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昙花一现

时间:2022-10-25 17:50:05 来源:网友投稿

人物,一生共获得69项枪械发明专利。只是他在大多数时候都缺乏约翰•摩西•勃朗宁那样的运气,特别是在军用武器设计方面,总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与获得军方认可并批量列装的机缘失之交臂。因此,既使是在美国,也有很多人对其不十分了解。佩德森与勃朗宁非常相似,两人都才华横溢,而且设计涉及领域广泛。但佩德森相对更富有想象力,他的设计总是新颖独特,这点连勃朗宁也得对他另眼相看。在雷明顿武器和弹药公司任设计师时,佩德森就设计过雷明顿M51半自动手枪、M10泵动霰弹枪以及M12、M14、M25三种泵动步枪。其中,仅雷明顿M51就拥有25项独立专利,该枪的.45口径放大版本还曾与柯尔特M1911一同参加过美军军用制式手枪选型。当然,两位大师的关系并非只有竞争,他们也曾携手合作过一段时间,并共同设计出M17泵动霰弹枪。在后者基础上,陆续改进出3种非常著名的霰弹枪,包括雷明顿M31、勃朗宁BPS和伊萨卡37型。不过,这位大师在军用武器方面的设计却乏善可陈,佩德森转换装置就是他所有设计中唯一正式装备过美军的军用“枪械”了。

当一战爆发时,仍在雷明顿公司工作的佩德森已经敏锐地认识到,步兵手中需要一种更先进的新式武器,其射速要高于各种拴动步枪,同时又不能象机枪那样笨重而不便携行。拥有这种新式武器,可以让步兵在战场上获得更好的火力优势,使穿越双方战壕之间的无人地带成为可能。于是,佩德林开始潜心研究半自动原理在步枪上的应用。不过,他深知仅凭当时美国的国力根本无力开发和装备全新的半自动武器,其力所能及的只是开足马力生产更多的M1903步枪,以便武装规模正在成倍扩大的美国陆军。为了补充M1903的不足,美军同时还在向雷明顿、温彻斯特等公司订购大批M1917步枪,以及从加拿大进口罗斯步枪来承担训练任务。鉴于这种情况,佩德森最终着手设计的并非是一种全新的枪械,而是一套用于改装的专门机构,从而将手动的M1903步枪变成半自动卡宾枪。

佩德森很快就拿出了他的设计成果,不过获得军方的最终认可却花费了更长的时间。早在1915年3月16日,佩德森就给雷明顿公司副总裁普莱尔写信,声称自己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可以进行自动射击的军用步枪附加装置。普莱尔根据他的建议,开始与军械部门的相关人士接触,宣传和推介这种装置,并在对外保密的情况继续对其进行发展。同年10月8日,佩德森参加了由部分军械部门官员及国会议员组织的一次官方演示,军械司司长威廉•克鲁歇尔也亲临现场。所有参加活动的人都被要求宣誓严格保密,不得对外泄露测试的过程和所有资料。佩德森此次演示的正是他发明的装置,当时称作“自动枪栓”。这种装置可以装入取下枪机后的M1903步枪机匣后部,以半自动的方式发射一种威力较小的特制.30-06口径手枪弹,以此来解决M1903步枪射速低的问题。这种方式不需要对原枪进行实质性改动,取下装置并将枪机装回后,还能继续发射.30-06步枪弹。这种设计独辟蹊径,也是其他设计师所没有想到的。因此,这一装置得以用发明者的名字命名,后来一直被称为佩德森转换装置(Pedersen Device)。

