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第三性别现象拟可以分为七种基本形态:一是第三性别,具有生物遗传学存在,总量增多,不成主流的特点;二是中性,具有社会、心理角色改变而生物解剖生理状态未变的特点;三是变性,具有解剖生理学人工改变,社会心理角色亦变的特点;四是装扮性变,具有职业特征明显,表演特征显著,历史地域局限的特点;五是角色惯性变,具有以日常性、习惯性、行为性改变为主的特点;六是同性恋,具有可能有生物、生理学改变,明显心理角色改变伴性社会角色变异的特点;七是误解性别角色,具有社会和行为误解的特点。从生物及心理社会学角度归类,第三性别、变性、同性恋以生物遗传及解剖学改变为主;装扮性变、角色惯性变、误解性别角色以心理社会学改变为主;中性也许二者兼。未来趋势受生物技术、医药技术、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及生命观、价值观、审美观和心理定位、社会角色、婚姻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主流和支流、传统和时新、单一和多样、渐变和突变、现实和虚拟、有性和无性、生物和心理(行为)、生物和社会(存在)共存共融的形态。
【关键词】 性别; 第三性别; 变性人; 装扮性变; 角色惯性变; 同性恋; 误解性别角色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Third Gender”
PAN Xiaoming1, DUAN Xiaohui2, YI Jingyang3
1 Shenzhen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ural Medicine, Guangdong 518055, China
2 Shenzhen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518055, China
3 Wuwei People’s Hospital, Gansu 733000, China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Third Gender” can be re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seven forms: 1) the third gender genetically determined: This group is increasing in number but not becoming the mainstream; 2) neutral gender: This group of people assumes altered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ole, but remain unaltered biologically. 3) transgender: This group of people are sexually reassigned both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4) gender change in costume:The people in this group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professions, acting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origins; 5)gender change in roles: These people are characterized by changes of their routine, habitual and behavioral gender roles. 6) homosexuals: These people have possible biological changes, but have evident psychological role changes as well as social role changes.7) misunderstood gender roles: The people are characterized by social and behavorial misunderstanding. From biological and socio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third gender, transgender and homosexuals can mainly fall into the category of genetic gender changes; while gender change in costume and roles, and misunderstood gender roles can be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sociopsychological changes; Neutral gender can be both genetic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ique, medical and computer technique, and the changes of life, value, aesthetic, social and marriage concept, the phenomenon of “Third Gender” will express itself in coexistence of diverse constituents: namely, the coexistence of mainstream and branches, unitarity and multiplicity, tradition and modern, virtuality and reality, 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behaviors, etc.
【Key words】 Gender; Third gender; Transgender; Gender changes in costume and role; Homosexuals.
近几年有关第三性别的热议在网上、娱乐媒体时有起伏,不断形成内容庞杂的观点,大有替代两性主流的气势与担忧。有鉴于此,拟从生物遗传、生命变迁、环境变化、社会更替、价值取向、心理行为、角色充当等方面对第三性别的形成、存在、类型、变化及发展做初步的探析。
1 现象归纳
1.1 问题提出
2007年5月8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以专访的大篇幅专题较为明确系统的提出和讨论了第三性别的现象,从而引发了较为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引发了网络和娱乐媒体的热议炒作。亦有学者论及相关问题,如美国性学家朱迪斯•巴特勒出版《消解性别(性研究读本)》[1],从性别广义进行了论述。
1.2 状态描述
