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6篇

时间:2022-09-24 11:30:04 来源:网友投稿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6篇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思考 公共安全对公民的利益以及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急管理存在问题6篇,供大家参考。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6篇

篇一: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思考

  公共安全对公民的利益以及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安全存在的危险也在不断增大,本文主要对城市公共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城市公共安全。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城市复杂多样。城市与国家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城市公共安全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一、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在基础设施上没能满足正常的防护标准要求,且可能会发生损坏,长时间没有维修处理,存在非常危险的安全隐患。第一,城市居民的住所安全设施不符合标准。目前,许多居民的住宅在建筑过程中没有从抗灾能力上考虑,且居民对抗灾方面的意识不足,促使建筑商忽视了居民住宅的抗灾能力,同时为了满足居民需要,把更多的精力都花在了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第二,城市建设发展不能满足当今安全设施要求;目前,在我国的道路中,比较良好的道路不是很多,在一些道路上也没有设置安全指示牌以及安全线,无法给驾驶员有效指引,存在驾驶安全隐患问题。另外,道路状况是好是坏对应急人员到达现场进行处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二)城市公共安全信息不对称

 通常遇到突发状况时,有关部门需要立即在现场做出科学决策,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无法保证科学性,同时管理层在遇到该困境时会无法坚定所做决策,心里容易摇摆。如果遇到紧急状况或者一些灾害时,因为信息传递路径不通畅或信息来源不可靠等因素,导致信息不能很快传到应急部门,管理部门面对紧急状况不知道怎么应对,进而会做出不正确的应急措施。对于紧急危机消息无法及时了解,

 无法及时有效判断,常常使用使用常态的模式进行处理,且使用平常的应对措施来处理紧急发生的状态,抑制事态发生的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公共安全信息存在不对称的问题,在前线的相关人员不能及时收到上级部门的正确指示,有不少官员不敢擅自决定而选择静静等待,导致事态严重化,大多数的刑事案件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

  (三)规则滞后,人们重视程度不足

 应急管理机构与应急管理措施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均已普及,法律法规的陆续完善中说明了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可是还有很多城市存在应急知识普及、应急预案对策滞后的问题,无法满足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很多城市管理者不断加大应急知识以及技能的宣传力度,但是居民却呈现出不重视、忽略的现象,甚至认为自己与灾难之间毫无关系。这种较为淡薄的意识是导致灾难发生时出现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很多人在风险来临时,过于慌张、紧张过度,再加上平时没有重视应急事物的对策等,导致其面临很多危险,这些都是因为平时没有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产生的后果。很多居民甚至漠视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相关调查与分析后可以发现,违规占用消防通道的问题普遍存在,对城市应急响应设置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给救火工作带来较大难度。这些错误从表面上看问题不大,但是会对城市应

 急响应实施造成相当严重的影响与破坏。

  (四)应急管理部门设置及权责问题

 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组织体系是否高效及权责是否明确是衡量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化的重要标准。尽管我国设立了国家减灾委员会,在国务院设置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地方各级政府相应地也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和应急管理办公室,但各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处于“各守一摊”的局面,减灾委及应急办公室对这些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难以奏效。比如,一些地方民政部门负责自然灾害救助及应急管理、公安部门负责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安监部门负责安全生产方面的应急处理,但实际上,一旦发生了上述重大应急事件,仅仅依靠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应急管理部门设置及其权责的“碎片化”极大地影响了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水平和效率。

  二、改善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对策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防范效果

 现在科技信息化发达,城市危机应急系统完善,可以通过手机短消息、微信公众号、电子邮箱邮件、广告提示牌、广播等传播方式进行提醒。而且当今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都有大范围普及。在这么发达的社会下,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快手、抖音小视频等网络渠道进行转发、

 扩散,可以迅速、快速、更广泛、更全面地传播危机消息、安全应急措施。现在很多城市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城市公眾号,里面都有更新通知、应急对策等知识供人们随时查询与了解。

  (二)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中,要加入一些灾害防治的内容,对于比较重要的设施建设,要严格制定防范标准,并有效规划、建设好各个阶段,同时要做好各个阶段的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以增强基础设施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在消防通道以及安全出口等安全设施的建设上也需要引起重视,提高其抗灾性能,并不定期检查设施,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相关政府部门要开展道路路况优化工作,在每个道路上设置指示牌以及标志线,必须严格重视桥梁建设与改造工作,并对桥梁与道路进行定期检查以及维护,如果发现有问题的道路或者桥梁,立即做出改造或维护处理,以确保牢固,进而消除安全隐患。

  (三)做好应急管理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当紧急状况或者灾害发生时,收集一切相关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有效分析,能为之后的有效决策和处理提供帮助。发生公共危机时,会出现海量信息,从这些复杂多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准确有用的信息,对危机处理有着很大帮助,能够

 更快、更有效地解除危机。另外,各个地区要根据突发情况的严重程度及时做出警报,让市民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灾害的危险程度,同时还要把有关信息及时汇报到管理中心,为管理中心奠定信息决策基础,且相关部门要随时关注信息变化,一旦发现信息出现了异常变化,要立即采取预测、防范措施,以防止紧急情况发生时措手不及。

  ( 四)发布专业求助信息,提高群众应急反应能力

  第一,城市交通的早晚高峰客流量、時间段长短、车速高低等会影响公共安全应急效率。消防车需要用时最短抵达事故火场,救护车需要用时最短抵达患者家中并尽快送达医院,这就需要公安交管部门和广播电台相配合,实现信息快速传达,需要人们自愿高效地配合社会交通。在救援资源有限,交通情况不乐观,但是信息转达及时的情况下,能够缩短救援时间,大大提升办事效率,可以挽救生命,降低财产损失。很多城市都开通了危重病人绿色通道的热线电话,紧急情况下可以拨打求助电话;或者向交警求助,办事人员通过信息传播及无线电台传达;或者利用摄像头进行车辆追踪与保护;通过 GPS 地图导航指导事故车辆高效选择最优化路线行驶。第二,遇到伤病人员时,也可以得到社会的特殊照顾,比如当市民向交警求助时,办事人员可以驾驶警车作为车辆前导,或者通过电台选择最优化路线,指挥中心也能随

 时关注车辆路程、行驶情况。特别紧急情况下,经指挥中心当日值班主任同意,可以给予绿色保障,确保送医过程更加顺畅。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大幅提高通行速度,确保伤病员救助等紧急情况得到特殊照顾。

