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镇乡村风貌问题3篇

时间:2022-09-25 16:00:02 来源:网友投稿

镇乡村风貌问题3篇镇乡村风貌问题 GraduationThesisDefense答辩人:稻壳儿指导老师:稻壳儿县域乡村风貌管控专项规划 CONTENTS目录一、项目背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镇乡村风貌问题3篇,供大家参考。

镇乡村风貌问题3篇

篇一:镇乡村风貌问题

r a d u a t i o n T h e s i s D e f e n s e答辩人:稻壳儿 指导老师:稻壳儿县域 乡村风貌 管控专项规划

 CONTENTS目录一、项目背景二、现状风貌三、规划定位与规划目标四、县域风貌控制五、村落风貌控制六、实施保障

 第一部分 项目背景1.1 1风貌解读1.风貌解读1.2 2 技术路线

 1.1 风貌解读风貌是村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村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风”是“内涵”,是对村庄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的表现,是村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貌”是“外显”,是村庄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村庄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村庄风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村庄的自然环境、产业经济、社会文化与建成环境等各方面因素互动形成的持久面貌和风采。村庄风貌不仅反映了村庄的自然风貌、人工环境的“外显”形象,而且还显示出村庄的文化底蕴、民族风情以及经济实力等“内涵”气质。1.风貌规划是什么2.风貌规划解决的问题保护县域独有风貌特色,传承历史,展现底蕴;美化乡村视觉空间环境,提升空间质量;塑造村庄形象,打造风貌品牌。

 1.1风貌解读( 1 )本底需求 弥渡县四面环山,中间地势平坦,田园风光优美。320国道和214国道在境内交汇,祥临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是通往滇西的门户城市,区位优势明显; 民族多元,文化多样,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风情浸透衣、食、住、行,建筑可识别特质明显; 特色建筑风貌、院落空间、城镇街巷肌理,构成地域独有风貌。( 2 )时代发展乡村地区经过历史文化的限定、沉淀与结晶,一定地域、一定时期、一定民族的传统习俗、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等形成了各种有区别的乡村形态和地方风貌特色;2.为什么编制风貌规划

 3-1 研究内容项 目背 景解 读01现状概况解读相关规划解读1.2 技术路线现 状分 析研 究提 取风 貌要 素形象定位策略发展县域风貌控制村落要素管控02 03 04 05 06现状村落研究现状本底研究县域风貌结构县域风貌分区风貌要素统筹自然环境要素人文历史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建成空间要素风貌分区 建筑风貌绿地景观 建筑高度色彩开敞空间视觉通廊生态界面重点风貌控制发展轴线 景观廊道重要节点 风貌分区

 第二部分 现状风貌2.1县域现状风貌2.2现状风貌问题总结2.3提升思路2.1县域现状风貌2.2现状风貌问题总结2.3提升思路

 2.1 县域现状风貌1. 生态本底山水坝区背景山体山石裸露,植被稀疏;山区植被茂密,生态较好 。自然水体几近干涸,水质较差。林田山区林木丰富,主要为村落周边防风林,与村落结合较好;坝区以村道两侧行道树为主。坝区农田中的蔬菜大棚、临时搭建对田园风光造成极大影响。

 2.1 县域现状风貌2. 公共空间节 点巷 道村落都有公共空间和活动中心,部分村落已配备一定设施,但大部分村落设施匮乏,场地较小,普遍缺少人气。历史文化名村及传统村落内巷道为青石板或块石铺筑,其它村落为水泥路面,巷道较窄,缺少绿化植被,缺乏生活气息。村路较宽、平直,坝区村路大多有行道树,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可识别性,生活气息较好。历史文化名村及传统村落内村路为青石板或块石铺筑,路旁点缀有盆栽,和村落环境融合较好,体现村落历史文化属性,生活气息较好。村 路

 2.1 县域现状风貌3. 建筑风格公共建筑村委会等办公建筑均为青瓦白墙,坡屋顶、上覆小青瓦或平顶带假檐,外墙带传统彩绘,地方特色较为明显。小学、幼儿园等公共建筑用色造型较为活泼,用色轻快明艳,符合建筑使用功能,具有较强的建筑特色。

 2.1 县域现状风貌3. 建筑风格——仿传统现代建筑民居建筑(坝区)坝区民居建筑结构形式以砖混结构或框架结构为主,极少数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屋顶形式大多为坡屋顶或平顶带装饰性假檐;色彩以黑、白、灰为主。但仍存在部分风貌、色彩不协调的建筑,甚至存在相邻三栋有三种建筑风格和色彩的情况。

 2.1 县域现状风貌3. 建筑风格民居建筑(山区)山区民居建筑土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建筑的比例约各占一半;屋顶形式千差万别,色彩杂乱,观感极差。

 2.1 县域现状风貌3. 建筑风格民居建筑(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筑结构形式以土木建筑为主,坡屋顶,上覆小青瓦或石棉瓦,墙面为白色或原土色,整体风貌较为协调。

