廉、体积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表现形态也越来越人性化。人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或是平板电脑,已经不是梦想,这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现实。所谓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即“利用网络技术将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的设备互联成小型的教学网络环境,每位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可随时上网在线学习”。[1]这是一种新型的、高度综合的学习方式,它尤其强调个性化与移动性,允许每位学生通过可交互的数字化学习设备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随着大量的智能化、便携式数字设备进入校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内开展一对一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对学生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影响?这成为众多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研究问题
为了深入考察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效果,笔者长期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考察与研究。H校于2009年9月开始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性试验,并首批开设10个“数字班”。所谓“数字班”,即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在课堂网络环境下开展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那些只有黑板粉笔或简易信息技术条件的相对传统情境下实施教学的班级被称为“常规班”。这两种形态的试验班均接受相同理念与模式的语文教学,如:教学时间相同,教学理念、模式、内容与方法完全一致,师资水平大致相同;每节语文课都会有8-10分钟时间阅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章,阅读内容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数字班学生均人手一台联网的笔记本电脑,阅读材料以超链接文本或网站的形式呈现,可随时上网查找或浏览相关资源,并在网络平台中与教师、学生交流感受、表达想法;而常规班学生则直接阅读纸质的线性文本材料。现如今,H校开展探索性试验已长达三年半,数字班学生表现出“更喜欢阅读”、“阅读能力更高”、“当堂迁移写话的表现更好”等特点。关于此,笔者之前以该校六年级学生为对象展开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整体强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开展课内数字阅读会对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产生显著影响。[2]首批参与试验的班级中,既包括从三年级开始加入试验的六年级学生,也包括从一年级就进入试验的四年级学生,如今的四年级数字班学生开展常规化的课内数字阅读也已长达三年半。与六年级学生相比,长期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也存在显著影响呢?
本研究将对H校四年级两种形态的试验班(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进行对比测试,尝试用来自一线教学现场的数据解答以上问题。对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三个子问题:第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二,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三,阅读理解水平的各维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在回答这三个子问题的基础上,进而对四年级与六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相关结论展开综合讨论。
二、文献综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成熟与普及,以屏幕阅读为主的数字阅读开始动摇传统纸质阅读的统治地位,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先后展开多项关于电子显示与印刷显示、电脑屏幕阅读与纸本阅读之间的对比研究。这些关于两种呈现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的研究,大致存在着以下不同的研究结论。
第一种,大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运用电脑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两种媒介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Muter等人以大学学生和职员为研究对象展开两次验证性实验,以阴极射线管和纸张两种方式呈现文本,比较电子显示与印刷显示的可读性,两次实验研究均表明这两种呈现载体下的阅读理解水平不存在差异。[3][4]之后,国内也有学者展开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呈现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5]此外,Kristine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iPad阅读电子书的阅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运用iPad阅读电子书和阅读纸质课本的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6]
第二种,个别研究者发现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效果存在差异。如:Matthew等人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一项研究中却发现纸质阅读方式下的阅读理解率要明显高于电脑屏幕阅读方式;而在回忆信息方面,使用电脑屏幕阅读的学生自由回忆记起的信息更多。[7]国内也有学者研究发现,文本的不同呈现方式对阅读效果有影响,且达到显著水平,具体表现为打印文本的阅读效果优于Word文本的阅读效果。[8]
已有研究(见表1)普遍认为数字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效果“不存在差异”或“纸质阅读效果优于数字屏幕阅读”,由于这些研究多以短暂、非连续性的实验研究为主,比较缺乏自然、真实、长期的研究,并普遍对研究样本和变量进行严格控制,研究结论并不具备代表性和大范围的适用性。而笔者之前以H校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展开的跟踪性研究,与以上两种研究结论均不一致。在阅读理解水平的整体表现上,数字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纸质阅读)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意味着,在自然、真实的学校情境中,研究对象使用电脑屏幕阅读的时间、阅读量大小、屏幕阅读行为是否持久等都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