  三、结语

  城市公共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样也是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必须认真看待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意识到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以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篇二: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市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近年来,XX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要求应急管理部门狠抓“一案三制”、突发事件指挥平台建设、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应急队伍培训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为快速有效有序处置“11.27 交通事故”“8.2、8.5、8.8”XX 普降大暴雨事件、“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和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强的应急保障。但受到机制建设滞后、指挥体系薄弱、队伍装备不精、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我市应急救援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还不是很高,亟需多方努力提升我市应急救援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

 一、我市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机制建设滞后。XX 市应急委员会缺乏“日常会议制度”联动机制,一旦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如何统一指挥、有序有效应对仍然缺乏制度保障。如:2020 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一般自然灾害类和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仅仅作为公共卫生事件,由应急委员会“1+18”指挥体系下“公共卫生事件”专项指挥部应对远远不够。同时,应急管理部门没有源头管理、规划建设、执法监督等职权,行政职责划分和责任追究很容易导致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平时预防工作难以协同开展,遇到突发事件,社会救援力量参与不足。

 (二)指挥体系薄弱。目前,XX 市“心连心服务中心”虽然实现了政府、综治、天网三网并入,基本具备应急指挥信息化条件,但是全市尚无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机构和专业的应急救援的指挥长,调度值班值守人员严重缺乏。各区(市)县,乡(镇、街道)缺乏对应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机构、人员,造成领导平时不够重视,遇到突发事件时候,应急救援不专业,且不能快速、有效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队伍装备不精。各区县现有骨干专业力量大部分主要是企业救援队伍,少部分是应急管理部门队伍,其有限的人员难以满足各类突发事故应急救援的需要,且全市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基层民兵队伍与专兼职队伍存在多头管

 理、各自为政问题;应急救援专业化车辆、通讯设备、防护装备落后,缺乏高精尖应急物资,城市消防站、市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化平台、应急管理基础设施、消防装备、供水等建设进展缓慢。

 ( 四)经费投入不足。各区县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充分开展应急演练、业务培训、技术交流工作,全市应急救援专项经费没有列入财政专项预算,且应急管理财政预算严重不足,应急救援人员在平时训练、抢险救援过程中经费、投保不足,难以保障职工抢险救援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经费来源没有明确,异地救援经济补偿机制没有建立,造成遇到突发事件时,应急救援不及时,救援人员积极性不高。

 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将 XX 市应急委“日常会议制度”提升到“应急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增加会议频次每季度定期召开,分析研判公共安全风险,强化领导干部风险防范意识,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研究解决应急管理重大问题。同时,整合“应急委员会”与“减灾救灾委员会”,切实履行“平战结合、统一指挥”应急管理指挥职能,根据情况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决策,高效指挥全市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保证政令畅通、协调有力、指挥高效。完善社会力量参

 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提高社会救援力量综合管理水平和专业救援水平,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现社会力量及时高效有序参与救灾的良好局面。

 (二)完善应急工作体系。增设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增配 1 名副县级专职副指挥长,配置专职应急调度值班值守人员 12 名(事业编),设主任、副主任各 1 名;恢复市减灾中心(事业编),配置工作人员 6 名;各区(市)县对应增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确定 1 名副科级专职副指挥长(兼);乡(镇、街道)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设主任、副主任各 1名,主任由乡(镇、街道)长兼任;村(社区)设灾害事故工作人员,各村(社区)至少 2 名村干部兼任;组设灾害事故信息员,由组长兼任;完善我市应急救援工作体系。

 (三)统筹队伍装备建设。推动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基层民兵队伍与专兼职队伍统筹建设,有效整合各类救援力量,充分发挥军地专长优势;完善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车辆装备建设,提升救援队伍参与救援时效;强化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优先满足个人防护装备需要,提升自我防护能力,保障队伍救援。同时,推进城市消防站和市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化指挥平台建设,将城乡消防、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加强应急管理基础设施、消防装备、供水、通讯等建设,统筹应急资源管理。

 (四)强化财政经费保障。完善应急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增设应急救援专项经费科目,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应急能力提升、救援等需要,包括队伍训练、合练、演练、救援队员人身伤亡保险,灾害事故信息员工作经费等。同时,明确应急队伍建设经费来源。一方面从企业安全费用中按一定比例列支,另一方面向市财政申请经费补贴。建立跨区域异地救援经济补偿机制,实行有偿救援服务,统一收费标准和收费项目。

篇三: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行政学院学报[收稿日期] 2019-05-14[作者简介] 齐晓亮(1988-),男,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讲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学涛(1991-),男,中央财经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李茹霞(1992-),女,西安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 2018 年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西安市雾霾治理评价体系研究—— — 以府际关系为视角”(18S02);2018 年湖南省公安理论与公共安全研究基地一般项目“绿色发展理念下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规律及其应对策略研究”(18JDXM01);2018 年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院级科研一般项目“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YJKY1804)阶段性成果。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齐晓亮1刘学涛2李茹霞3(1.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2.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3.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是社会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急能力的高低充分体现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强弱。

 结合我国近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事件,在阐述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剖析我国政府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观念、立法以及实践层面提出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的建议与改进措施,以期助力于实践问题的有效解决。[关键词]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灾害防控[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053(2019)04—0061—052018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中央财经委员会 ①第三次会议就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制定了“九个坚持” ② 原则。

 此次会议不仅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更是今后一个时期逐步提升我国自然灾害治理能力的主要参照和重要遵循。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地震、干旱、洪水、 台风以及暴雨的频繁发生致使自然灾害成为影响社会进步与生态和谐的重要因素。[1]在事关公众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的问题上,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需要在自然灾害的应对方面发挥其应有价值。

 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直接反映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执政水平,相关部门需要在预防、应急与管理过程中寻找最富成效的解决方式, 以带领全社会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因此,如何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同时提高政府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平稳、 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自然灾害的发生本质上是地球系统自然环境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的结果, 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都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自然灾① 中国共产党中央财经委员会是 2018 年 3 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由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改组的中共中央直属议事协调机构。② 九个坚持: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3.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4.坚持党的领导,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5.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6.坚持生态优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7.坚持预防为主,努力把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8.坚持改革创新,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9.坚持国际合作,协力推动自然灾害防治。● 政府社会管理61万方数据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害兼具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其危害程度取决于自然因素的变异程度和人类社会承受或者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能力的大小。[2] 自然灾害的发生主要源于自然事件或力量, 结果表现为生命的伤亡或社会、个人财产的损失。[3] 综合上述观点, 自然灾害应该是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自然环境中对人类生命安全和财产构成危害的自然异变或者极端事件, 其形成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一)我国的自然灾害概况我国幅员辽阔,覆盖多种气候带和地形区,这些客观条件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种类较多且频率较高。

