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肖华、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副总参谋长张爱萍等军方高层领导都来到机场观看了飞行表演,对飞机表现出来的良好性能非常满意。叶剑英元帅在观看飞行表演后专门向在场的陆孝彭等南昌飞机厂的人员祝贺了自行设计强5飞机取得的成功,并指示南昌飞机厂立即生产10架飞机给空军部队进行试用,以便取得初步的使用经验来对飞机加以改进完善,让强5飞机能够尽快地正式装备部队使用。
南昌飞机厂按照初步试飞发现的问题对飞机的设计图纸进行了修改完善,投料试生产了10架强5试生产型飞机,交付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试用,进行低空性能和战斗性能试飞,并进行了空地打靶试验。在此期间,02号强5原型机在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继续进行性能鉴定试飞。对强5飞机的起降性能、中高空操纵稳定性、低空最大平飞速度和稳定性等性能进行了全面考核,试飞结果证明强5飞机非常适合遂行对地攻击任务,可以实现低空及超低空对敌方目标进行突防袭击,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喷气式强击机。1968年11月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圈阅,批准强5飞机列装部队。02号强5原型机在完成鉴定试飞后,就留在飞行试验研究所作为科研试飞用机直到退役。
强5飞机在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进行性能鉴定试飞以及在部队试用期间也暴露出了机轮刹车性能差,着陆滑跑距离长、大速度情况下起落架收起困难、减速板打开时飞机有低头现象、液压操纵系统操作响应迟滞、应急操纵系统可靠性差等不少缺陷。南昌飞机厂针对这些问题,对强5原型机和试生产型飞机的操纵系统、液压系统、燃油系统和机轮刹车附件等进行了多项设计更改,同时改进了射击轰炸瞄准具和武器系统,增加了少数新配套研制出来的机载设备,飞机的各项战术技术性能指标较之前的原型机普遍有所提高。1969年12月31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正式批准南昌飞机厂按改进后的样机技术状态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再回到试飞院的这座飞机雕塑上,仔细观察这架强5就会发现它在外观和通常部队使用的强5有不少差异。如机头没有前伸出的细长空速管,航空机炮安装在机头而不是机翼根部,垂直尾翼根部也没有阻力伞舱。原来这架强5正是当年南昌飞机厂研制出来后,交由飞行试验研究院进行定型试飞鉴定的那架02号原型机。
强-5原型机原先采用的是米格-19п歼击机的空速管,安装在右侧机翼的翼尖位置,由于空速管本身的测量误差以及受机体侧方气流扰动的影响,在低空飞行时空速测量误差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强5飞机更换为当时已经投入批生产的歼6飞机同型号的空速管,安装位置也改在锥形机头的最前方,而机翼翼尖的空速管仍保留作为备用空速管。这样未经扰动的迎面气流能够首先进入空速管进行测量,从而减少了空速的测量误差。同时机头最前方的锥形机头罩也由原来的玻璃钢材质换成了金属结构,这也是投入批生产的强-5基本型飞机和强-5原型机及试生产型飞机在外观上的重要区别。
另外由于强-5原型机的两门机炮安装在机头部位,而炮口正好处在两侧进气道口的上风向,两门机炮在同时开火时会产生大量的硝烟,这些硝烟废气随即被后面的进气道吸入,结果造成发动机燃烧室的氧气瞬时不足,很容易超出发动机稳定工作范围从而引起了空中停车故障,给飞行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当时飞机设计人员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在安排机炮位置时仅仅考虑到安装在机头并靠近机身轴线有利于减少瞄准射击误差,没有意识到发动机吞烟的不利影响,一直到飞机进行空中射击试验时这个问题才暴露出来。随后技术人员对机炮安装位置进行了更改,将强5飞机的两门机炮从机头移到了机翼根部。这样炮口位于进气口的后部下风向,机炮连续射击时进气道吸入废气造成发动机空中停车的故障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
由于02号强5原型机当时主要进行的是性能试飞,因此还保留了原先机头的机炮未做更改。而当时承担射击打靶试验任务的强5原型机则对机炮的安装位置进行了更改,但由于机头金属蒙皮已经开有炮口开孔了,只能另外用一块铝合金蒙皮对开孔进行了封闭,在机头相应部位可以看到修补的痕迹,于是机头的机炮开口是否进行过封闭修补就成为两架强5原型机的主要区别特征。而强5试生产型和强5批生产型飞机的图纸已经按照机炮在机翼根部安装进行了设计更改,工厂在投料时机头的这块蒙皮就不再开有炮口开孔了。
为了缩短飞机的着陆滑跑距离,强5飞机还配备了减速伞。最初强5飞机的减速伞舱设在后机身下部,当伞舱盖打开后阻力伞靠自重掉出并开伞工作,因此开伞方便可靠。但由于这种伞舱放伞后的阻力作用点在飞机重心之下,开伞后会使飞机产生一个低头力矩,因此飞行员必须等前起落架机轮接地后才能放出减速伞进行减速,这也导致飞机的滑跑距离增长。如果提前放伞则有可能使前起落架突然加快下落,使起落架结构受到过大的冲击载荷而发生损坏。而且减速伞放出打开后会向上升起一定的高度,结果恰好位于发动机尾喷口喷出的高温气流中,这也影响了减速伞的使用寿命。
针对这些弊端,强5飞机后来将减速伞舱上移至垂直尾翼根部。这样伞舱放伞时的阻力作用点上移到了飞机重心之上,开伞后会使飞机产生一个抬头力矩,从而能延缓前起落架的下落,使飞机在主起落架接地而前起落架未接地的情况下就可以提前放出减速伞,延长了减速伞在滑跑高速段内的有效增阻作用时间,提高了减速的效果,缩短了飞机滑跑距离。对于一些有较高飞行技术的飞行员来说,还可以实现在空中放伞,在即将接地前就放出减速伞,以便在空中完成开伞及张开的过程,当飞机主起落架接地时减速伞已经完全张满,这就能进一步缩短着陆滑跑距离。而且由于减速伞舱位置高于发动机尾喷口,还可有效地减少张开的减速伞进入尾喷口高温气流区的可能。由于伞舱上移的改装比较简单而容易实现,取得的减速效果却非常好,因此除了强5后续的改进型飞机采用了这种新的垂尾根部减速伞舱外,之前交付部队的强5基本型飞机也都进行了这种伞舱上移的改装。
强5飞机由于具有良好的低空突防和对地攻击能力,因此长期在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服役,至今依然没有完全被代替。并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强5飞机又陆续出口到朝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苏丹、缅甸等五个国家,成为这些国家对地攻击的主力机型。随着国内航空电子和机载武器技术的发展进步,通过挂载对地精确攻击武器、增强夜间探测作战手段、提高电子对抗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改进,强5飞机的作战效能有了显著地提高,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仍将是中国空军对地攻击的重要力量和手段。强5飞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航空工业在喷气式强击机这一机种方面的空白,而陆孝彭等研制人员所体现出的“自强自立,求实创新: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献身航空,勇攀高峰”的精神也被誉为“强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