1917年12月9日,美国陆军军械司开始测试佩德森设计的这种转换装置,并要求佩德森亲自进行演示。当时,佩德森先拿出一支普通的M1903拴动步枪,以常规方式发射了数发枪弹,随后取下枪栓,装上自己设计的转换装置。紧接着,“奇迹”出现了,这支M1903步枪似乎变成了一支“机枪”,以前所未见的速度不断地喷吐着弹头,在场的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尽管实际上是半自动发射,但是在以栓动步枪为主的时代,很多人都没见过能有如此高射速的步枪。军械司的官员们也被试验结果所振奋,他们认为已经赴法国战场作战的10万名士兵迫切需要这种能够提高火力密度的装置,最好能够尽快投产装备,同时要做到最高级别的保密。后者也是该项设计为何称之为“装置”的原因,就是想以这种名称来误导敌方的间谍,就象英国把第一批坦克称之为“水箱”一样,目的是隐瞒武器的真实用途。

不过,美国人的保密工作好得有些过分,以至于闹出了笑话,原因就出在佩德森装置所使用的.30口径枪弹上。为了起到迷惑作用,该弹也被起了.30自动手枪弹的代称。结果在1918年夏天,一条关于军队将采用新的所谓M1918型.30口径手枪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而且给人的印象是做出这一决定的整个过程一直都在遮遮掩掩,引起了当初支持自动手枪选择.45口径的那些人的强烈不满。当时,柯尔特M1911手枪选用.45口径是经过了长期测试和试用才确定下来的,装备后军队也给予了高度肯定,现在只装备了7年就要换装。而且让人更无法接受的是,当初在镇压菲律宾起义时,连.38口径枪弹都无法做到有效杀伤,但现在却有一帮华盛顿的“脑残”官僚要选择更小的.30口径!一帮热心的M1911拥护者四处打听,想寻找真相,不过他们最终都失望了。因为除了.30口径手枪弹的实物外,始终都没人亲眼见过这种“M1918自动手枪”的庐山真面目。这个误会直到数年之后佩德森装置彻底解密,才得以纠正。

在多次实际演示中,时任美国远征军总司令的约翰•潘兴将军也对佩德森装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美军曾决定于1919年初展开春季攻势,以求彻底解决欧洲战事。潘兴下令制造10万套这样的转换装置以及足够的能够使用这一装置的改造步枪,装备在法国作战的美国士兵,同时还不忘要求进行最高级别的保密。佩德森装置最终获得了正式命名,即M1918 MarkⅠ,而对应的经过适当改进的M1903步枪被称为M1903 MKⅠ型。1918年3月26日,采购总数又增加到133450套,而潘兴将军最终接到前线送来的对转换装置和相应步枪的需求,累计加起来居然超过了50万套。在正式投产适用于M1903步枪的转换装置的同时,又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在M1917步枪上应用这一转换装置,并对其可行性做了研究,实践证明是行得通的。由此也诞生了可以使用佩德森转换装置的M1917步枪,具体型号称为M1917 MKⅡ,而对应的转换装置称为M1918 MarkⅡ。不过,在步枪方面,潘兴只下令生产M1903 MKⅠ型斯普林菲尔德步枪,而M1917 MKⅡ型步枪却始终都未投入实际生产。

全套的佩德森M1918 MarkⅠ转换套件不仅包括转换装置本身,还包括携行用铁筒、装有5个40发直弹匣的弹匣包、装有600发枪弹的弹药包以及一个用来盛装两把分解扳手和取下的M1903 MKⅠ型步枪枪栓的帆布包。整套装置包括携行具和全部弹药在内,总重约6.35公斤(14磅),而且这些重量对步枪手来说是额外增加的。不过,当时美军军械委员会对这种装置能够打破战争僵局、尽快结束战争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考虑到转换装置的特殊性能和作战潜力,增加这些额外重量是值得和合理的。