 2.1 县域现状风貌4. 风貌特征(1)按村庄肌理划分,坝区村庄基本为鱼骨状村落或在鱼骨状村落基础上形成的团块状村落,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依山就势层叠分布的叠状村落或散点状分布的村落。(2)按现状建筑风貌来划分,弥渡县域村庄基本形成坝区建筑风貌,山区建筑风貌,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筑风貌等三大风貌分区。坝区村落建筑质量整体较好,层数以三层为主,建筑形式受白族民居建筑影响较大,色彩以青瓦白墙为主,墙面大多绘有彩绘,回族建筑在门窗等细部保留有民族元素。坝区建筑风貌相对较为统一,但仍存在欧式建筑、现代建筑等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山区建筑因长期缺乏有效管控,建筑风貌和色彩千差万别,尤其是苴力、密祉、德苴等乡镇,建筑整体风貌极不协调。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筑层数以二层为主,结构形式以土木结构为主,屋顶为坡屋顶,墙面色彩为白色或原土色,整体风貌较为协调。

 2.2 现状风貌问题总结1.风貌系统结构缺失,无法构建整体风貌印象· ·风貌碎片化建筑风貌差异较大,不同风貌及色彩的建筑穿插布置,无法形成有效结构。· ·风貌系统未形成道路、街巷、公共开敞空间、建筑风貌等均有差异,风貌系统尚未形成。2.风貌载体数量缺乏,风貌连续度低· ·载体数量少风貌载体是构成风貌的直观印象,载体可为主要景观道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等,弥渡县除文盛街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外仅有含文盛街在内的7个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广场、聚集节点等均较少,有效的风貌载体明显不足。· ·载体质量差传统村落中除文盛街风貌保存较好外,其他六个传统村落风貌较差,公共空间设施及配套均较差。3.风貌特色不足,无法彰显地域特色· ·建筑风貌参差不齐坝区青瓦白墙的建筑风貌较为独特,但仍分布有较多具有现代特征的建构筑物,临时简易房等,严重破坏景观,同时地方传统建筑有不少残旧破损严重,无法表现风貌特征。· ·街道景观、重要节点打造不同村内主路道路景观差,人车混行,设施杂乱无章,重要节点人气不足。

 2.2 现状风貌问题总结4.人与自然关系弱化、建筑风貌杂乱、文化共识消隐、管理体系欠缺·乡村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弱化趋势,建设行为出现诸多不可持续情况,破坏山体、污染水系、砍伐林地、荒废农田现象普遍存在。·快速城镇化中,乡村建筑风格呈现混乱、色彩杂糅现象,民居建设追求面积最大化,忽视建筑布局、建筑间距要求,握手楼、乱搭乱建随处可见。·民居建设普遍模仿流行样式,忽视地域文脉,建筑色彩、风格、界面以个人喜好而论,对传统合院式建筑空间特征、传统建筑语汇与符号的延续不足。·长期以来对乡村建设管理不够,乡村建设的规范性,引导性要求需进一步强化。

 2.3 提升思路1.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保护生态本底,修复破损山体、治理污染水系、盘活荒废农田资源,促进“山、水、林、田、村”的和谐发展。2.划分体现不同自然环境、人文特征的风貌分区。3.建立基于县域层面、分区层面、村落层面的分级传导的风貌管控体系,强化风貌管控抓手。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凝聚风貌价值共识、分级分类管控。县政府 县域层面 管结构、管类型:风貌分区、风貌带乡镇政府 分区层面 管主题:片区风貌定位、风貌管控要点乡镇政府村委会村落层面管要素:空间肌理、生态本底

 公共空间、建筑风格

 第三部分 规划定位与规划目标3.1 规划定位3.2 规划目标3.3 规划原则3.4 规划重点

 3.1 规划定位以延续和体现弥渡县地域特色为内涵,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为前提,以服务产业,强化功能,提升形象为目标,因地制宜地打造形象鲜明、充满活力的乡村风貌与建筑风格,使村庄特色建设与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相融合。通过有效的提升弥渡县村庄风貌,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弥渡县地方建筑特色,营造干净整洁、精致有序的空间,打造一个“村嵌绿水间、乡融田园里”的小河淌水的故乡。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整洁有序的乡村风貌地方特色的乡愁空间3.2 规划目标

 3.3 规划原则生态性原则:

 村庄风貌规划充分尊重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依托自然禀赋和生态资源,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打造整体风貌协调的自然景观环境。乡土性原则:

 尊重地方文脉,结合民风民俗,展示地方文化和民居特色,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多样性原则:

  坚持差异化发展,在区域统筹中寻求差异、展现特色,注重挖掘不同区域的历史文脉、风俗习惯等,实现区域风貌差异化控制和引导,形成各具特色的村庄风貌。固牢生态本底、构建景村一体引导合理布局、建设美丽村居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地域特色鼓励乡村产业、促进多产联动3.4 规划重点

 第四部分 县域风貌控制4.1 风貌结构4.2 风貌分区4.3 特殊风貌区重点管控

 4.1 风貌结构县域风貌结构——按自然地理条件、现状风貌特征进行结构管控弥渡县四面环山,坝区是弥渡县风貌展示的集中区,也是弥渡县重点风貌区,果河路和毗雄河自北向南横穿坝区,形成两条坝区核心风貌带。群山、坝区、村落、果河路、毗雄河是弥渡县最显著的风貌骨架,共同构成县域风貌结构。三区、两带县域层面——管结构、管类型三区田园景观风貌区:

