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谈身份证犯罪类型数字身份证的防伪技术

时间:2022-10-30 18:50:28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身份证是证明公民基本身份信息的证件,早就古代官员就实行了“身份证”制度以明身份。二代身份证由于多种原因挂失后无法注销,仍能正常使用,这就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利用购买或盗取的身份证进行违法犯罪行为。随着实名制的广泛实行和社会网络进步,网络身份证的推出势在必行,提高卡片式身份证的防伪技术的呼声愈加高涨,在卡片式身份证的芯片中嵌入更多诸如手纹、掌纹信息,声纹信息,血型信息,GPS定位信息,人脸识别技术等防伪防控技术已成为未来身份证的必然趋势,在计算机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实现身份证数字化已势不可挡。

关键词:居民身份证;身份证犯罪;防伪技术;网络身份证;数字化

Introduction to ID crime types and digital ID anti-counterfeiting technology

(Yin Lilan,China Criminal Police University, Shen Yang 110035 ,China )

Abstract: ID card is a certificate to prove the basic identity of citizens, as early as the ancient official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dentity card" system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second generation ID card due to the loss of a variety of reasons can not be canceled, still can normal use, which give criminals an opportunity to exploit, illegal and criminal behavior by purchase or stolen ID cards. With the real name system widely practiced and social network progress, network ID of introduction is imperative, the voice of the improve ID card security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rising, embedding more information such as fingerprints, palm prints, voice information, type information, GPS positioning information, fac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future ID cards. To achieve ID digital in the highly developed computer network is overwhelming.

Keyword: Resident identity card;ID card crime; Anti fake Technology; Network ID card; Digitization

1 我国身份证的发展

我国第一代身份证诞生于1984年,官方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诞生的身份证,由于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生产物资极度匮乏等因素制约,第一代身份证是一张由人工手写录入身份信息、照相机拍摄头像的卡片,鉴于保管需要采用塑封技术印压而成。2004年1月开始换发二代身份证,2013年1月1日起第一代身份证已经成为历史,全国统一使用二代身份证。[1]

从身份证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随着实名制的广泛实行和社会网络进步,二代身份证的缺陷也不断以血淋林的犯罪事实呈现出来,制造具有更高安全性和防伪技术的新版身份证的呼声愈加高涨。

2 第二代身份证犯罪

随着实名制的广泛实行和社会网络进步,没有身份证寸步难行。但是如果我们的身份证失窃或遗失,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二代身份证存储芯片记录了人的生物学信息,但是由于挂失信息不共享,只能在公安内部系统中进行统一认定,银行、电信、金融等用证单位在扫描身份证时无法读取挂失信息。且挂失后不注销,芯片仍能读取信息正常使用,致使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漏洞,盗用他人身份证实施违法行为、非法盗取变造身份证,损害了身份证所有人乃至社会的公共利益。[2]

2.1二代身份证被冒用的原因

2.1.1无法注销

2.1.1.1 证件技术的局限性

身份证被冒用,公众首先想到的是“身份证注销机制”。但是由于身份证芯片嵌入了公民的隐私信息,这就决定公民信息不可以被远程改写和识别,这也就决定身份证是无线的、感应识别的10公分近距离技术,嵌入的芯片是被动芯片。也正是基于此技术,身份证无法被注销。

2.1.1.2 使用环境的特殊性

身份证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离线使用的,它的使用不受网络环境限制。而银行卡、手机卡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在线使用,银行卡有银行系统,手机卡有移动、联通和电信运营系统。[3]在系统内使用的优点是可以被改写和识别,也就是常说的挂失和注销。如果身份证的系统可以被改写和识别,那将会产生比目前更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身份证不能也不可以被注销。

2.1.2用证单位的疏忽

身份证被冒用的关键不在证件本身,而在于相关的用证单位没有强调“人证一致性”的审核义务、认真地履行审核人证是否一致的责任。很多用证单位为了方便客户而提供的代办业务也给身份证犯罪提供了可能。

2.2失窃或遗失身份证存在的潜在危险

2.2.1失窃或遗失身份证被冒用实施违法行为,威胁家人生命安全

家住深圳的孙先生曾经丢失过一张身份证,被来深打工的苗某某购买,并被苗某以孙先生名义在婚恋网站注册了交友信息,结交了女友罗女士。由于苗某与孙先生长相相似,没有引起罗女士的怀疑。“孙先生”骗走 20万元后并以妻子不同意离婚为由抛弃了罗女士,让罗女士产生了犯罪心理,罗女士根据“孙先生”出示的身份证信息,绑架并杀害孙先生的儿子。这就是身份证丢失给家人带来的人身生命安全的案例。