第三性别现象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一类与传统意义上的性别归属不相吻合或不完全相似的涉及遗传、解剖、生理、心理、行为、伦理、社会及法理等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与性别和社会角色相关的现象。这种现象古今中外一直续存,只是现在更为多样和显著,也更易引发关注。
2 观点简析
关于第三性别现象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其中生物学研究主要从遗传学和环境变迁展开。
2.1 第三性人
人类到底是在退化还是在继续不断完善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一直莫衷一是。如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的几位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他们认为,在现代人之后可能会出现一种更为完善的新的人种,另外由于Y性染色体的不断消失,男人作为一种物种有灭绝的可能,取而代之的将是另外一种第三性人,并由此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观点。
2.1.1 悲观论点 悲观论者认为,人类的进化已经走到尽头。 如英国伦敦大学教授斯蒂夫•琼斯认为,现代人种的正面和负面突变都已经结束,人类进化过程是建立在基因能改变活生物体去适应外部周围环境的性能的基础上,可现代人不仅几乎丧失了对生物圈的依赖性,而且自己去改变它。又如俄罗斯国立罗斯托夫大学的科研人员、哲学博士奥列格•瓦西里耶夫认为,人类具有一些能导致其灭绝的弱点,比如低下的免疫性。瓦西里耶夫还认为,从生物学观点来看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猛犸就已经灭绝。而为了使人类消亡,如今有的是理由,有气候变化因素,也有微生物突变因素,现在微生物都有了抗药性。显然这种观点有所偏颇。
2.1.2 乐观论点 乐观论者认为,我们的身体上还会有所变化,所以值得庆幸。这些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基因变化,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乔纳森•普理查德认为,人类已经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近1.5万年来出现许多新的基因,比如说那些能保证吸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以及消化奶类的基因。正是由于它们,人类才得以找到适应新的事物。白皮肤基因亦是移居高纬度地区的杰作。
二是面孔变化,如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青少年卫生与全俄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生物学博士韦尼阿明•普列沙科夫认为,人的脸孔在缩小,比1万年前小了三分之一。最大的变化在颌骨和牙齿的布局与结构,这可能是因为人类再不用咀嚼坚硬东西的缘故,但与此同时,人类的脑颅变得更加突出。为什么会这样,科学家到现在仍没有弄清楚,而从人类学来看生活于东亚和东南亚的人种马来人种、 蒙古人种、混合人种就是进化的产物。
三是身高变化,俄罗斯健康研究所生物学副博士尤利亚•雅姆波尔斯长娅认为:中世纪骑士的盔甲今天只有半大孩子能穿。不过从19世纪末人们的个子在长,到1960年长了近20厘米,半大孩子170~180厘米。从1985年起全世界人的个子在变小,今天30岁的人平均只有165厘米。俄罗斯人祖先高,现在低,象普京、梅德韦杰夫是有代表性的。
2.1.3 进化趋向 人类正在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各种观点各抒己见,如幸存人(Survivalistian)说:应付世界末日,或许是一场核战争,或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这样的全球毁灭性灾难发生后,人类的残余将被分隔在世界上的一些角落,再次面临自然选择。如果不同的人群隔离地发展上千代以上,可以想像,不同的人种将会出现。在科幻小说中,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未决问题。对于这可能发生的一幕的经典描述应该是H•G•韦尔斯的《时间机器》,其中在经历了一次地球浩劫之后,人类分化成两个种族:温顺又美丽的伊洛人和居住在地下无情的莫洛克人。 新人(Numans)超人的崛起 ,科学家们在不断地寻找新的基因和药理学方法来强化人类,而这些领域内的发展之快可以被视作一种新形式的进化,它可能要比花上上百万年时间的生物学进化速度快得多。实际上由于生物学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学技术(基因干扰)、计算机技术(重组设计)、智能拷贝技术(思维、思想、技术延续)、纳米技术(有机与无机、生命与非生命、精神与物质的界限消失)的出现和不断进步完善,"超人"和心灵感应及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性别状态的实现也许是可能的。
2.2 性别消失
美国性学家朱迪斯•巴特勒 在《消解性别(性研究读本)》中集中关注的问题是,消解对性与性别生活的那种极具约束力的规范性概念。与此同时,也关注这种被消解的经历的好处与坏处。认为有时候一种规范性的性别概念可能会消解一个人的人格、损害他/她以可行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的能力;也有的时候那种规范性的约束的消解经历可能会消解一种已经建立起来了的、关于一个人究竟是谁的概念。这种消解过程会带来一个新的概念,一个以争取生活的更大适宜性为目标的概念。作者认为性自主权的限度是身边的事,适于生活的世界是怎样形成的并不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哲学家考虑的问题。一直以来,生活在各个层面的人们以不同方式提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究竟是什么让我自己的生活可以忍受”这样个人的问题成其为伦理问题。作者对性别制约独有见解,认为“制约”(regulation)这个词似乎显示了对人的规范化是如何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的。的确,让这个词以复数形式出现,就已经承认了构成那些法律手段的具体法律、规章和政策,是它们让人变得守规矩。作者提出给人以公正:性别再分配及变性寓言。
3 讨论探析
3.1 描述分类
综观第三性别的现象,依据其生物解剖和生理与社会行为和心理的依存度,拟可以分为七种状态,即:狭义的第三性别、中性、变性、装扮性变、角色惯性变、同性恋和误解性别角色。现从状态、原因、特点三个角度试作简要分析。
3.1.1 第三性别 第三性别,可以认为是狭义的第三性别,主要表现在解剖、生理或许有遗传学上的改变,其社会角色也居于相逆反或中性状态的一种现象。
具体状态有五种:一是解剖学改变+心理角色改变+社会角色改变;二是遗传学改变+心理角色改变+社会角色改变;三是心理角色改变但可以表现为社会角色的改变或不变;四是社会角色改变+心理角色改变;五是生理角色的改变,从而或先或后的伴有心理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在上述五种状态中,前两种应该有生物学的基础,后三种的社会心理因素更为显著。
