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依托信息技术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中小学教育现代化

时间:2022-10-27 19:40:20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当今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全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当然,教育也毫不例外,因此,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已势在必行。尤其中小学教育是加速我国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更是实现基础教育跨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11-03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1.信息技术引发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信息革命的大潮冲击着教育领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对“读、写、算”这一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机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这一切将导致中小学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其次,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使基础教育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环境等变得更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扩展了教学领域,而且使传统的教育理论、课程结构、师生关系、人才培养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再次,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确立,例如:素质教育的观念、超前教育的观念、发展个性的教育观念及终身教育观等等,为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2.信息技术赋予了“教”和“学”新的涵义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过程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支柱和动力。但在传统教育教学理论中,认为教师决定着教学方向和内容,掌握着教学进程、方法和结果,尤为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虽然也指出要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学生更多的被摆在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因为教学过程就成了一个以“教”主导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的地位从传统的教学信息提供者变为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可以使教师与学生构成一种伙伴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因此,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

其次,信息社会中的教育模式,使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其能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过程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和个别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习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各取所需的学习过程。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

再次,教师的角色已由“奏者”向“伴奏者”转换,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纵深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将会有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对学生学习的监控、评估的指导作用加强。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那些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或课程,合理调动、组合各种教学资源,使其发挥各自优势,将注意力集中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讲课上。二是教师将成为参与课程及软件开发的主要成员。课程软件的质量及适应性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直接参与教学实践的教师应是课件开发设计的人员,这是因为他们长期在教学一线实施教学,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学经验,通过他们来设计制作课程软件,则针对性强、适应性广、教学效果好。

3.信息技术促进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主要是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文本、图形、图像、声音、活动视频及动画等)综合处理教材内容,传递教学信息。因此,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诸如视觉、听觉,甚至包括触觉和嗅觉(虚拟现实类的多媒体CAI课件就可以让学生感受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进入了视听并用、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因此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突破抽象思维的难点与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自然习惯,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更高的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的主要衡量标志是在同样的有效时间内使学习者获得更多的知识容量。教育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在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1.5%,味觉占1%。这证明视听在学习过程中起的作用较大,同时也表明,视觉与听觉结合,获得知识的总和能达94%,可见视听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实践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应用的教学媒体与注意力集中程度密切相关,关于注意比率的研究证实,使用视觉媒体,其注意集中的比率为81.7%;使用听觉媒体,其注意集中比率则为54.6%。可见视觉媒体引起人的注意力比听觉媒体高得多,若视听结合则注意力集中的比率会大大提高。进一步对记忆比率的研究表明: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学习者获得知识所能保持记忆的比率是不同的。同样一份材料,采取口授法,只让学习者听(纯听觉),3小时后能记住60%;只让学习者看(纯视觉),3小时后能记住70%;视听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75%,可见视听并用的记忆效果远大于纯听觉、纯视觉的效果,3天后大于前两者之和。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学习中视觉和听觉最有效,二者并用效果更佳,若能充分发挥人的五个感官的全部作用,效果最佳,必然会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保持更长久的记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采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CAI实施教学能使教学过程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实现了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传统的教学信息(包括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等)组织结构都是线性的、有顺序的,而人类的思维、记忆却是网状结构,通过联想可自由选择不同的路径。所以,传统教育制约了人的智能与潜能的调动,限制了自由联想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现代信息技术能综合处理各种媒体信息,且具有交互性,实现了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创造了条件,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中小学教育现代化

由上述可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给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我们只有抢占了这个制高点,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切实注重以下两点。

1.注重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学习,迎接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大潮

笔者在一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听到教育部领导形象地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这样描述: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立刻急于跳出;但是如果你试着把它放进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水温,青蛙会因感应不出温度缓慢渐进的变化而不作出任何反应,以至越来越虚弱,直到最后被煮熟。“信息技术正在加温,如果我们不跳,就会像青蛙一样被‘煮熟’”。

时代的要求必然让我们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与计算机结下不解之缘,我们只能临危一跃。

当今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发明与发现层出不穷。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伟大成就的每一桩每一件,不是直接就是间接与计算机有关。计算机已经成为一种现代文化,这种文化使人类在迈向新世纪时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计算机跟语言一样,是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不可缺少的;现代计算机已经成为与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并驾齐驱的第三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计算机真正成为了“人类通用智力工具”;计算机文化已如灿烂朝阳,照亮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

计算机文化的兴起,给每一个国家又一次要发展还是衰落的选择机会。以计算机为龙头的信息技术反映着新时代的生产力水平、高科技的水平。学还是不学,用还是不用,反映着智力与能力的水准,可以这样说:在新的世纪,每个人都将经历计算机文化的洗礼,不管你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早学早受益,不学则会很被动,而且会越来越被动。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主要是加强三个方面的信息知识学习和训练。

首先是自觉地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二是熟悉信息技术的发展史,能够用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是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能够引导学生对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的无限想象。

其次是训练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硬件;二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三是掌握网络上教育资源的搜集方法;四是了解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方法;五是了解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它信息技术。

再次是提高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能力的提高主要有三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能够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和进行教改科研的能力;二是具有敏感的信息意识,能够善于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目的去发现信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简明通俗地表达自己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三是能够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大大扩展协作范围、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2.注重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中小学教育现代化

为了加速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参与国际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教育部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写入了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纲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了“十一五”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这无疑对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人才的培养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因为,“如果2亿学生没有受到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国在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一句空话。”

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我们和国外的差异并不在于硬件的投入等客观条件,关键在于认识上。我们应尽快转换观念,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使用,使现已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有较大的产出。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来说,关键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防止信息设备空置不用。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尽量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多使用已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大家知道,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不比古董,即使不用、原封不动地放在机房,几年后照样变成为一堆过时的废物,变成“泡沫经济”。据此,学校要采取鼓励性、开放性的措施,让师生更多地使用信息技术设备。

其次,要防止滥用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自由,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如果一味地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是将电脑作为“电灌”的工具,不仅难以发挥新技术的特长,还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模式。

再次,要加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现代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可靠保证。因为现代信息技术是靠人“驾驭”的,技术再先进,但人的素质跟不上去,仍然不可能得到好的结果。信息技术使用者的信息素质是继硬件、软件和资源后,越来越显著地成为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瓶颈。高质量的硬件、软件资源,只有在高素质的使用者手中,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束语

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含义。在技术层面上,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教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信息技术变得简单、统一可靠;网络化使教育信息资源可共享、教学活动较少限制、人际合作易于实现;智能化使教学过程易于控制、易于实现教学个性化等;多媒化则使人们的学习可以利用多种感觉通道来接收教育信息。在教育层面上,可把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归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教学系统开放化,这样的教育便是真正的信息化教育。

总之,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大潮,以排山倒海之势扑面而来,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只有勇于挑战,抓住机遇,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才能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的现代化,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技术为什么能支持教育改革[EB/OL].http://xuming.blogdriver.com/xuming/745105.html.

[2]李勇帆.论新世纪数字化教学的内涵与特性及对教师的基本要求[J].电化教育研究2002,(5).

[3]祝智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哲学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依托 中小学教育 教育信息化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