结构奥秘

佩德森转换装置在使用前,要先安装在M1903步枪机匣的后方位置。其设计十分巧妙,在原本M1903步枪枪栓大小的体积内,集成了可以利用自由枪机原理实现半自动发射的一整套机构。整个装置可分为机匣、尾座和枪机三大组件。机匣组件结构最为复杂,其外形与M1903步枪的枪栓类似,但前部无闭锁突笋,为光滑的圆柱形,长度较长,安装到位后,后部突出在M1903机匣尾部之外。由于与佩德森装置配套使用的.30 佩德森手枪弹采用直径较小的直筒形弹壳,为了能利用原枪直径较大的弹膛发射,机匣前部设计有一个独立的弹膛适配器,其外部形状与.30-06步枪弹一致,以便能顺利插入M1903步枪的弹膛内。适配器的内部则完全是一根单独的枪管,有与.30 佩德森手枪弹相适应的弹膛和膛线。当然,这种设计并不能保证适配器内的膛线与M1903原有膛线能够精确重合,不过从当年美军军械司测试的情况来看,这一问题似乎对射击精度影响不大。

整个弹膛前部为单独零件,后部外圆加工有螺纹,拧入机匣前部的孔内,并且通过一个四周带有均布孔的圆柱形螺母锁紧在机匣前端。整个机匣部分近似圆柱形,左侧加工有一个突起槽,刚好卡住M1903步枪机匣左侧的闭锁突笋槽,以此限制住整个装置的径向运动。轴向运动则是通过位于M1903步枪机匣左后侧的弹仓切断扳手(该扳手是老式拴动步枪上的一种装置,本用来切断弹仓供弹,使步枪只能逐发装填,以此来限制射速,避免浪费弹药和提高精度)来限制的,当该扳手扳至下方位置时,为关闭状态,扳手会露出“OFF”字样,此时扳手的圆柱部会阻挡住整个转换装置左侧突出部位上的槽,以此限制向后运动。而当扳手扳至机匣上方位置时,会露出“ON”字样,此时扳手圆柱部仍会挡住这条槽。只有扳手旋转至水平位置时,扳手圆柱部上的缺口对准转换装置,使后者不再受到阻挡,并能将后者从步枪机匣中取出。这个弹仓切断扳手由于要配合佩德森装置使用,其旋转的圆柱部位和轴销均经过了改进。它还有一个新作用,那就是可以作为保险:当扳手旋转至上方“ON”位置时,其圆柱部会压下转换装置左侧的一个保险卡笋,此时就不会妨碍转换装置内部的枪机运动,而当扳手扳至下方“OFF”位置时,其圆柱的凹槽对准保险卡笋,使后者头部进入凹槽内,扳手后部进入机匣内部,阻挡枪机运动,以此形成保险状态。

在机匣组件右前侧45°角方向上有一个供弹口,用于插入与佩德森装置配套使用的弹匣。该供弹口的设计十分巧妙,这一部分突出于机匣圆柱体表面,其右部刚好伸入M1903步枪机匣右侧的枪机闭锁突笋槽内,而顶部的突起又卡入机匣上部的枪机保险卡笋槽内,以此解决了突出部分在机匣内部进出的问题。实际上,整个佩德森装置并没有单独的弹匣卡笋,但在机匣右前侧方形突台两侧对称装配有两个长条形的滑块,可以前后滑动,平时由于簧力作用使其始终保持向前的位置,而供弹口部前后各有四个对称的弧形凹槽,其中前部两个凹槽与转换装置上供弹口内部的两个突台配合定位,而后部两个凹槽刚好被两个滑块头部锁定。因此在更换弹匣时,首先要做的动作不是按压弹匣卡笋,而是握住整个弹匣整体向后拉,弹匣在向后运动同时,会压缩两个滑块,然后当前部凹槽脱离供弹口内部的突起后,再稍向后旋转弹匣,即可将其取下。安装弹匣时,则要使弹匣保持稍微向后倾斜,先使供弹口部后方凹槽分别卡入两个滑块头部,随后稍向后拉动滑块。当弹匣前部进入机匣供弹口内后,再略微向前转弹匣底部,使弹匣垂直于弹匣槽,此时弹匣会被两个滑块推动直至前部凹槽卡住供弹口内两个突起并抵紧,以此固定住弹匣。机匣组件在与供弹口对称的位置上,即沿左下角45°方向开有一个腰形的抛壳口,用以排出弹壳。