2.2.2失窃或遗失身份证被冒用实施商业诈骗,损害个人及社会财产利益

江苏张先生因用证意识薄弱,轻易相信工友并让其拿着自己身份证去银行代办信用卡,直到接到法院传票才得知工友用自己的身份证实施了金额高达几千万的经济犯罪。而为了证明犯罪与自己无关,张先生经历了艰难的取证路程。随着实名制的广泛实行,身份证作为公民最重要的证件,在使用过程中应提高用证意识,做到证不离身。

2.2.3失窃或遗失身份证被用来办理银行卡信用卡手机卡并恶意透支等违法行为

银行柜台在办理信用卡业务时,扫描身份证无法获得挂失信息,代办理银行卡、信用卡业务存在很大漏洞,尤其是网络申请信用卡基本没有任何验证环节和措施,这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恶意透支信用额度。

2.2.4滋生以身份证为对象的犯罪产业链

有需求就有市场,在暴利的驱使下,以身份证为商品的网络黑市日益猖獗,犯罪集团通过线下收购真实二代居民身份证,QQ上发布出卖身份证广告,淘宝网店公开叫卖居民二代身份证形成了攫取巨额利益的贩卖身份证产业链。

2.3防范措施

2.3.1加强司法力度、完善法律规定

2003年颁布的居民身份证法规定了与身份证违法犯罪相关的法律责任,至今仍沿用此条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以使此法律法规的制裁力度远远低于犯罪带来的危害程度。在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法治社会,应当更新法律法规对犯罪的约束力,将身份证犯罪落实到司法体系中,从立法、执法层面加大身份证犯罪的制裁力度和广度,让身份证的唯一性和真实性得到保证。

2.3.2提高用证单位的责任心

身份证丢失之所以存在威胁,是因为它有处可用。预防身份证犯罪就要求相关用证单位提高警惕性,强调“人证一致性”的审核义务,增强审核人员的责任心,让犯罪分子即使有证也无处可用,从身份证犯罪在根本目的上终结。介于此,用证单位也一定程度上对身份证犯罪存在连带责任,可以对未尽必要审查监督义务的单位、个人规定民事、行政责任。

3 网络身份证

因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网民个人隐私身份的迫切需求,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经过五年酝酿并成功自主研发出一种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卡芯片为载体,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互联网上远程识别身份的普适性网络电子身份标识,全名为“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lD,electronic IDentity)”,俗称“网络身份证”。

elD的加密算法理论上是不可破解的,即使读出也只是一串没有意义的字符串。elD是个载体,载体的核心是安全芯片,使用时,只需将卡插进已输入专门程序的终端机或将卡贴近已输入专门程序的手机,就可防止信用卡磁条被盗、身份证个人信息外泄,确保信用卡、手机卡在使用中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读取、复制、篡改、使用。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每一个网民也将拥有自己的网络身份证,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有助于降低网络犯罪的可能性。

4 云端身份证防伪技术的思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确认个人身份的方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实现具有更高防伪级别的生物识别技术已经迫在眉睫,将身份证数字化实现一卡通的群众呼声愈加强烈。这就要求我们思考如何将计算机的发展和生物科学的研究联系起来,将收集的具有普遍性、特定性、唯一性和稳定性的生物特征量化,运用到身份证份防伪技术中,制作具有更高级别防伪技术的身份证,实现身份证的数字化和一卡通。

4.1嵌入指纹、掌纹等手部生理特征信息

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有好几个世纪,是一项操作方便、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靠性较高生物识别技术。我国的第二代身份证施行初期并没有嵌入指纹信息,直到2013年修改的居民身份证法才将采集指纹信息落实到身份证中,且是自愿录入,并没有大规模集中采集。