 如,2012 年北京的特大暴雨、2013 年四川的芦山地震、2014 年的 “威马逊” 超强台风、2015 年陕西山阳的山体滑坡、2016 年江苏盐城的龙卷风冰雹、2017 年山西、内蒙古的春夏旱灾等。

 2018 年尤为突出,自然灾害发生不断,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7 月江西的暴雨洪涝灾害导致直接经济损失 10.1 亿元;9 月台风 “山竹”导致直接经济损失 53 亿元。[4] 为了更为直观地了解国内自然灾害的发生动态, 笔者根据民政时间 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受灾人数(亿人)

 死亡人数(人)农作物受灾面积(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亿元)2018 年 洪涝、台风 1.3 589 20814.3 2644.62017 年 洪涝、台风、干旱和地震 1.4 881 18478.1 3018.72016 年 洪涝、台风、风雹和地质 1.9 1432 26220 5032.9表 1 2016-2018 年我国自然灾害概况 ①部和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的数据, 整理了我国近三年间的自然灾害状况(见表 1)。数据直观、 清晰地反映了自然灾害对我国人民生活、 农业生产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这种损失和伤害虽然很难通过“禁止”自然灾害发生的方式来解决,但可以通过加强自然灾害的预警、 管理以及防控力度来降低各个方面的损失。(二)我国现有的自然灾害管理系统从法律层面来看, 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 我国已经陆续颁布了超过 30 部的法律法规,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以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

 同时,针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属性,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制定了配套的专门法律法规, 为各地的应急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就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而言, 国务院早在 2005 年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并在全国各级政府建立了应急管理的职能部门, 从而形成了一个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为了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2018 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同年 3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并于 4 月 16日正式挂牌,成为国务院 26 个正部级组成部门之一。

 应急管理部的组建为我国频发的自然灾害应对提供了组织保障, 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的作用。

 目前,全国大部分的市、县级政府已建立应急管理部门,并且还分别针对森林防火、 抗震减灾以及防洪防涝等多个方面建立了专门的机构, 职责分明地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这充分表明,灾害应急管理不仅仅是理念上的战略部署, 更是实践中的具体改革,我国正在形成适应应急管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5]2018 年 4 月在减灾工作的开展方面, 国家减灾委员会与其他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工作联系,以推动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主要包括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中华人● 政府社会管理① 数据来源: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的官方数据。62万方数据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① 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是专门规定地震、暴雨等灾害的预防及灾后重建程序的法案。

 现行法律规定,当灾害严重影响到国民生活和经济时,政府可在首相宣布灾害紧急状态后通过政令限制生活物资的销售、控制物价。

 修正案则规定,在宣布紧急状态后由内阁会议确定有关应急措施及维持经济的对策基本方针。

 共同社称,修正案中增加了由首相呼吁国民不要抢购的规定,这是比控制物价更为缓和的手段。

 此外,修正案中虽规定国民有义务积极响应呼吁,但没有制定罚则。② 1958 年,美国国会制定了《灾害救济法》,以促进联邦政府重视减灾应急工作。

 1966 年、1969 年和 1970 年先后对《灾害救济法》作了补充和修改,逐步扩大援助范围和加强了联邦政府的作用。

 1974 年颁布了新的《灾害救济法》,进一步加强联邦政府的减灾职责。

 根据这一法律,联邦政府在减灾方面的主要职责是加强联邦救灾计划,督促各地方政府制定抗灾害规划,全面协调在减灾、预防、响应、重建和恢复计划等方面的工作。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以及国家海洋局等。

 同时,在“互联网+”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我国原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专门开通了“国家自然灾害数据库”和“全国灾情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平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为灾情的报送和防控献计献策,这一举措的实施充分彰显了现代高科技手段在自然灾害应急方面的积极作用。二、 政府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灾害应急意识淡薄在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方面, 我国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着“被动接受、被动应对”的现象。不少工作人员对自然灾害的危机意识相对淡漠, 极易导致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缺失和不足。

 近年来,尽管中央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不少努力, 但落实到实践层面的措施无论在力度上还是效果上往往大打折扣。

 受我国传统政绩观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将经济增长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对于危机预防的关注不够,从而难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有效管理与防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公众的应急意识。

 例如日本是一个典型的灾害多发国家, 但是日本政府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具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出版了许多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包括《消防白皮书》《环境白皮书》以及《防灾白皮书》等,公民住房附近长期备有矿泉水、 压缩饼干和相关应急物品等。

 韩国将每年的 5 月 25 日定为“全国防灾日”, 在这一天举行全国性的防灾演练, 并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向国民传授防灾的经验和知识。

 相比而言,我国在灾害的应急管理、培训以及演练等方面较多地停留于“喊口号”的阶段。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中,我国出现“抢盐潮”、“超级月亮”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灾害应急观念的缺失。

 此外,公众对于自救与逃生等问题并没有非常有效的应对策略,整体缺乏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自救互救能力。(二)应急管理立法尚未健全近年来, 我国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十分重视,相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条文。

 然而,这些法律规定主要以灾种进行划分,彼此之间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衔接,全过程、各环节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难以兼顾,脱节现象比较明显。

 譬如,关于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的转变, 目前法律对此存在空白,不利于灾害问题的全面综合治理。

 以地震灾害为例,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我国相继颁布了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虽然涉及灾害的预防、挽救和灾后恢复等问题,但是相当一部分规定依然不够明确,比如监督管理机制、相关法律责任的追究。

 同时,其中大多是关于单一灾种的应急管理, 当灾害来临时相关责任被天然地分散到相应的责任部门, 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从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来说,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是为了通过人的行动或决策达到防灾、救灾和减灾的目的。

 由于未能形成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在现实灾害来临时,各级政府处理灾害的方式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 导致应急救灾工作随意性强,效果不尽如人意。

 对比国外,日本在 1961 年就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 ① 美国在 1958 年通过了《灾害救济法》, ② 德国在上● 政府社会管理63万方数据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世纪中期根据国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型也建立了专门的法律制度并不断完善, 上述国家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三)自然灾害的预案体系尚待完善目前,我国自然灾害的预案体系缺陷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部分地方政府编制的预案脱离实际、缺乏科学性。

 第二,不少地方政府的应急预案编制雷同。

 第三,现有预案缺失或不全,不足以应对灾害的发生。

 第四,预案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

 第五,预案缺乏协调性(预案之间的不协调以及预案执行部门之间的不协调)。

 第六,预案演练以及修订不足。

 一般认为,一个成熟的预案要经过多次反复的演练才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并发挥其应有作用。