机匣组件的尾部加工有螺纹,用于连接尾座组件。为锁定尾座组件,在机匣左侧还加工有一个带孔的突起,装有一个限位顶销。当尾座组件拧到位后,限位顶销会进入尾座组件的限位凹槽内,防止其松动。当分解尾座时,必须先按压下这个顶销,才能旋转并拧下尾座。机匣后顶部加工有一条窄槽,用于给枪机顶部的突起让位。因为整个转换装置体积较小,内部的枪机重量不足,无法满足自动循环的要求,所以在机匣后尾部设计了一个较大的外露滑块,既便于装填时拉动枪机,同时也能增加枪机重量。由于两者为一整体,机匣后端顶部必须开设一个让位槽。机匣后端下部也设有一条窄槽,内部装有发射机构。由于整个转换装置是装在M1903步枪上使用的,其发射也是靠步枪扳机控制,因此整个转换装置上没有外露的扳机。转换装置后部装有单发压杆,其靠轴销固定在转换装置后下部,此外还有一根轴销用于限位,其前部装有倾斜的阻铁和阻铁簧。前者后部有较长的斜面,与机匣内的扳机阻铁相接触,用于控制转换装置的阻铁。

尾座组件比较简单,为一圆柱形帽状零件,内孔带有螺纹,用于与机匣尾部连接。为防止松脱,在尾座帽前端加工有均布的数个凹槽,与保险卡笋头部配合,将尾座组件锁定在机匣尾部。尾座内装有缓冲座和缓冲簧,用于减缓枪机后座到位时的冲击力。这是因为转换装置是靠M1903步枪左侧的弹仓切断扳手锁定,由扳手来承受整个装置的后坐力。如果不在尾座内增加一个缓冲装置,使用久了则必然会对扳手造成损伤。后者如果意外断裂,可能导致转换装置向后飞出伤人的情况。同时,为避免射手脸部离转换装置尾部过近,被后退的枪机外露部位撞伤,在尾座上部加工有一个片状护翼,防止射手脸部过于靠前。整个尾座中心有一个导杆,前细后粗,前部起到击针和击针簧导杆的作用,后部粗的部位相当于复进簧导杆。整个导杆与缓冲座相连而不是与尾座相连,简化了尾座加工。

枪机组件由枪机部件、复进簧、击针和击针簧组成。前者包括枪机本体和拉壳钩,其中枪机本体中心为中空圆柱形,前部为弹底窝,侧面装有一体式的弹性拉壳钩,固定在拉壳钩槽内,中心有击针孔,后部也有孔,用以容纳复进簧。枪机尾部顶端加工有一体式的楔形方块,两侧垂直面加工有类似于手枪套筒那样的垂直防滑纹,装填时用手拉动方块,就像自动手枪上膛一样。方块顶部加工有弧形凹槽,射手通过该槽可以看到照门,方便利用步枪原有瞄准系统进行射击。这一楔形方块除了用于装填外,也进一步加大了枪机重量,使采用自由枪机原理的佩德森装置能够可靠安全地完成自动循环。复进簧和击针簧均为钢丝缠绕的圆柱形螺旋簧,不同的是击针簧更短更细。复进簧前端抵在枪机圆柱部较粗的台阶孔内,后端抵住尾座导杆尾端,而击针簧前端抵在击针孔内底面上,后端抵住尾座导杆尾端前部,因此两根弹簧动作不会相互干涉。击针为圆柱形,中心加工有圆孔,用于安装复进簧和容纳尾座导杆头部,前端为击针尖,为提高其强度,击针尖与击针体之间用较大的圆弧过渡。击针尾端下部有一个待击突起,可以与转换装置下部的阻铁配合形成待击状态,枪机圆柱体下部开设有击针待击突起的让位槽。佩德森转换装置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独立的抛壳挺,而是采用类似勃朗宁M1910自动手枪的击针抛壳原理:当拉壳钩将空弹壳抽出时,击针尖会继续伸出弹底窝之外,将弹壳顶起并从左侧抛壳口抛出。这也是这种装置的击针尖为何相对较长的原因。