 范围包括弥城、新街、苴力、寅街、红岩五个乡镇,37个行政村,308个自然村。山地特色风貌区:

 范围包括弥城、新街、苴力、寅街、红岩、密祉、德苴七个乡镇,41个行政村,285个自然村。少数民族聚居区:

 范围包括牛街乡11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两带毗雄河滨水绿带果河路公路景观带

 4.2 风貌分区1.田园景观风貌区:位于弥渡县坝区,以田园景观保护和村落环境提升整治为主,打造村在田中,田在林中的田园景观风貌。风貌要素 主色调 行动计划 管控要点田 绿、黄色推进生态农业园建设• 保护农田区域风貌,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等破坏农田风貌行为。• 整治田间大棚房、临时搭建,禁止田间大棚随意搭建。• 采用无污染农药进行农耕种植。• 混搭农作物季节更替成熟,避免大面积裸田出现。• 加强田园风貌区道路及附属设施建设。村落 黑、白、灰色加强村落环境提升整治• 划定村庄建设边界,以中等密度、曲直街巷、院落式传统民居建筑松散聚合,不强调中心但作为一个整体。• 注意农业生产生活需求与空间的整合,梳理秩序,美丽化建设生产、生活空间,农田位于村庄外侧及房前屋后。• 用好边角荒废地块,串点成线,打造出了一个个富有群众记忆、村组特色、民俗烙印的农民游园、健身广场,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公共空间。• 维持村落环境卫生,打造美丽乡村。建筑 黑、白、灰色建立村庄建设指引,制定农村建房管理办法• 建立村庄建设指引,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特色风貌,采用青瓦白墙建筑风貌,屋顶为坡屋顶或平顶带装饰假檐,建筑色彩以黑、白、灰为主,控制建筑高度1~3层,控制建筑体量,禁止脱离特色的大体量高建筑出现。• 保留历史特色建筑,修缮更新历史破败建筑,赋予新功能。县域层面——管结构、管类型

 4.2 风貌分区2.山地特色风貌区:位于坝区周边,以自然景观保护和村落环境提升整治为主,打造县域核心景观背景。风貌要素 主色调 行动计划 管控要点山 绿、黄、红色保护自然环境原真性原态性• 保护自然林木、植被,禁止乱砍乱伐。保持山体自然轮廓线,禁止大面积开挖破坏山体形状,禁止在青山绿环上建设巨型异质景观建构筑物。• 保持自然风貌景观,延续生物栖息地。• 严禁在生态敏感区域进行大规模建设。田 绿、黄色 开展土地整治•实行土地综合开发整治,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整治田间大棚房、临时搭建,禁止田间大棚随意搭建。• 采用无污染农药进行农耕种植。• 混搭农作物季节更替成熟,避免大面积裸田出现。加强田园风貌区道路及附属设施建设。村落黑、白、灰、原土色加强村落环境提升整治• 划定村庄建设边界,村落平面布局依据地势不同形态呈自由多样,建筑平行于等高线灵活布置。• 利用村庄内部闲置土地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公共空间。• 维持村落环境卫生,打造美丽乡村。建筑黑、白、灰、原土色、原木色建立村庄建设指引,制定农村建房管理办法• 建立村庄建设指引,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特色风貌,采用青瓦白墙建筑风貌,屋顶为坡屋顶或平顶带装饰假檐,建筑色彩以黑、白、灰、原土色、原木色为主,控制建筑高度1~3层,控制建筑体量,禁止脱离特色的大体量高建筑出现。• 保留历史特色建筑,修缮更新历史破败建筑,赋予新功能。县域层面——管结构、管类型

 4.2 风貌分区3.少数民族聚居区:位于牛街乡,以自然景观保护和村落环境提升整治为主,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彝族聚居村落。风貌要素 主色调 行动计划 管控要点山 绿、黄、红色保护自然环境原真性原态性• 保护自然林木、植被,禁止乱砍乱伐。保持山体自然轮廓线,禁止大面积开挖破坏山体形状,禁止在青山绿环上建设巨型异质景观建构筑物。• 保持自然风貌景观,延续生物栖息地。• 严禁在生态敏感区域进行大规模建设。田 绿、黄色 开展土地整治•实行土地综合开发整治,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整治田间大棚房、临时搭建,禁止田...

篇二:镇乡村风貌问题

建筑风貌管控及引导研究——以龙宫镇为例 吴岘,刘美 摘要:随着我国乡村的高速发展,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建筑、无温度的钢筋混凝土等新潮的现代元素逐步侵 蚀乡村建筑,破坏了传统建筑风貌的建筑文化氛围。对乡村建筑的保护与管理急需重视与提倡,建筑风貌 应演绎并传承地域传统特征,融入现代理念、现代功能、新 技术和新材料的同时,严格禁止照搬照抄,盲目模仿的各类 异域风格和华而不实的建筑造型。本文以安顺龙宫镇为研究 对象通过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分析研究进而来确定各区域各 类建筑的风貌管控及引导方式。

