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11-01 15:20:10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iiMv/ii__饨ky学习自然地理研究、土地资源管理、环境资源保护等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而且是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和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通过课程设置学习三个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最终确立科学的研究观念、思想方法,拥有专业素养,具备从事不同研究方向的基本素质。该模块课程教学为基础科学,是其他课程模块的基础。

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包括测量与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遥感图像处理、GIS设计与应用等主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技术为目标,让学生掌握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计量分析等现代技能,学会数据获取、遥感影像解译、数学建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与应用等实践技术。该课程模块在培养模式层次划分中属于技术科学,既以理论课程模块为基础,又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技术支撑、相互融合、彼此促进。

综合自然地理课程模块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气候水文学、土壤生物地理学等课程。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环境的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对于重点内容,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有关内容的实验与实习,特别要加强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改进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观察土壤、生物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进行自然地理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通过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掌握。

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模块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与管理、土地利用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土地政策与法规等主要课程,不仅让学生熟悉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开发的相关理论、具体要求、流程、方法和技术等,而且引导学生探索地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开发中的价值和应用,学会从较宏观、系统的角度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开发中的问题。学习期间,学生应安排在相关单位,如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及相关领域里实习,毕业后可以从事专门的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等政策法规工作。

资源环境保护课程模块包括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评价和环境生态学等主要课程。通过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环境法制观念;熟悉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自然资源保护原理与方法、国际环境规范及各类规范的相互联系,提高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规范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既要掌握最近污染治理新技术,又需要熟悉主要行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及技术,其主要内容涉及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清洁生产及污染控制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专业方向。学习期间,学生应安排在相关单位,如环境设计院、环境设计公司、环保局、与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法律部门等单位及相关领域里实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环境与资源治理、保护技术方法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贡献,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论与建议

本文所构建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资环专业培养方案》。该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1)让老师和学生都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学更具有针对性;(2)课程体系清晰了,各门课程的老师进一步认清了自身在其中的位置,有效避免了过去“大杂烩”的问题;(3)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毕业的就业渠道;(4)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能提高在自然地理实习方法、掌握环境治理技术与法规,而且可以参加全国GIS技能大赛、计算机大赛,参与测绘实际工作。本文所介绍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对本校本专业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科体系及本校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特色而构建的,希望可为其他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3]郭文炯,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2:77-80.

[4]赵小风,黄贤金,李光录,等.国内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4):73-79.

[5]赵筱青,谈树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优化——以云南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5:93-98.

[6]邓琳,于嘉,车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与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79-550.

[7]俞晓莹,王春兰,董力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2):63-64.

[8]许光泉,陈要平,李小龙,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的探讨[J].资源·产业,2005,7(4):85-88.

[9]邓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5:124-1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448);信阳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91231);省部共建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GTYR2011006);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20511)。

推荐访问:自然地理 培养模式 思考 环境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