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籍匈牙利裔生物化学家艾尔伯特·山特-乔尔吉(1893-1986)年轻的时候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时他是奥匈帝国部队中的一名战场卫生员。为了躲开这场战争,有一次他向自己的上臂开了一枪,谎称是被敌军击中的,有幸从前线脱身。后来,他完成了医学院的学业。再后来,他因为成功分离出维生素C而荣获诺贝尔奖。
1997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波士顿银行联合对4000名MIT校友进行了调查:他们要么是3998所公司的创业者,要么担任着这些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将这近4000家公司的资产加起来,其实力相当于世界上排位第24名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40年代时,MIT校友创办的公司中,60%的创业者来自工程专业,而到了90年代,大部分创业者则来自社会科学和管理学专业。
爱迪生留下的3500本笔记本中,除了发明设想外,还记下了他在宇宙论方面的思考,对自然界的观察,甚至还有诗歌。在他的实验基地,建有一所铸造厂,两个金工车间,一个装备齐全的化学实验室,还有吹玻璃的设备、暗室、录音棚与摄影棚。此外,他还建立了一个拥有4万种书籍的图书馆。
德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威尔海姆·奥斯特瓦尔德(1853-1932)一直非常关心如何改善知识的组织、传播和利用。可以说,他是知识共享思想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认为,普通工人可以组织成工会,而知识工作者由于其脑力工作的特性,往往相互隔离如岛。为了使知识工作者能高效工作,必须架设“桥梁”帮助他们沟通。于是,他将其1909年获得的诺贝尔奖奖金的一大半用以创办《桥梁》杂志。可惜,这个杂志办了没多久就办不下去了。
马赛尔·杜尚(1887-1968)就是在蒙娜丽莎的嘴唇上画上小胡子的那位混不吝的艺术家。一般人不了解的是,他是数学家亨利·彭加勒的弟子, 对非欧几何和数学上高维的理解要超过当时的其他艺术家。他在光学、数学和认知科学方面还有所发明。比如1923年,他研制了一系列的圆盘,上有特殊的条纹或图案,圆盘转动起来后,会使人产生种种的视错觉。1924年,意大利的科学家将之命名为“立体动感效应”。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很多艺术博物馆里,都将杜尚的这些圆盘挂在墙上,而不是让它们转起来。不转的话,这些盘子无论从艺术还是科学的角度说,都毫无意义。
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在1879年发表的一部小说中, 引用了一段反映中国人“公正治理”理想的古谚,再译回中文大致如下:
当刀枪生锈,铁锹铮亮,谷仓满登登,监狱空荡荡,庙宇的阶石被信徒们的脚步磨损,衙门的院落被青草屏障,医生徒步走,贩夫骑马上,这便是国家获得公正治理的景象。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的祖父沃尔特· 德罗布里奇·克里克与达尔文有一段科学交往的缘分。他的职业是制鞋匠,业余时间喜欢研究软体动物。1882年4月6日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他与达尔文共同署名的一篇论文,题为“论淡水双壳贝的散布”。不幸的是13天后,科学巨匠达尔文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