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控系统作为油气生产单位重要的实时监控手段,为现场的平稳生产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埕海1-1岛DCS系统的现状着手,认真分析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总线传输技术,深化现有自控工艺的潜力分析,从技术、经济两方面制定优选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现有自控工艺改造的方向,进一步理清了自控工艺提高适应性的思路。
关键词 埕海1-1岛 ;DCS系统 ; 扩容;总线传输
1 埕海1-1岛DCS系统现状
埕海1-1岛作为滩海开发公司重要的油气生产单位,主要承担油气生产、处理和集输,现场划分为井口槽、工艺区和电泵配电室三个功能单元。为实现现场的自动化控制,埕海1-1岛选FOXBORO IA的DCS系统作为自动化数据采集和控制的核心,现场仪表、阀门、设备的数据信息以“点对点”电缆连接的方式接入中控系统,实现对工艺生产的实时监控。
截至目前,埕海1-1人工岛配置有1台工程师站、2台操作员站、6台机柜(含2套冗余CPU和88个AI\AO\DI\DO\RS485模块),中控通过FOXBORO ICC和VIEW的编程组态,对工艺参数共计1500点进行数据采集和过程控制。另外,埕海1-1人工岛PCS系统还与ESD系统间存在跨线连接,在异常情况下完成对外输泵等部分工艺设备的连锁关断。见图1:埕海1-1人工岛PCS和ESD系统配置图。
2 埕海1-1岛DCS系统存在的问题
埕海1-1岛DCS系统自2007年开始投运,为保障现场生产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作用,但受制于使用时间长、自控工艺陈旧以及后续扩容能力差等原因,对目前的生产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
2.1 系统卡件通道使用率已达上限
一方面经两次扩容,卡件通道基本使用基本饱和,另一方面卡件使用了10余年,通道故障逐渐增加,尤其是近三年来通道损坏占全部损坏的近50%,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详见表一。
2.2 “点对点”自控工艺后期维护难度大
埕海1-1岛自控工艺采用“点对点”的连接工艺,造成大量的电缆从现场敷设至中控室,对后期日常维护和故障排查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尤其在故障排查上效率不高,不能保证监控的及时恢复。
2.3 系统后续扩容难度较大
系统机柜间已有9台机柜,无增加的空间,另外机柜内部卡件模块已全部布满,对后续17口油水井新建、注水井智能分注以及油气处理工艺优化改造等重点工作,系统扩容已基本不具备能力。
3 埕海1-1岛DCS系统优化的思路
结合埕海1-1岛DCS系统的现状,本着“就地控制、总线传输、集中管理”的FCS设计理念,制定两套优化设计方案。
3.1 方案一:局部总线传输
在保持埕海1-1人工岛DCS系统整体构架的前提下,仅将井口槽及电泵配电室区域的点位从原DCS系統剥离出来,并在井口槽南侧和电泵配电区新建2套PLC系统,通过光纤接入到中控室的PCS系统中,实现局部总线传输,同时为后期增加的监测点留下扩容空间。见图2:局部总线传输系统整体架构图。
3.2 方案二:光纤环网传输
根据埕海1-1人工岛功能区的划分,新建1套PCS系统,全部应用总线传输技术,实现中控室的远程监控,包括1套光纤环网通讯、1套PLC系统和3面远程IO站。见图3:光纤环网传输系统整体架构图。
3.3 方案对比
在技术层面上看,两个方案在技术上均能实现现场的自控要求,也都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方案一对原有过程控制系统改造,依托了原有DCS控制系统的强大控制能力,即能降低控制系统硬件故障风险、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各系统独立运行,更重要的是与方案二相比不需要停产更换系统。
从经济层面上看,方案一很好了利用原有DCS 系统, 将更换下来的硬件也可以作为备件, 节约了后续成本投入。方案二将原有 DCS 更换成全新的 PLC 系统,经从设备投入、施工调试等方面综合测算,比方案一的投入贵近 2 倍。
由此比较可见,方案一技术路线可以解决问题、实施后系统具有性能稳定、同步切换零差错、寿命长、免维护的优点,故推荐方案一。
4 结束语
总线传输现已成为自动化控制的成功技术, 埕海1-1岛DCS系统的优化设计,在最大程度保留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自控工艺技术上实现了总线传输,同时进一步降低了改造实施的一次性投资,提高了可操作性,另外也为现场实现全部总线传输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