 以预案演练为例, 有的省份在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应急演练结束后应该对演练进行全面总结和整体评价。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这种没有强制性的言语过于笼统,必然会导致应急演练流于形式。

 在灾害发生时,不乏一些应急预案出现未能涉及的情况,间接反映了对预案进行修订或者补充的必要性。然而, 一些省份政府官网上公示的应急预案在发生现实灾害后并未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内容过于陈旧。

 因此,充分发挥应急预案的作用必须重视预案本身, 增加政府的重视程度和群众的参与度,增强预案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强化预案的协调性与配套性, 使预案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灾害中的各方工作协调不到位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在灾害来临时,通常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协作开展应对工作,有时甚至需要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 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只要有一个部门“掉链子”,整个救灾系统就有可能面临瘫痪的危险。

 从我国近些年的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案例来看, 集中反映出关联地区、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

篇四: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公共卫生管理 2012 年 4 月第 28 卷第 2 期 Chin、 J of PHM、Apr、2012 VoL28 No、2 · · 作者单位: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人才与技术服务中心,南宁 530021; 2、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2003 年的 SARS、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给全球的危机 管理带来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 课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 年以来,我国加快了公共 卫生体系建设的步履,加强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取得了很大的 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适应、 不完善的地方。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应急能力不够强目前我 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组织网络还不够健全,特别就是在基层,一些 地区与单位尚未建立起承担综合协调管理的应急工作机构,应急 管理人员不足,应急工作成为应对工作[1]

 。据王世平[2] 、 刘小青[3] 等作者对哈尔滨、江西等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现状调 查报道,设区市的卫生局具有独立编制的应急管理机构不足 50% ,县级卫生局则还不到 10% ,从 2011 年卫生部有关会议上 获悉这也就是目前全国性的普遍问题。此外,还存在应急指挥系统 不够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突发事件应急、 处置运行不 规范,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低,评估体系不够健全[2] 等问题。

 1、2 监控预警系统不够完善,信息管理不够科学目前,我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特点为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信 息分散,部门垄断,无法在危机出现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应 急体系的信息系统底层薄弱,信息漏报、 误报现象时有发生,信 息不能及时全面利用[4] 。监控预警系统不够健全,指挥决策系统 尚未实现全国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这些都制约了公共卫生体 系的预警能力。信息披露方面制度尚不够健全,卫生管理部门与 媒体合作欠规范,不利于信息的控制与传播[1] ,不能满足大众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知晓的需求。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应急管理】

 凌玉 1 ,陈发钦 2 中图分类号: R19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 9561(2012)02- 0189- 03 评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演练结束后,要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 组织专家对各环节进行点评,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改 进提高,以实现锻炼队伍、检验应急预案与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的目的。

 4 信息管理与预警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 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 行)》要求,加强疫情监测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评估,充分 发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

 的管理平台作用,按照 信息报告内容、 程序与时限要求,专人负责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 网络直报与审核工作。将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信息监测网络覆盖至辖区内的卫生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医 疗卫生机构,并积极向乡镇、 村与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延伸,扎 牢应急信息网络的网底,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层网络直 报与实时动态监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现适时有效的预警, 为卫生行政部门第一时间掌握事件信息与动态,及时采取防控 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 。

 5 应急物资储备 基层疾控机构的应急物资储备,应按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 参考目录(试行)》要求,以传染病控制类装备为主,根据实际情 况与条件适当兼顾其她种类装备,采用实物储备、 合同储备与资 金、 信息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合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种类、 数量,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动态备储备管理制度,提高卫生应急物资 保障供应的时效性。

 6

 检验技术储备 疾控机构的实验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所采集各类 样品的检测检验并及时为现场调查处置提供检验检测依据。在 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繁多,特别就是不明原因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必须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技术支撑能 力,为查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因与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 据。

 基层疾控机构不仅要按照《省、 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 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的投入,同时要通过实 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人员培训,积累与储备检验方法, 提高应急检测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参与网络实验室的建设,加 强与其她机构与部门实验室的联系与合作,必要时及时请求保 证与支持,实现资源共享与提高检测效率[3] 。

 总之,基层疾控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只有按照 “一案三制” 规范体系建设,在组织管理体系、 预案体系、 人员培 训及演练、应急物资与技术储备等各方面齐头并进,消除“短 板” ,才能做到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让疾控队伍 “招之即

 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部、卫生部公布 2007 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信息、 [EB/OL]、 (2008- 1- 15) [2011- 8- 20]、 business/html、 [2]张鑫培、 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对策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管理杂志、2004,20(3):209、 [3] 朱爱民、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检验能力储备的探讨[J]、 中 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4):735、 收稿日期: 2011- 10- 17 (杨征武编校) 189 · ·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 年 4 月第 28 卷第 2

 期 Chin、 J of PHM、Apr、2012 VoL28 No、2 1、3 人力资源结构不够合理,应急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面 对日益繁重的公共卫生工作任务,人力资源就是疾病预防控制体 系建设最突出也就是最关键的问题。赵琦[4] 、 李贤相[5] 、 赵艳红[6] 、 孙恒[7] 等各地的研究人员对当地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人力资源调 查结果显示,目前各级疾控机构均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 理现象,在职人员年龄老化,编制外临时人员多,职称、学历偏 低,专业化程度差的局面较为严重,缺少复合型、 高素质、 训练有 素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有待提高[1] 。

 突出表现为缺乏处理重大传染病疫情与重大突发中毒事件的专 业队伍与从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专业人员[4] 。再加上由于编制 及经费问题,引进人才困难,非专业、 指令性分配人员较多,造成 人才短缺,特别就是基层单位相当一部分人员无学历及职称,并且

 很少有机会参加国家或省级专业培训[8] ,这些都影响了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与水平。

 1、4 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公共卫生 工作就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必须履行政府职责,所需经费主要 由政府财政负担。目前现有财政供给难以满足卫生应急需要[5] 。据 赵琦、赵根明等作者以江西省为试点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内涵、 现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对公共 卫生的投入不足,就是现有公共卫生体系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 一[4] ,从而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网络建设、 实验室能 力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难以支撑预防控制重大 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需要[6] 。

 1、5 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网络与应急实验室检测网络尚未有效 建立全国各地尚未建立起统一规划、 布局合理、 功能明确、

