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的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是否培养了学生的生物能力,而能力的高低又表现在学生能否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概括出生物知识,以及能否用生物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的这些能力获得了培养和提高,也就真正实现了有效的探究教学,而且能使之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持续高效,并保证探究教学的效果。
一、文本诱思,交流师生彼此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诱导,学生就会不断地深思,在诱导和深思的不断转化中使学习不断深入,这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善于创设“诱思点”。“诱思”是教学效果的灵魂。教学应诱导学生钻进去,学会思维。如“生殖的种类”可以从“生殖”的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回忆一些常见生物的繁殖方式,从而把该知识点突破。课本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往往是容易阻碍学生思维的地方。所以,教师要进一步熟悉教材、了解学情,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学生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疑惑?怎样使其解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精心地设计。例如:在教学“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时,就通过总结两种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特点、功能及相互关系和相关计算,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点突破处要提示学生必须根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及形成的多肽链的结构特点,从而分析总结理解计算公式。
二、优化实验,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动脑思考、合作探究的空间。在实验设计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设计实验步骤,虽然设计可能不够科学,但是,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难忘的记忆,并激发学生大胆的探究。例如:在做“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时,有学生提出利用渗透吸水原理设计永动装置。他认为植物能够利用渗透原理把水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渗透,那么,如果能利用这一原理设计出一种半透薄膜,水分子可以从低浓度一侧进入高浓度一侧。用这种薄膜做成隔板,只要半透薄膜两侧具有足够的浓度差,杯子中的水分子就可以闯过半透薄膜,从而源源不断地进入长颈漏斗中。我们不妨在长颈漏斗上端开口处设置一层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薄膜,那么水分子就可以流下带动发电机发电,而水恰好流入杯中使长颈漏斗和杯中的浓度保持动态的平衡,这样让装置达到永动。暂且不谈这个永动机是否可以实现,单这种大胆的创新精神就是值得提倡的。
三、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探究式课堂是对问题的探究。“问题”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也是诱发学生学习的重要情境,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在预设问题情境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实验情境出发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从而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经验出发,把“问题”提得“妙”,把探究的活动设计得“巧”,这样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植物激素”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麦与玉米在即将成熟的时候,如果持续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上大雨的天气,就会出现种子在穗上发芽的现象,请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融解这一知识点了。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互联网进入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高中的生物课程,其特点是抽象性与微观性并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这门课程进行全面认识的需求。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知生物学中的微观结构,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观察效果,帮助学生认真地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最终实现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把学习变成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独特个性的发展。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