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自由寻找有意义的事

时间:2022-11-08 10:30:05 来源:网友投稿

2008年12月,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被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为能源部部长。少数族裔、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政府高官,集三者于一身的特殊身份,把这位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的著名科学家再度置于世界的聚光灯下。他的成功固然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但他的成长经历,却值得中国的每一位家长、老师、学生反思和借鉴。

从小成绩一般,但动手能力很强

朱棣文祖籍江苏太仓,1948年出生于美国一个华人学者家庭。父母早年都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留学美国。在朱棣文的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父亲朱汝瑾甚至还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外籍院士。治学严谨一直是朱家的传统。

朱棣文在家排行第二。小时候,他大哥学习成绩优异,而自己则平平,这可难为了他。因为华人传统上对教育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狭隘观念,把学校教育看得高于一切,把考试分数与真实才能划等号。这就使得他父母时时拿大哥与他作对比,而他不论怎么努力总赶不上大哥,所以曾经有两个月时间,他拒绝去学校。

但这位不被父母看好的孩子却有个长处,即喜欢动手,虽然这并不能为他赢得好分数。幼儿园时朱棣文就喜欢玩积木、组装塑料飞机和军舰模型。小学毕业前夕,他成天兴趣十足地捣鼓一些用途不明的装置。他的房间地毯上常常堆满金属支架、螺帽、螺钉等小玩意儿。

所幸的是,他父母还算开明,虽然不高兴,但毕竟没有阻拦他。倘若当初父母把他的“破烂玩意儿”扔出窗外,那也就把一个诺贝尔奖给随手扔掉了。而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家长,是很可能这么做的。他还从午餐费里节省出一笔钱买材料,跟一位同学用自制火箭做实验。

后来他访问中国时说:“我想,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人脑不是容器,不是往里填东西,而是要不断问自己:这东西——也许是家长要求的,也许是老师塞给你的——它对我有意义吗?这是我成长的体会。”

上了初中,除了几何,大部分课程都引不起朱棣文的兴趣。他对几何感兴趣是因为这门课不用死记硬背,只要通过少数几条基本原理就能推出一大堆结果来。这个爱好使他沉闷的学校生活轻松了许多。他还爱好体育,经常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足球、篮球和棒球。没人教他打乒乓球,他就买了一本书自学。

高中时,朱棣文被物理学和微积分给迷住了。这两门课和几何学一样,都用不着死记硬背。另外,他有幸遇到一位才华横溢的物理学启蒙老师——托马斯•米纳先生。朱棣文把他视为一生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两个重要人物之一。米纳先生除了讲课异常清晰准确,还鼓励学生做一些看似想入非非的实验。中学最后一个学期,朱棣文制作了一个单摆,并想用它来“精确”测量重力,当然这是异想天开。有意思的是,25年后他也做同样的事情。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发明了“激光冷却原子”的方法,用它来测量重力能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

中学毕业,朱棣文因为成绩不够好,进了二流的罗彻斯特大学。而在这之前,他的大哥和几个表兄弟都进了普林斯顿、哈佛这样的名牌学校。但他自己倒松了一口气,因为这里谁都不知道他的家庭背景,谁也不会拿他与哥哥、表兄弟们作比较了,他也借机可以摆脱家庭的阴影。

一度想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

进入大学,朱棣文的求知欲高涨。他所修的物理课教材用的是《费曼物理学讲义》。这本书像催眠术似地吸引着他。费曼是对朱棣文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个人物。朱棣文后来说:“费曼让物理看起来如此的美,他对物理的爱贯穿于书上的每一页。如果不是他的这套书,我肯定会放弃物理。”

那时朱棣文的数学也很出色,为了在物理和数学之间做个折中,他选择了理论物理。当时他心目中的英雄是牛顿、爱因斯坦以及费曼、盖尔曼、杨振宁和李政道。多年之后,朱棣文反思道:“可悲的是,我已经忘了米纳先生的教诲,忽视了实验的重要性,以至于连我也相信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说法:一流的人才做理论,做不了理论才去搞实验。”

为了成为一名理论家,大学最后一年,朱棣文申请到伯克利做论文。那时理论物理的前景可堪忧虑,教员们一开始就警告学生,除非你有费曼的天才,否则最好转行搞实验。当然这话对自信满满的年轻人不过是耳边风。

朱棣文的导师当时正好对天体物理很感兴趣,他建议朱考虑一下原恒星的形成。这样他在伯克利国家射电天文台呆了一个夏天。但之后的两个月,他却不干了,觉得理论索然寡味,宁肯到实验室做实验消遣。