 关键词:乡村建筑风貌,乡土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地域 性,分类分级管控引导 乡村建筑风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 进程中,乡村建筑风貌一方面承担着延续乡土文化 的使命,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城市扩张下传统建筑风貌特色逐渐消失的危机。通过对乡村建筑 风貌组成要素研究,并实施合理的引导和控制,塑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建筑风貌,实现我国乡 村呈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格”的鲜明的建筑风貌特色。

 1 研究意义 目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乡村发展的不充分是我国发展最大 的不充分。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提出,我国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 造具有地域性的建筑风貌,有利于乡村建设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 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协调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2 研究路径及分析 2.1 研究路径 首先,引出影响建筑风貌的主要因素——民族文化;其次,提取当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 下乡村建筑风貌的组成要素;然后,分析当地现状风貌及存在问题;最后,结合各民族文化 建筑风貌的组成要素,对建筑风貌实行“分类”、“分级”管控和引导。

 2.2 路径分析 2.2.1 影响龙宫镇建筑风貌的主要因素 (1)龙宫镇现状民族分布

 主要居住着布依族、苗族和两个“特殊”的汉族族群。

 布依族:分布在羊卜村、油菜湖村、桃子村、龙潭村、六合村、木厦河村、山泉村。

 苗族:分布在满嘎村、油菜湖村和桃子村。

 两个“特殊”的汉族族群:一个是居住在漩塘村周边的汉族,称为“南龙人”的族群; 另一个是居住在蔡官及周边的汉族,称为“屯堡人”的族群。

 (2)各民族文化影响的乡村建筑风貌 布依族文化 苗族文化 屯堡文化 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 形成以吊脚楼为主的乡村建筑风貌 以防御功能为主的石头村寨 形成以防御、石头为主的乡村建筑风貌 形成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的乡村建筑风貌 2.2.2 各民族文化下乡村建筑风貌的组成要素 乡村建筑风貌的主体是建筑,而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乡村建筑 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1)屯堡文化背景下乡村建筑风貌组成要素 聚居形式:依山傍水,寨前要有可供灌溉的河流,寨中有饮用水源,寨后有靠山,进 则可攻,退则可守。

 平面布局:继承了江淮汉式合院式民居,多为三合院、四合院或是它们的纵横向组合 而成的合院式平面布局,整个村寨呈现若干个三合院、四合院的综合体。此外,屯堡建筑平 面还呈现中轴线对称布局,一户一门,正房是屯堡民居的主体建筑,是敬神、祭祖、会客、 起居的主要场所,分三间、五间、七间不等。

 建筑类型:以合院式石头房子为主,高大的碉楼为辅。

 建筑结构:较为规则砌墙,内部普遍采用穿斗式或穿斗台梁混合式木结构,石板作瓦。

 建筑屋顶:石板作瓦,形成较为规则的坡屋顶。

 建筑材质:建筑外部以石材为主,屋顶支撑结构、窗户、院落内部装饰以木材为主。

 建筑色彩:以石材所具有的“灰白、深黛”及装饰部分“深黛”为主色调。

 建筑高度:以二层住居为主,高度大约 5-8 米。

 细部装饰:在门楼、枋拱、窗棂、水道等处多有吉瑞花草、历史典故等雕刻装饰;门 头雕刻最为繁复,有花窗、花板、垂花柱、面具;每个部件都饰以不同的图案。

 (2)布依族文化背景下乡村建筑风貌的组成要素 聚居形式: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平面布局:一般是 3 间,中间较大的是堂屋设置的有火塘,两侧的房屋是卧室、厨房; 堂屋正中设有神龛供奉祖先,左右两侧分隔成灶房、寝室、客房。

 建筑类型:以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式的石板房为主。

 建筑结构:以石条或石块砌墙,石板盖顶,呈现前半部 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

 建筑屋顶:石板作瓦,形成布依族建筑特有的坡屋顶(一 般为悬山式)。

 建筑材质:除檀条、椽子、正面的楼是木材外,其余全 是石材。

 建筑色彩:以石材所具有的“灰白、深黛”为主色调。

 建筑高度:以二层住居为主,高度大约 5-6 米(一层比 较低矮,用来饲养牲畜,二层用来居住)。

 细部装饰:主要以本土石材,木材所呈现出来的肌理为主。

 (3)苗族文化背景下乡村建筑风貌的组成要素 聚居形式:由于苗族文化崇拜自然,主张不占农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聚居形式多 为依山而建,主要有团式、成片式、成条式、成串式、附生式、群集式六种;

 平面布局:以左右“一”字形排开的平面布局为主; 建筑类型:以石屋为主,吊脚楼、茅草房为辅; 建筑结构:以较大石块砌墙,上置穿斗式木架构木梁 ,石片作瓦; 建筑屋顶:石片作瓦,形成苗族建筑特有的坡屋顶; 建筑材质:屋身、屋顶以石材为主,屋顶的支撑结构、窗户以木材为主; 建筑色彩:以石材所具有的“青灰、深黛”为主色调; 建筑高度:以单层住居为主,高度大约 2.5-4 米; 细部装饰:“石屋”是苗族建筑中最原始、最简单的建筑类型,细部装饰较少。在大 梁上绑求平安的灵物如“栽竹花”“砍板凳”、“保家坛”;窗户糊贴白纸。

