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球运动的能量供应代谢特点,并从此角度出发,分析网球运动中营养补充的原则。营养是保证网球运动员最佳身体和竞技状态,提高运动成绩的物质基础。合理的营养应能全面补充运动员营养的消耗、使体内营养得到调节,有充分的营养储备,从而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运动能力,利于消除疲劳。
【关键词】网球;能量代谢;营养
网球运动属于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其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被看成是制胜的关键。因此,对于运动员科学合理的营养供给历来被运动队所重视。然而,人们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技能训练,而体能与营养方面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网球运动比赛耗时长,要求参与者具有较好爆发力和全身氧耐力。合理的膳食,充足的营养素供给和恰当的比例是平衡膳食的重要内涵,是保持运动员健康和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是影响身体素质和体能的先决条件,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关键条件[1-2]。
1.网球运动能量代谢的特点
目前在我国网球运动已广泛普及,网球运动以力量对抗、耐力、灵敏、速度力量素质为主要特点。网球运动中取胜的关键在于大力发球和接发球的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基础是运动员的爆发式用力。如发球对运动员手腕力量和腰腹肌力量要求较高,击球动作对腰、肩背肌力量要求较高,所以爆发力是运动员制胜的关键。网球运动持续时间较长,强度属中等强度,是典型的耐力项目,网球运动是对抗项目,随运动形式发生变化,动作的性质、强度都必然要有急剧或骤然的变化。迅速对情况作出判断,当机立断地完成各项动作,均需要较高的灵敏素质[3-4]。同时,网球运动也是间歇性的运动项目,包括上下肢肌肉参与相对短时间的爆发性活动,并伴有随后的休息,一场网球比赛一般需要2h左右,有时甚至达到5h。而每争夺一分往返击球的持续时间为4-12s但运动的强度属中上等,且每局比赛所需的时间较短,一般为10min左右,间歇时间较长,所以是以有氧供能为主。但网球的发球上网、接发球上网等技、战术以及场内的快速跑动,需在几秒内完成,所以磷酸原供能系统在网球运动中也发挥作用,磷酸原系统供能可维持最大强度运动约6-8s,直接利用的能源是ATP,但肌细胞ATP储备非常有限,主要靠磷酸肌酸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合成ATP,3min以上的运动主要依赖于有氧代谢供能。短时间激烈运动中,糖是重要细胞燃料;运动时间愈长强度愈小,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愈大。糖酵解供能最大强度运动30-90s可维持2min之内,故在网球运动供能中基本不需要,即使产生少量乳酸,也会在间歇期内被再次利用,所以不会产生乳酸堆积。
2.网球运动的主要营养素补充原则
2.1 糖的补充
糖类尤其是多糖是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一场网球比赛一般持续2h左右,有时甚至达5h,糖是长时间、持续2-3h中等强度运动中肌肉的优质燃料,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供能物质。补糖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降低,并使游离脂肪酸与色氨酸竞争白蛋白结合位点的作用减弱,从而使游离色氨酸浓度降低。游离色氨酸/支链氨基酸的比值下降,使中枢神经性疲劳延缓,而中枢神经兴奋性直接决定着网球运动员的灵敏素质,运动中补糖可节省肝糖元,减少对蛋白质消耗,可维持血糖浓度,防止运动能力下降,提高运动员高强度、间歇性穿梭跑的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发球和防守的能力。运动2h以前补糖可有效维持血糖浓度恒定,从而保证中枢神经系统供能充足,维持红细胞运输氧的能力,有助于推迟疲劳,保证运动能力。
2.2 液体的补充
网球运动时补充体液很重要,因为网球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大,体液消耗严重。合理补液能使心率、体温降低,血浆总量保持平衡。运动前补液对预防运动脱水有益。补液要贯彻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补150-300ml,每次间隔15-20min。1h补液不得超过800ml,但每小时少于300ml,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宜选用低渗透压或等渗透压的饮料,因为含糖大于8%的饮料会延长其在胃中的排空时间,增加胃负担。补液的温度以8-15度为宜。
2.3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补充
蛋白质含量与人体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如肌肉收缩、氧的运输与贮存,各种生理机能的调节等。运动实验表明,运动前后供给蛋白质,对改善肌肉的质量和力量有良好的效果,若蛋白质摄入不足,不仅直接影响训练效果,而且还可促使运动性贫血。但若摄入过多,不仅对肌肉壮大和提高肌肉功能没有良好作用,而且对正常代谢也有不良影响。此外,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氨基酸的种类也比较多,氨基酸可为运动时能量消耗提供5%-10%的能量。网球运动员肌肉收缩时,需要ATP提供能量,而磷酸肌酸是高能磷酸基团储存库,肌酸-磷酸肌酸能量穿梭循环负责线粒体内外的能量传递。前者与运动爆发力有关,而后者与耐力关系密切,补充氨基酸中的肌酸提高骨骼肌内肌酸储量,进而加速CP的生成,CP是维持爆发力的能源;肌酸有助于肌细胞内ATP从生成部位转移到收缩部位发挥作用,提高肌肉收缩的持续能力[5]。氨基酸中的支链氨基酸可以阻断色氨酸的转运,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延迟疲劳产生。研究证实支链氨基酸对促进蛋白质合成和减少蛋白质分解起着重要作用[6]。在许多复合型运动营养品中,氨基酸中的牛磺酸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一种抵制肌蛋白分解的抗分解营养品。