 装 备完善的省、 地市、 县、 乡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援 基地网络,尤其缺乏能够承担巨灾等大规模人员伤亡事件医疗 救援任务的区域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难以满足各类突发事件 伤病员应急医疗救治的需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应 急检测功能不全,省级实验室尚不完全具备一锤定音的检测能 力,地市与县级实验室应急检测能力尚不能满足早期识别与初 步鉴定的需要[3] 。

 1、6 风险管理意识不够强,社会动员、宣传机制尚不够健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不确定性,其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 平常时期感觉不到它的威胁,极易出现思想松懈,相关防范措施 落实不到位等情况[9] 。当前一些地区仍存在重治轻防倾向,应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管理理念还不够强,导致社会整体应 急管理能力不够高,公众危机教育缺乏,公民危机应对意识淡 薄,社会警觉性较低,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卫生应急演练的 频度与力度不够,甚至流于形式[10] 。

 企业及群众团体、 志愿者

 等社会组织的参与程度低,民间社会力量未充分调动,存在着单 纯依赖政府卫生应急的倾向[1] 。

 2 对策 2、1 构建高效、 统一、 健全的应急组织体系指挥系统的集中 领导、 高效运转、 统一调度就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急的重要 保障[10] 。一些先进国家如美国就是以总统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应 急办公室为核心,联合卫生部、 联邦应急管理局、 环境保护局、 国 防部、 联邦调查局、 能源部组成国土安全部,形成决策、 信息、 执 行与保障 4 大运作系统,使得美国当前的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

 管理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10] 。建立健全指挥系统的重点就是依法 建立政府领导下的跨部门合作机制。我国应借鉴先进国家的经 验,建立一套完备的行政指挥系统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 , 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并落 实人员、 明确职责,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与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预 案体系,建立健全卫生应急指挥协调、疫情信息网络、疾病控 制、 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多部门协作的防范体系与协调配合 的卫生应急工作机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 有力,协调良好,控制有效[12] 。并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评估 体系建设,全面巩固与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应对能 力与恢复能力。

 2、2 构建及时准确的监控预警信息系统完善的监控预警信 息系统就是公共卫生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发达国 家,如日本充分应用移动、 无线射频识别、 临时无线基站、 网络技 术等各种先进的信息通讯科学技术,构建起高效、 严密、

 适合国 情的包括防灾通信网络与专用无线通信网在内的应急信息化体 系[10] 。我国一些地区如哈尔滨市与科技公司及测绘部门合作研 发构建了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与应急指挥地理信息系统 取得较好的效果[13] 。我国应在现有的监控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借 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 有重 点、 分步骤地构建适合区域特点的、 敏感的、 高效的预警应急系 统[10] ,加快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进度,力争尽快实现省与地市 应急指挥系统的全面对接与互通,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效率 与水平,并加强对预警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提高 监测预警的及时性、 有效性与真实性[7]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充 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将突发事件应 急处理网络建设纳入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共享网络系统,形成融 指挥协调、 现场监控、 预测预报、

 医疗救治、 物资储备等功能为一 体,横向与纵向相互连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电子信息网络系统[14] 。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还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 沟通,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有目的、 有针对性地控制信息 源与传播渠道[3] ,为突发事件控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舆论支 持环境。

 2、3 培养高素质应急队伍,搞好应急应对训练各级卫生行 政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 设、培训与演练,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应急决策能 力,培养一支素质过硬、 能力突出的应急管理队伍[6] 。特别就是现 场急救、 流行病学、 检验、 卫生监督执法、 危机沟通与健康教育专 业队伍[1] 。面对公共卫生人员不足、 素质不够高的局面,要制订

 人才引进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进高层次公共卫生专业 人员,充实应急队伍,并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学历教 育,尽快提高她们的专业素质与工作水平。同时,加强应对各类 突发事件的演练力度与频度,提高应急队伍的救治水平与反应 速度,培养高素质、 复合型的卫生应急梯队,以适应各种复杂情 况下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2、4 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充足的资金与物资就是应急管理工作 成败的前提与重要基础。各级政府应按应急工作的要求,保证应 急设施设备、 救治药品与医疗器械等物资储备,并建立起完善科 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配送与调运机制。在应急资金方面,政 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的资金保障力度,将公共卫生事业经费纳 入同级财政预算,通过实施灾害保险与建立政府应急基金及由 政府临时增拨应急经费的方式来实现应急管理资金的到位,还 可通过接纳社会捐助来弥补应急经费的不足[10] ,逐步完善公共 卫生的补偿机制[5]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规定落实相关的财政补助 政策,及时拨付有关资金,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充足的资金与物资 保障。

 2、5 加强应急实验室与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各级卫生部

 190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 年 4 月第 28 卷第 2 期 Chin、 J of PHM、Apr、2012 VoL28 No、2 · ·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 244009 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提供医疗与心理服务的关键 场所[1]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5 年 11 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大陆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毒病例,继之经历 “三聚氰胺” 奶粉事件、 手足口病、 甲型 H1N1 流感等突发事件,该医院作为综合性三甲...

篇五: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是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根据市政协 XX 年工作安排,5-7 月,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由 XX 副主席牵头,就推进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行深入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上门走访、个别约谈等方式,详细了解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探讨工作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 XX 年 1 月成立了专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并逐步完善应急体系建设。一是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建立。我市已组建市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X 支、乡(镇街、功能区)级队伍X 支、村级队伍 X 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X 支,社会应急救

 援队伍 X 支,各类救援人员约 X 万人,初步形成了以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武警等驻乐部队为突击队、部门专业救援力量为辅助、乡镇综合救援队伍为基础、社会救援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力量格局。二是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形成。制定了市级总体预案 X 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大领域专项预案 X 个,部门各类配套预案 X 个,乡镇街道级各类基层预案 X 个,此外,各有关单位、企业、学校结合实际也制定了相关应急预案,形成了多层次、覆盖广的应急预案体系。三是应急物资储备逐步完善。加强了应急储备仓库建设,正在提升改造 X 平方米的专业应急救灾物资仓库。同时,完善了市级应急物资的储备,现储备 X 件(套)应急物资,以备应急之需。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指挥体系不完善,应急机制未理顺 1 .应急局指挥职能未发挥。根据 XX 年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确定,市应急管理局为正科级单位,划入了 8 个部门的13 项职责,从市府办、民政局、水利局等单位转隶了 8 人。在实际工作运行中,人员整合停留在“物理相加”,工作方式处于“合署办公”状态。如,应急管理局承接的应急管理、防汛抗旱、救灾减灾、森林防火等职能,其工作人员以转隶人员为主,原安监人员未统筹使用,上述职能在日常工作中支

