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实至名归。
从1972年到2015年:艰难的获奖之路
2011年,在大西洋彼岸的《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绍青蒿素及屠呦呦贡献的文章——《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
文章从523项目的组建,到青蒿素发现的过程,再到后期的临床,都做了细致的介绍。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尽管战胜疟疾的任务依然艰巨,屠呦呦和她的中国同事发现的青蒿素给我们带来了希望。青蒿素的发现不愧是现代医学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苏新专,还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
这篇文章的发布,也是为了配合2011年的拉斯克医学奖而发表的,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在医学界又被称作“诺贝尔奖风向标”,这个风向标可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后再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非常高。
这一年的拉斯克医学奖就颁给了屠呦呦,评委会认为屠呦呦的研究有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进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这一年,屠呦呦飞抵美国,收获了属于她的荣誉。而路易斯·米勒,在之后的每一年里,递给诺贝尔委员会的提名名单上,都写着一个名字——屠呦呦。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琳斯卡学院发布了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
其实从历史上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总共颁奖105次,获奖者207人,而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58岁,而屠呦呦已然85岁高龄。如果从1972年11月屠呦呦科研组在青蒿中提取出有效抗疟成分算起,已经是四十三个韶华光阴了。
回到1972年的夏天,屠呦呦躺在北京东直门医院的病床上,吞下药,用自己的身体直接感受药性。这一幕,和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班瑞·马歇尔(Barry·Marshell)又是何其的相似。当年的马歇尔为了验证幽门螺杆菌致病的假说,吞服了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证明了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溃疡。而诺贝尔奖,不正是奖励给这些在科学上有献身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科学家吗?
在发现青蒿素艰苦的实验过程中,因为大量接触乙醚等化学物质,使屠呦呦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办的颁奖晚宴上,屠呦呦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誉,而即将到来的12月30日,则是屠呦呦的生日。或许,这枚奖章就是她最好的生日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