佩德森转换装置采用一种双排双进的直弹匣,容量为40发。其结构包括弹匣体、托弹板、托弹簧和弹匣底板。弹匣体由钢板冲压焊接加工而成,弹匣口部带有锥角,两侧压有短条状倾斜加强筋,背部开有两排弹药余量指示孔,旁边分别刻有“5、10、15、20、25、30、35、40”等数字。托弹板为钢板冲压而成,左高右低,配用圆柱钢丝缠绕的矩形螺旋托弹簧。弹匣底板设计较为简单,为钢板冲压的碗状结构,左右各带一个弹性卡爪,刚好卡进弹匣体下端左右对应的方孔内。分解弹匣时,只需从弹匣体两侧向内按压这两个卡爪,托弹簧就会顶出弹匣底板。这种设计可以简化结构,减少零件数量。

转换装置的铁皮携行筒是用对称的两瓣冲压而成的薄铁皮壳焊接而成,上部较粗的部位带有突起的加强筋,后部焊有冲压而成的挂环支架,支架上装有钢丝弯成的双钩形挂钩,刚好可以挂在腰带上的小孔内。携行筒顶部有一个可以向侧面旋转打开的盖帽,由卡扣扣合。装有5个40发直弹匣的弹匣包以及一个用于盛装分解扳手和取下的M1903枪栓的帆布包背面也有挂钩,分别挂在腰带的左、右两侧。装有三大盒共600发枪弹的弹药包是独立的背带式携行具,直接背负在身上。如果需要增加携行量,只要背上更多的这种弹药包即可。

特制弹药

佩德森转换装置发射的是一种专门设计的.30口径手枪弹。这种手枪弹由雷明顿武器弹药公司研制,设计中参考了.32 ACP勃朗宁自动手枪弹。最早的.30 佩德森手枪弹就是雷明顿联合金属弹药公司利用.32 ACP勃朗宁弹的生产线制造的,其弹壳仍为直筒型,但改为无底缘式样,并且弹壳加长到约19.8毫米,弹底的刻印仍是“REM-UMC 32 ACP”,也没有生产年份的标记。弹头同样为黄铜被甲、铅芯结构,但长度有所增加,弹头顶部圆弧直径较小,外观上要比.32 ACP弹头略尖一些,全重为5.2克(80格令),比起.32 ACP手枪弹常用的约4.8克弹头要略重一些。1918年美军决定正式采用佩德森装置后,这种新弹改由雷明顿武器弹药公司生产,其弹底标记改为“RA”加2位年份数字的式样。根据保存至今的实物来看,这种弹药仅有1918年和1919年2个生产年份,一般认为1920年后此弹就停止生产,并且后来再也未制造过。