 撑力量不足。同时,应急管理局在职能级别上与其他应急部门为同级“兄弟关系”,无法以指挥者身份协调处置相关事务,如,防台工作仍需依靠市级层面的指挥中心来统筹协调,应急局的角色功能仅限于收集、整理受灾信息,协调指挥的作用未发挥。

 2 .部门履职存在推诿。在调研中发现,对各部门涉及的一些应急职责职能边界之处,各部门在认识上有分歧、在履行职责中相互推诿,使一些应急管理工作出现脱节。如,关于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职责,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局的职责明确为“组织协调应急救援,指导协调地震防治”,地震监测等前端性工作由科技局负责,但两个部门对此各持己见,导致地震监测预报、安全性评价以及宣传教育陷入管理空白。更甚者,某次省里视频会议,两个部门相互推诿,都不愿参会。又如,森林防火服务中心已划入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但目前森林火灾的接警电话却在应急管理局,两者对早期火情的处置职责仍存争议,影响了森林火灾“防”“救”的有效衔接。

 3 .部门联动不顺畅。我市应急工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勤联动机制未建立,在应急事件处置中,仍各自为政,单兵作战,影响了救援工作的效率。如,XX 年某电镀厂着火,灭火时需要电力部门配合尽快切断电源,但现场火情处置进行一个多小时后电力部门才赶到;XX 年底的我市高速公路

 危化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消防部门排除危险后相关应急专家才到场;今年的“黑格比”台风,智仁乡干部自行联系了交运集团调配转移车辆,据工作人员反映,应急处置中缺乏日常协调机制,往往凭的是个人“面子”。此外,消防救援和森林消防两支队伍仍以系统管理为主,在业务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应急管理局的救援合力还未形成。

 4 .镇街应急组织机构形同虚设。虽然乡镇(街道)的综合信息指挥室增挂了应急管理办公室的牌子,但有名无实,没有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应急管理的职能依旧分散到乡镇(街道)多个部门,如,安全生产仍由安监所承担,自然灾害、森林防火仍由农办牵头,社会公共事件仍由综治办负责,卫生事件仍由社会事务办承担。又如,核灾工作,市民政局已将该项业务划出,某些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认为无需再承担此项工作,使应急管理局的核灾统计工作对接困难。此外,一些乡镇班子领导不愿意负责应急事务,应急工作成了烫手的山芋,分管领导“五花八门”,有些乡镇由副书记牵头负责,有些乡镇则由某项工作的分管副镇长牵头,造成了应急工作上下不贯通,基层应急组织指挥混乱。

 (二)信息收集研判机制不健全,应急宣传不到位 1 .数据共享平台未建立。据大数据中心统计,目前有95%的部门未归集业务数据,部门之间依然存在信息壁垒现

 象,统一的信息共享查询平台还没有建立,一些公共数据难以共用,不能有效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提高应急事件处置的精确性和便利性。如,应急管理局减灾救灾科使用的国家自然灾害报灾系统平台,与防汛办使用的防汛防旱工作系统不兼容;而防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应急涉及的监测体系也尚未实现信息联通和资源共享。此外,我市的智慧应急推进缓慢。据悉,我市从 XX 年 9 月启动“智慧应急一张图”综合指挥与协同管理云平台(一期)建设项目,目前刚完成了立项,基础数据采集还未完成,与我市“城市大脑”的总规划无法衔接,项目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

 2 .基层信息报送疲于应对。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各条线交叉重复报表多的现象较突出,往往同个事件需要重复报不同部门不同数据,基层干部在抢时间处置应急事务的同时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报表,分散了基层干部的有限精力。如,地质灾害高风险区报表,除了报应急管理局,还需再报送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同时,一些报表常常临时层层“派单”,基层干部为此手忙脚乱。如,“利奇马”台风受灾情况统计,省里要求 9 点前上报数据,温州市要求 7 点前上报数据,层层提前,到了乡镇(街道)就不得不凌晨 3、4 点开始统计数据了。而台风造成某些乡镇停电,工作人员只好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完成数据填报。

 3 .社会宣传覆盖不到位。我市应急信息发布主要方式是短信、电视和微信公众号等,但是一些山区及老年群众不会使用手机查阅信息,更没有关注电视新闻的习惯,其防御意识普遍不强,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增大了应急工作难度。如,龙西乡留守老人较多,大多数没有智能手机,不能及时接收到灾情信息和防御知识,每次防台基层干部上门转移人员时,群众配合度不高,增加了乡镇工作量。此外,我市应急信息官媒发布渠道单一,没有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使一些突发事件由自媒体抢先曝出后影响了官媒的公信力。如,疫情防控初期,我市官媒没有及时公布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人数和途径等信息,群众大都通过“朋友圈”获悉,谣言四起,不利于防控工作的开展。

 (三)队伍建设不足,应战能力待提高 1 .专业力量配备不强。一是专业人员流动性大。以消防队伍为例,由于改制后合同制消防员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且缺乏必要的晋升渠道,导致人员身份认同度不高、流动性大,制约了专职消防队伍的发展。如,XX 年 6 月,我市消防救援大队通过面向社会集中招录 13 名,15 天就有 8 人离职。二是专业人员占比偏低。如,疾控中心现有编制中学历为公共卫生专业的人员占比不到一半。三是专家名录不完善。据了解,我市应急专家库成员有 21 人,主要涉及医疗救援、

 防涝防汛等领域,而建筑安全、社会心理等方面还未建立专家名录,影响了应急事件处置的专业水平。

 2 .基层队伍不专业。一是森防队伍业务能力弱。当前我市森林消防队员由当地村民组成,平时务农,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突发火情时临时召集赶往火场扑火,现场处置能力差,实战经验少。二是基层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我市共有 X 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职(含编外)职工 X 人,专职从事公共卫生的为 X 人,其中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仅 X 人,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基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三是社区、村居消控室人员配备不到位。根据相关要求,消控室需设立 24 小时持证人员上岗值班,每班至少 2 人,而我市一些企业将消控室值班作为普通值班室安排,消防安全管理职责没有履行到位。如,乐成街道在某次检查中发现清远路人本超市消控室值班操作人员不会操作消控设备,值班记录和巡查记录不规范,为了应付检查而后补成。

 3 .社会力量保障不足。我市的 6 支民间救援队多由本地户外爱好者组成,已成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重要力量和有效补充,但是场地、资金、装备等无法保障,发展受到制约。如,龙之野救援服务中心开展山地救援时还停留在人上人下、铁锤铁锹的初级阶段,缺乏智能无人机等较为先进的特种装备;山岳应急救援中心仅租用了一个 10 平方米