 2.2.3 龙宫镇现状乡村建筑风貌及存在问题 目前,龙宫镇的建筑风貌并未根据民族分布情况,形成相应的建筑风貌分区。

 随着景区的快速发展,对当地农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也为当地村 民带来了很多外来的现代元素。因村民们盲目的追求现代感,急增的新建住房均以各种各样 的“小洋房”为主,导致房屋的建筑风格不统一,传统建筑风貌开始慢慢地缺失,过多新潮 的现代建筑材料及元素——玻璃、琉璃瓦、铝合金,使村庄失去了原有的亲切感和自然韵味。

 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是龙宫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农 村盖新房、建楼房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造成私搭乱建、传统建筑风貌要素缺失的新楼呈现 于一座座传统建筑风貌村落中,严重破坏了传统建筑风貌的建筑文化氛围。

 3 乡村建筑风貌分区及管控引导 3.1 龙宫镇乡村建筑风貌的分区 依托龙宫镇的民族分布情况及现状建筑,对龙宫 镇的建筑风貌进行分区,北部为以屯堡文化为主的建筑 风貌区,中部为以苗族文化为主的建筑风貌区,南部为 以布依族文化为主的建筑风貌区。

 3.2 龙宫镇乡村建筑风貌的管控和引导 3.2.1 屯堡文化建筑风貌区的管控和引导 主要分为:传统风貌建筑、一般建筑、新建建筑

 三类,其实行分类、分级管控和引导。

 (1)传统风貌建筑 屯堡传统风貌建筑的管控和引导 风貌 保存现状 类别 保留修缮维护 拆除 风貌保存差,结构破损严重 (危房)的建筑 风貌保存完整,结构各方 风貌保存完整,局部破损的建 筑 组成 要素 面较好的建筑 聚居形式 加大对建筑物各组成要素 平面布局 的保护力度,强调保护全 部的历史信息; 不破坏聚居形式 遵循“先内后外,先上后下”, 恢复传统的合院式平面布局。

 保障拆除的顺利进行和拆材 料的完好性和完整性; 性,局部修复保障建筑的完整 对有特色的并保存较好的构 延续屯堡建筑石头房子的特 建筑类型 对其一定规模的历史环境 和场所特性进行保护和恢 性。

 件尽可能保存,如无法保存, 则应在拆除前对原物拍照, 记录材料、形式、色彩,并 按原物绘制详细的样式花纹 图。

 复,保护和恢复周围绿化、 加固屯堡建筑以石块砌墙、穿 斗式木架构木梁、石片作瓦的 结构,恢复原有功能。

 特色植被,拆除周边不协 调的搭建,统一相关区域 的整体建筑风貌; 建筑结构 建筑屋顶 修复破损的屋顶,保障坡屋顶 的完整性。

 禁止任何重建,适度开发 此类建筑的旅游、纪念价 利用同类型的石材、木材进行 替换或者修补。

 建筑材质 值。

 还原屯堡建筑“灰白、深黛” 主色调。

 建筑色彩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整治改造 为二层住居,高度控制在 5-8 米。

 建筑高度 依据装饰的位置、类别,参照 屯堡建筑传统细部装饰的保 护资料,恢复原始的形态。

 细部装饰 (2)一般建筑 屯堡一般建筑的管控和引导 整治改造 风貌 保留现状 类别 拆除重建 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建筑 质量较差 与传统风貌协调的 建筑 组成 要素 质量较好 加强对建筑物各组 屋面改造:在房屋结构许可、地基 遵循安全第一,保障拆除的顺 成要素的完善,使 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改 利进行; 聚居形式

 建筑风貌特性越来 为以石板为材料,形成以灰白、深 不破坏周边传统建筑为原则; 越接近屯堡传统风 黛为主色调的坡屋顶。整治后的屋 拆除构建能回收的尽量回收利 平面布局 建筑类型 建筑结构 建筑屋顶 建筑材质 建筑色彩 建筑高度 貌建筑。

 顶形式应与屯堡建筑原有建筑风 貌相协调,坡屋顶改造既要满足通 风透气的要求,又要能体现屯堡文 化地域性的民族特色; 用,实现经济性、环保性。

 外墙改造:墙体改造一方面是尽可 能采用龙宫镇特有的石材,同时在 建筑外立面加上屯堡建筑传统或 近代建筑的建筑要素;另一方面是 利用清水砖墙、石坯墙、贴面墙体、 水刷石墙等简易的整治方式使墙 体呈现出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 的肌理。最终使建筑的艺术造型能 够体现屯堡建筑浓郁的乡土气息 和生活气息; 提升立面装修细节:更换立面装修 细节包括门窗、栏杆、檐口、线脚 等为屯堡建筑石头房建筑形式。采 用龙宫镇特有的石材进行与传统 建筑风貌相协调的构造性外观整 治。

 近期主要是立面修缮,减少此类 建筑对传统建筑风貌的影响。随着 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更新工作不 断地深入,待条件成熟时,对此类 建筑进行较大力度整治改造或者 拆除重建。

 细部装饰 (3)新建建筑 屯堡新建建筑的管控和引导 组成要素 聚居形式 选择依山傍水区域建设,保障寨前要有可供灌溉的河流,寨中有饮用水源,寨后有靠山。

 建设为三合院、四合院或是它们的纵横向组合而成的合院式建筑。使建筑平面呈现中轴 平面布局 线对称布局,一户一门,正房是屯堡民居的主体建筑,是敬神、祭祖、会客、起居的主 要场所,分三间、五间、七间不等。

