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有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中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推动了电子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他的名字叫王安。
1920年,王安出生在上海。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他一进入小学校门,便直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念起。这样就影响了他的学业,从小学毕业时只勉强拿到文凭。
王安的父母望着儿子毕业考试的成绩单,直摇头。父亲说:“这样的成绩怎么参加竞争激烈的初中考试呢?”王安的爸爸妈妈商量一阵后,决定让王安再温习一年功课,待来年再报考。
王安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难过,但他并不绝望。他想起父亲给他讲的“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决心以李白为榜样,勤奋学习,把自己薄弱的功课补上去。从此,他背着父母,发奋苦读,并悄悄地参加了初中入学考试。
发布成绩的那天,王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看成绩。他想:自己“醒悟”得太迟,要是多复习一段时间,把握会更大些。在人头攒动的成绩榜前,他蹲下身,探着头,从榜后面看起。一行一行地过去了,可依然不见自己的名字。他觉得越往前看一行,自己升学的希望越少一分。他抱着失望的心情,看最前的一行时,惊奇地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而且在第一行的第一个。
这件事给王安很大的启发: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
1936年,王安从上海中学高中部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大学毕业后,他留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
1945年,王安通过赴美培训专业人员选拔考试。来到美国后,他幸运地进入哈佛大学。他以独特的学习方法,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和博士课程。
博士毕业后,王安来到哈佛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工作。这个研究所在计算机界颇负盛名。该所的所长艾肯博士,曾经发明了“MARK-1”机电式计算机。这台计算机被安放在研究所的显著位置,它无声地向每个来访者诉说着它辉煌的历史。
科学技术的车轮飞速地前进。ENIAC的诞生,把机电式计算机远远地抛在后面。作为计算机先驱之一的艾肯,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研制电子计算机成了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王安跨进了哈佛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的大门。他刚到研究所的第一天,艾肯博士就找到了他,交给他一个研制新型存贮器的任务。
王安接到这个任务,心头仿佛压了一块巨石,气都喘不过来。连赫赫有名的艾肯博士都没能攻下,可见这个任务是多么艰巨啊!
但是,王安没有给困难吓倒,他的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品格:越是困难,越要迎头而上。
他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没日没夜进行研究。不久,王安沿着一条与众不同的思路,发现将磁针弯成圆环状,只要有一根导线穿过它的孔,通上电流,它的磁通就很容易形成,从这里就可以读出信息。可这种方法有个弊端,读出信息时会破坏磁芯里的原有信息。对存贮器来说,所存的信息应该可以反复使用,正像磁带里贮存的声音可以反复再现一样。王安努力在“不破坏信息”这点上寻找突破口,可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一天,精疲力竭的王安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忽然想到:干嘛非得让它不破坏原有信息呢。全部读写过程只要几千分之一秒,这不等于不破坏信息吗?王安连忙从床上跳起来,立即进行证实,果然这种方法可行。
1949年,王安采用镍铁合金,制成了存贮芯。这样,磁芯存贮器问世了。接着,王安又设计了串行磁芯存贮器。这种存贮器稳定、快速,没有机器运动装置,被应用在当时研制的“MARK-4”上。艾肯博士对这种存贮器很满意,连声称赞王安“了不起”。
磁芯存贮器在第一代和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逐渐被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半导体存贮器代替。但王安对信息存取技术所作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1955年5月,王安获得磁芯存贮器发明专利。他一生共获得40多项发明专利。1988年,美国国家著名发明纪念馆把他列为美国第69位大发明家。80年代中期,他荣获美国自由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