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28 20: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使化学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优势、功能,并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安全、学科特点、课堂容量、优势互补等四个方面举证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 化学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是: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其突出功能为动态模拟展示、资料查询、模拟操作、写作交流、反馈练习、多媒体情景创设以及游戏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使化学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下面,笔者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以生为本,安全第一,体现人文精神

教育部于2012年10月审定并出版的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防火、防爆、安全第一的思想贯穿了教材的始终。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6页图8–2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老师演示是没问题的。

鉴于学生完成该实验,存在安全隐患、尾气逸散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笔者先作了如下创新,将庞大的、零散的实验仪器变换为微型(微型灯上加了网罩)、可整体一起移动的装置,其实物图如上。

其优点有:(1)便于分组实验。将仪器固定在一块板上,操作简单。(2)安全。B装置起到了安全瓶的作用,不会发生爆炸。(3)环保。整个实验在密闭体系中进行,有毒的CO不会逸散到空气中。(4)节约药品。在C中加入的氧化铁的质量很少。(5)节约能源。用气球将含有CO的尾气收集起来,再利用。(6)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于开展家庭实验。

在课前,拍下老师整个实验的视频,课堂上先播放,再让学生小组实验,分析装置的功能,并引导学生将实物图改为装置图,现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作品。

这样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各个器官作用于人的教学,感染力极强,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安全意识增强,学习效率显著提高,人文精神充分体现。

二、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彰显化学学科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可以真正实现情景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彰显化学学科的特点。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9页天然气时,先用多媒体呈现两个和尚在河边打斗看到沼泽中气体燃烧的动画,再讲解那是天然气在燃烧,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接着呈现甲烷的分子模型,氧气的分子模型,动画演绎甲烷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

最后请学生根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反应中,分子分解成原子, (填“分子”或“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上述反应的产物C、D中,与H2O2组成元素相同的是 (填序号)。

(3)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这样的教学,就能很好地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复习课的课堂容量

关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复习,可采取下列策略:一是重体系(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用语,溶液);二是重比较;三是重理解。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可采取下列策略:一是抓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存在、用途和检验);二是抓联系;三是抓重点;四是抓对比;五是抓结合(与基本原理、与实验的计算)。关于化学实验的复习,可采取下列策略:一是分专题;二是常操作;三是找规律。关于化学计算压轴题的复习,可采用下列策略:一是建立模型;二是定量分析(以化学方程式为杠杆进行数据分析);三是理解图像。

大量事实证明,在实施上述策略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增大复习课的课堂容量,实现课堂的高效性。例如,复习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框图类推断题时,就可直接借助实物投影仪,局部放大、局部缩小、整体勾勒、“涂鸦”,学生更能心领神会。值此,列举两道题:

【题1】一包白色粉末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三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以下实验:

分析实验过程,回答:

⑴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一定没有 ;

⑵白色粉末三种成分的可能组合为: , 。

【题2】有一包未知粉末,其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生石灰、氯化钠、硫酸铜六种物质中的四种.兴趣小组为确定其组成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甲组同学进行定性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分析

(1)取少量该未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粉末部分溶解,得到白色滤渣和无色滤液。 原粉末中一定不含 白色滤渣不一定是原粉末中的碳酸钙,其理由是 。

(2)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滤液中存在碱性物质。

(3)向(2)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

【实验二】乙组同学进行定量探究.

实验测得固体B中含15g氯元素。试综合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进行分析。

(1)乙组实验中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Na2CO3+2HCl= 2NaCl+H2O+CO2↑和 。

(2)该未知粉末的组成可能是: 。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优势互补,指导规范答题

教学中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学生知识拥有量不一,思考的角度不一,方式不一,自然结论也不一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能拓展思维,相互取长补短,互受其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范答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学生在考试中因非智力因素,丢三落四而不能得分。例如2013~2014年度武汉市四调第29题的第(1)问,很多优秀学生忘了在t2后写摄氏度,第(2)问将“大于”写成“>”。

【题目】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甲的溶解度为 20 g 时对应的温度为 。

(2)t3℃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 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甲,由该液体得到固体乙采用的方法是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代号)。

A.从t1℃升温到t3℃,甲、丙的饱和溶液都会析出晶体

B.常温下加水稀释丙的饱和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

C.t2℃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t3℃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最多的是丙

如果平时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试题与答题卷进行对比呈现,加强指导,仔细读题,规范答题,就可以不丢分了。

总之,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优化化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实施有效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