朱棣文是个古典音乐爱好者。受他在这方面的爱好的启发,作为“消遣”,他做了一个声学实验,想验证一下人耳对音乐的敏感性。实验做得很漂亮,还澄清了一个前人的错误。这样,在实验室呆了一段时间之后,事情对他来说已经很明朗了:实验更有意思,他在实验上更能找到感觉。于是他向导师提出转行搞实验,导师同意了。

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上世纪70年代初,弱电统一理论刚提出不久,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急于寻找该理论预言的现象,朱棣文的导师也投身其中。实验需要用激光,而他的导师不懂激光,于是朱棣文就自告奋勇地承担起建造激光器的任务。从此他与激光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忆那段时期,朱棣文觉得很开心。那时全世界顶级的理论家们都眼巴巴地等着他们的结果。他们到学校游泳池游泳,偶然遇见理论家中的一个。他对朱棣文挤挤眼,问:“小伙子,放着这么重要的工作不做,还有闲心来游泳!”

很遗憾,等他们发表成果的时候,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看来,他的确不应该贪玩)。1978年春,朱棣文在伯克利获得一个助教的职位。然而为了开阔视野,那年秋天他离开了伯克利,到贝尔实验室工作。

贝尔实验室是朱棣文学术生涯中重要的一站,他在这儿一呆9年。贝尔实验室宽松的科研环境、浓郁的学术气氛,让这位新来的年轻人像触了电一般兴奋。“除了最喜爱的研究,我们没有义务做任何事情……实验室管理部门为科研人员提供经费,使我们免得与繁琐的官僚机构打交道。”他在自传中写道。

1983年秋,朱棣文被任命为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部的负责人。设计完一种新型的电子能谱仪后,他与同事阿瑟•阿什金博士一起开始了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一系列实验。他们发明了著名的“激光镊子”,这是后来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的先导。朱棣文精湛的实验技巧被同行誉为“一种技术上的杂技表演”。

走向诺贝尔奖

尽管贝尔实验室的生活从各方面来看都称心如意,但朱棣文长期以来渴望培养年轻人,而这一切需要大学的环境。所以,1987年他离开贝尔实验室,转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三年后又升为系主任

在斯坦福,朱棣文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他虽然身为学长,却虚心向年轻人学习。他高度评价年轻人,认为他们“热情,活跃,思想解放,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并把很多重要的成果归功于他们。后来他对中国大学生说:“要说有什么不足,可能是你们比较恭敬、崇拜权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批判性地思考,要敢于怀疑前人,像那个刚进哈佛就对校长说‘我跟踪了几年您的数据,我发现它们有错’的一年级新生那样。”

1997年,朱棣文以他在激光制冷与俘获原子方面的成就,与另两位科学家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所从事的这项研究,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知道,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中,研究气体的原子与分子相当困难,因为它们即使在室温下,也会以每秒上百公里的速度作热运动。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冷却,然而,一般的冷却方法会让气体凝结为液体。朱棣文等人发明了激光冷却和捕捉原子的方法,即利用几束来自不同方向的激光把原子困在一个地方,使它不能动弹,就好比几柱喷泉同时喷向一个球,能够把球托在空中一样。这样的制冷效果能达到比绝对零度只高0.0001K。原子一旦陷入“激光陷阱”里,速度将变得非常缓慢,因而变得容易操纵。该技术在油田和矿藏勘探、操控DNA链、研制“原子激光”以及发展太空宇航系统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这是人类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为了取得这个成果,朱棣文足足奋斗了20年。

出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朱棣文一直关心能源和环保问题。2004年8月,他离开了任教15年的斯坦福大学,出任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领导一个名为“太阳神”的计划。该计划研究如何利用生物将太阳能转化为能源,希望借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在我的学术生涯里,我已经很多次改变研究方向,我总是对学习全新的事物充满兴趣。”他说。

正是朱棣文在能源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与他交往并不多的奥巴马的注意。此外,作为一位学者,朱棣文在行政管理上也有着相当的经验。他现在所在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每年预算规模达6.5亿美元,辖下有4000名员工。可以想象,要管理好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一个研究机构,单靠学术水平肯定是无法胜任的。

朱棣文曾说:“科学,是表明事情将会如何发生;而科学家,我认为他的责任是:告诉人们将要发生什么。”作为新一届美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如今朱棣文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那就是如何用科学政策去改善人类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纪朝春摘自《大科技•科技之谜》

2009年2月

推荐访问:有意义 寻找 自由