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刘之常于5月13日赴沪正式验收。第二天在上海体育场试用,当晚放映电影,吸引了观众千余人。该车试车成功的消息引起了上海教育界的关注。15日,上海民众教育馆随即邀请表演该车的使用方法,晚间赴省立上海中学放映电影,包括该校师生在内的各界民众三千余人观看了电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及军事委员会训政股还分别摄制了纪录片,在当时影响极大。电化教学巡回施教车18日离开上海,当晚到达武进。19日该车回到镇江,当晚预定在镇江体育场放映电影,但因大雨未能如期举行。次日应教育部之召赴南京展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陈礼江,科长钟云秀、顾良杰,电教委秘书潘澄侯等教育界人士五十余人到现场参观、观摩,由刘之常负责说明和解答事宜。随后在体育场展示,当晚南京举行了大规模公演,放映科教片《饮水卫生》,并加入各种补充教材,到场观众在五千人以上。 由南京返回镇江后,25日开往省政府,接受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的陈果夫、建设厅长等人的检视。27日电化教学巡回施教车在镇江正式启用,每日下午在体育场施教,吸引了众多民众参加。6月3日利用该车通过电影、电播手段进行禁烟日宣传,取得了极佳的效果。除在镇江市区各施教点巡回服务以外,还至武进奔镇和西夏墅等处乡村施教,均获得满意效果。经过试用,也发现一些需要加配的设备和改进之处。6月15日将该车重新开往上海,添加或安装了对讲电话、展览台、轻便旅行凳、汽车钟、科学仪器、播音机前照明灯等设备。[11]此后,该车被确定开展三方面的施教工作:一为省会郊外巡回。将省会各公路沿线之乡镇排定为施教站,前往巡回施教。二为公路沿线各地巡回。凡在江苏省江南各公路沿线的机关学校团体,需要实施电化教学的单位,均列入巡回施教范围。三为辅导区巡回,即以区内公路沿线之中心民众学校为实施对象,尽可能发挥其功效。抗战开始以后,该车及部分工作人员在刘之常的带领下撤向后方,沿途巡回施教,后来由教育部收编直接管理,成为“教育部民众教育巡回施教车”,在云南、贵州、四川一带采取灵活的方式巡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战宣传和社会教育工作。
2. 设计六伏特两用教学机,解决巡回教学用电问题
镇江民众教育馆在实施巡回教学中,由于地点多选址于营业场所附近,大量民众集合于此收听广播,影响了这些单位的营业,各处供给电源时都要求民众教育馆担负更多的电费,使巡回教学工作一度受阻。为了克服在巡回电化教学过程中电力供给的困难,镇江民众教育馆于1936年设计开发了利用手摇发电机供电的专用电播教学机——六伏特电播教学机。“此机系托由上海中华电化教具制造厂制造,电源用手摇发电机充入六伏特蓄电池使用,摇电之时人愈多愈佳,每人可手摇五分钟轮流替换,十二人摇完一小时,足供四小时消费。故团体使用此机,极为便利,如用整流充电机亦可,惟三安培充电机,充电一小时,只供半小时之用,如用十五安培充电机,则与手摇机效力相同。”
从现有的图片(如图2所示)来看,手摇式发电机配有一个固定支架,工作时将发电机装置于支架前侧,施教人员坐于支架后侧摇动发电,类似于今天的手摇自行车设计理念,从力学角度而言相当合理。在当时人们看来这一六伏特电播教学机有四大特点:(1)巡回便利。该机设计动机即为便于巡回教学,一台收音机和一支话筒合组为一箱,约重12公斤,另有手摇电机一架、100安培小时蓄电池一组约重20公斤,与原来的电教设备相比更加轻巧便携,可由一人手提或肩挑,不论施教地点在城市还是乡村,基本不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均可前往施教。以手摇式发电机独立为电教设备提供电源,保障了巡回教学“不论城市乡村,有无电源,皆可前往施教,绝不致再有借用电源问题发生”。[12](2)消耗极省。当时一般的直流收音机多以干电池作为电源供给,若以收音机每天开启播放六小时计算,每月干电池消耗费用月二十元左右,这样的供电成本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手摇式发电机的引入,在当时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电能供给源,颇具开创意义。(3)制造精巧。“此机为一精巧收音机,上面有盖,中装喇叭,合成一箱,颇便提携,另有小话筒一具,悬挂胸前,讲演时,转侧俯仰,话筒亦随其移动,故讲演时之姿态,不因发音而呆板,收音部分长短波皆可。如施教地点,较近中央及江苏电台者,亦不必装置天地线”,悬挂式话筒的使用对演讲者来说极其方便,大大增强了通俗讲演的教育效果。(4)声音宏大。“此机收音及演讲两部分,发音清晰宏大,无杂声或失真等弊,故施教时,虽有数百人集合一处,皆能聆听,而演讲者,亦丝毫不感费力”。[13]
3. 设计中华式扩声机
中华式扩声机由上海中华无线电研究社制造。设计扩声机的主要原因除本身需要外,另一个原因是在进行电播和电影教学中,喇叭和扩音机最易损坏,修理频繁。因此,镇江民众教育馆结合实践,着手自行设计了适合交流电、直流电的扩声机共三种,即甲种扩声机具备可收无线电音乐、可放大演讲者和唱片声音的功效,还可作有声电影片上的发声机;乙种扩声机具有可放大演讲者和唱片声音的功效;丙种扩声具有可收无线电音乐和放大演讲者声音的功效。
三、巡回施教的作用
电化教育是“舶来品”,巡回施教给这个“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土壤。正如佛教传入中国被发扬光大一样,巡回施教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学方法的改变,吸引更多单位对教学技术的关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思想。
