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2篇

时间:2022-09-25 15:00:02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2篇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渤海大学学报二○一八年第五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非常重视语言文字改革与语言规划工作。1949年10月经吴玉章提议,国家决定成立中国文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2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2篇

篇一: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大学学报二○一八年第五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非常重视语言文字改革与语言规划工作。1949 年 10 月经吴玉章提议,国家决定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主要任务是扫除文盲。1954 年 12 月重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隶属于国务院,主要负责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等。1985 年 12 月16 日,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对语言文字进行规范,制定语言政策等。1994 年 2 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局(副部级)。1998 年机构改革,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入教育部,对外保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牌子。主管我国外语教育教学政策的主要是语委相关部门和教育部相关司局。一、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文革之间的外语教育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创立期、调整期、停滞期。(一)创立期(1949-1955)新中国成立初,原苏联是率先承认我国主权的国家之一,我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均是借鉴苏联的政策和制度,并且与苏联在各方面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和联系,因此在建国初期我国的外语政策是“一边倒”的,也就是鼓励各地学习俄语。1950 年 8 月,教育部颁布新中国第一个中学教学指导类文件《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指出:

 “(外国语)初高中须设一种,如果有条件(如师资、教材等)宜设俄语,但已授英语之班级,仍应继续授英语”。淤 从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是鼓励各学校学习俄语的,讲授英语的学校和班级较少。在各项事业总体向苏联学习的大环境下,学习俄语便成为了必然选择,这也是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语言上实现无障碍交流,才能够实现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变革研究张志成1葛东雷2(1.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锦州121013;2.中央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18)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文革,这阶段可细分为创立期、调整期、停滞期;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第二阶段可细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恢复期、强化期和发展期。我国外语教学语种历经了两次主要变化: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习俄语,第二阶段主要是学习英语,在改革开放后,全面确立了英语为第一外国语的主要地位。高等教育阶段,主要通过外语专业设置、英语公共课设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基础教学阶段,我国重视外语教育教学,将其纳入中、高考,并与语文、数学等并列。关键词:外语;教育政策;发展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8)05-0035-05收稿日期:2018-07-14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委托项目“辽宁地区方言普查整理与词汇库建设” (项目编号:WW2016001)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志成(1977—),男,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讲师,从事翻译学、语法学研究。葛东雷(1991—),男,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035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新。由此可见,建国初期我国确立的外语教育政策主要受政治影响,并且开创了我国教育领域学习外语的先河,为今后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借鉴经验。1952 年 3 月 18 日教育部颁发试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规定:外国语一科,各校得视具体条件,教授俄语或英语。在本次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对我国境内中学阶段的学科设置、教育原则、学制、教育任务、教育目标等做出了详细规范,继续保持外语这一科目,并鼓励各学校优先教授俄语,其次是英语。新中国在立初期,我国在外语教育方面主要实行“一边倒”的学习俄语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与原苏联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并在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能够实现更加顺畅的交流,激发了人们学习俄语的热情。在一些地方学校中,学生除了拥有中文姓名外,还有老师为其选择或自己选择的俄语姓名。这足以看出在当时情况下学习俄语的力度和范围是空前的。在主体学习俄语的情况下,英语教育便逐渐被忽视,英语教师数量匮乏,英语专业人才出现断档的情况。此时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英语是占据重要地位的,由于我们实行“一边倒”的政策,使得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的英语教育缺失,英语专业人才断层。(二)调整期(1956-1965)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外语教育上实行学习俄语的政策,忽略了英语等语言的学习,这使得在后来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等交流中呈现不利的趋势,所以从 1956 年开始,国家开始多方面调整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使之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的需要。1956 年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学外国语科的通知》指出,允许英语师资条件较好的地区开设英语课。从 1956 年秋季开始,可在高中一年级开设英语课,同时要求从 1957 年秋季起,初中一年级开始恢复外国语学科。1956 年《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草案)》颁布,由此拉开了我国初高中开设英语课的序幕。1956 年教育部先后颁布的两项政策直接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科目设置。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学习俄语的政策,学习俄语是由当时的政治需要决定的,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后来不断的发展中,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我国同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交流和交往更加频繁,仅仅学习俄语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的在外语教学方面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合适的时机调整我们的外语教育政策。1956 年教育部颁布的两项涉及外语教育方面的政策是我国外语教育进入调整期的开端,由此我国初高中开始设置英语课,减少俄语课的学习。1957 年秋, 《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颁布,历经两年时间,高中、初中英语教学大纲陆续颁布,全国各地开始调整外语教学科目,由俄语课逐渐转为英语课。在调整阶段也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 1956 年我国外语科目设置为俄语,并且淡化英语的学习,英语人才出现断层,各学校教师多为教授俄语,在1956 年后外语课教师还需通过自学、培训等方式自学英语,所以在师资上呈现不足的状况。1958 年 3 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 1958-1959 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文件再次要求具备条件的学校应该开设外国语科目。1959年 3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学加强和开设外国语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全国各学校在初中阶段开设外国语课程,在高中阶段加强外国语教学,并明确提出加强英语科目的设置和教学比重,指出“大体上可以规定约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开设俄语课,三分之二的学校课设英语课或其他外国语课程”。1958-1959 年教育部颁布的两项通知,是在 1956 年通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比重的两项通知。1956 颁布的通知开启了我国外语教学政策的转变,经过两年的过渡,从 1958 年开始通过文件的形式强化英语在初高中教学中的设置和比重,由此可见,从1956 年开始,在初高中的学科设置中,英语科目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英语教育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俄语在初高中的学科设置中逐渐减少,俄语地位逐渐减弱。1962 年 7 月,教育部颁布《对小学开设外国语课的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在小学四、五年级开设外国语。1963 年 5 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64 年 10 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布 《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进入六十年代初期,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调整外语教育政策的步伐。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调整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进一步强化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地位,使得英语在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同时036