 整 治 措 施 建筑类型 以合院式石头房子为主。

 建筑结构 以较为规则砌墙,内部普遍采用穿斗式或穿斗台梁混合式的木结构,石板作瓦。

 建筑屋顶 石板作瓦,形成较为规则的坡屋顶。

 建筑材质 建筑外部以龙宫镇特有的石材为主,屋顶的支撑结构、窗户、院落内部装饰以木材为主。

 建筑色彩 以石材所具有的“灰白、深黛”为主色调。

 建筑高度 以二层住居为主,高度大约 5-8 米。

 在门楼、枋拱、窗棂、水道等处多有吉瑞花草、历史典故等雕刻装饰;门头雕刻花窗、 细部装饰 花板、垂花柱、面具;每个部件(石柱、石窗、石凳、石屋基、石板栏等)都饰以不同 的图案。

 3.2.2 布依族文化建筑风貌区的管控和引导 布依族文化建筑风貌区的建筑主要分为:传统风貌建筑、一般建筑、新建建筑三类, 通过对这三类建筑实行分类、分级管控和引导,实现对布依族建筑风貌的管控和引导。

 (1)传统风貌建筑 布依族传统风貌建筑的管控和引导 风貌 保存现状 类别 保留修缮维护 拆除 风貌保存差,结构破损严重 (危房)的建筑 风貌保存完整,结构各方 风貌保存完整,局部破损的建 筑 组成 要素 面较好的建筑 聚居形式 同屯堡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不破坏聚居形式 同屯堡传统风貌建筑的危房 拆除方式一致。

 方式一致。

 平面布局 恢复传统的使用功能布局方 式,即中间是堂屋,两侧为卧 室、厨房。

 延续布依族建筑石板房的特 性,局部修复保障建筑的完整 性。

 建筑类型 建筑结构 加固布依族建筑以石条或石 块砌墙,石板盖顶的结构,恢 复原有特色(前半部正面是 楼,后半部背面是平房)。

 修复破损的屋顶,保障坡屋顶 的完整性。

 建筑屋顶 建筑材质 建筑色彩 利用同类型的石材、木材进行 替换或者修补。

 还原布依族建筑“灰白、深黛” 主色调。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整治改造 为二层住居,高度控制在 5-6 米。

 建筑高度 恢复布依族建筑最原始的肌 理形态。

 细部装饰 (2)一般建筑

 布依族一般建筑的管控和引导 整治改造 风貌 保留现状 类别 拆除重建 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建筑 质量较差 与传统风貌协调的 组成 要素 建筑 质量较好 加强对建筑物各组 屋面改造:在房屋结构许可、地基 同屯堡一般建筑中拆除重建的 成要素的完善,使 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改 方式一致。

 建筑风貌特性越来 为以石板为材料,形成以灰白、深 聚居形式 平面布局 建筑类型 建筑结构 建筑屋顶 建筑材质 建筑色彩 越接近布依族传统 黛为主色调的坡屋顶。整治后的屋 风貌建筑。

 顶形式应与布依族建筑原有建筑 风貌相协调,坡屋顶改造既要满足 通风透气的要求,又要能体现布依 族文化地域性的民族特色; 外墙改造:墙体改造一方面是尽可 能采用龙宫镇特有的石材,同时在 建筑外立面加上布依族建筑传统 或近代建筑的建筑要素;另一方面 是利用清水砖墙、石坯墙、贴面墙 体、水刷石墙等简易的整治方式使 墙体呈现出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 调的肌理。最终使建筑的艺术造型 能够体现布依族建筑浓郁的乡土 气息和生活气息; 提升立面装修细节:更换立面装修 细节包括门窗、栏杆、檐口、线...

篇三:镇乡村风貌问题

风貌提升工作报告 5 篇

 1.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报告

 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持续开展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全镇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为全镇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积极推进“三清三拆”专项整治工作。我镇将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作为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幸福乡村的有力抓手,扎实开展“三清三拆”整治工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逐步提升村容村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乡村风貌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镇领导挂村、村干部包自然村、农户包责任区”三级联动,按照村庄风貌整治“扫一遍”的总体目标,带领广大群众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乡村风貌提升专项行动。二是广泛宣传动员。多次召开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开展工作,着力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工作,镇主要领导、包村工作组、村“两委”干部等多次进村入户进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的宣传发动,做好政策的解读、群众的思想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三清三拆”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在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共组织“三清三拆”群众会议近 x 次/x 人次。三是狠抓落实促成效。根据《2019 年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相应方案,层层落实责任。2019 年以来,我镇清理生活垃圾、禽畜粪便、建筑垃圾共 x 吨,清理非正规垃点 x 多处;清理池塘沟渠 x 米,清理池塘淤泥 x 处;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露天厕所茅房共 x 间,拆除广告牌招牌 x 块;各村均成立有新乡贤理事会、村民理事会,在镇工作组及各村党组织带领下,由理事会牵头组织群众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新乡贤理事会领头作用,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共同参与乡村风貌治理。累计组织乡贤捐款 x 元,乡外干部返乡开展工作 x 人次。

