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人说:“百行以德为首”。当下,全国上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摆上公民道德教育的“国家位置”。因而,德育教育也应摆上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应时刻树立德育意识,凝心聚智地实施数学教学的“德育工程”,将数学教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充分发挥德育的育德功能,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关键词:教学教育;德育工程;三大机制
一、项目机制:开掘初中教学教育中的“德育项目内容”
(一)学习数学的目的教育
数学教材的每个章节开头,通常都适当地说明基本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意义,其意旨即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教育。
实际上,数学本身就体现它高度的概括抽象,这就决定数学在其他各个学科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解放军战士打炮、发射导弹时,怎样才能击中“敌人目的物”,这是数学问题;医学上用得更多,数学教师更要善于与时俱进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激发每一个中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良好品质。
(二)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量的侧面反映,初中数学中到处充盈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比如,教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时,“对立统一”“矛盾转化”“普遍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思考教育就蕴含在其中。
教者通过这些充满唯物辩证主义的知识的教学,就能极其有效地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基于实施“双管齐下”的施教策略,数学教师也要向学生介绍学习是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辅以数学学习的种种实例,深入浅出地说明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感觉阶段,然后综合感觉的材料,予以整理和改造,上升到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逐步掌握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学习方法,从而自觉地通过实践达到理论,再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并且通过实践检验理论,这样的学法引导与实践,就能使学生收到学好数学、掌握学法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举一反三”的良效。
(三)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的祖国是数学史最长的国家,在世界数学史发展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享誉世界数学史的“位值制”“分数”“勾股定理”“圆周率”“不定方程”“二次式系数法则”“剩余定理”等等,都烙印了“中国数学元素”,享有崇高的“数学荣誉”。
放眼当今,我国中学生连连斩获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团体冠军、个人金牌,足以说明中国数学现在有能力创新、有实力创造“中国数学知识产权”,中国数学后继有强手,中国完全有希望实现21世纪“数学大国”“数学强国”的“中国数学梦”。这些都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探求科学真理的教育
数学是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的最简洁科学的表示。数学内容到处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数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曲折、漫长、艰辛的过程。每一个数学真理的获得,人类都要付出艰辛的探索和劳作。比如,教者在介绍当代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攻破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史实时,就有意识、有目的地教育初中学生学习人类对科学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从而大力激励学生献身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信念。
(五)优良作风教育
数学推理的严谨性特别耐人寻味,实践运用题构思很巧妙,过程很清晰,方法很独特等等,都是培养学生“美的德育”的“优质德育要素”。站在新课改的高度,数学教师应有机地把“培育学生良好品质”融于日常教学之中,有效揭示“数学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在有效地培养中学生准确、迅速、严谨、仔细的优良作风和认真严格、勤勉钻研、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良好个性品质。
二、策略机制:运用初中数学教学的“育德项目教法”
(一)运用“开放式”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实践中,数学教师把课堂变成“开放型”学习课,既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社会,获取信息,也可开辟“第二课堂”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既可由学生主动讨论,也可到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验证……从而使学生冲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冲出课堂“修道院式”的禁锢,突破教师“预定教案”的限制,主动、能动地获取数学知识、信息。
(二)运用灵活得当的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数学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都要有效地改变以教懂、教会为唯一目的的传统教学方法,而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既扎扎实实地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务实有效地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智、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创设大胆发问、质疑、创造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注意学法指导、注意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教师更要当好“人样子”,教学严谨、准确合乎逻辑,言谈举止要朴实得体,板书要工整等等。
三、保障机制:创设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育德环境氛围”
(一)教师务必确立育人意识,要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提高觉悟,明确责任,联系教材内容自觉地为学生“育德”
(二)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深入全面地分析初一至初三年级的数学教材,恰当地找出知识内容与德育内容最佳结合点,并根据这些“数学结合点”充分备课,写出有效、高效、优效的“教案”与“学案”
(三)数学教师应以“提高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教学水平”为己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自然辩证法、数学史等有关知识,不断地提高“育德师资”水准与能力
作者简介:朱进红,女,“80后”大学本科生,从教乡村初中数学10多年,实施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小课题研究,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