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创新胶囊
半年前,我们推出了2014年的“全球最佳创新公司50”榜单,作为附录的部分,我们还提到了表现杰出的几家中国公司。这不奇怪。作为全球知名刊物中最关注中国创新的《快公司》,中国几乎一直是这份榜单在美国之外最重视的国家。
但即使如此,在2014年下半年,我们依然感觉到,惯常的操作(即在主榜单中包含个别中国公司,而后在附录中提到另外值得关注的几家中国公司)依然分量有所不足。或许,部分是主观感受的缘故(就像研究表明,持有某支股票就容易看多它一般),我们感觉到2013-2014,中国创新的强度有一次非常强劲的脉动。
如果说1999年前后的中国互联网兴起,掀起了中国创新创业真正的启蒙阶段(1992年的中国公司注册热潮更像是懵懂中的摸索,企业家们——或当时的老板们,用“做生意”描述远远比“创业”更准确),就如同小学开启了孩童的社会化过程,那么眼前这波席卷全国的创业创新高潮有点像中学——从各个角度都显着大人样。
这种质上的变化,刷新了你眼前看到的这份榜单。甚至,我们暂定了将每一年年末的最后一期,作为确定当年中国创新公司50榜单的时间——可能更长时间的思索才能有把握来判定哪些创新迎合未来的变化。
是的,暂定。正如本期特稿中再一次出现了一篇关于“流荡世代(我们不是第一次谈这个主题,而是第三次)”。从眼下看来,二十一世纪的至少开初几十年,将属于那些坦然面对大量“暂定”的机构,而那些习惯于在确定中按部就班的组织会在不自在中枯萎。
身处这种背景之中,作为各种竞争之中的player,也许意味着竞争对手更加神出鬼没(当你的行业中冒出陌生面孔)、竞争手段或高明或低劣反正更加令人头疼、环境中似乎带有某种意味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这些都使得失败的可能性更加多种多样,但这个国家的创新空气却前所未有地活跃(请注意,不止是中国如此——尽管它勃发的强度的确更强,美国、以色列、德国……均呈现出同样的趋向),对比过往一个设想需要至少十多年才能初见雏形,眼前这“想了做了”的节奏,不是更让人激动吗?
我们同样要看到,除了某种内在的机制在催发创新,社会氛围中的要求也在约束着企业——粗略地说,“不创新即死亡”的断言会比以往更为现实。
2014年11月末,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这意味着,从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口罩、PM2.5检测、汽车报废,到相对陌生的空气过滤、净化,再到企业需要头疼的脱硫脱销、尾气治理、PM2.5治理、油品升级等,每一个酝酿变化的小领域,都可能将“震波”导向包含相关因素(甚至看着不直接关联)的领域。
与此类似,“水十条”出台后,污泥处理、再生水利用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处理等细分领域将进入快速成长期,只要在个别难处理的问题上有过人之处,即使如今再小、再没名气的机构,都有可能在庞大的需求下,“被迫”长成庞然大物。
甚至,商业传统“眼界”所及的物理空间也不再是陆地面积乘上几十米或几百米。由于低空改革进入实操阶段,民用飞机未来使用1,000米以下低空空域将无须获得军方批准,包括私人飞行、公务飞行、旅游、农业、海洋开发等在内的低空飞行应用市场将逐步打开,而水域会不会产生更多的应用呢?
这些绝非全部,更多只是后视镜中的范例,旨在提示我们——创新已然加速。而如何不被甩掉,以下可能是各组织机构掌舵者驾驭时的要点:
1 创造意外
绝大多数时,商业行为希望在可控、可预期的范围内反复进行。这很自然。但阴阳相生,我们由此调高了对惊喜的估值。海底捞在餐饮行业中最早展现了惊喜的威力,很显然,它还会这么做下去。e袋洗以一袋作为定价单位,使过去一件件计算的惯例被打破,这个意外唤醒了顾客本容易沉寂的潜在需求。罗辑思维是干什么的?你很难以惯常的用产品与服务定义企业的方式来定义它。它生产内容但宣布内容压根不重要。它组织线下活动,但这种看法更为偏狭。或许定义为通过人的连接创造意外不够准确,甚至很容易让人迷糊,但眼下看来,仅仅这点就让它生命力旺盛。
2 人的延展与替代
机器的创造,通常被视为人体功能器官的延展。过去我们为此已经发明了难以计数的机器,但赋予了计算能力以及基于此的不同高低的各种能力后,机器的族谱与图谱将变得极为复杂。在这方面,亿航等机构使机器更自如地飞行,云洲希望机器代替你航行甚至完成更复杂的事务,而格灵深瞳则希望你清楚,机器捕捉分析人的行为远远比人自身更高效。
3 生态系统带来更强生命力
腾讯等巨头正在忙乎自己的生态系统,百度、阿里也以自己的方式将诸多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纳入版图。越来越多的企业明白,与其希望“大而不倒”,不如依赖于广泛的利益链接。事实上,后一做法还可以用外部的其他机构的异质基因刺激己身。但营造,或更准确地描述为,促成有利于自己的生态系统,并非只有巨头才可以考虑的事情,小米科技、360同样已为此准备良久,其他公司也会慢慢悟到,生态系统并非巨头才够资格有,阻碍发展的并非规模,而是想象力。
4 “活”的数据才有价值
大数据仿佛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誉,但事实上,在那些四处吹嘘自己拥有多么庞大用户数据的公司里,只有极少数能够把数据用起来的。数据的价值,与其分“大”和“小”,不如分“活”与“死”。巨杉和腾云天下、秒针系统等公司,都试图为数据做人工呼吸,使如今沉睡的数据“活”过来。
5 无物不可创新
把意念控公司宏智力和九口山、宝贝计画放在一起的话,通常没人可以找到任何相似之处——宏智力以脑电波作为研究对象,后者着眼于纸张组装成本子或是儿童的教育。但是,一旦我们接受创新并非只是高科技,它最基本的属性是改变——源于使一切事物变好的动力,那么,你就很难下结论说:催生一个时新事物的意义一定高于改良一个古老事物。相同,仅存在于一个信念——即,无物不可创新。事实上,这才是所有创新者的共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