  (二)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通过广泛发动、组织、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身

 乡村风貌提升建设,加快推进基本整治型村庄“三清三拆”工作。加上在外务工的青壮年主动捐款支持工作,在村的群众自发投工投劳,形成合力投入到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工作。

  (三)加强乡村农房管控工作。认真抓好农房管控的全面工作,集中精力在全镇范围内扎实深入地推进农房风貌管控工作。一是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挂点领导干部带头,村委干部配合通过与群众直面交流,宣传整治政策等相关问题,广泛发动群众配合农房管控工作。二是加大整治管控力度。严格把控群众建房“准入”,严格实行“先拆后批”。由镇工作组、驻村工作队、村委干部联合摸排村庄危旧房、一户多宅、违建房情况;加强“两违”巡查力度,对在建农房进行定期巡查,持续对辖区内国土资源进行动态执法巡查,坚决杜绝违建现象。对违法占地违建农房的,组织工作人员多次做思想工作,下发限期整改拆除通知书,动员其自行拆除。三是高度重视农村危房改造建房面积管控工作。严控农村危房改造建房面积。对于已开工建房中、发现超过农村危房改造建房面积要求的,第一时间坚决制止,督促其做好整改,从初始阶段遏制超面积情况,做好宅基地面积、房屋建筑面积和房屋层数的管控,2019 年农村危房改造建房未出现“超高超大超标准”的情况。

  (四)项目资金筹措情况。全镇 2019 年乡村风貌提升项目完成实际投资额x 元,实际支付 x 元,其中村级垃圾处理设施实际支付金额为 x 元,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实际支付 x 元,群众集资、乡贤捐份资共 x 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参与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意识不强,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引导。且部分村屯外出人口较多,工作开展的规模和力度小,有流于形式和被动开展工作现象。

  (二)村庄基础较薄弱,部分村屯工作相对滞后。村庄缺少统一布局和规划,建房用地协调难度大,房屋较零乱。

  (三)资金缺口大。群众缺乏资金,对村庄危旧房的拆除及“三微”建设力度不够。

  (四)部门联动不足,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仍有个别部门配合积极性不高,目前仅依靠镇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现有人手开展统筹工作,在材料收

 集和进度督促方面的工作上未能跟上进度要求。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带动群众参与,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实现“要我干”为“我要干”。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巩固提升工作,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的积极性,激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风貌提升的热情。

  (二)持续推进“三清三拆”整治工作,进一步组织和加强三心一带村屯及示范村的工作,通过示范作用,继续凝聚起群众的强大力量,持续带动全镇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加强对街道、市场的监管,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违法广告牌招牌进行清理整顿,不断营造良好的街面秩序和经商环境。

  (三)进一步解决好乡村风貌提升提供资金保障,增加资金投入。

 2.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报告

  20**年以来,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持续开展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全镇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为全镇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积极推进“三清三拆”专项整治工作。我镇将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作为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幸福乡村的有力抓手,扎实开展“三清三拆”整治工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逐步提升村容村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乡村风貌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镇领导挂村、村干部包自然村、农户包责任区”三级联动,按照村庄风貌整治“扫一遍”的总体目标,带领广大群众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乡村风貌提升专项行动。二是广泛宣传动员。多次召开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开展工作,着力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工作,镇主要领导、包村工作组、村“两委”干部等多次进村入户进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的宣传发动,做好政策的解读、群众的思想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三清三拆”

 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在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共组织“三清三拆”群众会议近 x 次/x 人次。三是狠抓落实促成效。根据《20**年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相应方案,层层落实责任。20**年以来,我镇清理生活垃圾、禽畜粪便、建筑垃圾共 x 吨,清理非正规垃点 x 多处;清理池塘沟渠 x 米,清理池塘淤泥 x 处;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露天厕所茅房共 x 间,拆除广告牌招牌 x 块;各村均成立有 XXX 贤理事会、村民理事会,在镇工作组及各村党组织带领下,由理事会牵头组织群众开展工作,充分发挥 XXX 贤理事会领头作用,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共同参与乡村风貌治理。累计组织乡贤捐款 x 元,乡外干部返乡开展工作 x 人次。

  (二)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通过广泛发动、组织、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乡村风貌提升建设,加快推进基本整治型村庄“三清三拆”工作。加上在外务工的青壮年主动捐款支持工作,在村的群众自发投工投劳,形成合力投入到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工作。

  (三)加强乡村农房管控工作。认真抓好农房管控的全面工作,集中精力在全镇范围内扎实深入地推进农房风貌管控工作。一是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挂点领导干部带头,村委干部配合通过与群众直面交流,宣传整治政策等相关问题,广泛发动群众配合农房管控工作。二是加大整治管控力度。严格把控群众建房“准入”,严格实行“先拆后批”。由镇工作组、驻村工作队、村委干部联合摸排村庄危旧房、一户多宅、违建房情况;加强“两违”巡查力度,对在建农房进行定期巡查,持续对辖区内国土资源进行动态执法巡查,坚决杜绝违建现象。对违法占地违建农房的,组织工作人员多次做思想工作,下发限期整改拆除通知书,动员其自行拆除。三是高度重视农村危房改造建房面积管控工作。严控农村危房改造建房面积。对于已开工建房中、发现超过农村危房改造建房面积要求的,第一时间坚决制止,督促其做好整改,从初始阶段遏制超面积情况,做好宅基地面积、房屋建筑面积和房屋层数的管控,20**年农村危房改造建房未出现“超高超大超标准”的情况。