 左右的办公室作为联络使用,每次全员活动不得不借用队员家庭住所。

 (四)基础保障不到位,应急处置存短板 1 .物资储备调度不足。目前我市物资储备职责分散于各个部门、乡镇(街道)和重点企业,缺少应急物资储备统一规划和分类,对各类物资的需求等级缺乏分析界定,造成有些储备存在交叉,有些急需的没有储备。如,防疫时用的帐篷是应急管理部门从民政救灾库划转的,与公共卫生防疫的要求并不符合,达不到人员隔离的效果;防疫需要的防护服、口罩、消毒液等日常储备不足,使防控初期时上述物资短缺。

 2 .应急设施建设投入不够。目前,我市应急储备以物资为主,而抢险救援设施和防灾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足。一是专业救援设备不足。如,我市云梯消防车仅 X 辆,最大举高53 米的 X 辆,只能开展 15 层以下高楼的应急救援工作,一旦 15 层以上高层建筑失火,扑救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较缓慢。如,我市 X 个乡镇(街道)仅 X 个完成了“引水上山”工程建设,大部分乡镇面临无“近水”解燃眉之急,影响了森林灭火的效率。三是大型救灾设备底数不清。我市社会层面上的挖掘机、吊机等大型救灾设备底数不清,应急调用机制未建立,设备急需时无从调用。

 3 .基层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基层应急预案大多只是简单的套用上级或历年预案,部分乡镇(街道)预案重点不明,应变性不强,未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主动研判、主动处置,导致遇到突发重大事件时措手不及。如,遭遇“利奇马”台风时,XX 镇对灾情后勤保障、灾中救援、灾后重建等方面都预估不足,特别是灾情严重时,XX 镇全面受淹,停水停电、通讯中断,镇政府无法接收到危险区人员信息,无法有效指挥各村开展抢险救援工作,XX 镇卫生院 10 余人在平房房顶过了一夜、XX 村驻村干部抱电线杆避险等情况,都因通讯中断没有及时得到救援。同时,市北部指挥中心的指挥功能受限,在紧急调度水库人员转移车辆时任务对接出现空档,影响了救援工作的开展。

 三、几点建议 (一)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凝聚应急管理合力 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指挥机构负责我市应急工作的重大决策、总体部署等。应急管理局作为日常机构,负责具体工作,统一管理信息,传达指令,发挥枢纽作用,协调较大应急事件先期处置应急联动工作。与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签订应急通信平战协议,构建适应各类灾害处置的现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筹建应急救援综合调度指挥中心,贯通市、部门、乡镇三级,实现远程、可视、

 扁平、精准化调度指挥。明确职能部门负责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震等防治的前端性工作的界限,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进一步细化实化各部门“三定”规定职责。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定时召开应急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充分的预测,并对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落实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职责,各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人员,履行相关综合协调职责。同时,统一落实市文件关于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工作由副书记牵头负责的要求,确保上下联动、衔接顺畅。

 (二)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 开发应急地理信息可视化展示系统,建立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的数据交换、维护、更新长效工作机制,对基础地理信息和专业部门的风险隐患、防护目标、队伍、物资等数据进行空间化整合,完善应急信息资源“一张图”。实行基层应急平台终端信息采集,实现突发事件视频、图像、灾情等信息的快速报送,优化基层信息报送。依托广播电视、短信微信等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并充分利用农村广播,实现农村应急广播全覆盖。加强官方新媒体应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客观报道事态进展动态,确保应急事件发生时信息对

 称。同时,加大社交媒体、自媒体的舆论引导,防止歪曲事实的信息广泛传播,最大限度地避免负面影响。

 (三)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效能 依托民兵预备役人员、基层警务人员、森林消防员等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实行统筹训练、统一调度。消防培训基地实行共享,加强对基层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队伍的实战演练,特别是开展冲锋舟、橡皮艇、绳索救援等救生项目的演练,有效提升抗洪抢险和山地救援的战斗力。按周边经济发达县市区合同制消防员待遇保障我市合同制消防员,建立聘用合同制人员工资增长机制,提高一线应急人员待遇。有关单位负责推荐本行业(领域)有较强影响力的应急管理专家人选,同时,广泛征集基层专家,可在主流媒体上发布征集通知,受理申报,择优选取适合的应急管理专家,完善应急管理专家库。制定出台支持引导社会救援力量参与救援的相关规定,把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纳入社会购买服务名录,可借鉴瑞安市政府 XX 年发布的《XX 市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

篇六: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干部学刊 2019 年第 3 期 ·行政管理与法治·收稿日期:

 2019-02-13作者简介:

 陈鹏 ( 1982- )

 , 男, 安徽宣城人,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 华东政法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城市治理与安全。我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应急管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 “一案三制” 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 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但同时, 应急管理机构内部的部门协调和府际协作困境有待破解、 应急管理以政府为主, 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性不足、 城乡基层的应急管理工作较为薄弱、 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依然突出。

 对此, 我们可以通过探索跨行政区设置应急管理机构、 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功能、 推动城乡应急管理重心下移和提升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等措施加以有效应对, 以切实提高我国应急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关键词:

 我国; 应急管理; 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

 C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6183 ( 2019 )

 03-0046-06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我国的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 城镇人口规模不断积聚, 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一方面, 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不断扩大, 人类对自然界作用的广度、 深度和程度不断加深, 因人类作用自然环境而诱发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逐渐进入易发、 高发和频发期。

 另一方面,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动着城市空间的蔓延和城市土地价值的升值, 使得因城市拆迁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风险增大。

 并且,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来的是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异质性的日渐增多, 由此诱发的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也随之增多, 城市治理的成本不断增加。

 使得城市治理的成本随之增加。

 经济和社会发展多重因素的叠加, 使得我国已经进入突发事件易发多发的高风险社会时期, 作为预防、 回应和处置突出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所谓应急管理, 又称紧急事态管理或者危机管理, 是指以各级政府设立的有关部门为核心的多个主体构成的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财产安全和自然环境安全, 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 救援、 处置和善后等行为。

 我国人口众多, 地域辽阔, 是一个突发事件易发多发的大国, 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的任务非常繁重。

 相比于美国、 日本等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早、 制度已陈 鹏(安徽师范大学 法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3 )46

 大连干部学刊 2019 年第 3 期经较为成熟的国家来说, 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 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也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

