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不是“信息技术”+“语文阅读教学”这么简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是有力而巧妙的手段,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而文本才是其中的内容。只有選用适合的文本信息素材,使用信息技术数量和频率要适度,抓准适宜的课堂教学时机,恰当、准确地使用信息技术,才更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教学时机; 文本;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07-02
新课程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是构建活力课堂的有效途径。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不是“信息技术”+“语文阅读教学”这么简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是有力而巧妙的手段,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而文本才是其中的内容。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呢?
1信息素材要适合文本
我们所说的“适当”是指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文本、图片、音频、动画等内容,要与语文课程内容相符合,要与阅读的教与学内容切合。教师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确定哪些内容应用图片、粉笔等传统的教学工具就足够了;哪些内容运用投影、动画、录像、软件、音像等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文本的恰当配合等等,教师必须做到胸有成竹。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中,我们就曾大胆借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让学生感受到仿生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飞机在蓝天飞翔,并配上小鸟飞翔的情景再配上适宜的音乐,不仅为学习本课创设了一个直观的场景,同时也为学生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埋下伏笔。然后我们在课件中展现各种仿生学的例子,最后又提示仿生学的新领域运用的一些最新成果,完成了全课的首尾响应,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从生活到知识、能力再回到生活的过程,实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初步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孕育。同时也让学生在本课的操作过程中,其团体的协作精神得到培养。
2数量和频率的使用要适度
有些教师在语文阅读课中,大量的运用信息技术形式,甚至依赖信息技术。很多公开课因为多媒体“罢工”导致上课教师手足无措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毕竟对语文课来说,文本才是我们的“主餐”,过多信息技术革新形式,不仅给人一种狂轰滥炸的感觉,还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程度。将信息技术介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堂变成了“信息技术课”、“材料课”,语文课的主体地位没有变。在“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数量和频率必须适度。众所周知,语文课以研究语言文字为本,“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对语言进行品读、感悟、积累来获得阅读感受、培养语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教师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喧宾夺主,课堂被大量的声像文件充斥,学生怎会有时间和机会在优美的课文中得到浸润呢?
3抓准教学时机适时出手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了最需要的辅助手段,他通过文字、图画、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多种感官刺激,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语文课本,通常有导入、教学新课、拓展延伸这几个环节。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我们不仅要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是否适合、是否适度,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抓准时机,“适时出击”。从教学心理来看,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抓住三个时机“出手”:第一个时机是新课刚开始时的兴奋时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导入。在一节课当中,学生刚进入课堂的几分钟最容易兴奋,学习积极性最高,注意力也最容易集中。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在新课开始上时,运用信息技术,配以启发性、引导性的导语,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第二个时机是遇到课堂教学的“节骨眼”。这个节骨眼首先是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熟悉阅读教学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可能是某种他们从没见过的东西,可能是某些他们无法理解的现象,可能是教师无法在短时间用语言给学生讲透彻的教学难点。这个时候,信息技术就可以发挥它的优势了。
第三个时机是课堂结束时的学习强化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信息的接收已经接近疲惫,这个时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一来可以调节学生的神经,二来也可以强化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新课程要求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这既靠学生自己课外阅读,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指导,当课堂临近结束时,教师推荐几篇与课文有关的文章给学生阅读,配以音乐、画面,强化刺激,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与感受,并进一步拓展、延伸类似表象,加深类似感受,还可以引发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探究的小高潮。教学《火烧云》的教学过程中,“火烧云的颜色”是全文的重点,但是它的颜色变化多和颜色变化快不能用语言表述清楚,学生对“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对这些颜色似懂非懂,在头脑中建立不起来这些颜色的表象,因此,只需找出有关火烧云的图片,边浏览边对照课文分辨颜色,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能够很好的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突破了重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创造过程中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想,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还训练了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适时适度、适量的运用信息技术,会使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更精彩,学生兴趣更浓,学生想学乐学,自主参与主动探究,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宁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