手纹包括指纹、掌纹、指节纹、指褶与掌褶。日常活动的需要,手部是人体最经常接触外界环境的肢体之一,指节纹、指褶和掌褶也会由于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4]而指纹和掌纹是表皮上突起的纹在胚胎时期形成,其形状特征可以保持终身相对稳定不变,具有稳定性。手纹是手指第一关节的凸起点组成的纹线,掌纹是指手指末端到手腕部分的手掌图像。由于遗传特征,每个指纹和掌纹都有几个独一无二的特征点,每个特征点都有5-7个特征,这就说明指纹和掌纹都具有特定性。[5]指纹和掌纹的稳定性和特定性决定着它们可以作为人身同一认定的鉴定依据,也是法庭科学认可的生物识别技术。[6]将指纹和掌纹嵌入身份证防伪技术中,无疑会大大阻碍身份证防伪的可能性,增强身份证防伪功能。

4.2 嵌入声纹信息

科学研究表明,成年后人的发声可保持长期相对稳定不变,具有稳定性;且每个人的发声器官存在着大小、形态和功能上的差异,每个人发声有快有慢,用力有大有小,这使得每个人的声音不同,具有特定性。[7]即使是讲话者故意模仿他人语音和语气,其声纹却始终不相同。声纹的稳定性和特定性使得声纹识别在法庭科学上越来越被认可,同指纹一样具有身份识别和同一认定的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将声纹识别这一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身份证防伪的技术中,在未来身份证嵌入声纹识别技术将会在身份证的防伪方面发挥重大作用。[8]

4.3嵌入血型信息

防伪技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稳定的独特的终身不变的区别于他人的,DNA应当是医学界首当其冲被公认的最具有信服力的因素,但是由于DNA检测费用较高,且检测过程复杂费时,所以笔者建议用血型取代DNA作为身份识别的有效依据。血型早在数年前就被医学界所公认是伴随一个人终身不变的生物识别信息。常见的血型系统有ABO血型、Rh血型、MN血型。在身份证中嵌入血型信息,一方面会协助公安机关破案、追捕逃犯以及认领无名尸体方面发挥较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居民多次重复验血所产生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可以在有人需要骨髓、献血时能及时找到相应的捐赠者,让身份证最终成为人人期盼的一卡通。

4.4嵌入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早就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引起科学家的关注,并逐渐应用到医学领域、公安领域、海关领域等特殊安全防备领域。人脸识别相对其他接触性生物识别技术具有直接、友好和方便等特点,但是由于人脸是一个三维非刚性物体,表情、姿态和光源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因此,人脸识别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4.5嵌入人脸温谱图信息

人脸温谱图识别技术是借助于人的体温、血液等生物特征的特殊识别技术,它具有唯一性、特定性和稳定性,不会因为人的面部形态变化而变化。用人脸温谱图来识别个人身份不仅克服了弱光甚至没有光照情况下的人身识别,而且具有非接触性和非侵犯性等友好识别的优点。[9]

4.6身份证阅读器增加人像自动比对功能

人像自动比对技术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将摄像头现场采集的人像照片和电脑中公安系统储存的身份证照片进行自动比对,分析人脸图像、提取有效的特征信息,进行人身辨别的一门技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套人像识别系统是由公安部联合清华大学共同研究出来的,它识别准确率高、操作方便等优点,对于用证单位识别人证一致性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5 结论

目前的二代身份证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三种防伪技术,即印刷方面和视读方面的物理防伪,数字防伪和指纹系统的生物防伪,从技术上来说,二代身份证的防伪技术是成功的,目前还没有发现成功伪造二代身份证并读出信息的案例。但正如笔者前文所说,遗失身份证不可怕,可怕的是使用遗失身份证进行违法犯罪行为,这就说明身份证的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验证环节。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的身份证防伪技术不仅要求具有防伪变造功能,更主要的是嵌入人的个体生物信息,同时更新验证机器,在用证环节从技术上高度实现人证合一,从而减少身份证犯罪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马继刚 .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防伪特征的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2): 4~7.

[2]吴前进. 我行银行卡挂失业务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 中国信用卡, 2003,(8):19~21.

[3] 傅冬. 为移动支付呐喊[J]. 电子商务世界, 2004,(8):86~87.

[4]张毅,皮建华. 刑事科学技术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41~243.

[5]李倩颖. 基于非采样contourlet变换与局部二值模式的掌纹特征提取[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6]陈彦伯. 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中的掌纹识别系统简介[J].无线互联科技,2014,:71.

[7]王彦吉,王世全. 刑事技术教程流[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238~241.

[8]陶兴平. 基于嵌入式的声纹识别系统研究与实现[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10.

[9]杨艳.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J]. 大众科技,2006,:94(8): 31~33.

推荐访问:身份证 浅谈 防伪技术 犯罪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