(一)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变,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征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的时代,为了使教育的力量迅速地深入各地城市乡村, 镇江民众教育馆探索出电播巡回教学的13种方式,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内容为中心的简单教学设计流程。在教育电影巡回放映过程中,教学者“注意如何使观众获得影片的知识,受到影片上的感化,灌输他们知识,培养他们的品格,要达到这几种目的,就得注意教学设计”,[14]并针对影片试映、解说影片内容、图书与影片互助、电影教学测验、唱片、幻灯、扩声机等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法及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具有本土特征的中国电化教育,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彰显了特殊环境下电化教育的辐射作用,促进了社会教育普及
以前的民众教育馆在推动教育理念上大多消极地等待民众上门“受教”,在教育过程中极少考虑“因为生活的忙碌,因为居住的涣散,因为交通的不便,因为职业的关系,甚至因为不感觉需要”[15]等具体制约民众接受教育的因素,教育成效有限。镇江民众教育馆转变教育理念,依托巡回施教工作的探索开拓,并将电影与广播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融入其中,变原来被动等待民众“上门受教育”为主动深入民众“上门送教育”。镇江民众教育馆大力推行巡回电化教学,扩大了电化教育的社会辐射范围,对我国早期的电化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巡回流动教学扩大了民众教育的施教范围,接受教育的人数明显增加,伴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社会教育的成效迅速提升,镇江民众教育馆巡回电化教学的实施、先进电教手段的应用推动了民众教育的繁荣与发展,使得民众教育的教学内容由原来呆板生硬变得形象生动,在民众喜闻乐见的同时,更加贴近现实社会生活,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都极具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尤其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推动社会进步、提升民众素质的成效更为显著。
(三)促进了相关技术的改进,引起人们对技术应用的广泛关注
镇江民众教育馆根据巡回施教中携带方便、搬运轻巧、电力长足等要求,对施教工具进行改良,设计了发电机、扩声机、幻灯等一系列电化教学工具,参与到开发制造之中,说明技术是实施电化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这样的探索在当今数字化发展时代仍具有重要意义。
镇江民众教育馆的巡回电化施教可称为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中的光辉典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这并非是巡回电化施教的唯一案例。“流动施教的方式,在抗战前也有些地方采行,如巡回文库、巡回电影,而邰爽秋创设的‘普及教育车’(见《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7期)更是综合的、便利的办法,可以推行到各处。不过抗战以后,因为战事的影响,流动施教尤为需要”。[16]因此,镇江民众教育馆开展的巡回电化施教既满足了特殊背景下社会教育的需要,又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2] [8] [9] [10] [12] [13] 刘之常.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电播教育之实验[J].教育播音月刊,1937,(9).
[3] 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教育电影研究集(第一集)[M].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编印,1935.
[4] 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教育电影研究集(第一集)电影教学之推广[M].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编印,1935.
[5] [7] 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教育电影研究集(第一集)本馆教育电影一年来实施概述[M].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编印,1935.
[6] 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教育电影研究集(第一集)本馆举办教育电影省会巡回的经过[M].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编印,1935.
[11] 赵鸿谦.一年来工作之检讨·教导事业[J].民众教育通讯,1937,(4).
[14] 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编.教育电影简易实施法[M].上海柯达公司印编,1935.
[15] [16] 古楳.民众教育新动向[M].中华书局,194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