2.4 其他营养素的补充
网球运动员脂肪摄入应适量,脂肪摄入过少会破坏免疫系统,同时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肪摄入过多则会增加体脂,降低耐力和体力。B族维生素与能量的代谢有关,另外网球运动员对于视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应保证充足的维生素A的供给。维生素C可直接或间接发挥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保护生物膜的完整性,并可促进乳酸氧化,改变肌细胞酸碱平衡,抑制水生成,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它还可以通过促进蛋白质合成,高肌肉质量,促进Fe离子的吸收和利用,防止运动性贫血。有利于脂肪酸的氧化和肝糖元和肌糖原的合成,维持血糖浓度,延缓疲劳[7]。维生素E,不仅具有抗氧化作用,还可提高肌肉耐力,促进蛋白质合成,并能改善肌肉血液供应的营养[8]。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维生素、激素和酶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而且参与着食物的代谢过程。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从而影响运动员灵敏性和反应能力[9]。
3.网球比赛期间营养补充原则
3.1 比赛开始前的营养
比赛前由于糖原储备已满,所以在赛前大约2-3h,主餐食用约1200-1500千卡的易消化的高糖食物就足够了。还应特别注意摄入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素。依照惯例,在比赛或训练前60-90min,运动员必须能吃得下高糖主餐。尤其是比赛当天,应着重考虑易消化的食物,例如面食,小麦具有安神作用,有利于比赛时的稳定发挥。比赛开始时意外的耽搁,或者训练阶段结束时有强烈的营养需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建议额外再摄入高糖的点心,一般依据运动员个人的口味和当前的情况而定。在比赛前1-2h,可吃点心并喝足量的水。热身训练开始前或期间和比赛开始前,运动员可以喝些纯果汁或糖和矿泉水的混合饮料。
3.2 比赛期间的营养补充
网球运动员在比赛期间,一般喜欢食用水果,饮用纯果汁和矿泉水。对少于2h的单打比赛来说,特殊的营养制度并不需要。但是在全面训练且为时较长的单打比赛之后,建议在比赛期间也应摄入些糖。在球拍袋内放一些点心,以备必须打上五盘或能量降低之所需。在球场上很受网球运动员欢迎的水果是香蕉。在比赛或练习当中,喝水比吃东西显得更重要。不论你感到口渴与否,每15分钟至少要喝半杯或一杯的水。
3.3 比赛后的营养和恢复措施
在比赛后,运动员均容易感到疲劳,一旦比赛结束,就想到恢复,有些运动员认为无论什么都要吃,此时补充营养的主要目的在于达到或超过赛前水平。赛后酶活性增高,机体急需必要的营养素;水和电解质大量流失,需要及时补充富含矿物质的水或饮料。此外运动后不可避免地出现疲劳,机体中会有大量自由基生成,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所以要补充一定量的抗氧化物质。多吃糖类食物并补充一些蛋白质,这将有助于修复比赛中损伤的肌肉组织。此时营养安排可如下:运动后按运动体重的丢失量,体重每下降1公斤补液1升;种高糖饮食(土豆、大米、面条)配合,使工作肌群的糖原快速广泛的恢复;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量,相应地减少脂肪的摄入。新鲜的含糖食物以及大量的水果蔬菜,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和纤维素,使机体能快速的消除疲劳。但胃口不好时,尤其是在耗尽体力的比赛或激烈的训练之后,可采用平衡流质饮食[10]。
参考文献
[1]刘艳,吴智强,黄丽珍.网球运动员医学监测与科学训练提高运动能力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2006,27(1):58-62.
[2]邱斌,王进.高校业余运动代表队学生膳食结构状况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59-61.
[3]杨秀兰.网球教程[M].西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1999:27-48.
[4]王希升,刘占捷.网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27-138.
[5]MELVIN.H.W.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and exercise peformence:Anupdate[J].J Am Coll Nutrl,1998,17:216-224.
[6]BLOMSTRAND E.influence of ingesting a solution of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on perceived exertion during exercise[J].Acta physiol scand.1998,159(1):41-49.
[7]熊正英,张全江.维生素C抗氧化作用及其在运动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6(4):109-112.
[8]熊正英,田振军.维生素与运动能力研究的新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5(4):100-112.
[9]邱卓君,雷锭,季键民.微量元素锌与运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2(4):
39-41.
[10](美)罗纳德·J.莫恩运动营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