 因此, 对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总结, 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有利于推动和提升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一、 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应急管理主要涉及到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等四大类事件[ 1 ] , 应急管理工作的管理体制和成效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大体上从 2003 年后开始逐步步入正轨,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 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一)

 “一案三制” 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危机事件严重威胁着社会系统的价值规范、 基本架构和共同利益, 需要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极短时间内作出果断决策并迅速展开行动”[ 2 ] , 并构建较为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理念、 制度安排与各类资源的总和, 其构成和演变决定了一个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3 ] 。

 但由于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 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难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 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我国面临的突发事件主要集中在以水灾、 旱灾为主的自然灾害和以地方病防治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事件, 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占整个突发事件的比重较低。

 为了有效应对洪灾、 旱灾和以天花、 麻疹、 血吸虫病等为主的地方病易发频发的问题, 国家加大了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病防治上的财政和人员投入力度, 并由此形成了以水利部、 民政部为主的防汛抗旱与救灾体制和以卫生部门为主导的以地方病防治为主的疾病预防和防控体制, 在应对常规性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赢得了较为稳定的安全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 伴随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 社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集聚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事故灾难、 社会安全事件和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概率明显提升, 既有的常规性的事故预防、 控制和处理体制难以有效应对。

 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上, 由于缺乏健全和完善的监测和预警机制以及统一的应急管理体制, 导致事件发生时难以做到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响应和统一救援和紧急处置, 使得突发事件的事态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突发事件造成的人身、 财产安全因此也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甚至在部分突发事件的处置上, 因有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处置不当和控制不力, 给政府形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典型的表现就是 2003 年春季爆发的“ SARS ” 病毒事件。

 2003 年突发的 “ SARS ” 病毒事件, 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也充分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不足,构建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迫在眉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科学合理、 协调有力的运行体系—— —应急管理体系, 以保证应急管理的高效、 有序地展开”[ 4 ] 。2003 年春季爆发的 “ SARS ” 公共卫生事件, 可以看作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的起点, 加速了我国 “一案三制” 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的进程。

 经过近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认真实践, 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从无到有, 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 “一案三制” 的应急管理体系, 即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管理法制。

 “‘一案三制’ 抓住了应急管理中的核心要素,实现了应急管理决策和组织体系的重大创新, 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全面推动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5 ] 。“一案三制” 的应急管理体系作为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管理法制的统称, 该体系内部的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首先, 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 也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工作。

 为了改变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被动局面, 制定各种各类不同层级的应急预案, 是构建应急管理体系的第一步。

 应急预案即预先制定的应急管理的行动47

 大连干部学刊 2019 年第 3 期方案。

 编制应急预案的主要目的是 “防患于未然”,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 化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为确定性的常规事件, 转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

 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 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被分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 部门应急预案、 地方应急预案、 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以及大型集会活动应急预案等六个层次。

 其次, 成立应急管理体制是执行应急预案, 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体制保障。应急管理体制是一个由横向机构和纵向机构、 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复杂系统, 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机构、 专项应急指挥机构、 日常办事机构、 工作机构、 地方机构及专家组等不同层次。

 再次, 应急管理机制是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有效运行的程序保障。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突发事件发生、 发展和变化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 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

 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了关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监测与预警、 应急处置与救援、 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比较系统而全面的应急管理机制。

 最后, 应急管理法制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法治保障。

 应急管理法制是指在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以及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应急管理法制的主要任务, 是明确紧急状态下的特殊行政程序的规范, 对紧急状态下行政越权和滥用权力进行监督并对权利救济做出具体规定, 从而使应急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 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二)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充实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我国已进入到高风险的现代社会, 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而艰难, 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来积极化解和有效处置应急管理中遇到的各类矛盾和冲突。

 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 忽视对法律手段的运用, 习惯于通过行政命令、 甚至是运动式治理的手段和方式来处置和应对防汛抗旱、 疾病防控、 民政救灾等应急工作。

 行政方式主导下的应急管理工作, 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较为切实的成效, 例如我国在 20 世纪 50 、 60 年代通过建立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成功地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地方病的防治问题。但是, 这种依靠行政主导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应对现代风险社会的多类型多层级的突发事件时就显得很难适应了。

 为此, 出台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进程, 不断充实和完善我国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成为我们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中国近几年应急管理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断完善事故灾难、 自然灾害、 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相关立法工作, 将原本不规范的应急管理工作逐步纳入到法治化轨道,使得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应急管理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十几年来, 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 修订了 《传染病防治法》 《动物防疫法》 等。同时, 我国拥有地方立法权地区的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也纷纷结合本地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 制定了许多应急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三)

 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机构是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 承担着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 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工作, 应急管理机构设置的合理程度和运行的流畅程度直接关系到突发事件的处置是否及时和应急管理的成效。

 长期以来, 我国的应急管理机构设置主要依据突发事件的性质按照行业来划分和设置应急管理机构。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的规定, 我国的突发事件可以分成自然灾害事件、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相应地, 我国大体上设置了四类应急管理机构, 分别是自然灾害事件主要由民政部、 水利部、 国家地震局负责管理和应对; 事故灾难主要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负责管理和应对; 公共卫生事件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和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由公安部负责管理和应对。

 在此基础上由国务院办公厅负责总协调。

 按照行业来设置应急管理机构, 虽然有利于体现应急管理的专业性特征, 对于提升专业救援水平有一定的益处, 但是由于现有的突发事件并非只是单纯的一类事件, 往往一类突发事件可能会诱发成另一类突出事件, 例如, 事故灾难处置不力很有可能诱发社会安全事件, 自然灾害事件处置不当更有可能引发公共卫生48

 大连干部学刊 2019 年第 3 期事件的发生。

 因此, 这种按行业设置应急管理机构的做法迫切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2018 年 3 月, 中央对我国应急管理机构设置进行大幅度改革, 打破按行业设置应急管理机构的做法, 在整合国务院相关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能的基础上, 设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 作为综合性的应急管理部门, 负责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 整合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 9 个单位相关职责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国家减灾委员会、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职责。

 同时,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中国地震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交由应急管理部管理。

 此外, 公安消防部队、 武警森林部队转制后, 与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队伍一并作为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 也由应急管理部管理。

 应急管理部的设立, 牵涉面之广、 改革力度之大, 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历史上实属罕见。

 应急管理部的成立, 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为优化应急管理机构设置、 整合应急管理资源和队伍、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和效能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二、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应急管理体系从建立到逐步完善、 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和综合性的应急管理...

推荐访问: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 应急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