正式生产的.30 佩德森枪弹外观基本与早期式样相同,弹壳、弹头的尺寸重量均未改变,只是弹壳上的辊沟增加了花纹,另外在底火周围涂有黑色密封漆。其弹头重量仍为5.2克,弹壳内装有0.227克无烟发射药,枪口初速为395.2米/秒,枪口动能达到406焦耳。根据美军测试,当佩德森装置在M1903步枪上使用时,能够可靠命中320米外人体大小的目标,并且在此距离上弹头有足够的能量杀伤无防护的有生力量。如果射手使用该装置的技术极为熟练的话,最远能打到450米处的人体目标。不过,作为一种手枪弹,佩德森枪弹的威力、精度和有效射程都远远无法与.30-06步枪弹相比,甚至不到1941年定型的温彻斯特M1半自动卡宾枪枪口动能的一半。当初设计佩德森装置的目的就是以战壕内外的近距离战斗为主,因此一般认为该装置在100米以内使用时效果最好,再远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到了1919年后期,还出现过佩德森枪弹的改进型号,即佩德森长弹。其弹壳保持不变,弹头有所加长,重量增加至5.83克,装药量也提高到0.292克,因此弹头初速达到400米/秒左右。不过随着一战的结束,所有佩德森装置都被回收储存起来,因此这种改进型号也就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但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在第一代军用自动手枪弹选型时看中了这种加强版的佩德森枪弹,在其基础上仿制定型了7.65毫米MAS自动手枪弹,该弹也称为7.65毫米自动手枪长弹。从1935年起,该弹开始在法国的M1935A、M1935S自动手枪以及M1938冲锋枪上陆续使用。直至二战结束后的1950年,法国开始以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作为制式手枪弹后,7.65毫米MAS自动手枪弹才被逐步取代。

动作原理

佩德森装置的使用比它的结构更为简单:先将M1903步枪枪身左侧的弹仓切断扳手扳至水平位置,向后取出枪栓,并将枪栓放进专用放置枪栓的帆布包内;接下来打开铁皮携行筒,取出佩德森转换装置,将其水平地从M1903步枪机匣后部向前推入到位,然后将弹仓切断扳手扳至下方,再从弹匣袋内取出一只装好枪弹的弹匣,装入佩德森装置的装弹口内并固定好;接着将转换装置后上方的方块拉至后方定位并松开,此时枪机复进推弹入膛,而击针被阻铁挂住,形成待击状态;瞄准目标后,即可扣动扳机发射。

当扣动扳机后,从枪身右侧看(下同),扳机产生顺时针旋转,扳机顶端后部的突起抵住机匣的底部,逐渐使阻铁逆时针旋转,尾部突起下降。同时,由于扳机上的小阻铁也被扳机带动,发生顺时针旋转,进而推动阻铁下降,释放击针击发枪弹。此时由于扳机的作用,整个阻铁头部均低于转换装置底面,因此不会发生动作干涉。当击发枪弹后,枪机后退,后退到位时会撞击单发阻铁最后端斜面,使单发阻铁逆时针旋转,其前部的长臂上抬,压下扳机后部的小阻铁,同时使阻铁上抬。当枪机再次复进到位后,击针会被阻铁挂住。此时如果想继续射击,则只能先松开扳机,使扳机阻铁头部上抬,逐步抵住转换装置内的阻铁,并使单发杆复位,而位于扳机上的小阻铁同时复位。只有当再次扣动扳机后,扳机后部突起下降,推动转换装置内的阻铁释放击针,再次重复上面的过程,直至将弹匣内的枪弹全部打完。

佩德森装置没有独立的空仓挂机装置,弹匣打空后,弹匣托弹板上升,阻止枪机前进,提示射手需要更换弹匣,换上新弹匣后还需要再拉动方块才能发射。如果暂时不需要发射,需要将弹仓切断扳手扳至上方位置,形成保险状态。而若要将转换装置取下,必须切记要先清空枪膛,并且使击针位于前方的击发位置,以确保携行时的安全。由此可见,虽然这种转换装置使用较为简单,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对于不熟练的射手来说并不安全,在紧张的战场环境下很容易造成误操作或丢失零部件等问题。这也是佩德森转换装置最大的不足。

生产、撤装和销毁

最初的M1903 MKⅠ型斯普林菲尔德步枪由原来负责生产该枪的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利用现有枪支进行改造,而专门生产的全新M1903 MKⅠ型步枪却是从1918年12月2日开始的,此时距离一战停战协定签字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时间。M1903 MKⅠ型斯普林菲尔德步枪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20年秋天才结束,在收到陆军部军械司发来的停产通知之前,一共生产出101775支。佩德森M1918转换装置是由位于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工厂的雷明顿武器弹药公司制造,到1919年3月1日停产前,该公司一共交付了65000套佩德森转换装置和6500万发.30 佩德森枪弹。