形成原因拟可以认为有心理认识因素、社会角色因素、环境因素、医疗因素及生物遗传及解剖生理因素等。具体的研究可以长期回顾和追踪及系统进行。
其表现特点为客观存在,总量增多,不成主流、争议和研究的热点难点最多。
3.1.2 中性 中性是指现在被普通人群约定俗成认为居于两性之间的心理社会特征甚或解剖生理特征的一种现象。
具体状态有两种:一是女性中性化;二是男性中性化。但其中的具体情况又有所区别,如有主要表现为心理行为趋向者、主要表现为社会角色变化者,在这其中还可以表现为职务角色、家庭角色、交往角色的不同变化。关于解剖、生理或遗传学改变的研究暂无系统或可靠报道。
形成原因拟可以认为主要与自我社会角色定位、自我心理角色定位、适应性角色定位、选择性角色定位、张扬性角色定位有关。另外遗传及解剖生理学的基础应予关注。
其表现特点为解剖、生理、遗传的性别未变或未见显性改变,但心理行为和社会角色充当发生改变。
3.1.3 变性 变性的性别改变可以说是最为显著和容易定位的,就是通过人为的方法改变解剖和生理的性别状态,进而适应性别的心理要求,充当改变之后的新的社会性角色。
具体的状态有两种:女性易男和男性易女。其中的具体表现有三种:一是解剖学改变,同时伴有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改变;二是生理解剖学改变,同时伴有心理学和社会学改变;三是解剖生理学改变,但心理学、社会学尚无明确定位。
形成的原因拟可以认为主要有遗传学因素、解剖学因素、生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环境学因素等。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环境、特别是幼年时期的性别角色充当和定位对其的影响要引起特别关注。
其表现特点为坚定持续的性角色定位,完全人工干预的性别改变,心理社会行为角色的再适应和完全充当。
3.1.4 装扮性变 装扮性变具有历史和职业的特点,最易为人们所接受。
具体的状态有两种:男扮女装和女扮男装。正常时出现在特定的职业工作场合。
形成的原因拟可以认为主要有职业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等。但需要关注的是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不平等的人格扭曲,常出现以装扮角色为性别角色充当的性与社会角色,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剧。
其表现特点为职业特征明显,表演特征明显和历史地域局限。
3.1.5 角色惯性变 角色惯性变是指由于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中充当与本来性别相反角色而在脱离该场合后角色状态仍持续的表现。
具体的状态有三种:装扮性变日常角色持续;装扮性变日常心理角色持续;装扮性变日常社会角色持续。
形成的原因拟可以认为主要有心理行为惯性和社会环境需要。需要关注的是特定人格特征在其中的影响。
其表现特点为日常性和习惯性,对社会的影响较小。
3.1.6 同性恋 同性恋已被学术界认为是一种正常的性别认同表现[3],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约定俗成的观点还影响着对此的认同和存在。严格意义上说亦是一种不同于原来遗传和生理解剖意义上的性别现象。无论怎样的界定和归类及存在,笔者仍从实际的社会、心理、行为、伦理和临床的角度作一些分析。
具体的状态有三种:素质性、机遇性和同性依恋倾向,其中的同性依恋倾向,笔者一直认为与幼儿及青少年时期的“英雄崇拜”和“公主相望”的情结有关,将理想中的自我物化为现实中的人物,就可能出现对同性的喜欢和向往,这几乎是每个人都程度不同、持续时间不等的出现过的现象。不过这种一过性现象的夸大、诱导、偏见,特别是不正确的诊断,也许和同性恋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具体同性恋的表现细分为男主动性、女主动性、男被动性、女被动性、机遇恋、阶段恋、双性恋和自恋投向等。
形成的原因拟可以认为主要有生物遗传学因素、解剖生理学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和时段环境学因素等。
其表现特点为古今中外续有,社会环境变化,风俗文化多样。
3.1.7 误解性别角色 误解性别角色实际上和惯性性别角色相类似,其主要区别在于不是由于惯性而是由于心理行为和意识所左右。
具体的状态有两种:女强人和男衰人。这种描述似有贬义之嫌,但约定俗成暂借为用,也许更为通俗和直观。
形成的原因拟可以认为主要有社会误解和心理行为误解。其中的社会误解主要是评判误解,心理行为误解主要是自卑误解。另外社会环境也是这种误解性别角色形成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表现特点为完整的原性别角色存在和他人性别评判角色改变的并存。
综上所述,这七种表现可以归纳为以生物遗传学为主要基础和以心理社会学为主要基础两大类。其中以生物遗传学为主要基础的有狭义第三性别、变性、同性恋;以心理社会学为主要基础的有装扮性变、角色惯性变、误解性别角色,中性也许居于二者之间。另外这七者也许不是孤立的,其中也许蕴含着更多的必然联系。
3.2 未来趋势
关于第三性别现象的未来存续趋势,可以认为将会续存且更为多见和为社会所认同。
3.2.1 影响因素 第三性别现象续存的影响因素和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人文理念和发展将会同步且直接相关。具体到人们的价值观、生命观、生存观、生育观、恋爱观、婚姻观、审美观及风俗、道德、文化和法律的制约和允许都将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基于上述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将会影响各种观念的形成和变化,而推动经济基础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及其遗传工程技术、神经生理和心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特别是纳米技术与上述技术的结合,也许会大大改变人类的生活,包括性及性别取向。
3.2.2 表现类型 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和目前的客观存在,未来第三性别现象可能表现有主流和支流、传统和时新、单一和多样、渐变和突变、现实和虚拟、有性和无性、生物和心理(行为)、生物和社会(存在)等共存共融的形态。这种存续和发展及其变化无所谓好坏。
参考文献
1 [美]朱迪斯•巴特勒. 消解性别(性研究读本)[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9.11.
2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M].2007,5.8.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4.
[收稿日期:200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