 渤海大学学报二○一八年第五期意味着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调整基本完成。(三)停滞期(1966-1976)1966 年爆发“文化大革命”,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一状况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得到了逐步的恢复。二、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十年文革结束之后,我国的外语教育开始逐渐调整、恢复。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先后经历了恢复期、强化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英语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重新确立和巩固,国家重视英语教学,英语教育受到空前重视,英语教育发展迅猛,英语教育及其相关产业迅猛发展。(一)恢复期(1977-1984)1977 年之后我国开始对外语教育进行调整和恢复,恢复英语教学,并逐步加强英语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地位。1977 年恢复高考后,高等学校开始逐步恢复外语公共课,增加英国语言文学等一批外语学科,开始扩大外语专业招生人数,外语学科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1978 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教学大纲的颁布,标志着中小学英语教学进入健康发展阶段,使得英语在中小学学科设置中的地位得到了重新确立,由此开始了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有序发展阶段,为我国之后的外语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 年 8 月,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召开,提出了《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这次座谈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因为这次会议基本确定了英语应该和语文、数学一样,纳入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学科范围,作为主要学科讲授和考试,增加英语教学课时,提升英语教师队伍质量,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外语教学问题,大力发展英语教育,提升英语水平。这次会议将英语确定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这一制度延续至今,对提升我国国民的英语水平、培养外语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1981 年 4 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各地应该高度重视外语课的教学和发展,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步伐,再次强调各地外语教学应该以英语为主的核心思想。教学计划的颁布意味着国家层面对中学教学科目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规划和要求,并进一步确定了外语在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1982 年 5 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学外语教育工作会议,并于当年 7月下发《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强调学习外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学习英语有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方面的交流。英语是我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重要语言载体,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强中学阶段外语教学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科技发展、经济交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83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英语教学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时期,英语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得到确立,英语纳入高考总分并与语文、数学共同成为基础教育的三大主要学科,英语专业人才不断涌现,高校外语专业设置不断丰富,招生人数逐渐增长,外语进入良性发展阶段。至此,英语教学地位得到恢复并稳固确立,之后走向正规并不断转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984 年,教育部在中国石油大学组织了一次关于大学英语教育的研讨会,此时校内正在举行英语水平考试,这一考试吸引了与会者的注意力。此次会议结束后,教育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推行英语等级考试,这便是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雏形,这一英语能力等级考试是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检测和评估。(二)强化期(1985-1992)英语教育地位得到恢复和巩固后进入了健康发展阶段,并根据社会经济等多方面需要不断强化英语教育。1986 年第一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试进行并于 1987 年正式进行。1986 年 10月,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中学外语教学改革座谈会,本次会议明确了外语教学的工作方针,明确了外语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大幅度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切实有效提升中学阶段学生的外语水平,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新发展、新方向。同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重新制定了初高中英语教037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大纲,并要求对初高中教材进行重新编写,对初高中课程进行进一步改革,这些措施是在英语教育恢复、稳定后对强化英语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1988 年国家研究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征求各方意见后于 1992 年正式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明确英语教学的一级和二级目标与要求、对初中生应该掌握的语音、词汇、语法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使英语教育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强化,要求更加精细,目标更加明确,英语教育进入了正规发展和强化期。(三)发展期(1992- 至今)1993 年国家制订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3 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纲要确定了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总体思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1996 年发布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本次颁布的教学大纲与 1992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形成了基础教育英语教育的完整体系,重新编写的教材和配套课程也在全国部分地区使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英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多次对英语教育政策进行调整,经历了恢复期、强化期后进入了健康发展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提供了原动力。2004 年,教育部研究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并开始在我国部分高校试行,...

