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差异只是源于取得最终胜利方法上的不同。这一时期坦克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快速迂回进攻,消灭对方装甲目标,正面突破进攻,击溃敌人防御体系。具体到坦克设计上来说,受到当时火炮技术水平的限制,用于完成这两种任务的火炮在技术上无法统一。用于对付装甲目标的火炮需要的是高初速,而用于毁伤敌方工事的火炮则需要有足够大的威力和口径。后者由于体积和质量的关系,需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坦克底盘,而过于庞大的坦克底盘在当时基本不具备机动能力。
面对这个矛盾,坦克设计人员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是兼顾两种需求,将其尽量集中到一辆坦克上,例如法国“夏尔”B1和美国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另外一种就是像德国这样将两种需求分开来实现。于是,Pzkpfw Ⅲ号设计之初的定位是“战斗坦克”,主要装备长身管高初速的反坦克炮,用于快速进攻,消灭敌人装甲目标;Pzkpfw Ⅳ号则为“支援坦克”,主要装备短身管、大口径榴弹炮,用于配合Ⅲ号进行进攻,力求最迅速的达成对敌突破、分割、包围和击溃,贯彻“闪电战”的战略和战术意图。然而,有意思的是,尽管设计思路的出发点在于以功能性“解构”的方式来弥补时代技术条件的不足,早期的Ⅳ号因此承担的只是一种火力支援的角色,但由于其着眼点仍然在于纵深进攻,并为此进行了设计上的合理取舍,最终却收获了颇为理想的“均衡”。在换装高初速、长身管火炮,转型为“战斗坦克”之后,底盘更大、承载能力更好的Ⅳ号很快显示出了令人意外的巨大潜力……
长身管型号才“值得一提”
由于低估了客观的技术可行性,将本应由一辆坦克承担的战场角色分解到两种不同的坦克底盘上去实现。不得不说,这种设计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保守、幼稚和一厢情愿的。也正因为如此,短身管的早期型Ⅳ号,其战场价值不高,完全可以说是对底盘的一种浪费。Ⅳ号真正的故事要从换装长身管75毫米炮、被重新定位于“战斗坦克”的一系列改进型说起(总共有F2/G/H/J等4个主要型别),或者说这些才是“真正”的Ⅳ号,值得我们去展开讨论。最早换装长身管75毫米炮的量产型Ⅳ号,当属Pzkpfw Ⅳ Ausf.F2。该型坦克实际上是在1941年11月18日为了弥补G型的难产,直接由F1型换装KwK 40/L43 75毫米长身管坦克炮而来的过渡性产物,从1942年3月至7月共生产了175辆,同时还将25辆战损后送的F1型直接改装成F2型。由于换装了新型主炮,其编号也改为Sdkfz 161。初期的F2型大致与F1型相同,主要的不同在于主炮的变更,增设了圆形单孔炮口制退器。而且炮塔内的设备也作了重新调整:重新设计了高低机以及装填手用辅助回旋机,炮长换装新型TZf 5f瞄准器,车体机枪座增设防尘罩,并在其左侧装设支撑架,取消大灯,只保留防空灯,其他细部也略有变更。到了后期的F2型车体则与G型类似,最主要的变化是无线电操作员及驾驶员舱盖上的信号弹发射口被取消,炮塔左、右两侧和装填手前方的观察窗也都被取消。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型Pzkpfw Ⅳ Ausf.G(见题图)基本只是在F2车体前部增加了30毫米的附加装甲(总计达到80毫米)。换句话说, Pzkpfw Ⅳ Ausf.G与Pzkpfw Ⅳ Ausf.F2的区别实际上是相当有限的。Pzkpfw Ⅳ Ausf.G装备的KwK40L48 75毫米坦克炮采用TZF5f伸缩瞄准镜,安装位置在火炮左侧,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为2.5倍,视场为24°,内由7个三角形组成,划分为4个密位。炮手只需要把目标对准三角形的顶点,就可以在不影响观察的情况下进行瞄准,三角形之间的距离作用是打击移动目标时估计提前量。同时,也可以通过三角形的高度和分布距离来估算目标的距离。炮手还可以通过移动位于瞄准镜上方的指针对目标距离进行设定,刻度上标注有不同弹药的射程距离,最小的划分为100米,39型被帽穿甲弹的最大刻度为2500米,次口径钨芯穿甲弹为1500米,高爆弹为3300米。该型火炮采用半自动立式滑动炮闩,电火帽击发。火炮俯仰角为-10°~+20°,通过炮手摇动手柄实现俯仰角的调整。坦克炮塔可通过电动驱动来实现360°回旋,也可以用过摇动手柄实现。
KwK40L48 75毫米坦克炮右侧安装有1挺配有KZF2望远瞄准镜的7.92毫米MG34同轴机枪,可以用来对付敌步兵,也可用辅助火炮测定目标距离。和TZF5f瞄准镜一样,KZF2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也为2.5倍,视场为24°。坦克的车体首上右侧也装有1挺MG34机枪,俯仰角为-10°~+20°,同时可左右回转各50°。这挺机枪也配有1具KZF2瞄准镜,标定射程200米。主炮备弹87发,存放位置为炮塔底板上的弹药箱内;MG34机枪备弹3150发,弹链使用布袋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