  (四)项目资金筹措情况。全镇 20**年乡村风貌提升项目完成实际投资额 x元,实际支付 x 元,其中村级垃圾处理设施实际支付金额为 x 元,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实际支付 x 元,群众集资、乡贤捐份资共 x 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参与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意识不强,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引导。且部分村屯外出人口较多,工作开展的规模和力度小,有流于形式和被动开展工作现象。

  (二)村庄基础较薄弱,部分村屯工作相对滞后。村庄缺少统一布局和规划,建房用地协调难度大,房屋较零乱。

  (三)资金缺口大。群众缺乏资金,对村庄危旧房的拆除及“三微”建设力度不够。

  (四)部门联动不足,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仍有个别部门配合积极性不高,目前仅依靠镇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现有人手开展统筹工作,在材料收集和进度督促方面的工作上未能跟上进度要求。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带动群众参与,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实现“要我干”为“我要干”。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巩固提升工作,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的积极性,激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风貌提升的热情。

  (二)持续推进“三清三拆”整治工作,进一步组织和加强三心一带村屯及示范村的工作,通过示范作用,继续凝聚起群众的强大力量,持续带动全镇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加强对街道、市场的监管,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违法广告牌招牌进行清理整顿,不断营造良好的街面秩序和经商环境。

  (三)进一步解决好乡村风貌提升提供资金保障,增加资金投入。

  今年以来,江南区认真落实自治区、XXX 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部署,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和各镇、村实际,吸取“真经”,借助外力,以“四个确保”扎实推进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顺利开展,活动成效初步彰显。

  谋定而动,确保突出精品。江南区从去年开始对所有行政村基本现状、地理分布、人口密度、农户布局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划分为基础整治型、设施完善型、精品示范型三类建设模式,研究并制定《江南区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范围、工作目标、年度计划、激励政策、保障机制。同时,注重探索建设精品工程,在乡村规划、宅基地规范、村庄基本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精品示范创建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村庄环境和文化内涵,争取打造一

 批典型示范精品村坡。目前已完成三类村屯选定工作,开展“三清三拆”基本整治型村屯 11 个。

  扩大声势,确保人人参与。江南区通过实施“三个一批”,形成全方位、全覆盖、多层面、多渠道的宣传氛围。印制一批宣传资料,利用节假日及圩日等人员集中的有利时机发放宣传资料,在公共场合、公告栏张贴宣传海报,在田间地头竖立宣传牌;唱响一批宣传歌曲,利用百姓小舞台,通过农村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演的歌舞、平话山歌、小品等开启文艺汇演宣传模式,并穿插知识抢答,进一步加深群众对乡村风貌提升行动的认识;动员一批模范先锋,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动员农村党员带头整治,以身示范,带动更多群众积极参与。

  借助外力,确保取得成效。江南区发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乡村风貌提升行动,鼓励公司、企业、社会人士、乡贤能人通过投工投劳、送技术种子等方式参与“三清三拆”、“四微”整治、装扮农房等工作。

  吸取“真经”,确保少走弯路。江南区坚持“多看、多学、多探索”的工作思路,组织相关单位到区内外先进单位参观学习,不断将所学的“他山之石”归纳、总结、吸收、利用。同时,通过召开专题培训会、协调会、现场会等方式,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知识水平,坚定干部群众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信心和决心,形成合力,推动乡村振兴。

 3.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报告

  为探索经验做法,加快推进广西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试点村庄建设,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为全面推动“三年行动”打好工作基础,现就开展试点工作制定方案如下。

 一、试点任务范围

  (一)完成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龙河屯、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新安村小博屯、永福县罗锦镇崇山村崇山屯、贵港市港南区湛江镇平江村罗塘屯和田寮屯、田阳县五村镇巴某村加旭屯、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平略村陇造屯、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

 乡巴善村怀善屯、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温和村弄冲屯、扶绥县渠黎镇岜宁屯等试点建设。

  (二)总结试点经验,推广成功做法,为三年行动顺利实施打好工作基础。

  二、试点主要内容

  (一)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⒈按照“一清二拆三整理四美化”的要求,组织群众自觉清理自家庭院杂物,主动拆除私搭乱建、违章建筑,清除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危房、乱堆乱放杂物等,腾出空间安排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其中,龙河屯拆除旧房31 间,腾退宅基地 2250 平方米;小博屯拆除旧房 13 间,腾退宅基地 350 平方米;崇山屯拆除旧房48间,腾退宅基地2614平方米;罗塘屯和田寮屯拆除旧房15间,腾退宅基地 300 平方米;加旭屯拆除旧房 45 间,腾退宅基地 2800 平方米;怀善屯拆除旧房 4 间,腾退宅基地 325 平方米;岜宁屯拆除旧房 30 间,腾退宅基地 1000平方米。

  ...

推荐访问:镇乡村风貌问题 风貌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