篇二: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管窥我国外交政策观察与思考 孙国宽 王 琴

 约 4290 字

  [摘 要]外语教育是克服对外交往语言障碍的路径选择。

 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应取决于某种外语的使用价值 而我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出现了把外语教育的语种选择与政治挂钩根据国家间的关系来确定外语教育语种的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也折射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关键词]外语教育语种演变管窥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D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4-0076-02

  著名人士张奚若认为 “外语教育是中外友好交往的桥梁工程” 。<sup>〔1〕</sup>它是解决对外交往语言障碍的路径选择。外语既可以为国家政府间的友好交往服务发挥对外交流工具的功能亦有利于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方面是一国民众了解他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的工具。作为交流工具外语不属于上层建筑是没有阶级性的。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主要应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不应该是抽象的政治标准。

 而在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出现了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与政治相挂钩左右于我国对外政策的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也折射出了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

  一、具有政治色彩的我国外语教育的语种选择

  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 我国政府根据国家间关系的来确定外语教育的语种 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左右于国家的对外政策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总的来说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经历了由突出强调俄语而其他语种缓慢发展到以英语为主多语种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与我国对外政策由向苏联“一边倒” 逐步转向全方位多边外交的历程是相对应的因此二者是密切关联的。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二、我国外语教育语种与中国对外政策在总体上相对应变化的三个阶段

  (一)50 年代前期大力发展俄语英语教育发展受挫其他语种发展缓慢。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实行对苏联“一边倒” 联俄抗美的外交政策。

  1.这一时期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

  俄语在这一时期一枝独秀。中学里学习俄语蔚然成风东北所有的中学北京和其他城市的 59 所中学都教授俄语社会上也掀起了俄语学习的高潮不同层次的俄语学习班、培训班、学校等快速发展到 1952 年全国有 57 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教育部只保留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负责培养全国的中学英语师资。

 “俄语热”造成俄语教育片面发展外语语种比例失调俄语人才供大于求英语人才奇缺其他等语种发展缓慢。

  2.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

  这一时期冷战爆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形成中共领导人审时度势决定投入到社会主义阵营实行对苏联“一边倒” 。

  冷战开始后直至 60 年代末 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通过一系列双边和多边条约来包围和遏制中国日本在战后始终追随美国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亲美的韩国政府和国民党控制的台湾政府也都积极为美国拼凑的东北亚联盟出力包围和遏制中国。在东南亚国家中除越南和柬埔寨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外其余国家在美国的怂容下或是与中国处于冷战状态或是相互政治隔绝。<sup>〔2〕</sup>中国处在复杂而险恶的周边环境中。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自己的国家安全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新中国必须在国际上寻找一个强有力的盟友。环顾四周隶属于帝国主义阵营的欧美强国仍然对中国怀有敌意 广大的非洲国家仍忙于民族民主革命而与殖民地宗主国的欧洲国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并且有可能给中国以援助的仅有苏联一国。因为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到取得革命的胜利始终得到社会主义头号强国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同苏联有着历史上的友好渊源

 中国建国后所建立起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苏联极为相似因而苏联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苏联也希望通过中国的加入来扩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因此向苏联“一边倒”具有可行性和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了新中国将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方针。<sup>〔3〕</sup>

  (二)50 年代中后期到 60 年代俄语教育发展趋缓英语发展速度较快其他语种缓慢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同时亦有矛盾和斗争并逐渐把外交政策转变为联美抗苏的对美国“一边倒” 同时注重发展与亚非拉及欧洲国家的友好关系。