随着战争的结束,所有的佩德森转换装置都被从部队收集起来,放入仓库进行储存。到1931年初,美国开展了一项清理现有装备的武器安全分类工作,佩德森转换装置被认为是过时的无用之物,从当年4月份起开始进行销毁。目前,全美国留存的完整佩德森转换装置总数不超过100套,而且大多数保存在博物馆中,由私人收藏家保存的佩德森装置只有约25~30套。收藏有该装置的较为著名的博物馆有:史密斯&韦森枪械博物馆、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博物馆、海军陆战队博物馆、国家火器博物馆、FT装甲博物馆、西点军校博物馆和雷明顿博物馆,还至少有一套这种装置保存在德国二战武器博物馆。M1903 MKⅠ型斯普林菲尔德步枪经过稍许改进后,继续在美国军队内留用,直到1937~1938年以后才逐步撤装。这也是为何今天能看到较多的M1903 MKⅠ型步枪,但佩德森转换装置却很少的原因。近日,美国岩岛兵工厂拍卖公司在网上拍卖一套序号为“29828”的佩德森转换装置,以及一支枪号为“1145914”的M1903 MKⅠ型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此外还有一些佩德森转换装置的附件等。其全套拍卖价格估计将高达4~6万美元。

结语

佩德森转换装置是约翰•道格拉斯•佩德森天才而且善于创新的设计能力的一个集中体现,其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在当时能够使普通手动步枪如此大幅度提高性能的同类装置是绝无仅有的。不过,尽管从设计方面来看佩德森转换装置是十分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一种武器,必须要满足战争环境下操作和实战使用的要求,而不是仅仅以设计的精巧或新奇来作为评判好坏的唯一标准。佩德森转换装置恰恰就面临这一尴尬的双重评价问题。一方面,该装置的设计是新颖甚至富有创意的,在十分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了让步枪变成半自动卡宾枪的功能,在设计上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但另一方面,步枪毕竟是一种用于中远距离较为精确射击的武器,而加装这一装置后,所获得的仅是近距离内的威力,唯一提高的就是射速,由此带来的问题却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佩德森装置的结构不算复杂,但其中不少零部件外形比较特殊,加工繁琐,导致整套装置的价格较高。同时,士兵需要随身携带两种弹药,再加上转换装置和附件,单兵负荷明显加大,对后勤补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关键的是,装上转换装置前,要先将步枪枪栓取下,反之也要先将转换装置取下。但在战场紧张激烈的环境中,士兵们往往是无法顾及将取下的东西放入专门携行具这些细节的,最后必然导致不是枪栓不见就是把转换装置丢掉的后果,反而降低了整个系统的作战效能。

自上世纪20年代起,步兵手持武器已经逐步进入半自动和自动化时代,如法国M1917半自动步枪、美国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和德国MP18冲锋枪等。这些武器的出现,使佩德森转换装置相形见绌,最终淘汰的命运不可逆转。对该装置最致命的一击就是1923年美军也开始推进军用半自动步枪选型计划,这也是其在1931年下决心销毁佩德森转换装置的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军这次半自动步枪选型中,后来获胜的约翰•坎特厄斯•伽兰德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佩德森。当时佩德森的威望和在军械司的影响力要远高于伽兰德,不过由于他设计的.276口径半自动步枪太过超前以及抽壳等细节问题,最终惜败给由伽兰德设计的M1半自动步枪。尽管如此,佩德森设计的半自动步枪还是被英国和日本仿制和改进过,并对这些国家半自动步枪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对佩德森来说,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安慰了。

(编辑/笔啸)

推荐访问:昙花 一现

上一篇:挎子上的传奇 下一篇:驭龙九天飞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