  1.这一时期外语语种的变化

  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关于外语教育语种的政策

  1956 年教育部确定外语教学中俄语与英语的比例是 11随后又规定俄语占 1/32/3为英语和其他语言1962 年周恩来指示北京外国语学院要办好英、法、西班牙、俄、阿拉伯等五种国际通用语言要在 10-20 年内把世界上主要语种都办起来。1964 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 的颁布 纠正了外语教育语种严重偏向的问题 指出要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sup>〔4〕</sup>

  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俄语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比例下降英语和其他语种的比例日益上升英语逐渐取代俄语成为第一外语多语种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确立。这些措施符合中俄两国虽有矛盾和斗争但总体缓和以及向美国“一边倒”的形势也是中国正在与使用世界主要通用语言英语的国家和其他国家积极交往与合作的明证。

  2.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

  在这一时期两大阵营分化和瓦解昔日朋友不可靠中国两面受敌必须重择盟友。

  苏联已经成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从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开始由于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两个对立阵营内部各个盟国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加强并逐渐导致两大阵营的解体中苏关系也随之恶化。赫鲁晓夫上台后加紧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方针严重损害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1958 年苏联企图通过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来控制中国遭到中国领导人的坚决抵制后两国关系出现裂痕1960 年苏联又单方面撕毁中苏两国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并且撤走了在华工作的所有苏联专家给中国的建设造成很大困难。勃列日涅夫当政后继承了赫鲁晓夫的反华立场把中国视为其实现世界和亚洲的霸权主义政策的巨大障碍派军进驻蒙古南联印度、越南南北夹击包围中国印度和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都相继开始推行霸权主义这使得中国周边危机四伏。<sup>〔5〕</sup>两国关系因此恶化加剧盟友关系难以存续。

  美国主动向中国示好。由于越南战争的拖累以及盟国自主倾向的加强以及与实力和扩张欲日益膨胀的苏联搞军备竞赛严重影响了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局势稳定美国急切想改变这一内外交困的不利局面。1969 年初尼克松当选总统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战略收缩并且力主改善美中关系积极主动地向中国抛出橄榄枝。

  伴随中苏关系日益恶化中美关系日趋缓和以及苏攻美守的国际格局的日渐显现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在科学判断中苏矛盾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决定在全面缓和与苏联的关系的同时倒向美国。中国的对外政策在经历一段既反美又反苏的过渡期后开始将重心转向美国。与此同时中国积极与一些西方国家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先后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展了友好往来。这些举措有效地改变了由于长期同美国对立和中苏的关系恶化给中国的发展所造成的不利状态。

  (三)70 年代以来是以英语为主多语种全面协调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科学判断国际形势把握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逐步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1.这一时期的语种是以英语为主世界各个友好国家语种全面发展时期。确立以英语这

 种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国际通用语言为主日俄德法等多语种全面发展的政策是我国外语语种选择标准成熟的重要标志。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落实对外交流的日益深入外语教育尤其英语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79 年教育部要求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要把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注意日、法、德等外语的比例。<sup>〔6〕</sup>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这也折射出我国的全方位外交。

  2.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

  7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 80 年代以后国际局势开始向多极化发展东西之间、美苏之间关系都逐渐从紧张走向缓和。在这种国际局势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当今世界的各种矛盾和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深刻的总结后指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其中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中国政府据此制定了一条崭新的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开展全方位的多边外交。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中美在 1972 年尼克松访华时签订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于 1979 年 1 月起建立了外交关系中苏之间在经过多年磋商之后于 1989 年5 月戈尔巴乔夫正式访华后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日本也积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日于1972 年 9 月正式建交后 又在 1978 年 10 月签订了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sup> 〔7〕</sup>中国在逐步与一些大国建立正常邦交的同时也广泛地发展了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

  三、结语

  在 20 世纪 50——80 年代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经历了由政治标准到使用价值标准的过程由强调一种外语而忽视其他语种到以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为主的多语种全面科学发展过程由学习某一超级大国的语言到学习世界上所有友好国家的语言转变的过程这一变化与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联苏抗美、 联美抗苏、 到全面的多方位外交的历程是相对应的我国外语教育语种选择标准的日趋科学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一面镜子。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45.

  〔2〕 迟爱萍. 邓小平对中国对外关系问题的战略思考 〔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994(5).

  〔3〕李传松.我国外语教育史初探〔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8).

  〔4〕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 1949——1982〔G〕. 1983.

  〔5〕张正东.我国外语教育的国情特点〔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12).

  〔7〕谢益显.中国外交史(1949——197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王 柏〕

推荐访问: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转变 语种 外语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